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 e 洞察 ,作者洪天峰
文:洪天峰,華夏基石大師塾首席導師,華爲前副董事長、首席運營官、首任 EMT 輪值主席
來源:華夏基石 e 洞察(ID:chnstonewx)
01
鍛造聚焦商業成功的幹部隊伍
以奮鬥者爲本,首先要體現在幹部上,隻有 " 升官 " 才能 " 發财 "。我們做好人力資源隊伍,要抓好三個隊伍,一個是幹部隊伍,一個是先鋒隊伍,一個是專家隊伍。幹部隊伍最終實現的是什麽?我們呼喚英雄,要從一個個孤膽英雄,到群星璀璨,最後遍地都是英雄,并不是說選拔幾個焦裕祿式的好幹部。人人都要做焦裕祿式的好幹部,其實挺難的。所以,我們做的不是提高對幹部的要求,我們做的是降低對幹部的要求,讓大家都能做幹部。因爲如果不斷地提高對幹部的要求,那能當幹部的就越來越少;如果我們降低了對幹部要求,能當幹部的就越來越多了,那大家才會相信有當幹部的機會。一定要有競争,每個人坐在這個位置,後面得有幾個人盯着這個位置,他才能好好幹,如果說他坐了這個位置,後面沒人盯,少了張屠夫就吃土毛豬,那這個張屠夫就很難管。
我們很多老闆對幹部的要求太高了,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要改,你要換個角度,覺得這個也行,那個也行,反而對很多問題不在乎了。所以企業家的心智模式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相信天塌不下來,你把以前認爲最不能夠離開的那個人,讓他放三個月的假,讓他三個月不到公司,你看看公司會不會倒?毛主席說正确的路線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我們有了戰略,有了政策,幹部就很重要了。
華爲形成了賽馬機制,人才 " 倍出 "。爲什麽會人才 " 倍出 "?就是賽馬機制,就是一個位置後面有好多闆凳。所以誰都知道,他如果不好,後面哪些人能夠替代他。我們就需要形成這樣的機制。賽馬機制是什麽?就體現在幹部的選拔、配對、考核、激勵上,要形成一個正反饋。
我們要去實現這樣的一個正反饋,就要定義很多東西,要把很多東西寫出來。首先在幹部選拔上,要選拔合适的幹部,我們不能選拔不合适的幹部。選拔合适的幹部,就需要有一個幹部的要求和标準,你如果連要求和标準都沒有,怎麽選拔合适的幹部?你不能說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我們需要有要求。華爲有一個幹部四象限——價值觀對,品德正,績效好,能力強,我們就選。績效好,能力不行,要給他培訓,讓他提高。如果說能力行,績效還沒體現,那給他多一點時間,讓他做出成績再提拔。如果績效也不好,能力也不行,我們就要把他清退。
我們選拔幹部,到底在哪選?華爲講 " 猛将必發于卒伍 , 宰相必取于州郡 ",将軍必須在打仗的過程裏學,宰相必須做過縣令、州長,所以華爲有一個 " 五優先,三鼓勵 "。什麽叫五優先?所謂優先在出成績的地方出幹部,第二個要優先在艱苦的地方出幹部。所以爲什麽華爲的人願意去非洲,不願意去歐洲,因爲非洲升官快。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非洲人好土,去非洲的人本身也好土,去歐洲人肯定是職業化很好,天然的去歐洲的人有好感,對去非洲的人沒好感,這就不行。所以還是優先在觀念世界,在觀念世界做出成績,這些東西其實就是所謂好處,就是我們講的人性裏面的趨利避害,優先的地方就是你希望去的地方。
那能不能明确告訴大家,選拔幹部優先在哪個地方選?你希望他們去變革,你希望大家擁抱變革,你選幹部又不在變革隊伍中選,又不優先在擁抱變革的過程中選,那誰擁抱變革?我們講幹部分配,配什麽?幹部分配一定要把他放在合适的崗位上,讓他在那個崗位能夠做出價值,能夠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的業務,我們的組織到底是哪個地方需要幹部?我們不能因人設崗,而要因事設崗。幹部配上去了以後,他的責任是什麽?他的使命是什麽?他配上去以後,他要幹什麽?這都要清楚。他要完成組織目标,沒錯;他要實現 50 億的銷售,沒錯。僅此而已嗎?如果僅此而已,那你對他要求太低了。你覺得他能夠完成 50 億就謝天謝地了,就能賺很多錢了,還管那麽多幹嗎?但如果他完不成呢?完不成你就換個人,換個人還完不成呢?那你不斷地折騰,其實什麽都沒落下。你要想想,如果他完不成的話,給他一年時間,你總希望他留下一點東西,留下組織的能力。所以,我們對幹部的使命和責任,要有很清晰的定義。
另外,我們都知道鋼筋混泥土結構,光有鋼筋不行,光有水泥不行,光有沙子也不行,要把它們混在一起才能蓋這個大樓。我們幹部分配也是需要這樣。所以,華爲在幹部分配上有八項制度原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每個團隊都要有幹部,從這個團隊中優先選拔幹部,然後副職怎麽配,什麽情況下配副職,什麽情況下不配副職。
我們講成功的團隊出幹部,如果一個團隊的績效不好,正職被拿掉了,一定不會提拔副職。這是華爲的一個典型。你一個部門沒搞好,一把手走了,二把手上來了,門都沒有。因爲如果這樣的話,二把手天天想的就是怎麽讓一把手不成功。這樣的話他們才能共進退了。
幹部考核涉及到幹部的待崗管理和使用,待崗管理就納入到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我們對幹部既體現責任性,也體現在關鍵行爲過程。關鍵行爲過程就需要讓幹部關注更多的主要的事情,怎麽讓下屬充分發揮。在這個考核過程中,我們需要測和評,有些東西測,有些東西評,當然這也不是年底算總賬,過程中也要管理,季度述職、年度述職、末尾述職等方式相結合。
在幹部使用中,我們一方面要授權,另外一個方面要加強監督。華爲從來不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授權是授權,監督是監督,這是兩個事,不能因爲授權了就放任了,那不叫授權,那叫棄權。授權和棄權是不一樣的,授權是你讓他做,最後出問題了,還是你的責任,這個要搞清楚。
幹部激勵上,要體現公司的價值和分配導向,有正向的激勵,負向的激勵,賦予優秀幹部更多職權,保留勝任幹部,符合幹部原則。
這樣,我們就形成了正反饋,形成了機制,并且符合邏輯。這就是一個籃子,我們很多東西就需要有這樣的框架,就需要有這樣的籃子裝進去,而這樣的框架做好以後,會形成一個反饋系統,然後不斷地轉,不斷地轉,事就成了。
所以華爲要選拔要淘汰,選拔也不是選拔一個人,而是選拔一批人,任老闆一直說小草教不成大草。另外,這種淘汰是很殘酷的。一些企業家說我們輪崗,從研發部門一下子就到辦公室副主任,然後回去做總裁,後來做研發總裁。但這種輪崗,它并不是一個培養。華爲不是,你如果在這個位置幹的不好,你就下來,輪一個地方幹的好,再輪一個地方,如果還幹的好,就再輪一個地方,輪着輪着,越輪越大,所以華爲是 " 之 " 字形的升遷,任何地方都可以調。一方面,不斷地讓我們做不熟悉的事情;另一個方面,我們還要做好,否則的話就犧牲在半道。經過這個過程出來的人,肯定都是挺有水平的。
02
幹部的使命與責任
幹部的使命與責任,就是爲了創造價值。
大家一想到幹部,會覺得研發的幹部和銷售的幹部不一樣,這是不對的。研發的業務和銷售的業務不一樣,業務是下邊的人幹的。幹部可以幹什麽?研發幹部管着研發的人員,銷售的幹部管着銷售人員,百分之九八十的工作都是一樣的,百分之九八十的使命、責任都是一樣的。我們有一個通用的幹部使用原則,在這個之下再去針對具體崗位的業務去做。哪些是一樣的?首先,爲客戶創造價值是一樣的,銷售部門的客戶是外部客戶多,研發部門的客戶是内部客戶多,供應鏈是你客戶,市場銷售部門是你客戶,但都是客戶。
我們公司的使命來自我們的戰略途徑、行動綱領,來自于我們的管理哲學,來自于我們的公司目标。有什麽樣的事業理論,就會有什麽樣的幹部使命和責任。
華爲的幹部有五條使命與責任。
第一,幹部要擔負起公司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傳承;
第二,洞察客戶需求,捕捉商業機會,聚焦客戶需求和客戶價值實現,抓業務增長;
第三,有清晰的主攻方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滿足客戶需求,提升經營效益;
第四,站在全局立場,不斷開展端到端業務流程建設和管理改進;
第五,開展組織建設、幹部管理和團隊運作,帶領團隊實現組織目标,幫助下屬成長,實現組織整體作戰。
這樣的話,幹部做得好不好,我們就有評價标準和依據了。
03
自我批判
華爲爲什麽形成這些幹部制度?可以讀讀任總的相關文章(《開放、妥協、灰度》《爲什麽要自我批判》),詳細談到了如何形成賽馬機制、讓人才 " 倍出 "。一再強調自我批判,很多人對它誤解。其實華爲開展批判與自我批判,任總引入了很多例子,從來都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要把人的思想多純潔,把人的内心搞得多高尚。他舉了個例子,他說自我批判就像老鷹重生一樣,老鷹在青藏高原活了三四年以後老了,會跑到一個山頭,把自己的毛拔了,把自己的皮也撕了,嘴巴在石頭上磨,然後長出新的毛和皮。這個就是自我批判。
在物理學裏有一個熱力學定律,第二個是熵增定律,任何一個有序的組織,都會慢慢從有序變成無序,因爲它是熵增,這會給我們帶來宿命感,反正最後都要死的,人生自古誰無死,最後都是比較被動的。後來有個化學家叫普裏高津,他有個理論——耗散結構理論,他就是通過這個理論獲得諾貝爾獎——說一個系統再亂,都有機會變成有序,你隻要不斷地從外部引入能量進來。所以一個開放的系統,保持很強的生存危機,就會想辦法改變,慢慢就會變得有活力。所以,華爲的自我批判,是一個建立在物理學和化學的基礎上的科學的方法。
孔子說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曾子說 " 一日三省吾身 "。任老闆爲什麽要做自我批判?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三個師,哪三個老師?第一個是對我們要求高的客戶;第二個是要把我們打死的競争對手;第三個是我們的下屬。
所以,華爲的自我批判是源自于自然之道、科學之道、聖賢之道。
華爲的這樣一種自我批判的習慣,是需要很多傳統才能養出來。我們說華爲有很多活動,要修煉,要錘煉,要磨煉,要從個人行爲上升到群體行爲和組織行爲。如果隻有個人行爲,那還是一個一個的,如果能從個人行爲上升到群體行爲和組織行爲,那整個幹部隊伍的成長就會很快。所以,不隻是個人需要自我批判,還需要組織的自我批判。我們構建學習型組織,如果沒有組織的自我批判,這個組織是不可能有學習能力的,也不可能保持組織的活力。
04
輪崗與培養
我們爲什麽要搞幹部任期制、輪崗制?幹部輪換、幹部任期,不是爲了其他的目的,确實是一個人在這個地方呆久了,會有這樣那樣的情緒,這是人性。不同的崗位,輪換的周期是兩年、三年還是五年,這個是我們可以定的。不輪是不行的。
培養強調的是 "721" 法則,就是我們在工作實踐中培養,然後靠周圍人的影響,而真正的傳統培訓是起的作用是很少的。"721" 在個人層面要注重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個人要在實踐中針對問題去琢磨,去尋找方法,總想進入課堂是不行的。另外,我們在學習實踐中需要一種人人都可以踐行的、機會均等的制度,一定記住 " 小草教不成大草 ",我們要避免針對性培養幾個人,到最後無人可用的悲劇。
我們講競争需要有 " 闆凳 ",隻有在競争條件下的激勵才是有效的激勵。我們經理人的努力程度,跟競争激勵是很有關系的,如果沒有很好的上崗激勵和市場競争,經理人的努力程度是不夠的。所以,你即使認爲這個人很厲害,沒人能替代他,你也要假裝有人可以替代他,假裝他分分鍾都能夠被換掉。
這些都是有研究支撐的,我們不能夠通過自己樸素的認知,去看待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因爲我們要去構建一個更複雜的系統,如果還是那些樸素的觀點,你就構不成系統。我們要接受這樣的東西,那就要把那些樸素的觀點,基于經驗和感覺的東西,先放在一邊。最終我們要形成幹部的價值鏈循環,就要把它體現在一系列的幹部管理活動中。
05
華爲幹部管理七步曲
華爲的幹部管理,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績效管理,還有經理人反饋,每年下屬給主管反饋自己的感受。反饋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我們要做主動的 K12 的問卷調查。除此之外,還有繼任計劃、個人的發展計劃,等等,這樣就形成幹部管理體系。所以,幹部管理不是列成一個文件就行了。人力資源管理以幹部爲對象,建立一套相應的管理體系,然後開展相應的工作。
華爲幹部管理七步曲:明确幹部使命與責任;建立幹部标準;幹部任用程序;幹部能力發展;幹部評價與激勵;幹部梯隊建設與後備幹部培養;幹部監察。
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幹部的管理跟業務要求結合,通過業務的要求去盤點,找出差距,然後看到底從外部獲取還是内部形成。所以,以業務戰略爲牽引,以幹部标準爲依據,以 AT 團隊運作爲基礎,以後備幹部總隊爲支撐, 通過資源池管理、任用管理和在崗管理等三個環節,完成幹部的選拔、任用、評價、發展和監察,爲業務發展持續提供合格幹部。
人力資源管理還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容:任職資格、績效管理、招聘、培訓。這些東西都要放在企業的價值創造裏,要把價值創造、價值評估、價值分配跟薪酬管理相結合。價值評價、價值分配、價值創造是一個相對比較中觀層面的東西,而薪酬管理、績效管理是相對微觀層面的管理。所以,價值評估要和績效管理結合,價值分配和薪酬結合,人才選拔要和激勵機制結合。在這樣的情況下,績效的目标性、績效的制度性、績效的管理程序和工具、績效管理的實施系統,這些都很重要。
我們很多企業說,績效管理不知道怎麽做。所謂的績效管理,怎麽設目标、怎麽設 PKI。這個東西當然肯定對,但不是很完整。我們要更多的注重怎麽去構建我們的績效目标和管理體系,這樣每年都會很具體,因爲每年的目标都會根據當期的戰略、規劃、年度經營的要求去進行,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側重。比如說前段時間這個東西比較短,我要提升,那我現在這個東西上來了,我可以有另外比較短的地方提升,目标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有這個系統,我們就針對每年的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沒有這個系統,而每年的情況都不一樣,那誰都搞不清楚。
這樣的建立過程,并不是靠人力資源部來做,人力資源部隻是提供一些框架,一些方法,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各級主管主導進行。我在華爲做人力資源總裁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各級部門主管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這裏面的高層領導,華爲有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它去制定人力資源的戰略、政策、理念,組織等等。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跟人力資源部的部長是兩個概念。我做人力資源部部長的時候,人力資源委員會的主任是原來董事長。等她出來之後,我做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的時候,我就把人力資源部的部長換成另外的人。爲什麽這樣?我們把人力資源委員會當成是一個業務和人力資源緊密結合、公司的戰略和人力資源戰略緊密結合、公司的政策和人力資源的政策緊密結合的一個組織,而人力資源部是一個專業的功能組織。所以,隻有這樣才能夠形成人力資源和業務之間的這種張力。如果企業沒有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也是人力資源部部長,那這樣的委員會就沒有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中底層管理者要去記錄、指導、支持、幫助下屬成長,舉薦人才,要做跟人相關的很多事,這些事都是日常性的。
所以,人力資源部雖然叫人力資源部,其實就那那幾個人,所有的人都在業務裏面,所以讓人力資源管理,出了問題怪罪于人力資源部完全沒有道理,因爲它完全不可能解決。
所以,一定要強調各級部門主管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那我們爲什麽要注重過程?爲什麽不能隻是簡單地結果導向?我們隻有注重過程,隻有通過過程才能影響人、考核人、培養人。所謂影響人,就是我們文化價值觀的傳遞;所謂考察人,也是過程考察,培養也是過程培養。所以人力資源管理也好,績效考核也好,一定不能隻看結果,我們重視的結果一定要讓它變成一個自然的結果。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前置指标,讓我們特别希望的結果變成一個自然的結果。這些東西都要想清楚。
我們回到價值鏈循環,所謂人事兩全,人力資源的角色涉及到隊伍,除了績效管理,還有激勵、發工資等等。其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第一個是任職資格,華爲的任職資格是由 Hay 導入的。任職資格要有認證評估,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工作能力,二是爲客戶創造價值的複雜度,三是應負責任。
上圖是 Hay 三維度八要素打分法。這個框架本身是變化不大的,但是這裏面的内容——工作能力的要求,用戶人員的要求,爲客戶創造價值是複雜度——是可以經常調整的。調整了以後,整個任職資格的表格,就會發生變化。裏面有些原來看似不重要的工作,不是這些工作不重要,而是你還沒辦法接到,等你到一定階段就重視了,重視就是要通過在這個表裏面增加内容,把他認知的職級提上來,才能夠配備幹部。就像現在有很多行政管理,你要把它升格。
通過任職資格最終要實現人事以崗定級、以級定薪、人崗匹配、易崗易薪。裏面有崗位薪酬對照表、任職資格分類、任職資格等級,最終形成專業管理的雙重通道。我們剛剛說重要的三支隊伍,先鋒隊伍,進來主要是怎麽盡快地從社會人變成企業人。進來以後,我們需要給公司那麽多人不同的發展路徑,不能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可以通過兩個通道,一個是管理人才通道,一個是專業人才通道。
任職資格裏面最重要的是幹部任職資格,但是幹部任職資格也是從 Hay 的三維度八要素裏來,裏面包含了一些類别如管理類、技術類、營銷類、專業類、操作類,涵蓋了我們對幹部的一些要求,而這樣的要求是來源于剛才說的幹部使命責任、幹部标準、幹部定位、決策要求等,然後把這些東西跟幹部的任職資格的要求相結合,就可以變成落地和日常操作的内容,而不是一個空洞的口号。
我們講人事兩全,幹部管員工,在操作層面最終都體現在績效管理上。但我們很多人對績效管理的認識是不對的,是有誤的區。爲什麽大家有很多管理的問題?這些年我發現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不知道管理上有很多的工具、方法和體系;另外一個,我們對很多東西的概念存在很大的誤解和偏差。正是因爲這些誤解和偏差,反而讓我們很難接受一些好的系統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所以我們需要把一些概念正本清源,回歸到學術上、專業上的定義,或者說在管理範疇裏本來的意義。隻有實現這樣的回歸,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方法和工具。
績效管理有專門研究的學者,赫爾曼 · 安吉斯寫的一本書叫《績效管理》,他對績效管理有個定義," 績效管理是指識别、衡量以及開發個人和組織績效,并且使這些績效與組織的戰略目标保持一緻的一個持續性的過程。" 傑克 · 韋爾奇的說法在企業界很通用," 績效管理的最終目标并非使員工達到期望的績效,而是使他們出于意願而願意付出超越職責的努力。" 在韋爾奇的眼裏,績效管理是讓員工自發、自驅,自己覺得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他沒有講績效管理的目标什麽之類的,是一個管理過程。績效管理是通過績效管理讓公司整體的績效提高,這次是績效管理的目的。
在這樣的績效管理理念之下,我們會關注什麽?
我們如果隻是把績效考核變成發獎金,把員工評 ABCD,我們隻關注這個,那我們在績效管理會關注什麽?而如果我們把績效管理看成是績效整體的提升過程,我們又會關注什麽?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怎麽做到這一點呢?或者說怎麽通過績效管理創造更高績效,創造更多價值?要知道,績效管理不等于績效考核。
績效管理分組織績效管理和個人績效管理。我們要做好績效管理需要做很多事情,首先需要建立各種各樣的系統,包括績效目标系統、績效責任系統、制度系統和職級系統。
其次,我們要把績效管理作爲一個過程,它要形成 PDCA 的循環,形成正反饋。我們還要清楚在績效管理過程中各自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員工的角色,人力資源的角色,然後各個角色在這個裏面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
再次,績效管理首先瞄準的不是個人的績效,而是組織的績效。我們瞄準的是組織績效,那就要搞清楚,是什麽東西會影響組織績效?其實是個人的素質,包括管理者的素質,員工的素質,還有職位的要求,以及管理者的風格。所以,整個環境和組織氛圍會影響組織的績效。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去了解職位的要求,不同職位對人的動機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職位需要成就動機很強的人去做,有些職位需要親和動機很強的人去做,有些職位是需要影響動機很強的人去做。在華爲每個人都會測這個動機曲線,在安排職位的時候,會考慮你的動機曲線,然後看跟那個崗位的動機要求是不是很好吻合。
第四,績效管理還要看任職資格與管理者的風格。管理者的風格——麥卡利蘭六種管理風格:指令型;教練型:權威型——給你描繪個願景;親和型;民主型等等。這些管理風格并不是說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不同的管理風格需要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管理風格會有一些不同的情景應用,比如說是個很緊急的情景,它就需要指令型;比如說是對很成熟、水平很高的人,就不能用指令型,否則他就會覺得你不信任他,覺得你幹涉他太多;對于新員工來說你就需要有更多的指導,你不能對他拍肩膀說,你好好幹,你肯定沒問題,你越這麽說,他越緊張。你不僅要告訴他肯定沒問題,你還要告訴他怎麽幹,這樣才行。所以領導風格是要去看什麽時候,針對什麽人,怎麽用。這樣就引出一個情景引導藝術。華爲的所有幹部都需要經過這樣的訓練,三天的課,要拿到證書,才能夠去做管理者。(本文完)
點贊關注管理智慧視頻号,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原創商業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