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妙投 APP
作者丨李赓
頭圖丨視覺中國
核心看點:
賽力斯短期銷量的躍升,主因是華爲光環籠罩。新 M7 近期的确獲得了一定銷量,但後續仍處于國内競争最激烈的新能源市場價格段;
華爲的合作,爲汽車廠商帶來了獨有的産品競争力,但即便是華爲,也無法填平賽力斯相應的短闆;
華爲所能推動的智能競賽,目前仍然隻是汽車産品中的加分項。智能中短期内無力完全颠覆汽車行業,更難以成爲華爲小米的新支撐。
11 月初,多家新能源車企披露了 10 月份銷量數據,在比亞迪繼續一家獨大的局面下,自主車企繼續侵蝕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單從二級市場的角度看,國内汽車闆塊的熱度均聚集在了一家車企——賽力斯身上。
綜合今年 9/10 月各車企批發銷量、銷量環比變化,更能看出賽力斯股價上漲的 " 詭異 "。
賽力斯雖然在 10 月實現了銷量的環比大幅上漲,但實際銷量也不過 1.46 萬輛 / 月,實際銷量增幅還不如同期股價跌了 3.76% 的長城汽車;即便隻看銷量環比變化,同期上漲了 30.7% 的小鵬、上漲了 15.6% 的吉利、上漲了 15.2% 的零跑,股價不僅沒有上漲反而繼續下跌。
就造車能力和行業内部的競争力而言,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明明有一堆 " 西瓜 ",市場卻偏偏挑了顆 " 芝麻 " 來炒。
本次問界新 M7 上市,賽力斯和華爲雙方的宣傳攻勢全程拉滿,大定數量多次宣傳
很顯然,相比近期銷量提升,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 主任(官網頭銜)餘承東在問界 M7 新車發布之後的多輪造勢,以及華爲近期在自身手機、芯片産品的強勢表現和超高的消費者認同度,才是賽力斯本輪股價大漲的主動力。
但站在當前這個時間點,無論是爲了解答後續賽力斯的市場價值将呈現哪種走勢,還是以賽力斯的産品銷量異動瞥見中國汽車市場的部分發展趨勢,都要從三個投資者亟需了解的問題入手:
賽力斯爲什麽能夠實現銷量上的快速上漲?這種趨勢能否持續?
銷量的提升,能否成爲賽力斯經營狀況的轉折點?
華爲以及未來小米的加入,究竟會對中國汽車市場産生怎樣的影響?
接下來,就讓我們逐一展開進行分析。
賽力斯新 M7 大賣背後,不是奇迹
首先需要重點研究的,肯定是賽力斯今年 10 月批發銷量的快速變化。
滿打滿算,賽力斯與華爲的合作是從 2022 年初起步的,其首款車型爲 26 萬元起售的問界 M5,到 2022 年 7 月另外上市了 32 萬元起售的問界 M7。其中問界品牌整體的銷量高峰出現在 2022 年 8-10 月,月均銷量均已過萬。
随後便陷入了 " 跌跌不休 " 的狀态,今年 9-10 月的銷量連續環比上漲超過 100%,靠的就是 " 新 M7" 上市帶來的新銷量。
那麽新 M7 究竟改變了什麽呢?簡而言之,就是 " 上刺刀 "。
" 老 "M7 上市之初起售價爲 31.98 萬元,在上市 3 個月後主動降價 3 萬元到 28.98 萬元。而 " 新 "M7 在華爲對外号稱投了 5 個億做研發,針對底盤和性能,空間設計和布局,以及最重要的智能駕駛等方面都做了升級的前提下,在全新的五座版(原來隻有七座)最低配上,做到了 24.98 萬元起售價。
這個價格,目前恰恰也是尺寸小一号、整體市場定位更低的問界 M5 的起售價。哪怕要擠死自家另一款産品生存空間,也要降價的做法,拉滿了消費者的期待,也間接打壓了賽力斯今年 6 月之後的産品銷量。
除了價格變動之外,M7 的 " 新 " 還體現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上。" 舊 "M7 之前使用的是博世的智能駕駛輔助方案,隻有車機使用了華爲的系統,而更早發布的 M5 反而早早地用上了 HUAWEI ADS 2.0 智能駕駛輔助方案。到了 " 新 "M7,終于也搭載上了跟 M5 一樣的智能駕駛輔助方案,并且也增加了一顆激光雷達,具有高速、城區、泊車等場景下的智能輔助駕駛能力。
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 買問界 M5 還是買問界新 M7" 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選題(當然選問界 M7)。同一車企,兩款尺寸不同的車型在定價上完全相同,絕對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賽力斯(華爲肯定也參與其中)哪怕威脅到 M5 也要讓 M7 降價、有市場競争力,最終目标是赢下 " 外部戰争 "。
從今年 1 月開始,汽車行業中 " 價格戰 " 就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從特斯拉降價,再到小鵬、理想等新勢力,還有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新能源車企的主力車型基本都降價了 5-10%。
斷臂求生似的價格大亂鬥中,問界 " 猶豫着 " 落了下風。在今年 5 月初問界 M7 價格還在 32 萬起的時候,特斯拉的 Model Y 通過降價已經成爲了其全新的競争對手。
原本比問界定價更高的車型紛紛降價的同時,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衆多的新車型也 " 刷新 " 到了問界兩款車型的位置附近。
就拿公開場合對于問界一舉一動非常敏感的理想來說。問界 M7 剛上市時,由于空間差不多大,很多消費者會把問界 M7(老款)和理想 ONE 放在一起比較,前者憑借價格和配置優勢,還能在銷量上壓一頭。
随着理想将其産品替換爲 "L7、L8、L9" 的組合産品,尤其是其中的 "L7" 在諸多規格和參數上與問界 M7 非常相近,且更突出舒适性、适合多娃家庭,起售價格也僅爲 32 萬的情況下,直接打壓了 2023 年初問界 M7 的銷量。
所以當我們再次看回 " 新 "M7,其初期銷量的成功就顯得更加順理成章。以與老對手 " 理想 L7" 的對比爲例,現如今配置相近、價格更便宜的變成了 " 新 "M7。
更不要提由華爲操刀部分的軟硬件、系統給 " 新 "M7 帶來的加成。就拿新 M7 智能駕駛能力的硬件 " 根源 " 華爲 MDC 平台爲例,就是後者自研打造的一整套軟硬件帶生态的智能駕駛系統。
以 MDC 610 爲例,其主控芯片采用一顆 Ascend 610+ 一顆英飛淩 TC397 的組合,能夠提供 200 Tops(INT8)的 AI 算力。
并且還整體配套了華爲自主研發的軟件平台體系,通過對于整個軟件架構的自我設計和定義,華爲最終在系統層面就能夠實現更加敏捷的反饋,和更穩定安全地運行。華爲在建構車上系統的同時,還爲這套軟硬件系統配備了相應的工具鏈,其中就包括 AI 集成開發環境,還有自動駕駛模拟。
如此完整的軟硬件開發能力,縱觀其他國内車企,實在難望其項背。雖然關于賽力斯産品中的許多技術源自于東風小康,甚至産品的部分細節上始終存在争議(例如 M7 的軸距與 M5 一緻,比競品都要短上許多),但華爲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上的強大,的确很大程度上幫新 M7 實現了 " 逆襲 "。
随之而來的新問題在于:隻要降價足夠多,雪鐵龍 C6 都能上新聞頭條,但通過降價帶來的銷量,真能夠扭轉賽力斯此前的經營頹勢麽?
賽力斯,這次可以活過來麽?
10 月 6 日晚間,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董事長餘承東在朋友圈一度感慨:"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結果到了 10 月底,賽力斯就公布了其三季度财報,情況可以概括爲 " 繼續惡化 "。
即便是與華爲合作打造問界品牌,有效提升自身汽車産品銷量的一年多以來,賽力斯始終處于虧損狀态。進一步将營收和扣非淨利潤代入到滾動趨勢圖中,趨勢更爲明顯。
在滾動值抹平了汽車市場季節性的銷售波動之後,賽力斯整體的财務結果呈現出清晰的營收與扣非淨利潤背離結構,簡而言之,就是 " 越賣越虧 "。
形成這一結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了上文已經提到的競争激烈、自家車型多次主動降價。随着 " 加量還減價 " 的新 M7 持續上量,賽力斯單車的利潤空間必然進一步下降,未來 2-3 個季度内,财務結果中的滾動營收和滾動扣非淨利潤大概率将進一步背離。
賽力斯想要逃脫當下的困境,十分困難,尤其是銷量、價格與銷量的死結:銷量不上去,無法攤薄成本,隻能繼續虧錢;不降低售價,産品沒有足夠的市場競争力,銷量自然上不去;一旦降低售價,每一台車的虧本金額就會更多,就需要更多銷量來控制成本。
單一車型的平均成本随着累計制造量提升而下降(第一個箭頭是營收平衡點,第二個箭頭是 10% 淨利潤點)
參考妙投兩年前另外一篇深案例《造車新勢力的危機即将再次來臨?》中的汽車行業成本預測 " 賴特模型 ",按照賽力斯當前的産品結構和毛利潤率(問界 M7 原先售價 28.98 萬元,财報車均虧損 1.4 萬元,實際成本按照 30.4 萬元計算,現如今的售價爲 25 萬元,差距 5.5 萬元),其問界 M7 必須要累計賣出超過 10 萬輛,才能夠實現這款産品的營收平衡;假如在這之上想要再争取 10% 的淨利潤空間,那麽就需要多累積生産 10 萬輛車。
考慮到賽力斯目前仍比較有限的産能(新 M7 目前産能僅有每日 600 輛,後續有望擴充至每日 800 輛,後續新産線需要明年才開始建設産量爬升。10 萬輛生産任務需要 5-6 個月才能完成,20 萬輛最快也要 9-10 個月才能完成),能否達成上述目标,必須要看賽力斯能否在如此長的時間裏保持相對的市場競争力。
這一考驗,自然也要看其他車企在相似價位、相似定位上的市場表現,但更關鍵的是要看賽力斯自身經營和應對能力。
在這一點上,賽力斯過往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以問界 M5 爲例,其銷量隻上漲了 8 個月,便陷入了持續的下滑态勢,配合這次新 M7 上市,M5 遲遲沒有做價格調整;而 M7 在更新換代之前,更是面世第二個月就開始賣不動,也沒有學其他新勢力搞降價把舊款 " 清倉 "。
即便官方公布的、不可以退的大定用戶銷量真實,在這部分消費者之後,新 M7 的銷量從何處來?仍是一個巨大的問号,更不要說後續定位更豪華、預計 12 月面世的問界 M9。
比起越算越讓人揪心的銷量目标,更麻煩的是,可供賽力斯繼續虧本,支撐下去的資金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在這之前,賽力斯曾在 2021 年 6 月、2022 年 7 月分别在 A 股進行定向增發,當時增發的價格爲 46 元 / 股和 52 元 / 股,參與這兩次定增的券商與基金,直接被套牢到了今年 9 月(賽力斯的股價猛漲跟這些機構想解套、擡轎子不無關系)。
外部融資不易,加上自身經營淨利潤持續虧損,持續消耗着賽力斯的 " 元氣 ":其所有者權益在 2023 年三季度末僅剩下 65 億元,參考其最近幾個季度的經營狀況及市場策略,接下來的每個季度虧損額很可能還會在 10 億元左右。假如不融資的話,隻需一年半,賽力斯将再次複現當年蔚來汽車所有者權益爲負的結果。
所以綜合看來,賽力斯在繼續鑽研産品,想辦法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同時,大概率還會嘗試再次從二級市場進行融資。後續其财務仍可能會出現(财報淨利潤虧損嚴重、所有者權益爲負、現金流斷裂)等情況,均有可能造成其市場價值劇烈波動。
在賽力斯自身經營之外,來自華爲的影響同樣值得重點關注。正如我們開篇提到的,賽力斯近期的二級市場行情與華爲,尤其是餘承東的多番熱點有着緊密的聯系。
所以有一種假設,投資者不得不考慮:如果未來華爲與賽力斯不那麽親近,或者前者不再如此大力度宣傳賽力斯怎麽辦?
在上個星期,華爲汽車智選車模式下的第二個品牌,由華爲與奇瑞一起打造,同屬于 " 界 " 字輩的 " 智界 " 登場,還帶來了其首款純電轎跑 S7 的預售。它的出現也預告了,未來由華爲終端業務集團主導,華爲主導産品定義研發和設計,車輛在華爲終端渠道中銷售的這套體系中,不會隻有賽力斯。
考慮到國内汽車行業日益加劇的競争烈度,華爲在智選車業務中,大概率也會學習其他車企,想盡辦法促成爆品。到那個時候,智選車中的多個品牌如何一碗水端平,将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如果賽力斯産品競争力不足,華爲相關資源的投入或許會有所轉向)。
即便上述最糟糕的情況不發生,新品牌的加入也将給賽力斯靠與華爲強綁定獲得的市場價值,帶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接下來 " 智界 " 新車發布,發布會上除了提及 S7,是否還會出現問界?如果缺席,是否有可能被外界解讀爲 " 華爲和賽力斯漸行漸遠 "?都值得投資者擔憂一番。
結合賽力斯自身的種種情況來看,其目前所 13.16 的 PB 水平,實在難以找到支撐點。相反,未來市場價值下行的風險點異常多,重現 2023 年初的股價降幅亦有可能,包括且不限于:
未來幾個月内,新 M7 銷量趨勢明朗化,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再次趨于平緩甚至下滑;
賽力斯爲了保證自身的運營能力,再次以較低價格定向增發其股票;
過往增發的大股東,在賽力斯目前股價較高的時期,大規模減持;
新 M9 上市之後,銷量不佳;
其他傳統車企加入華爲智選車聯盟之後,影響賽力斯出鏡頻率;
綜合看來,現在放言 " 賽力斯活過來了 ",實在早了點。
華爲,仍是攪局者,而非颠覆者
分析完賽力斯,最後來聊聊華爲。雖然後者并沒有公開上市,但其對于國内汽車市場的影響力還在變大。從本質上來看,中國乘用汽車目前産品的組成,基本可以分爲 3 部分:汽車傳統硬件、汽車體驗軟件、汽車未來能力。
汽車傳統硬件就是汽車的車殼、發動機、電機、三電、電池、懸挂等基礎硬件;汽車體驗軟件包括内飾的整體設計,各種數字化顯示屏配套的軟件升級,以及各種沙發彩電大冰箱;未來能力主要特指高等級的智能駕駛功能。
在經曆了數十年的曆練之後,中國汽車産業在第一項上,具備了極強的産業能力。換言之,任何車企,哪怕是新勢力。隻要挖人、砸錢、砸時間,都能夠解決好其中的挑戰。未來國産車在這一部分的差距隻會越來越小。
區别更大的是後兩項,軟件不是傳統汽車的強項,也沒有充足的人才儲備;體驗方面,則是看車企對于消費者、對于市場需求的理解。最後的智能駕駛部分,說白了就是要不斷研發,堆疊硬件、傳感器、數據、技術,一步步實現自動駕駛。
華爲目前在部分電子設備、軟件系統的制作、部分智能能力的實現上,較傳統車企有一定優勢。但這仍不足以颠覆汽車這個極度重資産的行業。
根據華爲 2022 年的相關經營報告,2022 年營收 20.77 億元,占全部營收的 0.3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汽車業務上的相關研發支出超 103 億元,也就是說汽車業務淨虧損達 82 億元之多。如何才能一步步讓汽車業務實現盈虧平衡,華爲尚且需要思考甚至掙紮一番。更不要提打算深入重資産的汽車行業,自建工廠造車、目前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的小米。
其他企業跨行做汽車的機會,或許早在第一批新勢力誕生之後,就已經悄然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