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音樂先聲,作者 | 朋朋,編輯 | 範志輝
" 我不生氣,我不生氣,别和傻子置氣;都不至于,都不至于,都跟我沒關系。"
最近,大張偉的新歌《萬物盛開法則》已經成了短視頻平台最火的 BGM 之一,幾乎每十條中就有一條,讓網友們成功見證了一萬個生氣的理由。
說實話,聽罷全曲,整首歌幾乎就是将大老師最近的口頭禅配上了旋律,加了編曲。
但網絡風向變了,人們不再唏噓朋克少年終遲暮,也不再嘲諷他是音樂裁縫,反而稱贊歌曲爲人生哲理,稱贊大張偉爲人生導師,恨不得送上一面錦旗,上書 " 妙手神醫,拯救乳腺 "。
你問年輕人爲什麽愛上口水歌,年輕人隻歎一聲 " 當代人哪有不發瘋的 "。
正式确診爲大張偉
在 1973 年上映的科幻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中,導演伍迪 · 艾倫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經典的鏡頭:
沉睡了兩百年的他在 2173 年醒過來,他點了一份小麥胚芽、有機蜂蜜、老虎奶組成的特制營養早餐。那時的科學家由此震驚地發現,20 世紀的人們竟認爲奶油派和熱巧克力是垃圾食品,無法認可其營養價值。
如今,這個經典鏡頭可謂大老師音樂生涯的絕妙預言。
14 歲就能寫出 " 我懷疑人們的生活,有所掩飾 " 的大老師,在步入中年後化身成爲口水歌制造機,在一片質疑聲中,他本人也要在綜藝節目中自嘲一句 " 音樂裁縫 "。
來到當下,《萬物盛開法則》席卷全網,斬獲超 2 億的播放量,一掃此前的質疑聲,大張偉成爲唱出心聲的人間天使,成爲反内卷達人。
質疑大張偉,理解大張偉,最後被正式确診爲大張偉,大衆正不斷從他的歌曲中咂摸出 " 營養價值 "。
在《萬物盛開法則》的評論區,網友們甚至構建起了大張偉的精神世界。
一開始是花兒樂隊時期的《該》,帶着朋克少年的憤怒和反叛,面對負面評論要悉數怼回去;随後是《傻了吧》,憤怒被稀釋,取而代之的耍賴和挑釁,内核仍是要證明自己給别人看;到現如今是《萬物盛開法則》,他罵任他罵,他強任他強,一切都無所謂,我不和傻子置氣。
三首歌曲,串聯起朋克少年跟外界和解的過程。而作爲全民精神導師,熱門評論還能分析出大氏人生哲理的發展與流變。
小時候,他告訴 " 我果汁分你一半 ",無憂無慮,隻有春心萌動;長大了,他告訴我要 " 窮開心 ",現狀無法改變,那就調整自己;到現在,他告訴我 " 不要生氣 ",聽衆情緒的逐底競争,開心做不到,至少别生氣。
從朋克少年到擺爛中年,大張偉又火了。尋根溯源,隻能說 " 大人,時代變了。"
精神狀态文學進入 3.0 版本
文學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當文字被賦予情感和其他思想時,則可以被稱爲 "XX 文學 "。
在近幾年的互聯網上,凡爾賽文學、emo 文學、廢話文學等等層出不窮,但大多經曆短暫的狂歡以後稍縱即逝。唯有精神狀态文學,内化了多種文學的變種,不斷深化精神内核,經曆數次變革,正式邁入 3.0 時代,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精神狀态文學的 1.0 版本,發瘋文學是核心。
毫無疑問,發瘋文學打開了當代年輕人的情緒閥門。中國傳統文化要求 " 息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 ",現代社會追求效率則期待年輕人 " 情緒穩定,舉止得體 "。然而,發瘋文學誕生後,年輕人恍然意識到自己可以剝離掉這些要求,主動選擇一種極端的、颠三倒四的表達,披着發瘋的保護色,對着無意義的生活揮上一拳。
可以看到,發瘋文學順勢掀起熱潮,适配各類生活場景的亞種應運而生。
前有上班必定不正常,要 " 陰暗的爬行 "、要發出 " 尖銳的爆鳴聲 ";中有上學必定不正常,要 " 一拳給這個世界打爆 "、要 " 生存一個學期 ";後有生活本身就不正常,要 " 去當保安跟業主吵架 "、要 " 去做烤冷面跟客人吵架 "。
發瘋不解決問題,但劍指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從抱怨 "996"、拒絕 " 内卷 " 到無法徹底 " 躺平 ",集體共性的壓力落在每個人頭上,年輕人變得無措,隻能對着空氣憤怒。
而在精神狀态文學的 2.0 版本中,年輕人通過反思與審視,在發瘋的基礎上增加了态度的表達。這時候,那英成爲年輕人遴選出的代言人," 那言那語 " 開始爲年輕人的反叛代言。
二十年前,那英本色出演了電視劇《好想好想談戀愛》。二十年以後,這部劇被網友樂此不疲地考古,那英的 " 發瘋 " 語錄 cut 爲精神狀态文學的 2.0 版本貢獻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 沒錯,我精神不正常 " 是最火的一個模因,像是一句箴言爲許多年輕人偶爾的出格行爲正名;" 放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 是緊随其後的另一個模因,爲許多年輕人仗義執言,對抗一切妄圖揉進年輕人眼中的沙子。
年輕人從那英身上獲得了共鳴,成了一種自我認定。
如果說發瘋文學能讓他們逃避現實,在賽博空間内打造出一個易怒、敏感、不穩定的自我,那麽 " 那言那語 " 就讓這個自我更加具象化,也更加強大;如果說發瘋文學是在向空氣揮拳,那麽 " 那言那語 " 則提醒年輕人沙袋在何處,是兩性關系中的不平等、是社會期望帶來的巨大壓力,還是普遍認知對個人的規訓。
最後,《萬物盛開法則》引領精神狀态文學進入 3.0 版本,以和解代替了對抗。
作爲朋克心經、新世代的《莫生氣》,大老師以身作則、知行合一地教導年輕人,忽視一切讓你情緒走向下坡路的信号,躬身向内,以自我的感覺和狀态爲第一準則。
當年輕人普遍将 " 我不生氣 "、" 無所謂 " 視爲自己精神狀态的标簽,可以視爲持續發瘋後的疲憊狀态,對于無力回天的現實狀态放下焦慮,也可以視爲擺爛态度的延續,從源頭杜絕情緒的情緒起伏,那麽壓力就對我無可奈何。年輕人明知房間裏有大象,但在它起身摧毀這間房子之前,就默許給它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精神狀态文學并非從 1.0 版本到 3.0 版本逐漸升級叠代的,而是三個版本共生共融,交疊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上一秒還要一拳打爆這個世界,下一秒就勸誡自己不要生氣。
年輕人嘗試着與情緒相處時,往往又會因爲 " 不要内耗自己 " 而産生新一輪的内耗,最終隻能回到源頭,制造新一輪的發瘋。
結語
在精神狀态的互聯網叙事中,年輕人都成爲了堂吉诃德,以骁勇的騎士姿态,不斷向虛妄的、抽象的敵人發起進攻。像那英、大張偉這樣的領軍騎士,被全網稱贊 " 精神狀态領先我十年 "。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巴赫金首次提出 " 狂歡理論 ",并将狂歡理論劃分爲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形态:一種爲等級森嚴、官方化、充滿教條生活色彩的 " 第一世界 ",一種爲平等、自由、共享的 " 第二世界 "。
當下,精神狀态文學就成爲一個排他性的社會符号,年輕人找到了一種集體認同。瘋言瘋語之下,人人平等,制造了一種我們都一樣悲催的 " 第二世界 "。平等、自由、不被指責,不論是學業所累的大學生,還是苦于搬磚的職場人,當大家一起輸出精神狀态文學,就能彼此體諒,短暫治愈。
當現實社會中有太多無法結局的問題時,大衆選擇旗幟鮮明地支持精神狀态文學,撒潑無罪,發瘋有理,或許也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