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博弈,作者丨林一白
網飛版《三體》" 千呼萬喚始出來 " 之後,引發的輿論漩渦一并噴湧而來。
一邊是持續攀升的熱度。相關數據顯示,網飛版《三體》首周末 4 天的全球觀看時長便達到 8170 萬小時,成爲周内 Netflix 全球觀看時長最高的劇集,累計觀看人次達 1100 萬。具體到各個市場,網飛版《三體》首周末在全球 93 個國家和地區進入 TOP10。
然而在另一邊,兩級分化的口碑争議居久不下。尤其是在國内市場,網飛版《三體》的 " 魔改 " 觸及了大量原著粉的雷點,在他們看來,從 " 面目全非 " 的人物到背離原著的精神内核,網飛版《三體》已然成爲一盤迎合西方人口味的 " 左宗棠雞 "。豆瓣上,9.3 萬人爲該劇打出 6.9 的評分,從内容觀感到價值觀沖突,網飛版《三體》引發的讨論還在持續。
水土不服
從劇集觀感來講,網飛版《三體》被質疑 " 魔改 ",最直接的點在于劇中将原著的叙事結構全部打亂,并通過自身更擅長的美劇式表達重新拼接。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網飛版《三體》的節奏更快,目前播出的第一季雖然隻有 8 集,就已經講完了原著第一部的故事,後幾集甚至已經開始涉及第二部、第三部的内容,情節密度被填得很滿,更容易将觀衆代入其中。同時,網飛版《三體》弱化了原著中大量概念性的科學理論,整體觀看門檻更低,科幻小白和沒看過原著的觀衆都能輕松看懂。
當然,相對應的弊端在于,更具娛樂性的網飛版《三體》削弱了原著本身的厚重感,而把一部史詩級巨作拍成一部深度大打折扣的商業流水線爽劇,是引起很多國内原著粉不滿的關鍵。甚至,在一些人看來,人物、情節承載着内容價值觀,網飛版《三體》經過 " 魔改 ",其傳遞的價值觀已經偏離了原著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基于叙事結構和創作環境的變化,網飛版《三體》将原著中的重要角色重新捏合,形成以 " 牛津五人組 " 爲核心的主角團,原著人物幾乎都被 " 爆改 "。比如汪淼換了性别,戲份也被拆分到多個角色身上;拉吉的原型章北海,需要通過海軍身份才能大緻辨認;葉文潔新增的感情線和親密戲,也讓不少人難以接受……
另一方面,一些情節的差異化呈現,也在折射着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比如網飛版《三體》在呈現 " 古筝計劃 " 上,用了大量的鏡頭去表現 " 古筝計劃 " 對普通人造成的傷害,原本在度假的兒童成爲無辜的受難者,汪淼對應的角色奧吉對 " 古筝計劃 " 的抗争,也體現出更強的個人選擇。相比之下,原著《三體》是矛盾的,其價值觀更多折射着大國底色,呈現出濃烈的集體主義和生存主義。而價值觀上的差異,也成爲網飛版《三體》在國内 " 水土不服 " 的重要原因。
市場導向下的兩種創作
但是,若放眼全球市場,這樣的 " 水土不服 " 并非大面積存在。截至目前,網飛版《三體》的爛番茄好評度已經從 76% 上漲至 78%,IMDb 評分也從一開始的 6.3 一路上漲至 7.7。再加上不俗的熱度表現,都能夠看出網飛版《三體》在海外市場其實頗受青睐,而這取決于兩種不同的市場導向。
從網飛版《三體》上線以來,就有不少人拿它與騰訊版《三體》做對比。但從根本上說,兩部《三體》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差異,根源還是面向的市場完全不同。
此前,騰訊版《三體》能夠出圈得到認可,甚至被很多粉絲奉爲 " 神作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對原著的高度還原。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内市場的發展特點,相比之下,國内科幻發展相對較慢,從《流浪地球》到《三體》,科幻市場的熱門 IP 幾乎被劉慈欣占去大半,因此,國内科幻市場的受衆群體中,劉慈欣的粉絲和《三體》的原著粉密度非常大,騰訊版《三體》選擇 " 一比一還原 " 原著的創作路線,也更保險。
而對網飛版《三體》來說,國内市場并不是網飛的主要市場,其直接受衆群是全球超 2 億的訂閱用戶,在這個群體中,《三體》原著粉的密度就被大大稀釋了。因此在創作中,網飛版《三體》更保險的創作思路并不是最大程度還原原著,而是去考慮自身面向的市場需求。操盤《權遊》的主創拿到這一 IP,也是沿着《權遊》被驗證的改編路線,去做《三體》的改編。
站在這個角度,網飛版《三體》的改編就更容易理順了。比如對于葉文潔的塑造,即便劇中呈現了 " 狂熱時代 " 的部分場景,但她身上的複雜性依然被嚴重削弱,原因在于,缺少相關曆史認知的海外市場,本就很難理解 " 狂熱時代 " 對人帶來的影響,也很難理解葉文潔身上複雜的恨。反之,劇中放大對程心的塑造,填充了她的人生經曆、孤兒背景,反倒讓人更容易理解她之後的行爲,也更容易讓人與她産生共情。
因此,其實很難去評價哪一部《三體》更有價值。如果說騰訊版《三體》的價值在于還原了一個無限接近原著的 " 三體世界 ",那麽網飛版《三體》的價值就在于給了中國 IP 一個走出去的機會。
IP 全球化的必經之路
至少在眼下,網飛版《三體》擊中了更大的市場,也将這個中國 IP 置于一個全球化的讨論語境中。對《三體》也好,對中國 IP 的國際化發展也好,這樣的結果都不是一件壞事。
回過頭看,其實最早網飛傳出要拍攝《三體》的消息時,國内市場非常期待。一來,該劇官宣的主創是《權力的遊戲》核心主創大衛 · 貝尼奧夫和 D · B · 威斯。二來,據外媒報道,網飛版《三體》單集平均投資約 2000 萬美元,第一季總投入約 1.6 億美元,按照騰訊版《三體》總制片人白一骢的說法:" 我清楚 Netflix 版本最終的預算,人家一集拍我們一部。"
顯然,網飛對《三體》的投入幾乎已是美劇天花闆的級别,Netflix 劇本内容主管 Peter Friedlander 在談到該項目時曾表示:" 對我來說,對公司來說,這都是一個巨大的賭注。" 但需要認清的是,網飛之所以能夠請來《權遊》的班底,能夠給出巨額投資,看重的都是《三體》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而不是某一種文化。文化輸出隻是一種附加的東西,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或許,我們如今看待網飛版《三體》,更需要關注的也是這部劇爲中國 IP 走出國門打開了怎樣的局面。
誠然,市場嚴苛審視帶來的激烈争議在所難免,這也是 IP 全球化發展必然要經曆的過程。原著《三體》在劉慈欣的筆下,本就附着了自身所處環境的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相應的價值觀,而 IP 走出去,進入更多樣的文化空間,必然面臨強烈的對撞,但其中好的一面在于,受網飛版《三體》帶動,這一 IP 在全球的知名度正大幅提升,國内 IP 的全球化發展也正打開新的局面。
據 Variety 報道,網飛版《三體》帶動原著和劇中提及的《寂靜的春天》兩本書銷量暴漲。截至目前,《三體》小說位列亞馬遜暢銷文學榜冠軍,日文版也沖上日本亞馬遜銷量榜冠軍,兩者均爲《三體》小說在海外的最好成績。另一邊,基于不俗的熱度,網飛目前已經續訂《三體》第二季,按照劇集創作規劃,預計共拍攝三季,第二季将于 2026 年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