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有關 " 基金經理限薪 " 的話題不斷在金融圈談起。
除了限薪," 變相裁員 "、" 降薪 "等傳聞也多了起來。此前網上還有一條" 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封頂 350 萬 "的詞條在網上一度沖上熱搜榜單。這類傳聞在這兩年傳了好幾個版本,從封頂 5000 萬,到 1500 萬,再到現在的 350 萬元,天花闆越來越低。
動辄百萬、千萬年薪,對普通人來說,依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但作爲金融業的不少明星基金經理來說,其實真的夠低了。
有人說,這是公募史上最大力度的薪酬改革正在逐步推進。
但說實話,基金 " 降費 " 也好,基金經理 " 降薪 " 也罷,并不是基民們真正想要看到的。
如果一個基金産品能爲基民持續帶來可觀回報,那麽即使管理費 10 個點,基金經理拿再多,基民都不會覺得有問題。
人家美國基金經理,單獎金就過億美金的都不少見。
國内的基金經理,幾百、幾千萬真算不了什麽。
但問題是,人家能爲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我們能做得到嗎 ?
并不能。
但爲什麽,每次基金經理的薪酬限制傳聞出來,都能迅速成爲熱搜呢?
因爲這其中,确實有不少讓無數基民感到氣難順的地方。
01
截至 2022 年,中國的公募基金産品數量超過 1.06 萬隻,管理總規模 27.25 萬億,創下曆史新紀錄。同時,中國的私募基金産品超過 3 萬隻,總規模達到了 13.77 萬億。
兩項加起來,等于 41 萬億,超過了 A 股總市值的一半。
同時,中國的基民數量早在 2021 年底就突破了 7.2 億人,也就是說,有一半多的國人都是基民。
所以基金早就是直接關乎國民利益的超級大行業了。
而這兩年,基金産品的整體表現差得有目共睹,2022 年,中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收益 -20.91%,平衡混合型基金指數收益是 -7.34%。
2023 年,主動權益類基金複權單位淨值增長率的中位值是 -12.63%。即使是頭部的公募 " 大廠 " 和很多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的偏股型産品指數跌幅也超過兩位數。
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基金公司收掉的管理費規模卻依然大得吓人。
2022 年,27 萬億的公募基金累計虧損就有 1.5 萬億,但它們還計提了 1458 億的管理費用,單是頭部十家就拿了近 600 億,超過其中的 40%!
還有,這兩年,還爆出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動辄千萬獎金的新聞。
這誰能受得了。
行情好的時候,基金賺錢,基金經理高薪酬沒問題,但現在的表現差得讓人罵娘了,還拿那麽多錢,這憑什麽?
所以,合理重新設計基金公司的收費和基金經理的收入規則(也包括券商行業),其實也是響應投資者的呼聲。
這兩年,這兩件事已經在切實推進了。
比如基金公司的 " 降費 ",存量和新增的産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要逐漸分别降至 1.2%、0.2% 以下。
然後,到了最近的基金經理限薪、降薪和 " 優化 " 傳聞。
尤其是後者,其實在業内的關注度是很高的。
最近有消息指,北京某頭部公募開始裁員降薪:"研究員底薪立減 25%,基金經理立減 30%,2024 年 1 月份生效。" 據界面新聞報道,該公募的 " 投研條線,每個組都有 10% 的常規優化名額 ",将會按照年底業績完成情況決定去留。
所以這兩年,基金圈也出現的兩大較著名現象," 公奔私 "和" 離職潮 ",其實就是導緻了一些明星基金經理明星感到業績壓力和收入收縮的落差,轉投監管更松和公衆監督更少的私募,或者幹脆主動離職。反映出了基金經理對監管加嚴、壓力增大、待遇減少後的自我方向決策。
但這樣能解決核心的問題了嗎?
好像并沒有。
02
什麽是核心問題?
很多方面,從監管制度、産品表現、費用管理等。
拿管理費率來說,别看是從 1.5% 降低到 1.2%,看似低了不少,但它就一定是合理了嗎?
在基金産品表現接連爛得一塌糊塗的時候,憑什麽要收如此高的費率。
據報道,美國的基金平均費率,早在十幾年前就降低到了 1% 以下,通常規定公募基金收費不超過 0.25%;法定最高數值爲不超過 0.75%,2022 年美國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費用比率也隻有 0.44%,股票 ETF 的費率甚至僅有 0.16%。
相比之下,我們的費用率還算是在天上飄着呢。
更大的問題是,公募基金在市場的表現,還經常陷入各種輿論風波。
比如被市場質疑最多的,替其他機構或大股東在高位接盤或做所謂 " 市值管理 "、老鼠倉等操作,嚴重影響了公信力。
有些基金經理,自己搞老鼠倉,或者替其他機構接盤出貨,不把自己管理的基金當錢。
之前私募基金經理葉飛 21 年爆料事件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通過連續上百條微博,以 " 污點證人 " 的身份曝光了一出 " 私募資金聯合上市公司哄擡股價 " 的密辛,涉及多達數十家上市公司,掀開基金聯合上市公司、機構共同操控股價黑幕中的冰山一角。
葉飛僅是衆多底層基金經理中微不足道的一個,也是因爲被操盤方欺騙迫不得已跟下家撕破臉才選擇曝光。
類似的事件,在這些年來并不少見。
還有另外一個很難确定是否存在違規行爲但被吐槽較多的情況,就是基金經理孤擲一注式大力押注所謂賽道的操作。
這種操作,在碰到闆塊大行情時确實能讓押注某些産業賽道的産品淨值飙漲,讓不少所謂 " 賽道型 " 明星基金經理橫空出世。然後有些基金公司就趁機會大力包裝美化,以便開始大量發布新産品,把基金規模做大,最終收取豐厚的費用。
這幾年,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從之前的一文不名的操盤手,迅速膨脹成爲管理高達幾百億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
然而,他們的産品并不能繼續爲基民創造神話,在闆塊行情過去後,産品淨值不斷暴跌,最終淪爲被投資者唾棄的産品。
但他們在之前大規模發行新産品時已經收取了高額的費用,産品淨值大跌也與他們再沒有什麽關系。
一個基金經理,短短幾年内管理産品規模從幾億迅速膨脹至幾百上千億,爲什麽要發行如此大規模?市場容量是否能有效消納?行情是否适合配置?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能駕馭得住如此巨大規模的資金?公司層面在其中存在怎樣的風控問題?這些都是值得嚴格慎重研判的大問題。
然而,我們似乎隻是看到了他們的産品規模在成功 " 造神 " 之後一路狂飙,以及狂飙之後,各種淨值暴跌,人設翻車的結果。
這些結果,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到底要不要負責,似乎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疑問。
相對來說,降費降薪這點 " 讓利 ",根本算不了什麽。
03
在去年底,英國一家名爲 TCI 投資基金的創始人克裏斯 · 霍恩,從自己的基金公司中分到了 2.76 億英鎊的 " 分紅款 ",折合人民币高達 25 億元。
這還不是他單年度掙最多的。
此前一年,TCI 給克裏斯 · 霍恩分了 5.74 億英鎊,是這一次的 2 倍,折合人民币 50 億!
其實,國外的基金經理,在薪酬上以億單位來算都不算罕見,稍微管理大一點的基金經理,薪酬普遍也是至少千萬美元級别的。
之前有個報道,2020 年,美國最賺錢的 15 大對沖基金經理總計獲得了高達 232 億美元的薪酬,平均每人十幾億美元。
這與國内被傳出 "7000 萬 " 薪酬就瘋狂上熱搜的明星金經理來說,簡直就是兩個世界的天差地别。
爲什麽會是這樣的差别?
歸根結底,還不是市場差别,也不是分配制度,而是各自創造的财富貢獻不同。
美國基金産品的費率遠低于我們國内,甚至有很多産品可以做到免大部分手續費。
但人家管理的基金不僅規模龐大,能薄利多銷拿到更多費用外,更關鍵的是美股十幾年長牛,很多基金産品的表現長期優異,切切實實爲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也就是說,人家的問題,更多是蛋糕越做越大,然後怎麽分的問題。
而我們的問題是什麽?
A 股十幾年還卡在 3000 點無法向上突破,看似市場總市值不斷增大,但很多時候根本就很難持續吃到蛋糕。
我們的問題,是蛋糕增長緩慢,甚至有時候還變小,這種情況下,分都不夠分,就很難持續做到給投資者帶來明顯回報。
在這種難以 " 開源 " 情況下,其實基金公司也是挺無奈。
但這不代表對基金公司的降費和基金經理的限薪就是錯的。
因爲既然沒法爲投資者持續創造好的回報,那也就沒有必要收那麽高的費用,和給那麽高的待遇。
這樣,才能讓基金經理與自身産品表現更深綁定起來,倒逼他們更好地提質增效,切實認真把産品負責起來,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但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也要去做的事情。
那就是要盡快完善股票市場的制度,讓 A 股真正成爲一個制度成熟的、公平的、股民都認可的市場。
這些才是無數投資者更關心的大問題。(全文完)
格隆彙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彙觀點及立場。特别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僅供參考,不作爲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