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惠如 編輯|羅麗娟
前幾年,小米打造生态鏈版圖,在衆多智能設備領域進行布局,逐步讓米家終端智能産品滲透到 IoT 的各個市場中。
智能手機市場進入下半場後,雷軍不再側重講生态鏈的故事,而是講起與小米業務相關的供應鏈的故事。
近日,雷軍将 " 供應鏈 " 的故事講上了 " 兩會 "。2023 年,作爲全國人大代表的雷軍準備了 3 份建議案,其中一份關于推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雷軍建議,鼓勵扶持科創産業鏈,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産業規劃布局。
同樣在這個月," 小米百億基金 " 開展了第二輪融資,募資規模已從去年 60 多億增至 90 多億元。而這支基金的投資目标着重于集成電路以及相關上遊及下遊領域。
小米關于供應鏈的故事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國金證券此前統計數據顯示,早在 2021 年 9 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多達 62 家。
一直以來," 性價比 " 是小米身上最深的标簽。這也成爲小米被外界诟病 " 自研技術能力不足 " 的原因。而對上遊核心供應鏈企業或技術企業的投資,表明小米希望強供應鏈話語權的決心。
供應鏈布局的開啓,是雷軍和小米試圖抓住市場機遇的一次蓄力與嘗試。
雷軍的新故事能否講成?
爲人形機器人産業鏈 " 發聲 "
去年 8 月亮相之後,有關小米仿生人形機器人 CyberOne 的消息一直不多。不過最近從小米傳出的動态來看,雷軍希望能在仿生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上有更多的突破。
在關于推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建議中,雷軍認爲,目前我國在仿生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已取得關鍵突破,但仍然面臨核心部組件性能有待提升、應用需求牽引不足、不具備規模化量産能力、應用生态和配套支撐體系不健全等挑戰。
爲此,他建議:鼓勵扶持科創産業鏈,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産業規劃布局;支持整機企業牽頭創建國家創新聯合體,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構建仿生人形機器人開放産業生态,加速場景應用培育。
去年 6 月,在馬斯克 " 将推出人形機器人 " 效應下,仿生人形機器人相關概念成爲國内資本市場上的熱門概念,這個細分賽道也成爲機器人行業最熱的賽道。
兩個月後,小米先于特斯拉在雷軍年度演講會上發布原型仿生機器人 CyberOne(内部藝名 " 鐵大 "),這股熱情也随之達到峰值。
小米推出的 CyberOne 不是 PPT,也不是道具,是可以拿出手的原型機,能與人進行互動。遺憾的是,CyberOne 的成本每台高達六、七十萬元,尚無法實現量産。彼時,雷軍坦承,形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集成度最高、難度也最大,小米還處于剛剛起步的第一階段。
将視線轉向國外,特斯拉在去年 AI Day 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 Optimus,同樣沒有達到此前宣稱的水平。用馬斯克的話來說," 它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走路,但我認爲它會在幾周内走路。"
馬斯克此前放出豪言:擎天柱 Optimus 的目标價格可能低于 2 萬美元,還要量産百萬台之上。然而,馬斯克在特斯拉投資者日上透露了擎天柱 Optimus 的最近進展:" 無法正常工作,不過情況正在好轉。"
特斯拉仍在不斷加大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投入。全天候科技發現,特斯拉中國近期發布了機器人方向的崗位招聘信息,包括自動化控制工程師(機器人)、電氣設計工程師 - 機器人開發及其應用方向。
機構給出的前景很誘人。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Marketsandmarkets 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從 2022 年的 15 億美元提升至 2027 年的 173 億美元。民生證券認爲,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繼手機、汽車後的又一入口,商業價值巨大。
但不可否認,仿生人形機器人賽道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賽道。
就國内而言,擺在這條賽道面前且不得不解決的現實還不少,如核心零部件、機器人底層操作系統與芯片、系統設計軟件等。
百億基金聚焦集成電路産業鏈
在去年首次募資超 60 億元後," 小米百億基金 " 在這個月又展開了第二輪融資。
3 月 2 日,金山軟件公告稱,公司附屬公司武漢金山、小米北京、小米武漢等,與其他投資者訂立合夥協議,内容有關成立集成電路相關領域股權投資基金,預期總規模 100 億元。
除雷軍系的小米、金山外,該基金 LP 還包含北京國資背景的北京市引導基金、亦莊國投,天津國資北京的天津海創,以及海南華盈開泰、廣州華多、興證投資、兆易創新等。
相較去年 7 月首次募資,該基金多 5 位新面孔:武漢金山、北京市引導基金、納星創投、帝奧微、信銀浩鴻。基金規模也從首次融資的 63.3 億元增至 90.3 億元,接近百億目标規模。
工商信息顯示,該基金全名爲: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 " 小米智造 "),2021 年 9 月 18 日注冊成立,2022 年 4 月 6 日完成備案。
對于該基金的作用,金山軟件稱:主要從事股權投資或準股權投資,或對非上市公司進行投資相關活動。
主要對象便是集成電路,以及相關上遊及下遊領域,涵蓋新一代信息科技、 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顯示器及顯示裝置、汽車電子,以及有關移動終端消費品、智能裝置的上遊及下遊應用及供應鏈。
從中不難發現,這些與小米當前業務手機、汽車密切相關。一直以來,小米的大部分投資業務基本圍繞其主營業務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技術提升和産業鏈布局,例如人工智能、物聯網、汽車和半導體等。
自宣布造車以來,小米就通過投資及入股等方式,布局多家汽車産業鏈相關企業。據國金證券此前統計,早在 2021 年 9 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多達 62 家,其中智能駕駛布局 17 家企業,智能電動布局 13 家企業,智能座艙布局 6 家企業,當中有 22 家企業是 2021 年新增投資。
此前,小米多數半導體投資動作是通過小米長江産業投資基金完成的。小米智造成立後,其更聚焦小米汽車業務協同投資方向。
公開信息顯示,小米智造目前對外投資的十餘個項目,均涉及汽車産業鏈,包括汽車産業鏈半導體、動力電池、核心設備零件等多個環節。
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爲,雷軍布局集成電路産業上下遊領域,與此前布局小米生态鏈如出一轍。這有利于其進一步提升整車業務的垂直整合能力,保障汽車關鍵零部件和軟件系統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