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 " 去全球化 " 趨勢明顯,日本從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學到了三點,那麽中國可以從日本學到什麽
文 | 羅凱琳
編輯 | 施智梁
10 月 27 日,在由複旦大學和崔鍾賢學術院主辦的上海論壇上,亞洲開發銀行前行長、日本瑞穗研究所主席中尾武彥提到,中國已經成爲重要的矚目的全球經濟和制造業中心。自 1993 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憲法中得到正式固化之後,中國市場的活力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開始了近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期。2001 年加入 WTO,使中國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在整個世界價值鏈中扮演着更爲重要的角色。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成功,吸引着全世界的公司紛紛來到中國,汲取中國市場的經濟活力。但是縱觀當下全球經濟,無論是美國國内社會經濟和政治分歧,還是歐元區陷入的困局,以及中東地區的形勢變化,世界經濟增長的陰影正在逐步擴大。
中尾武彥提到,如今日本十年國債的收益率仍然處于低迷,雖然日本經濟出現了一定反彈,但基礎仍然不穩,未來日本的經濟複蘇之路是漫漫長路。
圖 / 上海論壇
01
全球化的挑戰
中尾武彥認爲,人口變化問題、技術發展、社會鴻溝,地緣政治貿易和移民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加上疫情影響,都對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造成挑戰。
在人口變化方面,亞洲許多國家陸續進入老齡化社會,生産年齡的改變和勞動力活力的調整,不光帶來生産的問題,資源分配的有效分配也受到阻礙,可使用的有效人口在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養老産業,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的加劇已經上升爲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新技術在催生新财富的同時,也加劇着貧富分化。不平等的資源流向,使發展中國家無法得到充足的技術支持。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隐私保護、網絡安全等問題不斷出現,怎麽能夠更好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成爲新的議題。
圖 / 網絡
社會鴻溝所帶來的問題,包括政治身份以及社交媒體等造成的一些問題,還有地緣政治下的貿易和移民問題,一直是全球化下争論的焦點。三年的疫情,國家之間的猜忌不斷的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和 " 去全球化 " 趨勢擡頭,對現有的全球化造成挑戰。
中尾武彥提到,目前世界發展和增長主要得益于之前的貿易和投資、以及技術的轉讓,我們如何保住這樣的一個趨勢,是根本的全球性的問題。
02
日本經濟 " 失去 " 的幾十年
中尾武彥提到,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曆了比較嚴重的泡沫經濟,主要是因爲日元的快速升值之後,采取了擴張性的貨币政策。
日本民衆對未來的看好,相信房價上漲,使日本的股票從 1985 年的一萬三千點上升了兩倍,漲到了三萬八千點,占到了國内生産總值的 150%,而且土地價格的暴漲造成了土地資産占的國内生産總值的 200%。所有的一切在一夜間崩潰,化成虛無的泡沫。
日本在九十年代以後進入了長期的低迷,一方面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帶來的持續的影響,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資産負債表都出現了調整都有了負資産;另一方面是人們手裏沒錢了,股價的下跌和房地産的下降造成了日本通貨緊縮。在同時期,日本老齡化加劇,成爲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年輕勞動力的缺失帶來的是經濟活力的下降。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到 21 世紀 20 年代,即便日本勞動力的人均生産效率是不錯的,但日元貶值速度太快,日本的 GDP 在過去三十年并沒有大幅的增長。
日本沒有在數字化技術方面搭上快車,新技術方面遠遠落後于美國。
亞洲新經濟體迅速追趕上了日本,美國的 GDP 在同時期實現了高速的增長,而日本經濟走入了低谷。
中尾武彥提到,中國在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地方。
第一需要提升産品和服務質量的理念,同時價格要比較合理。
第二要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擴大投資來提高品牌戰略意識,政府要合理的使用财政和貨币政策。
第三還需要培養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能夠有創新和冒險的精神。
03
" 十字路口 " 下的中國經濟
中尾武彥提到,當下亞洲的 GDP 占全球的 20%-30%,中國在這方面作了很大的貢獻,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爲了重要的矚目的全球經濟和制造業的中心。
中國是否會駛向泡沫蕭條或者日本化的時代?中國該如何抉擇?中尾武彥提出了三點想法
第一,政府支出的資金水平要與當下經濟階段相匹配。比如當下的日本顯然是無法實施擴張式的經濟發展策略。
第二,積極争取更多的外商投資和外商在中國的駐足和業務的活動,這需要更多适配政策和紅利的釋放。
第三,進一步與周邊國家交好,建立良好的國際環境。打造一套政策環境,建立緊密的關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