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重新回味比爾 · 蓋茨在 48 年前的願景了—— " 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 "。這句話放到當下,理應升級成 " 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 AI PC",而這應該是人類創造更多可能性的新起點。
當今世界上最精彩的 " 權力的遊戲 ",莫過于 OpenAI 董事會與被閃電罷免、又戲劇性回歸的 CEO Sam Altman 之間的博弈與拉扯了。用 ChatGPT 引爆了生成式 AI 革命的全球頂流創業公司 OpenAI,被以人類鬥争的方式反噬,足以折射人們在對 " 超級 AI" 的未來充滿不無玫瑰色的想象的同時,亦有着更直接、深刻乃至本能的擔憂。
這些擔憂來自通用人工智能(AGI)日益可見的無所不能,來自一些聰明的人類對 " 超級 AI" 發展的過度樂觀和極度放任,來自 AI 對人類生活和隐私邊界的侵襲,亦來自人類自身的覺醒與努力——通過創造新的 " 硬件 ",将 " 超級 AI" 關在物理的籠子裏,賦予它更強大的計算資源和計算能力,同時約束它對人類工作、學習、生活和私密數據的過度獲取,讓它更好地服務人類的創造與進步,而不是淩駕其上。
這意味着 OpenAI 和微軟并不會成爲人們通向 AI 必然王國的唯二選擇,也很少有人希望是如此。這意味着 " 硬件創新 " 的自覺與爆發,意味着個人計算設備在經曆了個人電腦(PC)和智能手機兩次代際性躍遷之後,即将邁入一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共謀與共舞的時代。
人類需要的,是 ChatGPT 的硬插件嗎?
市場已經給出了更 " 激進 " 的答案:OpenAI 前任和即将回歸的 CEO Sam Altman 參與投資了一家名爲 Humane 的公司,推出了一款 " 劃時代 " 的 AI 硬件—— AI Pin。這款被衆多媒體冠以 "AI 時代 iPhone" 的硬件,沒有屏幕和顯示器,内容用激光投射到手上,簡單的觸控和語音是它與人們交互的唯一方式。準确地說,它是一個挂在人們胸口的裝着電池、激光投影、移動網絡、攝像頭和麥克風的 " 軀殼 "。而它真正的 " 靈魂 ",來自 OpenAI 一個月 24 美元的 GPT 服務。
AI Pin
也就是說,它完全是一款挂在人們胸口的 ChatGPT 的 " 硬插件 ",人們隻有默認将自己的一切信息都交給 ChatGPT 和它背後的 OpenAI,上傳到雲(微軟的 Azure)上,默認這些信息和數據可以被 OpenAI 用來訓練可以服務于他人的數據,才能順利使用它。而正是因爲如此,注定了它不會成爲像 iPhone 那樣風靡世界的劃時代硬件,對人類隐私和尊嚴的保護,它體現了 AI 的傲慢;而對人類通過 AI 創造未來世界而非将 AI 當成 " 拐棍 " 的願景,它又足夠漠視。
未來人們真正需要的、劃時代的、擁抱 " 超級 AI" 的硬件,理應是一款支持人類創造未來的想象力與可能的 " 生産力工具 ",是一款充分保護人類數據隐私、激發同時制約 AI 能力的新智能設備。它不一定遵循個人計算設備從 PC 到智能手機,再到更袖珍 mini 的未來設備的演進路徑。與我們正在擁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比,過去近 50 年,從 PC 到智能手機的演進隻能被劃入同一個時代——生産力的數字化提升是在 PC 時代實現真正的 " 原始積累 " 的,而智能手機的真正價值,是在過去的 15 年間将人類數字化生産力的成果,分享給了更多人消費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講,以 "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之名的生産力智能化提升,是一個新的信息技術時代的開始。而人類在智能化生産力提升早期的原始積累,将讓人類在某種意義上 " 找回 " 一種更強勁的新型硬件設備——它在靈魂上是智能的,而在軀殼上可能并不是那麽激進的,甚至有些複古——某種意義上,你可以将其視作一些 " 古老硬件 " 的文藝複興,也就是 PC 的文藝複興。
也就是說:真正的 "AIGC"(AI 生成内容)将首先大規模地發生在 "AI PC"(AI 個人電腦)上。"AIGC" 首先催化的是 "AI PC" 的誕生,已經成爲正在發生的事實。
2023 年 10 月 23 日,在聯想創新大會(TechWorld)上,PC 領域多年的霸主聯想已經展示了 "AI PC" 的原型機,揭開了新一輪硬件革命的可能性。而上遊的芯片廠商也在競相逐力。
相繼啓動了 AI PC 的進程。
2023 年 10 月,高通的骁龍峰會上,發布了全新的移動 SoC 平台和 PC SoC 平台,兩者能夠在 " 端側 " 運行高達 100 億和 130 億參數的生成式 AI 模型。而英特爾也預計在 2023 年底發布的新酷睿處理器,通過首次加入神經網絡加速單元(NPU),進而提升 AI 運算的能力。兩周前,英特爾 CEO 帕特 · 基辛格(Pat Gilsinger)提出了一個清晰的目标—— 2025 年達成出貨超過 1 億台 AI PC。
端側大模型是一個剛需
提到 AI 大模型,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必然是 " 算力、存儲、網絡 "。遠超一般軟件程序的性能需求,讓它在初期發展中一直非常貼近雲計算。
作爲用 GPU 推動整個 AI 行業發展的那個人,皮衣教主黃仁勳更是每次新品發布上台時,都要不斷重複:"Buy more!Save more!"。随着 GPU 芯片越造越大,配備的内存芯片越來越大,芯片與芯片網絡通信能力不斷增強,大模型的規模也在不斷提升。
巨量的投入換來的模型規模增長,讓 AI 大模型在訓練階段隻能夠放在雲端進行,但随着時間推移,雲端的大模型能力增長卻已經開始放緩(GPT4 相比 GPT3 近千倍模型規模增長)。
這标志着,跟之前的幾次 AI 浪潮一樣,同樣以深度學習爲核心的 AI 大模型,開始逐漸觸碰到其能力的 " 天花闆 "。一旦行業中最強大的模型能力增長停滞,全行業就将轉入實際應用落地的階段。
但就目前而言,在 OpenAI 主導下的 AI 大模型生态,在推動廣大用戶應用落地上依舊進度緩慢。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在于用戶 " 不願意 " 将自身需求數據和經驗數據投入公有大模型之中,可能爲了商業價值、也可能出于個人和組織隐私的重視和擔憂。
2023 年 4 月,韓國曾經爆出一則新聞:三星員工在使用 ChatGPT 處理工作時,無意間洩露了公司的絕密數據。
具體過程是,三星半導體部門的工程師選擇使用 ChatGPT 修複代碼問題,結果有的員工将手機新程序的源代碼、部分内部會議記錄數據都丢給了 ChatGPT,相當于商業機密落到了 OpenAI 手上。
三星之後的解決辦法是自己重新訓練一個大模型,部署在私有雲内。
在國内,不久前也有一則類似的新聞——金山辦公旗下的人工智能辦公應用 "WPS AI" 開啓公測,AI 功能也面向全體用戶陸續開放體驗。但很快,有用戶就發現了其《隐私政策》中直接明确寫到:" 我們将對您主動上傳的文檔材料,在采取脫敏處理後作爲 AI 訓練的基礎材料使用 "。
雖然之後金山辦公緻歉并承諾不用用戶數據來訓練,但很多用戶都公開表示不敢再用。
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的唯一方式,就是要爲用戶提供私有化的大模型能力解決方案。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
2023 年 11 月 21 日,在 "《财經》年會 2024:預測與戰略 " 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發表了觀點,即 " 目前大模型的用戶規模還比較小,大多數大模型都在算力較強的公有雲上訓練。未來,随着用戶規模擴大,無論是出于數據安全和隐私保護的考慮,還是更高效率、更低成本響應用戶需求的考慮,大模型的計算負載将逐漸由雲端向邊緣側和端側下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的推理任務将會在邊緣和設備端進行,這使得個人大模型更加成爲必要和可能。"
直白點說,就是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有足夠運行 AI 大模型推理環節的算力和資源。從而實現在本地的設備,輸入本地的數據,馬上計算出相應的大模型結果。
能夠承擔這一角色的設備,隻能是 PC ——未來的新型 PC,即 AIGC 驅動的新物種—— AI PC。
無論是口袋裏的智能手機,還是背包裏的筆記本電腦,還是家中的台式機,都是整個半導體和 IT 産業數十年來精心磨合的成果。AI 的應用或許會改變人類與這些 PC 的交互方式,甚至部分改變他們的形态,但無法直接消除這些關鍵的計算節點。
AI PC:PC 的文藝複興時刻
回望肉眼可見的計算機發展曆史,PC(個人電腦)橫空出世除了爲個人使用計算機帶來了選擇,同時還奠定了計算機行業普惠人類的 " 潛規則 "。
在那之後的互聯網和通信技術浪潮中,各種消費電子設備,包括現如今功能越來越複雜的智能手機,都是沖着最廣大消費者而去,讓每一個人充分享有随時随地獲取信息的權利。
這次 AI 大模型技術浪潮來了,能夠扛起普惠人類重擔的,依舊是 PC ——至少在一開始的階段是如此,而這個階段的時間,将伴随着 AIGC 的真正普及,并不是一兩年。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 " 新硬件 " AI Pin,它折射了 OpenAI" 造物主 " 創造 ChatGPT 孿生硬件的野心:如果想要正常使用,它必須保持聯網,并且不斷将用戶側的麥克風數據和攝像頭數據上傳。怎麽看都不符合當今用戶對于移動設備生産力強、響應快、隐私保護等訴求。唯一的解釋,隻有 Humane 想規避 iOS 和安卓這兩個更成熟的生态平台,直接把 OpenAI 打造成一個 " 新 " 平台。
與 PC 相比,AI Pin 在高度依賴 OpenAI 在線服務的同時,交互方式極其有限,也沒有開放的生态,甚至沒有辦法在保護隐私的狀态下獨立運行。
這正是 "AI PC" 誕生的背景,也是這一古老而年輕的 " 新物種 " 從一開始就要解決的問題。
在《财經》年會上,楊元慶定義了 AI PC 所需具備的五個特質:
AI PC 能夠運行經過壓縮和性能優化的個人大模型。
AI PC 具備更強的算力,能夠支持包括 CPU、GPU、NPU 在内的異構計算。
AI PC 具備更大的存儲,能夠容納個人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并形成個人知識庫,爲個人大模型的學習、訓練、推理和優化提供燃料。
AI PC 具備更順暢的自然語言交互,甚至可以用語音、手勢跟它完成互動。
AI PC 具備更可靠的安全和隐私保護。
這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對 AI PC 最完整清晰的定義,并不難嗅出 " 既要,又要 " 的味道。在異構計算和自然語言交互的追求上,它足夠 " 激進 ";在對安全和隐私的保護上,它又 " 保守 " 得符合人類的需求;而在壓縮、性能優化、更強大得存儲以支持個人知識庫的建構方面,它的技術中立主義和人文主義色彩又顯得十分濃厚。
楊元慶在演講中爲 AI PC 給出了更精确的定位:" 既能夠作爲公共大模型的入口,又能獨立運行個性化的私有大模型,它掌握最全面的個人數據和信息,又能嚴守你的秘密。隻有你能喚醒它、使用它,同時也隻有它最懂你,遠勝于公共大模型。"
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不妨看看目前的一些實踐:
爲了讓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個人大模型,聯想将 AI PC 設定爲能調用本地 + 雲端的混合大模型和個性化知識庫,真正将公共數據的價值和個人數據價值結合起來。這樣用戶既可以用到公共大模型龐大的知識庫,同時又能放心地将個人數據保管在本地計算,充分适應個人需求和場景。
在自然語言交互方面,聯想強調交互過程中要主動對本地數據進行再訓練,逐漸提升交互過程中的智能與個性化表現。爲用戶提供可持續成長的 AI 能力,而不是一開始就闆上定釘。
另外一個關鍵的是開放生态,過去的 PC 産品,核心計算芯片都有明确的行業标準,按照開發者工具寫軟件就能确保運行效果。到了 AI 大模型的普惠時代,應用開發者和模型服務者都對基礎終端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終端廠商也要參與到核心生态的運行中來。
最後是隐私和安全,AI PC 相比公開大模型有着專門的隐私和數據保護安全體系,對于個人和企業的安全核心訴求,有着更好的保障。
當然,AI PC 并不是一夜建成的,它有着一個曾經原始,但逐漸成型,最終擁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而日臻成熟的演進路徑。
2018 年聯想就已經提出了 " 智能 PC" 概念。随後 AI 元素更是逐步擴展到聯想 Yoga、Legion、 ThinkBook、和商用 ThinkPad 等 PC 全系列産品線。盡管彼 " 智能 " 并非今天的此 " 智能 ",毋庸諱言,AI PC 全面崛起的誘因是 AI 大模型,可是沒有通過 AI 對 PC 未來邊界和可能性的探索,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推出劃時代的 AI PC 原型,是不可想象的。
AI 算力的 " 造水者 " ——英偉達、英特爾、AMD 和微軟們,都有與聯想有着深厚的合作關系。在未來打造 AI PC 的過程中,對 Windows、安卓、x86 和 ARM 等多種多樣的系統和架構的全面覆蓋,對各種場景、各式用戶的需求的充分滿足是不可或缺的,這種覆蓋 AI 能力全環節的業務布局,奠定了聯想對 AI PC 這一新物種的定義權和議程設置權。而這些布局與鋪墊,都正逐漸在财務數據中體現。
在聯想公布的 2024 年第二季度财報中,全集團的營收連續兩個季度環比提升,達到 1044 億人民币,毛利率同比提升至 17.5%,創二季度曆史新高。非 PC 業務占比超過 4 成,同比提升近 3 個百分點。
業績複蘇的動力來自當前電子消費市場的恢複。但聯想對 2024 年的期望更高,尤其即将到來的 AI 終端大爆發。根據 IDC 方面的數據,2023 年中國市場中 AI 終端的占比爲 41%,到 2027 年這一比例将達到 85%。在财報會議上,楊元慶也提及,AI PC 将在未來進一步促進聯想主業的利潤改善。
顯然,早早布局 AI PC,将普惠 AI 大模型能力作爲自身目标之一的聯想,有望在接下來全球 AI 終端的普及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并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野望。是時候重新回味比爾 蓋茨在 48 年前的願景了—— " 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 "。這句話放到當下,理應升級成 " 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 AI PC",而這應該是人類創造更多可能性的新起點。
這也是 PC 這一古老物種以 AI PC 之名的新生,是一場文藝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