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由 AI 生成
2015 年,仿佛已是遙遠的記憶。
那個時候," 消費升級 "、" 知識付費 "、" 雙創 "、"MOOC"、"O2O"、" 消費金融 "、" 共享經濟 "、" 精益創業 " 等熱詞如同電流激蕩着時代的神經。每個人都在憧憬經濟騰飛的美好藍圖,仿佛一切都注定順風順水。十年驅馳海色寒。回望那段時光,曾經的喧嚣似乎已悄然褪去。
人們習慣于 " 清零 ",通過盤點過去來迎接新年,試圖讓生活重新啓航。然而,這種 " 重啓 " 的背後,真的是一切都将随風而去嗎?回顧過往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總結和告别,更是爲了明白: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是什麽因素塑造了現在的我們?未來,又會是什麽模樣?
教育的樣子就是時代的樣子。
-------------------------------------------------------------------------------------------------------------------
2016 年,教育行業在中國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從資本的瘋狂湧入到社會需求的激增,再到政策監管的初步加強,這一年成了教育培訓行業發展史上的 " 分水嶺 "。回頭看,2016 年無疑是中國教育培訓行業迅速膨脹、深刻反思并邁向規範化的起點。
如果把 2016 年的應試教育模式比喻成一座建在沙灘上的大樓,雖然當時看起來規模宏大、需求旺盛,但地基并不穩固。當政策風暴襲來,這種基礎脆弱的模式無法抵擋住沖擊,迅速崩塌。
2016 年的行業狀況不僅奠定了當時的繁榮,也預示了今天的困局。如果将那一年視爲一條線,此後的變局都可以看作這條線上的必然後果。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把目光往前移一年,一些變化在 2015 年已初見端倪。雖然相比前一年在線教育每天平均 2.6 家的速度略有下降,依然擋不住資本對于市場近 10 億美元追捧。這一年,行業因爲資本市場的起伏不定幾經轉折,呈現出 " 風暴中心的平靜 "。寒冬的聲音已經悄然蔓延——初創公司在迷失中掙紮,成熟企業則借助融資和布局放大了馬太效應的差距。
行業膨脹的同時埋下了泡沫的種子。在需求層面,2015 年剛剛生出的 " 多元化萌芽 " 到了 2016 年被資本和市場過度擠壓,成爲 " 應試獨大 " 并一發不可收拾。與此同時,政策也在悄悄轉向,從 2015 年的偏向激勵創新,到 2016 年表面上依舊支持,但實際上開始有針對性地規範市場秩序。資本開始徘徊,政策卻在推進。2016 年成爲從 " 全面鼓勵 " 向 " 隐性規範 " 過渡的政策分界線,标志着行業轉型開始醞釀。
從今天的視角看,可以清晰看到 2015、2016 年分别作爲 " 起點 " 和 " 轉折點 ",曆經兩年的連續發展,直接引領了之後的行業高峰,但也爲未來的劇烈調整埋下了伏筆。
讓我們回顧這兩年,看看哪些事件深刻影響了今天的行業格局。
2015 年
2015 年 2 月 一起作業網完成 1 億美元 D 輪融資
K12 強力選手一起作業網宣布完成 1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成爲當時中國 K12 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國内某著名天使投資人指出,K12 在線教育仍是功利教育,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圍繞着 " 應試教育 " 展開,但學生課業負擔已非常繁重,指望中國孩子坐在電腦前去自覺地通過視頻、音頻學習是一個僞命題。此外,若不能與教育官方機構聯動,社會參與度低,變現也會困難," 燒錢 " 回收期更長。顯然,互聯網教育的命運已被言中,一些曾經光鮮無比的在線教育公司被迫作出調整。
2015 年 3 月 全通教育市值超越新東方
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爲教育信息化提供政策支持。3 月初,全通教育股價突破 210 元,市值超過 200 億元人民币,超越新東方成爲國内上市教育企業中 " 身價 " 最高的個股。但這一股市熱潮,與自身業績關系不大,而是由于搭上了在線教育乃至教育概念的 " 過山車 "。随着教育上市概念逐漸回冷,全通的股價也開始回落。
2015 年 3 月 跟誰學獲 5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跟誰學以 50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刷新了當時的國内 A 輪融資紀錄。而在随後的 11 月,VIPABC 也拿到了近 2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投資金額創全球在線教育新高。教育、文化和互聯網成爲資本追逐的熱點,推動了教育培訓行業的快速擴張,催生了大量同類平台。然而,資本湧入背後,市場的過度競争也讓許多平台面臨盈利模式的困境。
2015 年 6 月 " 雙創 " 政策出台
2015 年,GDP 增速首次降至 7% 以下,成爲當年經濟大事件。政府推出 "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 政策,特别是爲互聯網、教育等行業提供資金支持。政策鼓勵激發了教育産業的投資和膨脹,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變得更加脆弱;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外部資金的教育企業開始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
2015 年 7 月 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幹意見》
2015 年,傳統制造業和低端勞動密集型産業逐漸遭遇産能過剩,亟需發展新興産業和技術型勞動力。這項政策标志着政府在推動經濟轉型時,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作用,并推動教育領域與産業需求的對接。然而,改革仍面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社會認可度較低、師資隊伍薄弱等挑戰。
2015 年 9 月 教育部發布《關于 " 十三五 " 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該文件鼓勵廣大師生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産品,也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投入研發。
2015 年 9 月 家教 O2O 平台 " 老師來了 " 宣布倒閉
相比于上半年融資的盛況,資本對家教 O2O 的态度轉入冷卻期," 誰先燒完錢誰先死 " 成爲行業内人人自危的共識。随着生存競争的日益激烈,家教 O2O 平台的缺陷更加明顯,老師來了的離去并非個例。
2015 年 10 月 VIPKID 完成近 2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
獲得融資的 VIPKid 随後開始大規模廣告投放。VIPKid 的成功在于其精準抓住了中産家庭的需求。随着 VIPKid 的爆炸式增長,整個在線英語教育市場面臨高成本壓力,資本湧入形成了對 " 教育産品 " 的過度商業化操作。随着市場飽和、階層變化,過度依賴外部資源和資本營銷的教育平台極易受到政策變動和市場競争的影響。
2015 年 10 月 滬江網獲得 10 億元 D 輪融資
滬江網融資成功使其一舉跻身獨角獸行列,估值突破 10 億美元。資本的激烈競争導緻了教育機構更加側重 " 用戶規模 " 和 " 市場占有率 ",然而,資本過度推高了市場預期,許多企業過度依賴資本補貼,面臨着盈利模式不明确的問題,短期效應一時掩蓋了行業 " 低質教育産品 " 與 " 同質化競争 " 等内在問題。
2015 年 12 月 百度宣布戰略布局教育
2015 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了許多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中國的制造業、房地産等傳統産業增速放緩,技術行業成爲資本的新寵。百度聯合 100 家機構,共計千餘門課程展開全線大促。百度的進駐加劇了互聯網巨頭對教育市場的争奪。過度側重流量和短期收益的投資模式,忽視了教育的深度和長期價值,導緻教育培訓市場的空心化,爲後來的行業萎縮埋下了伏筆。
2016 年
2016 年 1 月 中國二胎政策正式實施
随着二胎政策全面放開,新型托管、幼兒園、幼師培訓等行業迎來了一波投資熱潮。當時可查的數據是,未來 10 年幼兒園或有三成缺口。上市公司及行業巨頭紛紛布局,其中,好未來與和君共同投資在線幼教平台慧沃網;威創股份在半年内先後收購了擁有 1000 多家連鎖幼兒園的紅纓時代和金色搖籃。然而,今天回頭來看,局面并未如人所願。
2016 年 3 月 掌門 1 對 1 連獲 B 輪、C 輪融資
在 3 月完成 B 輪融資後,當年 9 月,掌門 1 對 1 宣布完成數億元新一輪融資,并将業務擴展到 To B 端。随着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此時,金融市場已趨于謹慎,整體市場進入了調整期。創業者們在資本寒冬的聲浪中躊躇前行。早期投資的數量比上一年下降了一半,憑借一個好點子很難再拿到錢。全年 303 起投融資事件中,美元基金的占比從 70% 下降至不足 30%。融資金額開始縮水,資本市場的風險意識愈加顯現。
2016 年 4 月 邢帥教育獲得 3 億元 B 輪融資
作爲一家主打職業培訓的在線教育機構,邢帥教育彼時建立了超過 100 家線上分校。2016 年中國經濟正站在産業轉型的檔口,傳統的低技能勞動力開始不再适應新的産業需求。這種技能缺口讓職業教育成爲資本眼中的 " 風口 ",直接促使職業教育成爲當時的政策紅利密集行業。
2016 年 5 月 聚智堂 " 卷款跑路 " 引發行業地震
聚智堂董事長楊志失聯,涉案金額高達 8.5 億元。當年 10 月、12 月,環球托業、環球美聯兩家培訓機構相繼停業,拖欠學生大量學費。一連串 " 跑路 " 事件将教育行業的預付費制度推向風口浪尖。與普通培訓機構相比,這一年,新東方與好未來的日子也不好過。2016 年 11 月,官方媒體推出系列報道,直指學生課業負擔從課内轉向課外,學而思被指責爲 " 瘋狂的學而思 ",教育培訓行業面臨公衆信任危機。
2016 年 7 月 寶寶樹獲得 D 輪超 30 億元融資
在獲得巨額融資并于兩年後成爲 " 母嬰社區第一股 " 的同時,寶寶樹卻一直陷入虧損的漩渦,7 年累計虧損接近 40 億。2020 年,創始人辭去行政總裁職務,股價暴跌至 1 港元,最終淪爲 " 仙股 ",并于前些天被強制退市。不得不說,作爲曾經的行業巨頭,其跌落不僅是企業自身的遭遇,也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命運轉折。
2016 年 9 月 一土學校在北京創立
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背景下,一土教育和前一年出現的 XSCHOOL 等創新教育被看作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反思與回應。創客教育也被寫入教育部當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 " 十三五 " 規劃》中。然而,它們的未來命運取決于社會對教育創新的接受度、政策環境的支持以及如何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生存。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2016 年 11 月 營利民辦學校禁入義務教育領域
11 月 7 日,《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通過,設立了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分類管理制度。給義務教育階段劃了紅線,即隻能設立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增加了 " 民辦學校中的基層組織需開展黨的活動,加強黨的建設 " 的條款。第十九條的修改在法人屬性、産權歸屬、合理回報等層面的問題引發了一些争議。這也在後面導緻了民辦學校運營壓力加大和擇校成本加劇。民辦教育界開始流傳 " 選擇營利早死,選擇非營利晚死 " 的自嘲說法。
2016 年 12 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
意見提出要加強黨對民辦學校的領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建立差别化政策體系,一方面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另一方面加強了行政幹涉和管控。這種監管升級意味着過去依賴資本快速擴張的教育模式遭遇政策挑戰,也推動了市場格局的變化。一些未能及時适應政策和市場變化的教育企業被迫退出。
2016 年 12 月 輕輕家教獲好未來 1800 萬美元投資
在經曆了補貼大戰、資本寒冬後,一些家教 O2O 競品紛紛退出,輕輕教育脫穎而出,成爲國内教育 O2O 領導品牌。然而,五年後,輕輕家教宣布暫停原有的在線 1 對 1 課程,并爆出欠費超 1 億元。2016 年教育相關上市公司的投資布局活躍,僅公開披露的好未來投資事件就有 17 起,立思辰也在教育領域成功發起超過 10 起投資并購。
2016 年 12 月 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超過 1.37 億
根據《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發展成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市場規模超過 8000 億元,參與輔導的學生超 1.37 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達 700 萬至 850 萬。然而,盡管市場龐大,近三分之一的家長對輔導機構教師的整體專業素養持質疑态度,且接近一半的家長認爲教師的高流動性和頻繁更換是行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1. " 黃金時代 " 迷霧:資本夜宴的一場宿醉
在 2016 年,互聯網 + 戰略已經進入深入推進階段,推動了許多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成爲推動教育培訓行業線上化的重要引擎。教育培訓行業在資本的推動下加快了線上轉型,推出了直播課程、智能化學習工具等新模式,迅速占領市場。
2015-2016 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融資金額與案例數一度超越美國,成爲全球最大教育投資市場。兩年間,教育行業分别獲得了 126 億和 106 億人民币的投資。資本的湧入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膨脹,不僅讓行業龍頭如猿輔導、作業幫等企業迅速擴大市場份額,也催生了大量新興教育品牌,尤其是 K12、英語、在線教育等細分領域的迅猛發展。
然而,随着資本過度湧入,行業的過度競争和泡沫化趨勢也愈加明顯。許多企業采用 " 燒錢補貼 " 和低價搶占市場的策略,盡管短期内獲得了大量用戶,但這種 " 迅速擴張 " 的商業模式并未考慮可持續性。随着市場環境變化,企業面臨的競争壓力逐漸增大,原本靠資本驅動的擴張路徑也開始顯現出隐患。行業内的魚龍混雜,惡性競争的局面逐漸浮現,許多不具備長期盈利模式的公司暴露出财務風險,成爲泡沫破裂後的犧牲品。
2015 至 2016 年間,中國傳統制造業在産能過剩的壓力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改革,政府和企業也紛紛将目光轉向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這一時期,在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需求大幅增長,職業教育産業和成人教育市場迅速擴展,市場上湧現出許多以 " 知識付費 " 爲核心的新興商業模式。知識傳授逐漸從傳統教育體系中脫離,成爲市場化的新興産業。雖然這種趨勢一度看似前景廣闊,但也讓不少企業在資本熱潮過後暴露出經營和結構性問題。
2. 隐性風險浮現:" 爆款 " 背後的行業亂象
2016 年,随着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地方政府債務激增以及對公立教育體制的強化控制,教育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經濟放緩并未影響家庭對教育的投入,反而讓教育培訓行業成爲了許多家庭 " 保值增值 " 的路徑,尤其是 K12 和英語培訓市場。教育培訓行業在短時間内膨脹至前所未有的規模,但随之而來的是行業亂象和隐性風險的不斷暴露。
資本的湧入催生了以 " 燒錢補貼 " 和低價搶占市場爲特點的商業模式。這種 " 爆款課程 " 策略的實施,使得許多教育機構在極短的時間内吸引了大量學生和家長,卻忽視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和課程内容的創新。一些機構爲了快速吸引客戶,承諾快速提分和成績暴漲,往往在課程設計上過度依賴标準化的教材内容,缺乏個性化和深度的教學。一些教育平台通過大規模的廣告宣傳誇大了課程的效果和師資力量,誘導家長和學生投入大量資金,卻并未兌現相應的教學質量。
行業亂象的背後,實際上隐藏着對教育長期發展的忽視。爲了在短期内獲得市場份額,教育機構将重點放在了吸引家長報名、占領市場份額等商業化操作上,而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思維方式。随着這些問題的暴露,教育行業的社會信任度逐漸下降。
一系列亂象讓教育培訓行業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負面情緒,也推動了社會對行業規範和監管的呼聲。
3. 政策收緊前奏:從 " 全面鼓勵 " 到 " 隐性規範 "
經曆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逐漸從 " 增量擴張 " 轉向 " 存量博弈 ",社會資源,特别是教育資源的緊張加劇,家庭經濟壓力增大,教育領域的種種不平衡問題也愈發顯現。在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 人才培養 " 和 " 創新驅動 " 的需求日益凸顯,政府在推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時,開始更加關注基礎教育階段的市場化及其帶來的潛在風險。
教育培訓成爲社會焦慮的源泉。政府開始意識到過度市場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尤其是在 " 應試教育 " 壓力和社會不滿情緒的雙重作用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收緊對教育培訓行業的監管。同時,也開始加強對培訓機構資質的審查,規範培訓市場的準入标準。
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政府開始從微觀管理入手,提出要加強黨對民辦教育的領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事業發展規劃,強化意識形态方面的監管和控制。一系列政策的變化,不僅影響了當時市場上的教育機構,也爲未來教育行業的走向奠定了嚴格的監管基礎。
政府的監管反映了對教育行業的深刻關注。這一過程表明,教育行業面臨的不僅是市場競争和盈利增長,更是如何在市場化運作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的問題。
4. 消費主義興起:" 販賣焦慮 " 與 " 消費升級 "
2016 年,伴随着 " 中産階級 " 群體的崛起,教育開始成爲一種 " 消費品 "。這種消費品不僅僅是提升孩子學業成績的工具,還逐漸成爲家庭身份、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象征。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消費意義,不僅是爲孩子未來鋪路的途徑,還是家庭在激烈社會競争中 " 立足 " 的重要資本。這種消費轉變使教育成爲家庭經濟的重要投資項目,尤其是在教育培訓市場的迅速膨脹中體現得尤爲明顯。
自 2015 年起,消費升級成爲全社會熱議的話題。經濟持續發展推動了消費主義的興起,教育需求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家庭開始傾向于爲孩子提供 " 全方位 " 教育,包括課外補習、興趣班、特長班等。爲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争中占得先機,英語、編程、藝術等非應試類課程成爲優選,這種趨勢推動了教育培訓市場的爆發式增長。
家庭的教育投入在逐漸增加,教育不再隻是家庭支出的一個部分,而是成爲社會壓力、身份認同和階層競争的一部分。在這種壓力下,家長們不斷尋求讓孩子獲得更多 " 附加價值 " 的教育産品。過度的消費和教育焦慮使得教育培訓市場變得繁雜且飽和。人們對于競争力的焦慮不斷增加,教育培訓成爲許多家庭應對不确定經濟未來的 " 通行證 " 和 " 安全網 "。
根據行業調研報告,2016 年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近 2 萬億人民币。這不單單意味着教育消費的巨大增長,也反映了家長教育觀念的深刻變化。
------------------------------------------------------------------------------------------------------------
2016 年不僅是教育培訓行業的轉折年,也暗藏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資本過熱推動了行業的快速擴張,也暴露了許多結構性問題。與此同時,政策的逐步收緊爲行業的規範化和監管打下了基礎。社會焦慮和消費主義文化催生了巨大的教育需求,這種需求反過來推動了教育培訓行業的膨脹。2016 年的變化,正是經濟結構調整、消費文化轉型和政策壓力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今天的教育培訓行業,已經從泡沫中覺醒。未來的教育培訓行業,不會是過去那種 " 燒錢搶市場 " 式的競争,而是進入一個更加理性和專業化的階段。如果把 2013-2014 年視爲行業的 " 萌芽期 " 和 " 試探期 ",那麽 2015-2016 年便是行業的 " 膨脹期 " 和 " 轉折點 ",資本、政策、市場和社會情緒全面交彙。之後的 2017-2019 年是行業的 " 調整期 " 和 " 泡沫顯現期 ",最終在 2021 年 " 雙減 " 政策下迎來劇烈變局。我們将在下一篇中回顧 2017-2019 這關鍵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