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氣候危機愈演愈烈," 綠色轉型 " 成爲大勢所趨,一批新能源産業也走向 " 浪潮之巅 ",锂離子電池即是其中代表,其應用場景橫跨消費電子、新能源車和電力儲能,産業曆經 " 春天的花開 " 和 " 夏日的火爆 ",雖然難免 " 秋天的風雨 ",但目前也仍處于收獲時節。
然而,技術原理、工藝流程相似,原材料更加易得,被行業寄予厚望的 " 兄弟 " 産品—鈉離子電池,産業化之路卻走得步履蹒跚。此前業内曾普遍預期 2023 年是 " 鈉電元年 ",但其規模化應用進程卻一推再推," 元年檻 " 至今也沒能跨過。随着研發投入、資本注入、示範項目積累越來越多,這一技術路線何時能迎來自己的 " 春天 ",也成了行業矚目的焦點。
"2025 年,鈉電會迎來産業化加速發展拐點,未來五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量級。" 在 12 月 12 日召開的主題爲 " 能源自由 · 新世界 " 的第二屆海辰儲能生态日暨新品發布會上,海辰儲能電池研究院院長鄭建明作出上述判斷。
發布會現場,海辰儲能正式推出了曆時三年研發打造的全球首款電力儲能專用鈉離子電池∞ Cell N162Ah,據鄭建明介紹,該産品預計将于明年第四季度實現 GWh 量産。
他還對钛媒體 APP 透露,鈉電的量産可以利用目前的锂電産線,既降低了投資成本,又有利于激活锂電冗餘産能的價值。
需求在哪裏
對于新興技術的産業化來說," 春天在哪裏 " 很多時候都約等于 " 需求在哪裏 "。
鄭建明認爲,鈉電之所以遲遲未能實現産業規模化應用,是因爲沒有找到真正大規模應用的大衆場景。大場景才能夠驅動大産業,根據他的判斷,電力儲能将是鈉電産業規模化的突破口。
今年年中,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合計達到 11.8 億千瓦,曆史性地超過了煤電,發電量的占比也提升到 20%,波動性新能源的持續高速發展,讓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面臨很大挑戰。随着 " 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 建設逐步推進,我國百兆瓦級大型電站占比也已從 2020 年的 23% 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 58%,電力儲能,尤其是大容量、差異化、長時段儲能的需求,亟待相應高品質、完善的産品和解決方案來滿足。這個市場普遍看好的萬億級賽道,也給鈉電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間。
在應用場景上,除了常規的電力儲能項目,鈉電還能有利應對從零上三、四十度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環境場景。鄭建明以中東地區項目爲例對钛媒體 APP 進一步介紹稱,在沙漠高溫地帶,锂電儲能往往需要用自己存儲的電來爲自己降溫,比如有時發 1000 度電需要 20 度電來降溫,而鈉電儲能得益于耐高溫的性能,隻需要 10 度電來降溫就夠了,這就體現出了效率和經濟性上的優勢。而在低溫地帶,鈉電寬溫域的特性還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成爲應對極寒場景儲能的硬性解決方案。此外,海辰儲能方面也表示,以現在的成本來看,在客戶界面上,結合高溫低溫的穩定性、壽命、倍率等考量,鈉電在部分電力儲能場景中已經比锂電更便宜了,公司也會抓住這個機遇,優先打通這些場景,提升鈉離子電池的産能。
一旦需求問題得以解決,鈉電的優勢很快就能體現出來。從資源供給來看,锂元素地殼豐度約爲 0.0065%,而鈉元素則能達到 2.75%,相差 400 倍以上。近年來,随着锂電需求的大爆發,該資源供給告急的焦慮也在逐步蔓延,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 " 锂電池之父 " 之稱的斯坦利 · 惠廷厄姆此前也曾預警過,如果無法找到循環利用方法和替代産品,锂資源可能在十年内被消耗殆盡。而根據鄭建明的介紹,自然界的鈉資源極其豐富,如果将其中 1% 做成鈉電池,按照全球儲能每年新增 1TWh 計算,能滿足 150 億年的儲能需求。而且,鈉資源全球分布廣泛,成本低廉、自主可控,除了解困 " 缺锂焦慮 " 外,也有助于打破因地域分布限制、價格波動等帶來的供應鏈瓶頸與 " 卡脖子 " 風險。
此外,前瞻産業研究院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鈉電池的産業鏈結構與锂電池類似,而锂電産線經過改造即可兼容鈉電大部分産品的生産。海辰儲能方面也對钛媒體 APP 表示,鈉電生産工藝與锂電相似度較高,生産過程中會涉及到部分産線的改造,但相關技改成本并不高,完全能夠實現 " 絲滑 " 過渡。而這也有助于鈉電産品及上下遊依托完備的锂電産線快速放量,并在 2025 年迎來拐點。
鈉離子電池生産工藝流程,資料來源:前瞻産業研究院
多一種選擇
儲能行業素有 " 一锂獨大 " 的說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锂電儲能在已建成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中占比高達 97%。目前儲能頭部玩家也無一例外都是走以锂電爲主的技術路線。
如果鈉電終于迎來自己的時代,這些企業的锂電産品和鈉電産品會出現互相擠壓、左右互搏的問題嗎?
針對這一問題,鄭建明告訴钛媒體 APP,鈉電儲能與锂電儲能并非單純的替代關系,目前電力儲能的需求還在持續增長,供應端仍存在明顯的緊缺、不均衡等問題,锂電、鈉電可以共同發展來滿足需求缺口。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無論是锂電還是鈉電,哪一個方案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就會提供哪個方案,公司希望打造锂鈉互補的生态,走向锂鈉齊飛的未來。
換言之,鈉電産品是讓電力儲能 " 多了一種選擇 "。在生态日現場,海辰儲能數位高管也都提及 " 讓電力儲能實現選擇自由 " 的願景。對此,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鵬程還進一步解釋稱:" 作爲一個能源參與者、建設者,海辰儲能始終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儲能 + 新能源’模式一定是實現能源自由的必然選擇 "。
從技術角度來看,海辰儲能發布的電力儲能專用鈉電池采用磷酸焦磷酸鐵鈉正極搭配硬碳負極的技術路線,同時采用均質高導電包覆策略、微鍵合電解液配方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具有長壽命、寬溫域、高倍率、高能效、高安全等諸多特性。
钛媒體 APP 也從一位行業分析師處了解到,鈉電産品體系主要通過正極、負極材料來确定。負極材料方面,硬碳的商業化優勢比較明顯。正極材料方面,目前押注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類化合物和聚陰離子化合物等方向的都有。而不同技術路線的适用場景又有所區别,比如層狀氧化物能量密度相對較高,更适合 UPS、戶儲、備用電源等場景,目前鈉電兩輪電動車很多也走這一路線;普魯士藍在能量密度、穩定性上有一定優勢,此前行業也有通過這一路線爲新能源車研發動力電池的嘗試。但在與主流锂電池的比較中,鈉電的能量密度始終不占優勢,在移動場景的應用上,難以攻克續航難題,這也讓其始終無法在動力電池領域大展拳腳。而相對來說,在靜态應用場景上則較爲适配。海辰儲能的鈉電産品屬于聚陰離子路線,能量密度低于另外兩大路線,但在熱穩定性、循環壽命上優勢明顯,再加之鈉電池本身在寬溫域、倍率放電、耐過放電等方面的 " 天賦 ",的确是最适合電力儲能的技術選擇。
此外,钛媒體 APP 還了解到,得益于具有高熱穩定性的技術路線及電池化學體系的優化,以及 0V 超長貨架期存儲的特性,海辰儲能的鈉電産品在出海等業務中,尤其能爲電池及系統的存儲、組裝、運輸和運營提供較高的人身和财産安全保障。
鈉電的未來
對于 2025 年,儲能行業的期待遠不止 " 鈉電元年 "。
在 2022 年 2 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 十四五 " 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型儲能到 2025 年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的目标。根據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行業協會的預測,屆時我國新型儲能産業規模将突破萬億元人民币。在中金公司今年 12 月 5 日發布的《儲能行業 2025 年展望》報告中,也将 2025 年視爲全球儲能高速增長的拐點,預計全年全球儲能出貨量(含通信儲能)将達到 449GWh,同比增長 31.5%。此外,伍德麥肯錫還預測稱,2025 年全球長時儲能裝機和市場會迎來顯著增長,累計投資額将達到 500 億美元左右。
全球儲能分類型出貨量預估(大儲即電力儲能),圖片來源:中金公司《儲能行業 2025 年展望》報告
雖然種種 " 大預測 " 難免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究其根源,指向的都是如何破解新能源的 " 時空難題 "(風電、光伏作爲電源在時間維度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問題,在空間維度存在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問題),這需要在現有 " 源網荷儲 " 體系中找到突破口,更需要儲能行業通過技術更新、多元化發展來給出答案。
當然,行業對 " 拐點 "" 元年 "" 風口 " 總是抱有戲劇性的期待,但拐點之後,産能爬坡、市占提升、成本下降的表現,往往才是決定産業未來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泉曾表示,鈉離子電池規模化上産放量後,成本有望比磷酸鐵锂電池低 20%。而在海辰儲能對鈉電未來的規劃和設想中,近兩年的當務之急是拉升自身和供應鏈的産能,并找到實實在在的訂單鎖定産能。當量産、市場步入正軌後,該技術路線的電芯成本未來三年内即可接近磷酸鐵锂儲能電池,未來五年左右有望優于磷酸鐵锂儲能電池。而在體現出經濟性優勢後,鈉電産業也将以更快速度發展,海辰儲能鈉電項目負責人對钛媒體 APP 表示,經過解決方案部門對未來應用場景、客戶渠道的調研、梳理和測算,預計鈉電未來五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
無論多麽美好的未來,都要從此刻出發。今年 11 月 6 日,我國工信部發布《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指出,要持續提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産品供給能力。也明确提及 " 支持颠覆性技術創新,提升高端産品供給能力 "" 推動鈉電池、液流電池等工程化和應用技術攻關 "。在年底企業、投資人、機構的複盤和展望中,對明年儲能領域鈉電等多元技術路線的政策、資金支持也普遍看好。
看起來,鈉電又一次站上了産業爆發的曆史關口,萬事俱備,隻待龍門一躍。(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