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2 月 26 日消息,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官方消息,2 月 22 日,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NEJM)在線發表題爲 "Biomarker Changes During 20 Years Preceding Alzheimer's Disease" 的文章。
這是迄今爲止世界上規模最大、随訪時間最長的反映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診斷前生物标志物變化的縱向隊列研究,在中國人群中進行了長達 20 年的觀察,首次揭示了 AD 無症狀期到有症狀期腦脊液和影像學生物标志物的動态變化規律,詳盡地闡明了 AD 發病出現生理病理變化最早的關鍵節點,爲靶向 A β 等相關病理蛋白的抗 AD 新藥提供了時間窗指導,也爲 AD 超早期診斷和精準幹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宣武醫院官方表示,這是中國 AD 領域首次在國際頂刊 NEJM 發表研究型論著,彰顯了中國在世界 AD 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據介紹,阿爾茨海默通常分爲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D)和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SAD)。FAD 占 AD 總人數的 5%,通常發病年齡較早。SAD 約占 95%,發病年齡較晚,通常在 65 歲以後。
AD 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診斷爲 AD 前有一段漫長的無症狀期,是阻止 AD 發生或逆轉病程的黃金窗口期,這一階段的識别依賴于生物标志物。目前,大部分關于 AD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在 FAD 中進行。但有研究表明 SAD 中的 A β 與 FAD 有所不同,提示 SAD 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不同的軌迹。因此用 FAD 研究得到的标志物預測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更大規模的 SAD 人群,會對早期診斷,精準防控,藥物開發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與有明确遺傳證據可尋的 FAD 相比,SAD 的發病時間和發病人群更加難以預測,其生物标志物變化研究需要更大規模隊列和更長随訪時間,這使實現 SAD 的精準防控更具挑戰性。
爲此,賈建平團隊選取認知正常的參與者進行了一項長達 20 年的 SAD 生物标志物多中心、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從基線(2000 年)開始,約 3 萬餘參與者每隔 2~3 年進行一次腦脊液檢查、認知評估和腦影像檢查直至被診斷爲 AD、死亡、失訪、退出或直至研究終點。最終納入 648 名發展爲 AD 的參與者與匹配的 648 名持續認知正常的參與者,在兩組之間比較了 AD 相關的腦脊液生物标志物變化的時間軌迹。
該研究結果顯示,在 AD 組與認知正常組的生物标志物出現差異的先後順序和時間點分别爲:A β(診斷前 18 年)、A β 42/40(診斷前 14 年)、p-tau 181(診斷前 11 年)、t-tau(診斷前 10 年)、NfL(診斷前 9 年)、海馬萎縮(診斷前 8 年)、認知減退(診斷前 6 年)(圖 1)。
▲ 圖 1:不同 AD 生物标志物變化的時間軌迹
該研究還發現随着認知功能衰退,AD 患者腦脊液中 A β 42 和 A β 42/40 的變化率最初明顯加快,大約在簡易精神狀态量表(MMSE)分數爲 25 和邏輯記憶分數爲 11 時達到峰值。随後,盡管認知得分進一步下降,變化的速度逐漸放緩 ( 圖 2 ) ,揭示了認知水平和外周标志物之間的變化規律。
▲ 圖 2:不同 AD 生物标志物随認知水平改變的變化速率
宣武醫院官方稱,這是我國首次針對中老年人開展的大樣本、長周期、重複腦脊液測量和腦影像學檢查的 AD 診斷前标志物縱向隊列研究,并在随訪過程中對參與者的認知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這項研究涵蓋了 AD 發展的整個過程,并提供了來自真實世界觀察的結果,闡明了生物标志物的時間演變規律,改變了沿用 FAD 外周标志物出現時間來套用 SAD 的現狀,爲抗 AD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帶來了新的理念。
據 IT 之家此前報道,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教授已成功開發了一項前沿的血液測試,可早期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其準确率分别超過 96% 和 87%。這項血液測試适用于不同人群,爲全球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和管理提供了切實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