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趕着雙十一的尾巴,我購入了一台尼康 Z5+24-50mm f4-6.3,雖然原價接近 7000 元,但是在各種優惠疊加下,最終是 6500 元左右到手,剛好和一台超大杯的旗艦手機價格差不多。
雖然日常工作中使用相機的頻率并不低,但擁有了自己的相機後,我才開始用它記錄日常,并發現相機的日常使用體驗與我之前的預想有所不同。恰逢前段時間有品牌宣傳手機拍照體驗媲美單反,所以我就想用最近一個月的體驗來和大家聊一聊,現在的旗艦手機和相機,使用體驗到底有何區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尼康 Z5 的基本信息,作爲一款 2020 年發布的入門級全畫幅微單相機,有效像素爲 2430 萬,影像芯片爲 EXPEED 6,支持 100-51200 的 ISO 設置(可擴展到 50-102400),支持 4K30fps 視頻拍攝,支持五軸機身防抖,整機重量爲 590 克(無電池、内存卡)。
圖源:雷科技
單從參數來看,尼康 Z5 其實并沒有太多的亮點,畢竟隻是尼康旗下的入門級産品,最大的亮點就是能以 6000 元的價格,買到一部全新的全畫幅微單相機。而且,在加上電池和配套的鏡頭後,整機重量也來到了 880g,約等于四部旗艦手機的重量。
這也是我在拿着相機掃街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微單 + 鏡頭的重量屬實不輕,一直拿着非常累手,幾個小時下來,手掌和手指都是酸的。所以,不難理解爲什麽很多攝影博主在推薦相機時,都會建議小白們先買台半畫幅的輕量化相機,因爲在你從攝影中獲得足夠多的樂趣之前,笨重的全畫幅微單(相對而言)可能會讓你很快喪失帶相機出街的興趣。
而在你克服了相機重量的問題後,還需要面對第二個問題:學習如何拍照。手機的拍照很簡單,隻要不是對光影效果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那麽隻需要掏出手機,對準目标,最多再花點時間想想構圖就可以按下快門鍵,剩下的交給手機算法就可以了。多數時候,這樣的随手一拍都可以讓你獲得一張效果還不錯的照片,發朋友圈等社交圈子是完全足夠了。
但是相機卻不一樣,雖然也有 Auto 模式可以選擇,不過這個模式下隻是讓相機幫你決定快門速度、光圈大小和 ISO 等參數的數值,并不能像手機那樣針對場景和被攝對象進行優化。
圖源:雷科技
雖然高端的微單也已經開始用上 AI 算法,但是動辄一兩萬起步的售價,隻能說非專業攝影師或 " 視錢财爲糞土 " 的土豪外,多數人都不會在初入攝影時考慮這類相機。而且高端相機的 AI 算法更多用于加快對焦速度和準确率、調整 ISO 等參數上,目的是讓攝影師可以更輕松抓拍到清晰的照片,而非改變照片的色彩表現。
當你從手機切換到相機,并且還沒學會如何調整相機參數,讓照片變得 " 更好看 " 時,你或許會對相機的照片直出表現感到失望。這也是不少小白在短暫入坑後又回歸手機陣營的原因,畢竟用相機拍完還要傳到 PC 或平闆上修圖,然後再傳到手機發朋友圈小紅書,一套折騰下來,用手機拍照的姐妹已經開始讨論下一組圖拍的好不好看了。
那麽相機的體驗就真的不好嗎?對于這個問題,不妨先讓我們來看看旗艦手機與微單相機的樣片對比。
爲了讓大家直觀的感受相機與手機在照片直出時的區别,所以多數照片均采用自動模式拍攝,降低第三方因素的影響,不過會手動進行對焦和光圈調整,用來更好的對比照片效果。參與對比的機型分别是:華爲 Mate 70 Pro+、努比亞 Z70 Ulta、尼康 Z5(24-50mm F4-6.3),事先說明一下,這輪對比并非恰飯,隻是恰好小雷能馬上拿到手的影像旗艦手機隻有這兩款了。
首先是第一組圖:室外靜物。
圖源:雷科技 注:從左到右爲華爲、努比亞、尼康
今天的天氣是陰天,所以自然光并不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明顯看到三張圖裏直出效果最好的是華爲 Mate 70 Pro+,而且照片色彩與尼康 Z5 更加接近,紅楓影像的效果确實不錯,而努比亞的表現則有些奇怪,亮度明顯高了一檔,而且虛化效果相對來說也更 " 假 " 一些。
雖然現在的旗艦手機都已經支持可調光圈功能,可以在拍照時提供近似于相機的虛化效果,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大光圈的虛化想做好并不容易,至少努比亞的虛化效果就有點糟糕。
尼康 Z5 的虛化效果是在 F4 光圈下實現的,而努比亞和華爲則需要将光圈調至 F2.0 左右才能得到明顯的虛化效果,如果手機的光圈設定爲 F4,虛化效果則僅局限于遠端。
圖源:雷科技 注:Mate 70 Pro+ F4 光圈
再來看一個經典的場景:室内半明亮環境下的燈光區域拍照。
不得不說,這一環節中尼康 Z5 的表現相對一般,雖然其照片風格更偏「真實」,但是如果你想拿去發朋友圈,那麽努比亞 Z70 Ultra 的觀感可能會更好一些,不管是照片的整體亮度還是邊緣暗處的增強,都更好的展示了被攝場景的細節。
接下來的這組圖,更是讓我對現在的手機影像算法有了新的認知,可以看到三個設備拍出來的燈飾,色彩都有所不同,其中努比亞的色彩偏差是較大的,而華爲則有點偏紅色,尼康 Z5 則是在 Auto 模式下出現了白平衡問題,整體顯得偏冷色調,燈飾變成了白色。
隻是專業相機的高寬容度就是爲了這種情況準備的,在 LR 等專業軟件上,隻需要簡單調整就幾個參數就可以把白平衡拉回正常狀态,這是調整後的效果:
可以看到:燈具的顔色确實偏紅,而且因爲沒有調整曝光度等參數,所以照片的明亮度仍然很低。
不得不說,華爲的影像技術确實給了我不小的震撼,紅楓影像在色彩還原等方面的表現是真的不錯,而且光圈虛化效果也更自然一些。
當然,這并不能說手機的虛化效果就可以媲美專業相機了,至少目前的 AI 還無法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模拟出真正的虛化效果。比如下面這組圖,我手動調整光圈到最大數值,可以看到即使隻有 F4 的光圈,尼康 Z5 的虛化效果也是最自然的,可以看出明顯的前後關系,而手機的虛化都能看到明顯的 AI 介入迹象。
圖源:雷科技 注:從左到右爲華爲、努比亞、尼康
最後再來看看暗光環境下的表現,這也是手機與相機區别最大的領域。在使用相機的一個月裏,我的最大感觸就是想拍出好的夜景并不容易,夜晚的光照條件限制下,針對不同的場景和被攝物體,往往需要手動調整相機參數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特别是當你想把人拍「亮」時,最好的選擇是帶上閃光燈。
但是手機卻沒有這個煩惱,先不說手機自帶一個閃光燈,僅靠夜景算法其實就可以滿足多數夜晚場景的拍攝需求,都不需要手動調整參數,就可以獲得一張不錯的夜景照片。
比如在拍攝辦公室樓下的月球燈時,手機的畫面明亮度就高了不少,雖然尼康 Z5 的出片更真實一些,不過單論觀感,不少人其實更喜歡華爲或努比亞的照片,「真實」還是「好看」,就是手機與相機之間的永恒話題。
相機的夜景也并非完敗,手機的夜景算法雖然可以讓暗光拍攝體驗得到顯著提升,但是也會帶來别的問題,比如溢光。在這組樣張中,你可以看到華爲和努比亞都有不同程度的溢光,華爲相對控制得更好一些,限制在燈具的周圍,努比亞則是溢出到整個照片區域。
作爲對比,單反相機即使是配上最便宜的鏡頭,溢光的控制也非常完美,這裏其實是傳感器感光面積的影響,全畫幅的超大傳感器面積使其可以捕捉更多的光線,在明暗對比顯著的場景裏不需要大幅度拉升 ISO 也可以确保正常拍攝。
因爲時間有限,所以我隻是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幾組圖,讓大家可以了解相機與手機的直出照片區别。
在看完樣張後,我想大家應該都已經對手機與相機的影像表現有了一定的結論。
不得不說,旗艦手機如今的影像表現确實很不錯,在 AI 算法的加持下甚至可以實現更好的直出色彩還原。而同價位的相機則需要用戶手動調整,或是借助一些白平衡道具(比如 18 度灰卡)來調整白平衡數值,才能更好的還原照片色彩。
在拍攝完樣張後,我拿着照片給一位對攝影了解不深的同事看,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照片,結果并不意外,華爲的樣張獲贊率是最高的,特别是白天場景的樣張,如果不仔細看虛化效果,隻看色彩和亮度的話,華爲的直出效果确實驚豔,所以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讓人意外。
不過,在我對單反相機的照片進行簡單的調色後,同事就進入選擇困難症狀态,最後的結果還是尼康 Z5 勝出。畢竟在虛化等方面的表現上,相機的物理優勢實在是太大了,認真看的話,細節處的光暗對比也更加自然,用同事的原話來說:" 這個看起來更自然和清晰,要更舒服一些 "。
雖然不少手機廠商都喜歡将單反級影像作爲宣傳點,但是想要真正取代相機還是很困難的,至少目前的 AI 算法還做不到。雖然行業一直在努力,比如高通骁龍一直在研究如何用 AI 對光學路徑進行真實模拟和重構,結合影像算法可以還原出更真實的光照和畫面——但 100% 還原真的很難。
AI 算法可以說是近兩年手機影像性能提升的最大助力,同時也讓大家随手拍出來的照片質量顯著提升。甚至可以通過 AI 大模型來提供輔助構圖建議,讓普通人也能成爲半個業餘攝影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專業相機的适用範圍其實是在縮小的。
在我看來,日常拍攝體驗中手機與相機的體驗差距已經非常小,甚至手機的直出表現還要更好一些,畢竟你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有攝影師的知識儲備,如果隻是爲了出門随手拍一些照片,一部旗艦手機就可以滿足多數場景的拍攝需求。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後期調整空間,想要在照片中施展 " 光影的魔法 ",相機依然是最佳選擇,而且大光圈鏡頭帶來的虛化效果也是手機很難模拟的。
最後,我想至少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對于多數普通人來說,如果你沒有深度學習攝影的打算,那麽手機就是你最好的拍攝工具。至于手機廠商的「單反級體驗」宣傳,直出效果打打相機确實沒有問題,不過虛化效果除外,在這個領域手機還得練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