美國政府在 " 關門 " 邊緣 " 緊急刹車 "。
經過國會衆議院、參議院的表決後,當地時間 9 月 30 日晚,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爲期 45 天的短期支出法案,以避免聯邦政府發生停擺。
據央視新聞 10 月 1 日消息,當地時間 9 月 30 日,美國參議院以足夠票數通過爲期 45 天的短期支出法案,該法案爲政府提供自然災害援助資金,避免政府發生停擺。
當天稍早,美國衆議院曾以 335 票贊成、91 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該法案并提交參議院進行表決。
下一财年的政府預算已成爲近階段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角逐的重心,共和黨希望借政府預算法案要挾民主黨就一些政策做出改變,例如削減預算和控制支出等,甚至共和黨内部亦出現嚴重分歧,一些強硬派議員與溫和派議員都有不同主張,議長麥卡錫在調和内部矛盾方面也是焦頭爛額。
美财長警告:政府關門十分危險
據海外網 9 月 30 日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當地時間 9 月 29 日,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向國會發出警告:" 政府關門十分危險且不必要,将損害美國經濟,并擾亂關鍵政府職能。"
CNN 表示,美國政府關門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大,這是迄今爲止耶倫發出的最強烈警告。耶倫認爲,美國政府關門将對美國家庭造成傷害,影響許多關鍵的政府職能,涉及向農民和小企業提供貸款、食品和工作場所安全檢查、再到兒童啓蒙計劃等,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也會因此推遲。
由于美國國會在 2024 财年開始前尚未通過任何支出法案,白宮和各政府部門正在爲可能發生的關門做準備。一旦美政府關門,數百萬人将面臨停薪。
此前,據參考消息,美國政府雇員聯合會警告稱,無論是被要求繼續工作還是 " 技術性失業 ",将近 180 萬公務員都必須等到國會達成協議結束 " 停擺 " 之後,才能領取工資。國防方面,據白宮稱,130 萬現役軍人将無薪工作。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9 月 28 日表示,目前迫在眉睫的美國政府 " 關門 " 危機對美國經濟構成了風險,而這一風險本是可避免的。該機構敦促分别把持國會參衆兩院的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付諸努力,争取就美國聯邦政府接下來的預算撥款方案達成共識。
據新華社 9 月 26 日報道,政府短期關門對美國經濟影響或将有限,但如果兩黨僵局持續較長時間,政府關門的影響将會凸顯。一方面,被強制休假的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可能會減少支出,從而拖累消費增長;另一方面,政府也會暫時減少購買商品和服務。
據美國旅遊業協會估計,如果政府關門,旅遊業每天可能損失約 1.4 億美元。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日前在被問及可能影響美國經濟的因素時,把政府關門與汽車工人罷工、長期利率上升、油價沖擊等一同列入其中。他表示,美國經濟 " 确實面臨着一系列風險 "。
《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爲,美國經濟現在面臨着一系列可能引發更多動蕩的危險。單一因素或不會造成太大傷害,但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能更具破壞性,尤其是在經濟面臨高利率影響的情況下。
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爲何不斷重演
據新華社 9 月 26 日報道,美國聯邦政府因兩黨政治博弈而關門在曆史上并不少見。最近一次、也是曆時最長的一次發生在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民主黨反對爲時任總統特朗普提出的美墨邊境牆項目撥款,兩黨在移民問題上争鬥不休,導緻政府關門五周。2013 年,奧巴馬政府期間,一些保守派共和黨議員阻撓奧巴馬醫改法案實施,導緻政府關門 16 天。
近年來,随着美國政治極化加劇,國會反對黨議員通常會使出渾身解數,與總統和執政黨在重大議題上激烈鬥争。
目前,美國總統拜登所在的民主黨以微弱優勢掌控參議院,共和黨則在去年中期選舉後赢得衆議院的控制權,這讓拜登的立法進程阻力重重,從今年上半年兩黨圍繞債務上限的 " 極限博弈 " 可見一斑。
如今,盡管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推動的最新短期支出法案在國會獲批通過,美聯社認爲," 關門 " 危機隻是 " 暫時 " 得到緩解。
報道稱,爲了讓短期支出法案獲批,共和黨人麥卡錫被迫依賴民主黨,抛棄了共和黨強硬保守派。這意味着,他接下來很可能會面臨一項試圖罷免衆議長的動議。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 NBC ) 還評論稱,美國國會必須在 11 月 17 日之前解決分歧,但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會這樣做。" 我們很可能在 11 月再次陷入如今的境地 "。
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的财政問題遠不止于此。近年來,美國債務 " 雪球 " 越滾越大。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9 月 18 日報道,美國的國家債務總額當天首次超過 33 萬億美元,再次迎來 " 危險裏程碑 "。
美财政部長耶倫 9 月 29 日曾警告稱,政府 " 關門 " 将導緻衆多企業和兒童項目閑置,從而 " 破壞 " 美國的經濟運行,并可能推遲重大基礎設施的推進。除非國會提高債務上限,否則美國極有可能發生 " 曆史性金融危機 " 和 " 經濟災難 "。
編輯|孫志成 畢陸名 杜波
校對 |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海外網、中新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