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5 月 22 日訊(編輯 潇湘)人類的悲歡總是并不相通,眼下的外彙市場似乎就是如此——當人民币兌美元彙率年内首次破 "7",成爲了近期國内市場的一大熱議話題之時,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歐洲企業,眼下卻有着一個 " 截然不同的煩惱 ":歐元能不能别漲了……
如下圖所示,以全球儲備貨币美元爲标杆區分,今年以來國際外彙市場可謂強弱分明。在業内統計的全球 35 類主要貨币中,有 15 類貨币年内兌美元出現了上漲,另外的 20 類貨币則下跌。
( 歐元屬于今年兌美元上漲的非美貨币陣營 )
而衆所周知,外彙市場彙率的漲跌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本币持續貶值的國家可能會擔心資本外流,通脹加劇,而本币升值的國家又會焦慮于出口可能面臨打擊。眼下歐洲企業擔心的,無疑就是後者。
有迹象顯示,在歐洲企業盈利超過預期的表象背後,随着出口商開始感受到歐元彙率對美元走強帶來的壓力,裂痕正在顯現。
業内預計,歐元、瑞郎和英鎊兌美元彙率在今年下半年料将進一步上漲,這可能給歐洲斯托克 600 指數帶來更多麻煩。一份業内彙編的數據顯示,該指數成分股公司近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依賴于北美。
到目前爲止,彙率因素的影響尚沒有體現得非常明顯——盡管歐元兌美元自 9 月低點以來上漲了 13%,但大多數斯托克 600 公司已經公布了超預期第一季度的盈利業績。但如果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很多公司——尤其是拜耳和羅氏 ( Roche AG ) 等大型出口企業集團,都已經明顯感受到了痛苦。
( 歐元兌美元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持續反彈 )
一旦歐洲迄今具有韌性的經濟增長放緩、中國重新開放後的紅利逐漸吃盡、美國進一步陷入經濟衰退,這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引發更廣泛的漣漪效應。
歐洲企業的彙率 " 煩惱 "
高盛集團高級歐洲股票策略師 Sharon Bell 表示," 當前歐洲的經濟複蘇掩蓋了貨币升值的影響,但它最終仍将顯現出來,我們預計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看到更多彙率方面的影響。"
雖然強勢貨币有助于抑制輸入性通脹——在企業因高投入成本而步履蹒跚之際,這一點至關重要。但與此同時,它對本國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則更不容小觑——貨币貶值可能會讓這些企業的商品在海外買家眼中變得更昂貴,并意味着海外收入折算爲當地貨币時的價值更低。
德國制藥巨頭拜耳就已警告稱,其 2023 年面臨的彙率沖擊将達到 17 億歐元,全年銷售額可能會來到之前預測範圍的底部。拜耳首席執行官 Werner Baumann 已承諾,該公司正加強彙率對沖工作,以保護利潤。
瑞士羅氏集團的一半收入來自美國市場,該公司首席财務官 Alan Hippe 近期也提到,按固定彙率計算,第一季度銷售額下降了 3%。而考慮到彙率波動,降幅更是達到了 7%。
荷蘭零售商 Koninklijke Ahold Delhaize N.V. 則是另一個典型的案例。該公司 60% 的收入來自北美,其首席财務官 Natalie Knight 預計,從 2022 年起全年每股收益将難以再增長,彙率變動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
根據一項業内的統計,歐洲的電信、醫療保健、媒體和消費必需品公司從北美獲得的收入占比最大,這些行業的跨國企業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歐元升值的打擊。
高盛的 Bell 指出,根據經驗,歐元每上漲 10% 就會使歐洲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減少 2% 至 3%。她認爲,這種影響将越來越難以避免,特别是由于去年 9 月歐元彙率的觸底,爲同比比較設定了一個更爲陡峭的标準。
一項媒體對業内人士的調查已顯示,到今年年底,歐元兌美元彙率将有望進一步升至 1.20 美元,而英鎊和瑞郎兌美元的彙率預計也會走高。巴克萊銀行對歐洲企業财報電話會議的分析顯示,現在隻有不到 40% 的公司對彙率影響持積極看法,明顯低于 2022 年第三季度的逾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