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鷹的編譯著寫與随筆 Author 海鷹出擊
機械化的曙光
——伯奇炮和其他自行火炮
英國自行火炮見了都要恭恭敬敬喊老祖宗
編譯自 tankarchives
英國人不僅是創造坦克的先驅,也是創造自行火炮的先驅。一戰期間開發的 Mk.I 火炮運載車,不僅是第一種自行火炮(SPG),而且是第一種火炮運輸車。該炮可以從底盤上卸下後作爲牽引炮使用。西線的位置特性導緻了火炮運輸車 Mk.I 主要作爲火炮牽引車使用。戰後,英軍決定決定将研發重點放在火炮牽引車上,但英國人并沒有忘記 SPG。英國在 20 世紀 20 年代對自行火炮的嘗試結果就是伯奇炮(Birch Gun)。
改進中的概念
盡管一戰後英國國防開支被大量削減,但現有車輛的改進工作并沒有停止。英國工程師開發的方向之一是炮兵的機械化。戰争表明,輪式牽引車并不适合一戰戰場的惡劣地形,陸軍需要能夠在行軍和戰場上快速運輸火炮的履帶式牽引車。像霍爾特 75 這樣的履帶式拖拉機由于速度低,也并不理想。
兩個相對較新的參與者開始參與競争。維克斯公司開始研制 18 磅火炮運載車,而 W.G. 阿姆斯特朗 - 惠特沃斯爵士公司則設計了一種名爲 " 龍 " 的火炮運輸車輛。這些車輛的概念相似。在行軍過程中都需要将火炮推入運輸車内,乘員坐面對面坐在車内。這兩種車輛都在 1922 年準備就緒。對 18 磅火炮運輸車的進一步研究導緻了 Mk.I 輕型坦克的誕生,後來又演變成 Mk.I 中型坦克。
輕型火炮運輸車,是一戰後英國創造的第一輛 SPG。
" 龍 " 式火炮運輸車的進一步發展則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設計師們拒絕了将火炮運入車輛的想法,而開始了漫長的演變。在維克斯公司和阿姆斯特朗 - 惠特沃斯公司合并爲維克斯 - 阿姆斯特朗公司後,該車被大量生産,出口,甚至還參戰。龍族車輛有許多不尋常的變形車,其中一個變成了 SPG。
彈藥架從四面八方打開,暗示着在戰場上的脆弱。
1924 年,阿姆斯特朗 - 惠特沃斯公司利用 " 龍 "Mk.II 的底盤開發了輕型火炮運輸車。這是一個完全成熟的 SPG,甚至沒有表示可以拆卸火炮。火炮也換爲了現代化的 76.2 毫米 QF 13-dr 9 CWT 防空炮。從火炮的安裝位置來看,它并未考慮用于防空作戰,将直接向地面目标開火。該炮被安裝在車體的前部,後面是彈藥箱,最後是 48 馬力的 AEC 發動機。
伯奇炮的初始配置。
輕型火炮運輸車是一種新型自行火炮:體積小,價格便宜,比牽引式底盤上的同類高炮的機動性要好得多,但這也是唯一的優勢。該設計甚至沒有一絲裝甲,包括火炮護盾。使用這種 SPG 進行直瞄射擊的想法可謂是瘋狂,因爲任何拿着步槍的步兵,甚至是拿着長矛的部落居民都可能對車組造成緻命打擊。彈藥架的脆弱防護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命中後的災難效果也不難想象。在以上明顯缺陷下,輕型火炮運輸車迅速被否決了。盡管如此,這種新東西還是很有趣,盡管是在一個不同的公司,它的故事還在繼續。
SPG 明顯比同樣底盤的坦克低。
以軍械的名義
1923 年,詹姆斯 - 弗雷德裏克 - 諾埃爾 - 伯奇爵士被任命爲軍械署署長一職。作爲一名前騎兵,他在一戰期間密切關注火炮問題,并對機械化問題有親身體驗。伯奇的出現正好與自行火炮的發展相吻合。
我們不知道伯奇與輕型火炮運輸車有什麽關系,但另一種 SPG 卻有他的名字。該車的工作開始于 1923 年,就在伯奇上任後,維克斯公司早在 1921 年就收到了開發履帶式 SPG 的訂單。現在常說它使用了 Mk.II 中型坦克的車體,但這隻是部分事實。在 1923 年,當時伯奇炮的工作開始了,而當時号稱的底盤:Mk.II 中型坦克還在開發中。此外,伯奇炮也是在 1924 年制造的,在 Mk.II 中型坦克之前。
在底盤方面,目前對伯奇炮是否使用了 Mk.II 中型坦克部件也存在疑問。兩者相似,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區别。例如,Mk.II 中型坦克的懸挂上部覆蓋着裝甲裙邊。同時,實驗性的伯奇炮在 1925 年進入試驗階段時沒有任何裙闆。每側行走部件的負重輪數量增加到 13 個,另有 5 個拖帶輪。主動輪和被動輪的載體也有所不同。伯奇炮的履帶則由 9 号鏈接履帶制成。
行駛模式下的伯奇炮 Mk.I。
從概念上講,在伍爾維奇空軍基地開發的 SPG 與輕炮運輸車有很大不同。阿姆斯特朗 - 惠特沃斯的 SPG 被設計的主要考慮用于直瞄射擊,而伯奇炮是一種通用 SPG。新版的 18 磅(83.8 毫米)野戰炮是爲專門它創造。與普通 18 磅炮不同的是,伯奇炮可以射擊空中和地面目标。實際上,新版 18 磅炮唯一保留的是火炮身管,其他部件被徹底重新設計。該設計類似于一戰期間開發的通用 18 磅 Mk.3,但從未投入生産。根據影像資料顯示,通用炮架具有良好的射擊機動性。
與 Mk.II 中型坦克相比,伯奇炮的車體和懸挂系統有明顯的區别。由于其中一個要求是 360 度射界,車體的高度必須通過降低發動機艙來降低。同時,駕駛員也沒有封閉式座艙,隻保留了一個可移動的護盾。由于沒有炮塔,戰鬥室的高度也得到降低。火炮安裝在車輛的中心,所以炮口軸線高度甚至比坦克還要低。由于火炮需要安裝在一個更大的炮塔環上,車體的頂部也不得不被擴大。伯奇炮的車組由六人組成。盡管空間有限,但他們各自的位置還是比較舒适。
更多的裝甲并不是更好
實驗性的伯奇炮被送到皇家炮兵第九野戰旅的第 28 野戰炮連進行試驗。試驗的結果促成一份改進清單。炮兵們大多不喜歡這種沒有裝甲的車輛。他們并沒有要求完全封閉式的戰鬥艙,但需要炮盾。也有人建議像 Mk.II 中型坦克那樣使用裙甲來保護懸挂部件。考慮到對乘員的純粹象征性的防護,要求對懸挂裝置安裝裝甲是很奇怪的,但是設計師還是考慮了這一點。
由于伯奇炮的高仰角,它可以作爲 SPAAG 使用。
維克斯公司在 1925 年 9 月收到了四門 18 磅 SPG 的訂單。他們在大約一年内準備就緒。每輛車的成本爲 12,250 英鎊,或每噸約 1000 英鎊。12 噸的伯奇炮有 5 毫米的裝甲。該車的布局與 Mk.II 中型坦克相似,使用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也是一樣。
兩者還有一些區别,其中一些已經在上面描述過。WD 編号爲 D.118 到 D.191 的伯奇炮裝有一個現代化的懸挂系統。除了設計更好的裙闆之外,其還是使用了新型 3 号履帶,這個使用記錄甚至比 Mk.I 和 Mk.II 中型坦克還要早。總的來說,伯奇炮的懸挂系統比坦克要好。
根據要求,伯奇炮安裝了一個大型火炮護盾,可以在正面爲乘員。另外還增加了一個行程鎖。火炮的仰角增加到 80 度,這提高了伯奇炮作爲 SPAAG 的能力。彈藥架可容納 80 發子彈,與輕炮運輸車不同的是,它們被安全地存放在車體内部。
在金伯利的演習中的伯奇炮。1926 年 11 月。
1927 年 2 月,伍爾,演習中的伯奇炮。
從形式上看,注冊号中的字母 D 将該車歸爲炮兵牽引車。然而,在 1926 年 11 月 13 日舉行的第一次演習中,ROF 伍爾維奇的工作成果是顯而易見 . 該演習旨在向英聯邦各國政府展示新技術,也需要展示新機械化項目的全部威力和完善性。在瓢潑大雨中,伯奇炮完美展示了牽引式火炮和自行火炮之間的區别。伯奇炮從行軍模式轉換到射擊模式隻需要幾秒鍾,而同等口徑的牽引炮則需要大約一分鍾才能完成。
在丘陵越野地形上的機動過程中,差異更明顯。當 Burford Kegresse 拖拉機在這種地形上行動受阻時,伯奇炮連則瞬間通過,順利爬上山頭。這證明作爲自行火炮的伯奇炮機動性與坦克相似。同樣的事情發生在 1927 年 2 月在沃爾的演習中。在其他炮兵機械化項目中,伯奇炮可謂是天下無雙。皇家炮兵第九野戰旅的第 20 野戰炮兵連的車輛再次成爲了最高統治者。
伯奇炮不僅得到了積極的反饋。盡管它的設計者試圖盡可能地降低高度,但對于 12 噸的車輛來說,其重心還是很高。18 磅炮的射擊後座比中型坦克 Mk.II 的 3 磅炮(47 毫米)炮更大,所以自行火炮自然在射擊時震動更大。
使通用的要求也适得其反,導緻伯奇炮的性能受限。而且伯奇炮的裝甲仍然不足,火炮的 360 度旋轉意味着如果火炮轉向一側,乘員就會完全暴露。駕駛員的情況更糟糕,因爲他隻有左側艙門可以提供一點可憐的保護。
伯奇炮 Mk.IE,1928 年
權衡利弊,英軍又向維克斯公司訂購了兩輛,命名爲 Birch Gun Mk.IE。它們在一年後被制造出來,編号爲 D.416 和 D.417。新批次的伯奇炮還有其他的命名(Mk.I,Mk.II 和 Mk.III),但應該持懷疑态度,因爲它們包含在 1925 年在慕尼黑出版的《坦克》百科全書中。不過書中的許多内容與現實沒有什麽關系。
伯奇炮 Mk.IE 與 Mk.I 的主要區别在于武器裝備的大幅提升。駕駛員的新座艙終于有了艙門,而自行火炮的裝甲明顯增加。火炮安裝在一個半封閉的圓柱形炮塔内,前面裝有一個巨大護盾。由于裝甲限制了火炮的仰角,戰鬥室被重新設計,彈藥容量增加到 88 發。
現代化有很多影響。乘員的防護明顯增加,但其他車輛性能卻惡化了。車輛的質量增加了近一噸,這使得車輛在公路上的最大速度從 29 公裏 / 小時降至 25.6 公裏 / 小時,越野時從 16 公裏 / 小時降至 14 公裏 / 小時。駕駛視野也變差了。伴随着重心上升,發射時的震動增加,伯奇炮的發展開始駛入了一條死胡同。
一般都說最後兩門伯奇炮的設計不同,但這并不是事實。
保守主義的受害者
1927 年 5 月 1 日,所有的伯奇炮被轉移到由約翰 - 富勒上校指揮的實驗性機械化部隊。伯奇炮 Mk.IA 建成後,也被送到了這裏。所有的炮都被納入了從第九野戰旅遷移過來的第 20 炮兵連。
盡管有一些缺點,而這些缺點又因爲額外的裝甲而變得更加嚴重,但伯奇炮的概念依然十分亮眼。如果英國對其進一步發展,他們将擁有一個能夠與坦克并肩作戰并提供火力支援的自行火炮家族。問題是英國陸軍被保守主義所支配。牽引式火炮和拖拉機也比裝甲式自行火炮便宜得多,也更便于使用。所有這些反對機械化觀點都占了上風。牽引式火炮和自行式火炮的設計不同,這對保守主義者而言也沒有什麽意義。
1927 年,當伯奇爵士離開他的崗位并轉到維克斯公司時,伯奇炮也随即出現問題。接替他的是更加保守的韋伯 - 吉爾曼爵士中将。他的觀點是發展火炮的正确途徑是機械化牽引車,特别是 " 龍 " 系列。負面的反饋進一步消磨了伯奇炮的地位,1929 年初實驗機械化部隊的解散就是結束。不久之後,伯奇炮項目終止。
保守派的勝利在十年後得到了回應。事實證明,自行火炮在現代戰場上發揮着重要作用。1941 年,英國自行火炮的工作不得不從頭開始,重蹈覆轍。如果 1920 年代開始的自行火炮計劃被保留下來,哪怕是象征性的數量,這一切都可以避免(但筆者表示這也有些想當然,)。
結果,二戰中的英國自行火炮往往有一個非常規的布局,而且性能不足,其最好的設計是基于美國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這就是 20 世紀 20 年代末軍事保守派對自己的坦克設計師取得 " 勝利 " 的代價。
伯奇炮 Mk.IE 的戰鬥艙。
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