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似乎正在醞釀又一次 " 蝶變 "!
一些曾經讓中國震驚的品牌正在暗淡。
9 月 21 日,日本制造業的象征,擁有 150 年曆史的東芝正式退市,就此結束其 74 年的上市曆程。
東芝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擁有巨大影響力,還曾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與夏普、松下合稱日本 " 白電(即插上插頭就能用的電器)三巨頭 "。其地位正如廣告語所說:" 抓住東芝,抓住世界。"
不隻是東芝,日本傳統企業似乎都在遭遇危機。
奧林巴斯通過并購,非法轉移 19 億美元投資虧損;東芝虛報 120 億元人民币的稅前利潤;三菱連續 35 年産品數據造假 …… 工匠淪爲躬匠,花式道歉成爲 Made in Japan 的标配,奧林巴斯退市賣身,夏普、東芝、富士通花式出售資産。
名企紛紛倒下,如果你以爲日本制造正失去最後的遮羞布,那隻是因爲你隻看到了事務的一面。
眼下的日本,似乎更像是在騰籠換鳥,許久未見的新氣象,正在席卷。
停滞的創業大潮重新開始湧動,四散海外的制造業開始回流,打工人的薪酬水平有了明顯上漲,民衆居然開始投資房地産了。
更誇張的是,這個經濟常年如一潭死水的國家,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修正後高達 4.8%。
這一切的新氣象,給人的震撼程度,就像是個被醫生宣布等死的植物人,從躺了 30 年的病床上一躍而起,一點踉跄都沒有,走兩步就開始跑,還越跑越快,拼命想追上錯過的時光和機遇。
該死的企業就去死吧
2022 年,帝國數據庫公司依據國際清算銀行标準,整理統計後發現,日本的僵屍企業數量高達 16.5 萬家,占比 11.3%。
僵屍企業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産物。日本學者中村純一将其定義爲本因從市場退出的,但因爲銀行對其減免了利息,追加了貸款,因此在市場上苟延殘喘,沒有複蘇可能性的企業。
它們普遍都是大廠,比如三菱、夏普、東芝等制造業巨頭,以及連鎖商超巨頭大榮株式會社。
2022 年,日本有 6880 家企業倒閉,較上一年度增長 15%。有政府和銀行做靠山的巨頭們,在破産潮中安然無恙。
久而久之,它們不再有危機感,也不再想着王者歸來,更别提産品和技術創新,隻是得過且過,成了拖累日本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負擔。因此,全球多位經濟學家、觀察家、學者都曾疾呼 " 日本必須讓僵屍企業死亡 "。
全世界都能看到的問題,難道唯獨日本就是看不到?
(1)裝鴕鳥的銀行和政府
讓企業僵屍化,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符合政府和銀行的短期利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所有人都信心爆棚,信用瘋狂擴張,企業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輕松從銀行獲得大量貸款。
但當泡沫破裂,無節制貸款的後果就此顯現。
巨頭們緊繃的資金鏈難以負擔巨額債務,一旦破産,大量的失業人群和壞賬會對社會和金融系統的穩定造成沖擊。這對日本政府和金融體系而言,都無法接受。
彼時,無論銀行還是政府,都不敢接下這堆燙手的山芋,政府因此隻能默許,甚至撮合銀行向企業繼續貸款,掩蓋風險。
這一默許,就是 30 年。
(2)再兜底,整個國家都得兜進去
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80 年代,日本是全球半導體最大的巨頭,雄踞全球半導體 80% 的市場份額,當年的尼康,已經實現了光刻機的 100% 國産化,阿斯麥在它面前就是弟弟。
如今,中美之間芯片競争得如火如荼,日本隻能當啦啦隊。
沒辦法,确實是能力有限。在芯片制程向 2 納米沖刺的今天,日本國内目前最多隻能生産 40 納米的通用産品。
做芯片遲到了,互聯網大潮也跟日本沒什麽關系。
日本最常用的 App 都是舶來品:Line 是韓國的,Twitter(即 X)、Facebook 和雅虎都是美國的。
經濟泡沫破裂産生的 PTSD 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僅有的創新之火,也被僵屍巨頭們迅速撲滅。
僵屍們和國家機器深度捆綁,再這麽下去,隻能是大家一起完蛋。
希望在死寂中孕育
收購東芝的 JIP,就是日本淘汰落後生産力的解決方案。
如果把一家大企業的各個業務闆塊當成它的孩子,那麽 JIP 就像是一個課外補習班,專治那些叛逆的或者拖後腿的。
它的操作模式,是把企業非核心的業務闆塊剝離出來,帶去自己那狠狠補習一番,最終在資本市場上市賣出,大賺一筆。
這算是一個折中之法,讓這些老家夥們有機會再度煥發生機;員工也依然有工作,不至于尋死覓活;日本銀行和政府也不至于被這些僵屍拖死,算是皆大歡喜。
但修修補補隻是一方面。
(1)制造業回流,帶來經濟新氣象
過去一年,日本空調大廠大金工業、汽車大廠本田、電機制造商日立、數碼相機大廠佳能、成衣制造商 WORLD 與 TSI 控股,像是突然懷念起了故鄉的撒庫拉,都紛紛表态将部分或多數産能移回日本。
日本建設業聯合會在今年 4 月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22 年度日本國内建設訂單同比增長 8.4%,達到 16.26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8338 億元,創過去 20 年來新高)。
在這些建設訂單中,來自制造業的訂單大幅增加 41.6%,達到 3.06 萬億日元,是過去 20 年的最高額。
其中,以半導體工廠建設爲中心的電氣機械領域的訂單增加 151.8%,達到 1 萬億日元,占制造業訂單總額的三分之一。這些訂單既來自 Kioxia(铠俠,前東芝半導體業務部門)、Rapidus 這些日本本土廠商,也包括像台積電這樣的海外廠商。
日本經濟産業省于 4 月初宣布,力争本國半導體産業到 2030 年達到 15 萬億日元規模,增加至目前的 3 倍。
經濟學家普遍認爲,在全球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維持了多年的超寬松利率環境和低廉的日元價格,終于促成了制造業的集中回流,可以預見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國内其他制造業也會強勢回歸。
這将産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制造業回流帶動員工漲薪,進而促進消費,提升企業獲利,使得企業擴大投資,并進一步促進就業,形成良性循環後,幫助日本全面複興。
現實也在逐漸印證。2023 年初,日本政府要求各行業年内實施全面加薪。日本龍頭企業豐田率先做出表率,決定發放 6.7 個月的月薪作爲獎金,還給期間工、兼職工漲了工資;任天堂也将現有和新員工工資提高了 10%。
最終的結果,就是催生日本經濟的蝶變。
日經指數沖上新高。2023 年 5 月 18 日,日經 225 指數再次站上 30000 點,收複 2021 年以來失地,并創 1989 年以來曆史記錄,年初至今上漲 10%,股指表現比一些經濟增速更高的新興市場要強勁的多。
房價不斷刷新曆史。根據日本不動産經濟研究所發布最新數據,2022 年全年日本全國新建公寓的均價同比上一年上漲 0.1%,達到 5,121 萬日元,連續 6 年刷新曆史最高記錄。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宣告,日本已經走出低谷,尋求全面複興了。
(2)灌入創業的氧氣
日本,被稱爲 " 創業真空 "。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的 1026 隻獨角獸中,日本隻有 6 隻。
獨角獸在日本如此稀缺,主要與三方面原因有關,一是風投稀少,二是創業難度過大,三是日本年輕人普遍缺乏創業意願。
但這一切都在改變。
2022 年被日本視爲 " 創業元年 "。在政策端,日本宣布要将東京打造成亞洲最大的創業中心,要将創業投資額在 5 年内增長 10 倍,在 10 年後達到 10 萬億日元,初創企業數量要達到 10 萬家,獨角獸企業要從 6 家增加到 100 家。
在資金端,風投正在增多,新業态正在加速生長。畢馬威研究顯示,2022 年,日本初創企業共募集了 8774 億日元,創下曆史新高。
2023 年第一季度,亞洲整個地區的風投融資額從 2022 年第四季度的 255 億美元下降到 135 億美元,是 2015 年第二季度以來表現最爲低迷的一個季度。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的風投規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日本卻不降反增。
這些資金并非集中在傳統行業,而是大量投向互聯網、金融科技、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醫療科技、區塊鏈及遊戲行業。
創業難度正在降低。對本國創業者而言,VC 的增多是一方面,日本大型企業也開始向初創企業投資,它們認爲這些投資能夠促進自身業務增長,形成協同效應。這給了初創公司與壟斷巨頭們對抗的資本。
如東芝這樣的落後生産力正在加速退場,爲獨角獸的誕生騰出空間。
除此之外,對赴日創業的外國人而言,簽證和居留資格也變得更易申請。
比如,爲了彌補在互聯網領域的人才短闆,日本政府向全球招募 IT 方面的 " 數字遊民 "(即指像遊民一樣,穿梭于世界各地,借助網絡完成工作的人),允許他們在日本居住超過 90 天。
創業難度的降低也激發了年輕人們的創業意願,即便創業途徑依然相對保守。
途徑之一,線上購物在日本盛行,年輕人們在工作之餘,紛紛選擇做起了互聯網電商。
之二,據 NHK 報道,是在老齡化較爲嚴重的日本,目前共有 120 萬個中小企業無人繼承,其中不乏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機器人制造業企業,有些積蓄的年輕人們将它們低價買下,繼續展業。
" 員工已經存在,合作夥伴也在,比較起來門檻較低 ",是這種創業方式的優勢。
這次,能走多遠?
(1)突破地緣政治限制隻是一方面
日本發家,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經濟上鼎力扶持日本,使之迅速重建工業基礎,随後的朝鮮、越南戰争,日本靠販賣各類軍需物資狠狠賺了一筆,在經濟上接連出現了三個 " 景氣 ",一躍成爲東亞頭号強國。
随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産成品價格大幅上漲,在市場上愈發缺乏競争力,日本制造靠着價廉物美迅速攻城略地,打遍天下無敵手。
那時的美國市場,貨架上全是日文,紡織品、汽車、電腦、電視,全都是日本産。
甚至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環球影業這些美國文化地标,背後都是日本金主。
眼看兒子就要取代老子,這還得了?于是上世紀 80、90 年代,抵制日貨潮在美國興起。
1982 年,僅在印第安納州北部,美國人通過用手砸、開拖拉機或重型卡車壓的方式,一次就報廢了 40 多輛日本車。
同年,一名華人被誤認爲是日本人,被兩名美國工人活活打死;
聯邦調查局以間諜罪,逮捕了 6 名日立公司的高管;
1987 年,9 名共和黨議員在國會山的記者會上掄起大錘,砸爛東芝的無線電收放機,以次表示 " 痛擊日本 " 的決心。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日本簽下《廣場協議》,從此經濟一蹶不振,謀求 " 政治大國 " 的努力就此功虧一篑,愈發淪爲美國的附庸。
然而,過去幾年,美國又開始放松拴住日本的繩子。
因爲要重構産業鏈,日本在中高端制造上的優勢,不管是住田光學的光學玻璃還是信越化學的半導體材料,都不可或缺。
因爲要限制中俄,就在日本修憲一事上松口,要求日本更多參與美國的海外行動,要求日本加快提升武裝 ……
日本的國運,始終牢牢被美國拿捏,地緣政治棋子的角色不突破,日本的經濟發展就始終有無法逾越的上限。
(2)經濟增長需要更強勁的引擎
二季度的 6%,看着很吓人,但能否持續還不好說。
首先,經濟增長率本身有一定水分。在全球原材料,尤其是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高度依賴進口的輸入型通脹,是推高增長率的原因之一。
其次,外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出口持續增長的後勁不足。
自 2022 年 10 月以來,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一直低于 50 大關,反映出全球制造業增長受阻。尤其是作爲日本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歐洲,2023 年 2 月至 8 月 PMI 連續 7 個月環比下降,通脹高企和彙率動蕩,讓歐洲經濟陷入泥潭。
除此之外,美聯儲激進的貨币政策,以及市場對于加息的預期,将加劇市場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緊縮的擔憂。
最後,物價上漲過快,内需依舊疲軟。
2023 年第二季度,内需對日本實際 GDP 增長率的貢獻度爲 -0.6%,年化後爲 -2.4%。作爲内需支柱的私人消費和企業設備投資分别環比下降 0.6% 和 1%,内需下降主要由物價上漲壓力所緻。
2022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 2.3%,2023 年 1-7 月則進一步上漲至 3.3%,相比之下,30 年未漲的工資水平即便近期略有上漲,漲幅也相對有限。
日本經濟複蘇仍具有相當大的不确定性,但至少持續了 30 年的停滞,已經開始松動了。
至于追求國家狀态正常化,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更有話語權的國際社會角色,甚至擺脫美國的控制,那是等日本追上曾經的自己之後,再去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