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58 篇深度好文:2940字 | 8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董明珠曾說:" 職場上最降低工作效率的事,不是刷淘寶、也不是聊微信,而是玻璃心。"
領導幾句批評,就讓你瞬間破防;
同事但凡表現稍微冷漠點,就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
什麽事都對号入座,什麽話都反複揣摩;
心如玻璃一樣易碎,經不起批評,更受不了委屈 ......
這樣的人,往往活得艱難、過得疲憊,卻又實現不了真正的成長。
身在職場,委屈常有,辛苦常在,要想收獲成長,請務必收起你的玻璃心。
一、職場玻璃心,正在毀掉你
有句話說的好,工作不開心,要麽錢不到位,要麽人的情緒太到位。
很多工作得不開心的人,正因爲情緒太到位,才經常遭罪。
前不久,朋友樂樂因爲職場人際關系難處很是苦惱,一直糾結要不要換工作,于是找老師咨詢。
咨詢師問她,是從哪方面覺得同事們不喜歡自己呢?
樂樂說,每次我發朋友圈,同事們都不給我點贊,但是其他人發,就會點贊、互動,很熱鬧,所以感覺自己不受大家的待見。
咨詢師反問道:
不點贊,就是不喜歡嗎?想太多了。可能對方剛好就是沒看到而已。
況且就算真的不喜歡又怎麽樣?你是來工作的,又不是來交朋友的,爲此離職可太傻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認知陷阱,叫 " 個人化歸因 "。
意思是,人們很容易把身邊的事情和自己聯系起來,覺得一切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比如,領導沒回你的消息,你就忐忑不安,想着是不是說錯了話;同事拒絕了你的邀請,你馬上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
過度敏感的人,不僅容易錯誤歸因,還愛回想發生的事,越想就陷得越深。
結果一整天下來,重要的事沒幹幾樣,還搞得自己身心俱累。
事實上,所有的玻璃心都是徒勞的。
在職場上,最關鍵的就是内心強大,做事靠譜。
創業家張麗俊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當年招的第一批大學生,總共有 30 多個,但最終留下來的卻隻剩兩個。
其中有個女生跟着她幾年,已經成爲一個優秀的咨詢顧問,遠超很多同齡人。
爲什麽呢?主要是因爲她皮實,沒有玻璃心。
女生剛進來時,各項能力都不是很突出,連 PPT 都不會寫,而這正好是咨詢顧問的基本功。
有次和客戶開會,她從下午開始寫 PPT,寫了一次又一次,張麗俊都不滿意。
寫到淩晨三點,依舊不符合要求。
整個過程很折磨,女生邊哭邊改,但依舊沒放棄,最終交了一份特别好的作品。
在這樣的态度下,很快她就成了同一批人裏面成長最快、能力最拔尖的。
我們都知道,工作沒有那麽多順風順水,多的是糟心事、麻煩事。
委屈了,沒關系,明天一升又是新的一天;跌倒了,也沒關系,站起來,繼續往前走就好了。
但如果你因此沉浸在負面情緒裏,那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拖垮你。
讓你隻顧抱怨環境差、資源少、同事難搞、領導不公,卻失去學習的勁頭和成長的動力。
二、厲害的人,都早已戒掉了玻璃心
作家屠格涅夫有句經典名言:
你想成爲幸福的人嗎?那你得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這世上,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委屈和玻璃心是弱者逃避現實的借口,卻是強者珍貴的養料。
梅蘭芳曾受邀演出京劇《殺惜》,台下喝彩聲不斷,但他卻聽到了有位老者連着說了兩聲:" 不好,不好!"
事後,他趕緊找到了老者希望賜教。
老者看他很謙遜,坦言道:" 上樓與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該是上七下八,可你演的卻是八上八下。"
梅蘭芳聽了,恍然大悟,于是連聲稱謝。
梅蘭芳在京劇有很高的造詣,或許也正因爲他能這般虛心接受批評。
事實上,真正想要成長的人,是很少有玻璃心的。
因爲他知道批評也好,不同意也罷,都是對自己的補充,而不是對個人的否定。
青年女化學家芭貝特的實驗室老闆戈登,是位行業大咖,但脾氣很不好。
有一次芭貝特找老闆讨論前一天交給他的論文,戈登一上來就沒好臉色地說:" 你這篇論文寫得太差了,我已經扔垃圾桶了。"
一般人,聽到老闆這樣的批評,估計都會面露難色。
可芭貝特卻不動聲色地說:
" 可不咋地,我也覺得我寫得不行。每次讀你的論文,總會想你怎麽能寫得如此清晰明了,這也是我想跟你的原因。
現在這個論文已經這樣了,你看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我想和你學習怎麽把論文寫好。"
戈登一聽,态度馬上轉變過來了,趕緊從垃圾桶把論文翻出來修改。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有些佩服芭貝特?面對批評,生活裏很少人像她這樣坦然。
我也曾遇到過一個要求嚴格、雷厲風行的老闆。
有好幾次被罵得頭皮發麻,偷偷躲在廁所哭,爲此,也抱怨過他沒有人情味。
現在回過頭看,跟着他的那段時間,是我進步最快的。
誰的職場不委屈,誰又不是一邊挨罵一邊進步呢?
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情都是來煉心的。
所謂成長,就是少了些玻璃心,多了些不動聲色的努力。
正如《航海王》中的一句台詞:
" 這個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夠經受得住嘲笑與批評,仍不斷往前走的人手中。"
到最後,你會發現,批評你的人,都是你的貴人。
三、成長,從收起玻璃心開始
職場多碰撞,玻璃心易受傷。
如果你想成長,就必須給玻璃心包裹一層繭上去,讓其變得更加皮實。
那如何告别玻璃心呢,下面 3 個方法希望對你有啓發。
1、 學會課題分離
這是阿德勒在《被讨厭的勇氣》中提到的一個概念。
大意就是,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别人做别人,不去幹涉别人的課題,同時也不要别人幹涉自己。
當領導批評你,對你表現稍微冷漠,不妨試試課題分離。
領導不滿的情緒,是我不能控制的,這是他要解決的課題。
我能做的,就是從這種情緒中脫身出來,把精力放在該放的地方上。
如果沒有這種思維,你的精力就放在了 " 老闆情緒 " 上,想着讨好他,或者反駁他,這都會占據你不必要的精力。
2、培養鈍感力
樊登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你身上插了一把刀,這個刀對你的傷害其實是有限的。因爲随着時間的推移,刀疤會逐漸愈合。
但對你傷害最大的是什麽呢?是你自己。
因爲你經常會拔出這把刀看一看,回憶它曾經帶給你的傷害,然後又把它插回去。
所以,玻璃心的人通常不是被失敗打倒的,而是被失敗後的自我攻擊打倒的。
比如給領導彙報時,沒說幾句話就被打斷。鈍感力強的人會調整狀态繼續說,會後可能就忘了這個事。
而玻璃心的人,當場就慌了,事後還會懊悔,怪自己嘴笨。爲此困擾十天半個月,更害怕彙報了。
忘記過去,不是爲了忘記痛苦,而是爲了不再重複痛苦。
不愉快的事轉頭就忘,這也是一種能力。
3、讓自己忙起來
蘇格拉底有次問學生:除掉農田裏的雜草,最好的辦法是什麽?
有的學生說用手拔掉,有的說要用鐮刀收割,還有的說要放火燒掉。
蘇格拉底搖頭說:" 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裏種上莊稼,讓雜草再沒有生存之地 "。
同樣地,要想消除我們内心的 " 雜草 ",最好的辦法是用忙碌來占據它。
一旦忙起來,我們就沒時間亂想,沒空理會那些複雜的情緒。
你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感,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忙碌,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四、寫在最後
動畫導演郭斯特說過:" 成長,就是把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的過程。"
在工作中,真正擊垮一個人的,并非複雜的人際關系,而是那些所謂的自尊和情緒。
大多時候的煩惱,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人生在世,本就不易,我們就不要再跟自己過不去了。
凡事看開點,不内耗,不爲難自己,工作也就變得越來越輕松。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