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 4 才剛播出兩期,原本被寄托成爲「下一個王心淩」的徐懷钰不但沒複制去年王心淩的爆款現象,甚至成爲最近網絡上群體讨伐的對象,情懷濾鏡都碎的差不多了。
舞台劃水、眼神渙散、唱功退步、記不住動作 … 業務能力明顯下滑的同時,精神狀态也不佳。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一直眼神躲閃,完全記不住動作,像是丢了魂。
明明她也大紅過,但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卻表現得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卑微得像個剛出道的新人。
同隊女隊員讓徐懷钰帶帶她們,她隻顧手忙腳亂翻包包,說:" 昨天唱得很糟糕。"
大家對徐懷钰除了生氣,更多的還是一種「怒其不争」的心态。
浪姐雖然一年不如一年,但依然是芒果的 S+ 項目,是淡出公衆視線的姐姐們最能展示自己的平台。選人标準也很嚴苛,那麽多想來的姐姐們來不了,你能來你還不珍惜?她偏要去接商演。
她好像隻是把浪姐當成一個普通的商業演出,不在乎自己的表現是不是夠完美,也沒指望從這個節目中獲取什麽,以一種 " 擺爛 " 的心态來打卡上班。
這樣的心态放到個人工作中沒人可指摘,好壞都是自己背鍋。但恰好浪姐是一個團隊協作的工作,你的态度可以影響别人的表現,甚至決定别人的去留。一公就因爲徐懷钰個人表現糟糕,淘汰了同隊的王佳宇。
對徐懷钰最不爽的,莫過于隊長賈靜雯。
在采訪裏她就表示,自己對這次表演「不滿意」。雖然在努力維持着微笑,但内心不爽的情緒是藏也藏不住了。
雖然節目上剪去了賈靜雯對徐懷钰「沒時間訓練」的内涵,但之前的預告片裏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被舞蹈總監批評後,徐懷钰流着淚,賈靜雯無奈地對大家說 " 我們本來唱也不行,跳也不行了,那是不是可以努力做到整齊 "。後來倆人甚至在微博上隔空互嗆。
也難怪賈靜雯會不爽。
如果說徐懷钰的人生态度是擺爛,賈靜雯從來都是那個反面啊。嘴上說着自己「唱歌像鴨子叫,五音不全,不會跳舞」,但爲了舞台還是拼命訓練,上網課、練舞蹈,最後的表現不能說有多完美吧,但她天生的鏡頭感和表情管理就赢了,妥妥的女團門面擔當。
雖然兩個人有同樣的悲慘遭遇,原生家庭不幸、被生活拖入萬丈深淵,人生一度脫軌。但同樣的兩副爛牌,她們倆打出了兩個極端:
前者是我們最喜歡看的大女主勵志故事,什麽都要做到最好,要體面、姿态要好看,逆境中也一定要翻身,講究一個觸底反彈;後者更像是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任由痛苦消磨掉意志,沉溺在過往的不順心中,也許一生都在和自我和解的路上。
其實回顧徐懷钰的人生,會發現她變成今天這樣也不奇怪,因爲她就是很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劃水不認真也好,不自信也罷,這些都不是重點。
她最大的問題是——她的人生一直都處于一種「失控」的狀态。
2001 年左右——那個時候徐懷钰還是正當紅的女明星——突然有一位老人找到媒體,聲淚俱下地控訴孫女不孝。
這個孫女就是徐懷钰。
那時候的社會環境還比較保守,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徐懷钰隻好帶着母親一起開了記者會。我們才知道原來徐懷钰的童年這麽慘:爺爺仿佛是個封建大家長,把子女當牛馬一樣,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賣去應召站。在徐懷钰家,不但經常虐待徐懷钰和她母親,甚至還要求徐懷钰父親去販毒吸毒,逼得父親跳樓自殺。
現在回頭看還是會心疼她當時的遭遇。爺爺喜歡喝酒,一喝醉就打她,沒錢了也打她。再加上家庭條件困難,她從 13 歲開始就去餐館打工貼補家用,整個童年都是在貧困和恐懼中長大。
她的出道故事也有一些「灰姑娘」色彩。憑借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陽台上唱歌的時候被制作人翁孝良挖掘出道,一夜爆紅。
據悉徐懷钰最紅的時候,通告排的滿滿當當,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一個人養活了半個滾石唱片;周星馳原本找她拍《喜劇之王》,她因爲太紅了沒空去才找的張柏芝。
她在内地也拍過戲,《天地傳說之魚美人》是童年經典,可以說童年濾鏡相當厚。
但從小生活的環境讓她養成了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也很難信任别人的性格,甚至一度患上抑郁症。
有工作人員吐槽,徐懷钰疑心重,總覺得别人要騙她錢.和閨蜜一起吃飯被狗仔偷拍,她懷疑狗仔是閨蜜叫來的,閨蜜隻好不再和她來往。
這種性格注定了她的演藝之路會很坎坷。來自原生家庭的敏感,讓她處理不好事情,也無法處理好與别人的關系。一旦出事,就很容易牆倒衆人推。
果然紅不過兩三年,各種負面新聞就都來了。
被罵「耍大牌」。經紀人姚鳳群曾經控訴她 " 因爲一件裙子不滿意就不肯上台 ";内地電視台控訴她 " 好幾次臨近上台前要修改台本、甚至玩失蹤 ",因此被内地好幾家電視台封殺。
總之就是難搞、不配合,要求多。
和經紀公司也鬧掰。原因是經紀公司安排她陪酒,她因爲害怕連夜逃回台灣。公司斥責她耍大牌,以違約爲由把她雪藏。官司最後宣判她必須賠償經紀公司 200 萬元, 她的房子、車子也被假扣押,但合約還剩一年半。
當時走投無路的徐懷钰沒錢請律師,隻好自己到去律師公司做助理自學法律爲自己解決合約問題,生活一度很潦倒。
工作人員對她意見頗多,周圍同事的評價也不太好。
出道多年,徐懷钰在圈裏沒什麽朋友。同事們提起她時第一反應也都是:耍大牌、臭臉、難搞。
吳佩慈說,她當年跟李心潔、陳绮貞三個人經常講徐懷钰壞話,因爲她總是不理人;跟徐懷钰一起拍過《魚美人》的台灣演員何嘉文爆料稱,徐懷钰紅了之後說過 " 自己的朋友 level 要高 " 這句話,疑似内涵她不配成爲朋友。
吳宗憲對徐懷钰的認知最準确——
因爲她太早出道,不相信人性。吳宗憲曾經勸過她要相信自己在藝能界可以交到朋友,但對方的回答是:不可能。所以吳宗憲認爲,對方應該是真的有創傷。
徐懷钰有個稱号叫「複出天後」,有幾年一直看她反複在複出消失複出消失。她不是沒有過機會,畢竟她身上還是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但是骨子裏的不安和恐懼讓她總是在機會到來時又把一切搞砸。
狀告老闆性騷擾,結果敗訴,賠了老闆 200 萬;錄競技類節目時鏡頭恐懼症發作一度停錄,很快被淘汰;最窘迫的時候隻能靠借歌迷錢爲生;後來好不容易簽了新公司準備重新出發,卻又突然因爲應酬問題無故消失,轉而被新東家起訴。
法院判決徐懷钰賠償公司 40 萬後解約,理由是作爲一個 33 歲的成年人,有能力拒絕應酬,不應該無故違約。這筆解約費也導緻了後來徐懷钰徹底消失在公衆視線中,頻繁去商演賺錢的原因。
人生有幾次機會供人揮霍呢,等徐懷钰再次複出的時候,市場上早已沒她的位置了。
其實也不能說徐懷钰做錯了什麽。她不妥協、不願意向規則低頭,我們也不能怪她、錯的是潛規則本身。
隻是作爲一個成年人,她好像沒辦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在面對潛規則時可以通過一種更圓滑、更柔和的方式去拒絕,既能保全自己也能達到目的;或者是想辦法讓自己更強大,有更多話語權,有底氣直接拒絕;甚至可以找律師跟公司開誠布公聊解約也行吧。
但徐懷钰做不到,她的情緒裏隻有害怕,行動上隻有逃跑,沒有思考過後果和解決辦法,也沒有能力承擔後續的風險。
她好像永遠活在一種恐懼中,提到公司的陪酒傳聞時,她用的詞也比較嚴重 " 感覺被控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
這種過于恐懼、敏感多疑的性格其實很不适合娛樂圈。但她太早出道,又做不了别的工作,隻好一直在圈裏掙紮。一邊害怕圈内的潛規則,一邊被規則限制到處碰壁,一邊讓恐懼更加深;從小的物質缺失讓她極度渴望賺錢,但也因此缺乏長遠規劃,反而更容易陷入物質困難中 … 于是這麽多年一直在痛苦中惡性循環。
她所有的精神好像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耗盡了,如今出來隻有滿滿的疲憊。
前幾天她再度複出的時候說過,如果再來一次,不會選擇當歌手,因爲太辛苦了。
她的臉上已經完全看不到當年唱着「我是女生」的那個女孩子的靈氣和熱情,現在的态度更多的是:唱歌就是混口飯吃,也不指望能翻紅了,無所謂了。反複的複出雪藏讓她也丢掉了做藝人的能力,甚至丢掉了對「重新出發」的信心。
很多人覺得她精神狀态不好,心理問題很大,其實就是因爲原生家庭和後天經曆的雙重 buff 疊加下的失控感。
相比之下,雖然賈靜雯的人生完全是她的反面:她更像是那個掌舵的人。
賈靜雯的牌面好不到到哪去,家道中落、替父還債、嫁入豪門卻血本無歸 … 前半場如同過山車。但她厲害在——無論人生偏離到什麽地步,她都有糾錯的能力。
賈靜雯從小家庭優渥,吃穿不愁,原本是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因爲父親工作的原因,她跟着父親去到北京生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當年賈靜雯也考上了北電,還和徐靜蕾成了同學。但是大一的時候,因爲父親投資失敗,家裏破産,父親欠了一堆債務,賈靜雯隻好從北電辍學回台灣,擔負起養家糊口的重任。
那年賈靜雯才 19 歲,等待她的是巨額債務、父親的住院費和全家人的生計。根本來不及抱怨,隻能一頭紮進娛樂圈,拍戲、廣告、主持,什麽能賺錢做什麽。
娛樂圈替父還債的例子不少,但爲什麽總是覺得賈靜雯比其他人都要「狠」?因爲她是那個可以下定決心拔掉父親氧氣管的人。
父親病入膏肓,一邊是巨額的醫藥費流水般的投入,一邊是已經無力回天的父親。作爲家裏拿主意的人,20 歲的賈靜雯下定決心拔掉父親的氧氣罐,留給父親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這種決定不是每個人都敢做,背負的不隻是外界的道德壓力,更重要還要過自己心裏那一關。何況那時候賈靜雯才 20 歲,不但已經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生存責任,還成了掌握家族命運的那個人。
在這樣長期的高壓下,賈靜雯無比渴望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她非常需要有個人可以幫她分擔這一切,于是才有了和孫志浩的那段婚姻。
急于進入這段婚姻的結果,是她的人生差點「失控」。
孫志浩花心、酗酒、家暴,屢次登上八卦頭條,賈靜雯爲了體面一開始還會爲他說話。後來終于還是忍無可忍提出離婚,開始了那段狗血的「奪女大戰」。
孫志浩趁賈靜雯照顧生病的母親時,将女兒梧桐妹偷偷帶走。賈靜雯尋女未果,無奈之下隻好将家事醜聞公開,在媒體前喊話孫志浩把女兒還給自己。
我想,如果當時不是到了窮途末路,她應該也不會選擇這種破釜沉舟的方式。
畢竟賈靜雯是個很注重體面的人,她會說話,情商高,很會打圓場。發掘徐懷钰的經紀人姚鳳群曾經也帶過賈靜雯。他曾說過徐懷钰難搞,說 " 她的處事方法我太了解,開心叫幹爹,不滿意就翻臉。" 但他雖然跟賈靜雯也鬧過矛盾,但從沒說過賈靜雯什麽不好,甚至解約了二人也一直保持友好關系。
可惜在這種情況下,情商再高、再體面的人也不得不撕破臉。
這段豪門婚姻的結果,以賈靜雯血本無歸告終——
爲了争奪女兒撫養權,賈靜雯同意将 2600 萬分割給孫志浩。并且簽署了離婚協議,協議裏規定,雙方不但要共同撫養孩子,賈靜雯還要承諾自己不能離開女兒超過五天。
那個時候賈靜雯年過 35 歲,又不能離開女兒拍戲,對于一個女演員來說幾乎就宣判了死刑。所有人都以爲賈靜雯這輩子就這麽 " 毀了 ",但她就是硬生生從泥潭裏爬起來了。
不但遇到了修傑楷,重新開始了幸福生活;事業上也突破了女演員的困境,《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她一舉多得金鍾獎視後。
甚至能做到跟自己的前夫一笑泯恩仇⬇️
她好像就沒有什麽坎是過不去的。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會讓自己一直沉溺在過去失敗的情緒裏,隻專注眼前事。
亦舒曾說:" 做人最要緊的是姿态要好看 ",她大概就是這個理論的踐行者。失戀失婚失錢都可以,但就是不會失了自己。在泥濘中也要翻身翻的漂亮。如果沒人能把她拉出深淵,她就自己做那個人。
其實娛樂圈原生家庭悲慘的女明星不少。李彩桦和秋瓷炫,一個替父還債、一個從小被重男輕女;蔡少芬的母親賭博欠債,甚至把女兒送給富商;張韶涵也曾經遭遇母女不合,被母親卷走财産,還因爲不孝而被群起攻之的情況。但她們最後都做到了逆天改命、觸底反彈,人生的掌控權再次回到了自己手裏。
我常在想,是不是我們看多了賈靜雯們的大女主叙事,但現實中更多的是徐懷钰們,既沒有逆風翻盤的能力,也沒有向陽而生的精神氣,在哪裏跌倒,就幹脆在哪裏躺下了。
當然徐懷钰的原生家庭是比其他人都更複雜一些。她從小生活在恐懼中,杯弓蛇影、疑神疑鬼久了,在遇到一些事情時難免有應激反應,所以會容易「逃跑」或者「失控」,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隻是這麽多年過去了,既然已經因爲這個性格錯過了這麽多機會,甚至也嘗過跌落谷底的滋味,就該知道機會不常有,總該孤注一擲、放手一搏了吧。
浪姐節目的核心立意本就是 " 乘風破浪 ",女性如何突破自我、如何打破年齡和性别的定義、讓觀衆看到 30+ 的姐姐們「我慕天地廣、花語亦铿锵」的女性力量,并因此可以讓姐姐們獲得更大的曝光度和商業價值。
——這原本是一個多适合徐懷钰的節目啊。
幾乎每一季選嘉賓的時候都有很多人提徐懷钰的名字。畢竟她有這麽多經典作品,《我是女生》《踏浪》《分飛》随便一首歌都是回憶殺,但凡能像王心淩一樣賣情懷也有很多人買賬了。再加上她過往的悲慘經曆、多年的銷聲匿迹,不但完美滿足了浪姐所需要的勵志故事,也自帶一副憐愛濾鏡,不管是不是粉絲,都無比期待她能從深淵中跳出來得到事業再次起飛的機會和人生重來一次的救贖。
可是既然都來參賽了,爲什麽就不知道珍惜這次機會呢?她說自己 " 金魚的記憶、年紀大了、腦子不行 ",卻還是在浪姐途中去接商演。或許對經曆過太多起伏的她來說,根本不相信别人畫的餅了,眼前的東西能抓一點是一點。
但她已經四十多歲了,浪姐這種機會可能隻有這麽一次。破罐子破摔是有爽感,但是有代價的。如今觀衆的不滿和反噬就是代價,童年濾鏡碎掉的話,這意味着以後她再賣情懷都賣不動了。
徐懷钰在剛出道的時候曾經算過命,算命先生說她踏入星途就是衰運的開始,并且會衰十年。
但現在十年已經過去了,徐懷钰卻遲遲沒有振作起來。——也許這個從來就沒有掌控過自己人生的人,如今年過四十,根本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大概對敏感的人來說,沉溺于負面情緒中可能會更有安全感。承認自己是個失敗者,便可以不用爲生活的糟糕負責。
但是,總是沉溺在過去痛苦中的人,怎麽能得到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