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瘋了。
一部從導演到主演都沒什麽人認識的劇,上線沒幾天,熱度居然超過 S 級大劇《七時吉祥》。
更讓人驚訝的是。
兩位女主的片段,甚至私下相處的花絮,都瘋傳網絡。
什麽來頭?
沒想到,内娛也悄麽叽地出了一部橘裏橘氣的懸疑劇——
消失的痕迹
題材:刑偵探案。
設定:雙女主。
不知道是不是擔心《光淵》事件重演,片方一口氣放出了全集。
嗯,沖着這少見的 " 爽快 ",Sir 也要追上一波。
01
姐姐 CP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雙女主。
本劇主角,第一位女嘉賓,白鹭老大。
花臂、挑染、皮衣。
鄭伊健古惑仔發型 + 洪興十三妹江湖地位。
走街串巷,小混混們畢恭畢敬。
肉眼可見。
彈幕裏," 老公 " 聲不絕于耳。
以上,其實隻是白鹭行走江湖的假身份。
摘下假發,踏進局子,她恢複成爲刑警隊長,戰友小團隊一擁而上。
這麽一個男孩子氣十足的女警主角,該搭配怎樣的感情線?
A. 傳統型——出生入死的沉穩大哥,共同經曆戰友橫死的慘劇後,心有芥蒂,但一直傲嬌關心,默默守護;
B. 時下流行反差型——一塊兒長大的小弟,女 A 男 O,溫柔知心,百般呵護,眼神複雜,愛你在心口難開;
C. 另辟蹊徑型——新人小女警,星星眼迷妹,呆萌可愛,即将被大佬帶飛。
然而,以上都不是。
《消失的痕迹》走了一條時下最時髦的 CP 線,強強。
正确答案是,初遇在審訊室的第二位女嘉賓,法醫姐姐,谷雨。
看這個鏡頭。
審訊室。
隊長正在審訊精神病院殺人案的嫌疑人,法醫谷雨,隻見谷雨審訊時情緒錯亂、大吼大叫,根本無法溝通。
怎麽辦?
隊長在她身後試探,性張力拉滿:
别裝了,我知道你沒病。
而對方也神情一變,冷笑:
我是個法醫,我殺人,根本不用第二刀
敵我難辨,清冷神秘,面對拷問,氣場絲毫不落下風。
兩人的羁絆,始于相殺感。
法醫姐姐披露自己的卧底身份,但隊長依舊不太信任。
不過,夜晚,神秘危險的瘋批美人邀請一起探秘精神病院,這讓事業心極強的白隊長一腳踏入謎題深淵。
随着劇情的發展,兩人性格的反差感也打出。
隊長其實是 T 身 P 心。
雖然外表大大咧咧、行動強硬,但内心柔軟、責任感強,經常跟調查對象産生共情。
有時候還會因爲旺盛的拯救欲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而法醫姐姐,則是 P 身 T 心。
理性到有些許漠然,她能在隊友大出血時果斷抽刀,也能在案件複雜的情感糾葛下看見關鍵線索,能及時按下熱血隊長的刹車鍵。
同樣的探案執着,不同的性格面向,兩人的感情線循序漸進。
比如,傲嬌破冰的瞬間——
表面不在意,卻在第一次共同曆險之後,偷偷寫小紙條關心。
比如,日常化的暧昧——
巧合成爲上下樓鄰居,生日禮物她來壓軸:
給你準備了一個月的早餐食譜
還有一些莫名的占有欲——
舞池裏,隊長給法醫披衣服:" 你穿的是啥啊你。"
△ 也有人吐槽白隊長這種行爲多少沾點方頭明
過界試探,也不少——
幫你嗆聲極品相親對象出氣,和大師兄親密聊天的時候旁敲側擊;
假扮夫妻,也是得心應手——
最終儀式感,也不可或缺。
兩人在海灘互相傾訴自己的傷痛往事。
白隊長更是讓法醫姐姐吹響了自己最珍貴的前任信物,哨子。
并說:
我害怕,再失去對我來說重要的人
32 集的體量之下,這些互動雖稀少,但程序也不落。
選角氛圍感也蠻到位。
總的來說,還是挺好嗑的。
02
懸疑主菜
對于探案類型劇而言,情感是調劑,懸疑才是正餐。
于是,看着《消失的痕迹》的案件,你會發現,這正餐明顯就不太香了。
這部劇的結構,是非常懸疑套路的。
小案件鋪着大陰謀,時不時露出一個指向幕後黑手的神秘符号。
冷面主角的背後,要麽有死去的白月光前隊友,要麽有血親失蹤的執念,再被同伴溫暖救贖。
很巧,這部劇,兩道白月光都有。
支線案件,那要社會熱點化,最好沾點女性同盟題材。
比如,第一個支線案件黑天鵝案,就涉及女性被上位者性侵并拍攝之後難以讨回公道的困境,并大膽表現了 SM 和性窒息殺人方式;
交換殺妻案,丈夫因爲家庭地位的女強男弱,控制欲爆棚讓妻子變得精神錯亂,隻能依附他,也讓角色道出厭女情緒。
而評價最高的殺母案。
随着案件中不同關注點的推進,進入了一家四口内部的隐含問題。
包含重男輕女的陋習,更有東亞式家庭關系的緊繃造成的母女不睦,以及血緣捆綁而成的複雜親情。
但僅僅從表面上看,你真的能了解一個家庭中的大姐,事業和家庭在她心中究竟孰輕孰重?
會不會有 些刻骨的情感,是以厭棄的表象呈露在你眼前?
話題吸睛了,但具體流程卻沒有做精細。
對于一部懸疑片來說,《消失的痕迹》的緻命傷在于,所有的信息不是 " 探 " 出來,而是被 " 直給 " 的。
比如黑天鵝案。
就不說定位受害者的整個過程相當兒戲,大開金手指了。
單說掌握核心線索的網文作家,一句激将法,就能讓他态度立轉,全盤托出,而面對兇手,隻要一句 " 我理解你是受害人 ",她就能立刻被感動坦白。
這哪裏有一點探案的影子?
另外。
一些案件的設計,也有明顯的邏輯缺陷。
比如交換殺人案,初戀拍色情照片威脅家庭和睦的前任,要價 50 萬。
偏偏,前任的身份是菜市場的魚販子。
△ 難道因爲發現前任的真實身份是老默再就業?
更離譜的是,出發點在于愛妻的魚販,計劃殺初戀的時候偏偏用了 " 是女人賤 " 這樣一概而論的偏激台詞。
更破壞整體觀感的,在于劇集的主線劇情更加脫線。
一首一尾兩個精神病院案,有槍戰,有抽血,有制毒,有莫名把健康孩童送進精神病院進行人體實驗。
這種手眼通天的反派塑造,最終解謎卻沒有一個站得住腳的身份,動機也是最後一秒強加新角色。
鋪了一整部的谷雨哥哥染毒虐心戲,最後的解決也太過輕易。
整體感覺還是太劇本殺化,不接地氣。
就像第一案用精神病小女孩塑造了足足的恐怖氣氛,最後破案卻是非常簡單草率的排除法,有種 " 你就給我看這 " 的失落感。
當然 ,這些缺點可能是受制于成本,或者經驗。
但毫無疑問。
就這盤主菜的呈現結果來說,它并不能讓人滿意。
03
無限溺愛?
那麽問題來了,作爲一部連懸疑推理都不合格的探案劇,爲什麽大家會對它有那麽大的寬容?
劇集上線 10 天以來。
不但豆瓣評分能穩定在 6.9,而且短評裏大多是這樣的态度:
" 無所謂,我會溺愛。"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的稀缺性。
劇集播出的時候,其實很多人提到了《獵罪圖鑒》,一部雙男主的探案劇。
兩者相同的是,沒有太多的廢話,更沒有喧賓奪主的感情線,隻老老實實地探案。
尤其是" 沒有感情線 "這點。
很重要。
因爲在很多探案劇裏,主角在探案之餘,總是會把大把的時間放在情感糾葛上,要麽你侬我侬四處發糖,要麽被感情沖昏了頭腦瞬間降智,最離譜的是,有些劇根本就變成了披着刑偵劇外衣的偶像劇。
這越來越讓人 " 煩躁 "。
而《消失的痕迹》,作爲内娛第一部雙女主的探案劇,除了兩位女主偶爾暧昧,90% 的時間,還是專注在案件本身上。
所以,即便是話題意味大于劇集品質。
依然有許多人爲這樣的 " 稀缺 " 買單。
畢竟,這樣多樣化的情感選擇,在國産劇中實屬 " 大膽之舉 "。
尤其是從女性角度來說。
我們或許還記得很多年前的《七月與安生》,記得更多年前的《風聲》,除此之外呢,還有誰?
光是稀缺性這點,它已經赢了。
但。
Sir 這麽說,并不是在鼓勵 " 擦邊 "。
因爲對于一部作品來說,最重要的其實不是 " 情感選擇 "。
就像前些天 Sir 聊過的《星條紅與皇室藍》,雖然嗑學家狂喜,但隻要你看下去就會發現,童話的外衣下,藏着年輕人内心深處的那份希望;
或者同樣聊過的《革命之間》,表面上是說兩個女性的感情,但實際上卻在說兩個國家的曆史,那段無法磨滅的傷痛。
甚至是《獵罪圖鑒》。
對比起來你會發現,《獵罪圖鑒》是有主題意識的,那就是 " 畫 ",它在這個核心元素中,提供了沈翊作爲畫像師的神乎其技,影像上也有許多對名畫的緻敬痕迹,這打造了一種獨特的劇集氣質。
而《消失的痕迹》,則在專業技能上沒有足夠吸睛的創新點。
是的。
作爲一部刑偵劇來說,它顯然是不及格的。
這也就讓我們有了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的感受。
所以啊。
" 擦邊 " 與否不重要,重要的其實還是作品。
雖然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無法看到一部光明正大的、多元情感類型的作品,但也不必因爲 " 稀缺性 ",便對一部作品無條件的 " 溺愛 "。
我們需要承認它的遮遮掩掩。
承認它的支離破碎。
隻有如此,才可能會迎來下一次的打磨,以及改進。
畢竟。
無論是《風聲》還是《七月與安生》。
它們首先都是部好電影,不是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就是塗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