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2027 屆美本的早申錄取,已經接近尾聲。新一年的錄取有什麼新的變化趨勢?若早申結果不理想,還可以怎樣争取在常規申請中 " 逆襲 "?外灘君特意請來了宜校創始人肖經棟、棒呆國際教育創始人 Brian、ZOOMiN Academy 創始人顧卉妮以及三士渡教育合夥人高上林,通過他們的專業視角,為正在或即将準備美本申請的學生們指出認知誤區,打開新的申請思路。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柯察金 編丨 Iris
又是一年一度早申放榜季,要說這些天聽到最多的,可能就是一個 " 冷 " 字,這裡 " 爆冷 ",那裡 " 遇冷 " ——美本正在抛棄大陸學生麼?每一個被殘忍 defer 的心靈,恐怕都不禁發出類似的疑問。
為此,外灘君特别邀請到宜校創始人肖經棟,棒呆國際教育創始人 Brian,ZOOMiN Academy 創始人顧卉妮以及三士渡教育合夥人高上林。幾位留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就早申結果及後續規劃,為大家做一個複盤和分析。
美本正陷入惡性循環
對于今年的早申結果,幾位專家可能還是見多識廣,比較淡定。比如 Brian 便告訴我們,他看到的今年早申的結果,相對來說還算穩定,他的學生不管是海内外,并未明顯感覺到申請難度的增加。
高上林也表示,如果把美本各個學校的結果最後加在一起,并不會有很劇烈的上升或下降,或者說隻要幅度在 10% 以内,都屬于正常現象。" 大家對于壞消息比好消息總是要敏感得多。" 但是我們看範德堡和埃默裡,今年 ED 的錄取是增多的。
然而,盡管留學圈子一直有此起彼伏的特點,我們還是很難把今年稱作 " 大年 "。
整個 ED 階段,顧卉妮聽到的 defer 的情況非常多," 這一輪下來還是能明顯感覺到,ED 對内地中國學生的錄取少了很多。" ——内地學生近幾年申請愈發困難,已是不争的事實。
對于數據一直持嚴謹态度的肖經棟表示,由于 RD 還沒出來,還不好對美國的整體情況直接下結論。但從前兩年的情況來看,申請競争更為激烈的常規錄取階段,一般也不會有逆轉,為此藤校 2027 屆本科錄取結果大概率是仍舊會下滑。
根據宜校的統計,八所藤校 2027 屆早錄總共向中國學校的中國大陸籍學生發放了 59 份 offer,而 2026 屆為 76 份,整體下滑了 22%。
數據來自宜校
(統計對象為中國大陸籍學生)
康奈爾是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往年,康奈爾一直被稱作對中國學生最慷慨的藤校,但如今 ED 下滑到僅有 30+ 的錄取。
頂校的錄取率本身也在收縮。比如今年耶魯有 7744 名學生提交了早申,錄取率僅有 10%,為近 20 年最低;
哈佛雖說給了内地一份 offer,但 9553 份申請隻有 722 位學生被錄取,7.5% 的錄取率,同樣創下曆史新低…… " 中國學生要想拿到美國名校本科錄取,變得越來越艱難。"
肖經棟把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大緻分為三類:
第一類,競賽能力超強,早早被保送到國内名校,有些也會拿到美本名校 offer,這類學生每年全國也就 10 個左右;
第二類,可以考入國内最好的高中,是申請美本 Top30 的種子選手,每年大概有 3000-4000 人;
第三類是考不上普高或隻能上當地一般高中的學生,這類學生是留學的大頭。
肖經棟認為,以藤校為代表的美本名校減少中國學生的錄取,雖然對留學總數不會有大的影響,但對優秀學生(第一和第二類)的吸引力會大大下降,他們可能會放棄留學轉向國内高考或者轉向申請英國 G5 高校。
如此一來,申請美本名校的中國學生質量下滑,美本名校則會發更少的 offer,offer 的減少又會進一步加劇中國優秀學生遠離美本名校,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 美本 Top30 名校每年錄取的中國學生數量不到 2000 人,僅占到總數的 5% 左右。但其招生具有風向标意義,對整個業界影響很大。"
他還看到近幾年申請結果透露的一個趨勢:拿到頂校 offer 的高中,越來越局限于那些傳統名校,所謂的黑馬學校越來越少。這反映了疫情開始後,美國大學趨向于保守。
" 如果學生選擇了國際化學校,90% 可以進到美國排名前 100 的大學,這是下限;但至于上限,就要看學生所在的高中。" 頂校越來越不太會把 offer 發給名不見經傳的高中,所以背靠母校的光環,已經成為赢在起跑線的第一步。
這種高中背景的提成,在高上林看來,海外美高亦有體現。
" 其實在疫情開始之前,美高相對内地學校的優勢已有明顯的縮小,但疫情後這種優勢又在擴大",他覺得一個重要原因是标化考試受到很大影響之後,中學在大學那裡的認可度就變得很重要。"從普遍來講,确實是美高的認可度要大于國内的國際化學校。"
高上林指出,保守才是美國大學的底色,它們的核心指标不是照顧某個國家的學生,而是招進最優秀的學生。因而,大學并沒有任何 " 冒險 " 的動機。如果真的是要多元化,海外美高已經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Brian 更是直接了當地指出,要明白:" 美國的大學并沒有義務一定要招内地的中國孩子。"
據顧卉妮觀察,美高相對内地具備優勢的原因,或許還有這麼幾點:
首先,跟簽證有關系,由于美高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個 f1 學生簽證,去不了大學的幾率相對較小;
其次,美高的學生常年在外面讀書,相對來說更加獨立;
另外,美高的學生申請材料上更加 original,而内地的學生,形成了紮堆做某些活動的風氣——顧卉妮将之稱為 " 亂卷 "。
同質化 " 堆料 "
傳達出的是内心的恐懼
除了美國大學傾向保守的客觀趨勢,我們也應看到學生在申請時本身存在的一些誤區。
說起現在愈演愈烈的内卷,Brian 覺得問題在于,國内很多學生在做極為雷同的事情。"每個人卷在一起做一樣的事,最終在大池子裡當然會吃苦。大家都覺得要去參加熱門夏校、要去參加 AMC(美國數學競賽)等等,如果你的 profile 全部都是這些,最終必然很難差異化。"
最根本的問題,Brian 認為,是很多家庭 " 還是不夠了解(申請的)這個遊戲規則 "。
不少家長都高估或低估了孩子的實際水平。比如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能進斯坦福、哥大,但可能他隻是 SAT 比較高,并不具備這個能力;也有些是低估了孩子。總之,沒有對美國教育價值觀的足夠了解,隻是以一些很單一的指标看問題。
當我們在抱怨頂校為什麼在内地隻招收這麼少人,也應該反思,我們的孩子是不是 " 千篇一律 "?
Brian 看到,現在國内甚至已經卷出一種 "典型的普遍的中國孩子的人設":每個人都紮堆計算機、經濟、數學競賽,或者刻意去做一些支教活動。
Brian 繼而表示,如果要他給意見,首先是不要一窩蜂往這些事情上擠。但他也不 " 敢 " 把活動提得特别具體,否則結果又是一堆人去做另一件同樣的事。
同質化不僅讓學生看上去千人一面,其引發的過度包裝問題,也在進一步挫傷美國大學對内地生源的信心。
肖經棟便聽到不少國際學校老師向他轉述一些美國大學招生官的吐槽:為什麼中國學生到學校的表現,跟紙面上呈現的差别那麼大,甚至不像是同一個人?
顧卉妮坦言,大學招生官需要識别出人才,而國内現在卷起來的結果是搞了一堆數據,讓人看不清這個學生到底是怎樣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處在一種信息高度過剩的環境裡。" 信息太多了,然後又有錢,結果什麼都去弄一弄,搞了一堆看似很高級的東西。"
但顧卉妮提醒," 堆料 " 時别忽略一個重要問題—— "why",學生做某件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内驅力是什麼。招生官翻開中國學生的簡曆,也許是人手一堆競賽獎項,人手一個科研成果,這些呈現出來的是什麼?
顧卉妮指出,其實是恐懼。招生官看到的,是一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事,從隻是瘋狂找補一堆标簽給自己的,說到底是一個被恐懼驅動的人。
同質化,往深層次看是種内心的恐懼。" 不搞金牌就上不了大學,如果是這樣想,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我害怕’ ",顧卉妮說," 當然這不能怪孩子,現在就是這種氛圍和風氣。"
對于同質化,高上林有一些他的思考和補充。他覺得現在競争那麼大,相當多的學生第一步,還是卡在學習成績上。尤其這兩三年動不動上網課,對很多人的學習其實産生了相當的負面影響。" 如果成績這關能過好,孩子其實上個 Top30 左右的學校問題不大。"
不過他也坦言,如果是沖刺 Top10~20 之間的學校,隻有标化就不夠了,得 " 就一個具體的細分話題,做比較大的努力。"
而如果是想上 Top10 以内的學校,以上這些可能都不夠。" 實力隻是其中一部分,就目前名校的‘供需關系’而言,Top10 内的頂校已經不光是個人努力所可以确保的事情。"
因此他指出,如果學生不是一定要成為 Top20 乃至 Top10 以内頂校的有力競争者,倒也不必過度避免同質化,一些比較 " 常規 " 的活動,已經讓申請者具備一定的競争力。
畢竟時間精力有限,既搞好成績又搞好活動,同時還得在某一領域有所深耕,這本身就是極少學生能兼顧的。
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高上林還是建議,"首要的還是先保證成績提上去。"
内卷之下
突圍之路在何方?
透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已經能感受到内地孩子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卷在很普遍的池子裡,導緻大家都太過于雷同,缺乏靈魂。
那麼,在申請中孩子如何才能規避同質化的陷阱,在白熱化的競争中突圍?
1. 好的申請者是 " 自洽 " 的
顧卉妮觀察到那些申請結果特别好的孩子,總結他們身上共通的特質便是 "Consistent",用中文講叫做 "自洽"。
她自己做顧問的一個原則,就是 " 不能隻是猜測大學想看什麼樣的人,就把孩子變成那樣的模子,而一定是要挖掘屬于學生自身的一些特質。"
把孩子刻成模子,結果肯定是刻闆化和雷同化。而一個自洽的孩子,即便不是成績最好的,他的申請材料也是會呈現一種很簡潔、很清晰的感覺,展現出的是安定、自信而非恐懼。
就具體的活動而言,顧卉妮特别鼓勵她的學生去為社區做一點事,感受跟這個世界的聯結。
到了社區之後,不是說走個過場就算是經曆了。顧卉妮要求學生,"當你深入到一個社區裡的時候,起碼得跟其中 10 個人有深入的交流。"
深度——這是拼到最後,大家的差别所在。用顧卉妮的話來說,是 " 後面那三成 "。而大多數申請者看上去做了很多事情,其實都隻是做到 3~6 成。
她的一個學生,今年錄取了約翰霍普金斯的國際關系學院,所做的活動就是去貴州老家的少數民族地區,紮紮實實地呆了一個月,做助教,跟當地人深入地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關系。
顧卉妮表示,與人或者與周邊世界的深度鍊接和思考,是她所鼓勵的 " 對抗内卷 " 的根本方法。" 把很強的目的性暫時放下來,真誠地去感受和體驗。如果一個人總是有太強的目的性,他很難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她還有一個學生,SAT 隻有 1400,但突出的一點是癡迷花鳥魚蟲,最終被伯克利的生物專業錄取。在本科階段,他便發現了世界上兩個全新的蜘蛛品種。
顧卉妮覺得,在申請大學前,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學這件事可能更重要。她看到很多學生," 對這個問題是真的沒有明确的答案。"
2. 深度,首先是身體力行
高上林強調,深度的前提是,一定要去身體力行地做。" 任何事情,隻要親身實踐,申請者最後都會得到屬于自己的見解。"
就比如 " 關愛老人 " 這個話題,非常常見,但真正實踐過的同學,還是會有不少寶貴經驗。
比如他的一個學生,就非常認真地做好一件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結果發現,裡面的情況非常複雜,每個老人的需求、面臨的困難都完全不一樣。" 這些細節,很難通過‘腦補’的方式總結出來。"
所以高上林覺得,倒也不必刻意追求活動的标新立異。很多時候,深度的第一步就是腳踏實地真正去做了。" 量變 " 也不容忽視。
3. 學校選擇不要隻看國内名氣
還有一點在于,現在很多申請者都高度集中在那麼幾所頂校,造成目前美本 " 冰火兩重天 " 的局面。
在肖經棟看來,Top30 固然難申,但Top50 及之後的學校,其實很多是缺生源的。它們的申請難度并未提升,不是不願意招中國學生,而是中國學生不願意去。
" 如果不鑽牛角尖、非頂校不入,從總體上看,美本學校選擇的餘地還是很大的。"
肖經棟指出,其實内地這種非常濃烈的 " 名校情結 ",除了現實的就業壓力,也離不開留學市場的推波助瀾。" 尤其是美本的利潤率最大,也最為被商業利益所驅動。"
像美國本地,其實也有名校情結,但是程度輕很多。美國的很多學生,可能在頂校和當地的州立學校間,往往選後者,因為讀本地學校往往會有很多優惠,包括一些師資、課程的優待,體驗其實不會比所謂的名校差。
高上林也覺得,中國的家庭應該更多地打開思路。
比如說萊斯大學,排名跟康奈爾差不了多少,在 U.S. News 上甚至排在康奈爾前面,但名氣在國内就是不行;
華盛頓西雅圖大學,地理位置很好,就業氛圍、各方面都不錯,但内地對這樣的學校就是不 " 感冒 ";
再比如北卡教堂山大學,學費不超過 5 萬美金,各個學科實力也比較均衡,然而在内地的認可度就是不高……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如果隻是追求 " 名氣 ",很容易導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錯過很多同樣不錯的學校。
4. ED 失利,接下來如何行動?
說完長遠規劃,再來聊聊近期。不少同學在 ED 階段失利,接下來應該如何調整狀态?
高上林認為,其實隻有兩件事。
第一,就是多申請。大家需要意識到,美本申請不像高考,分數達标就一定可以錄取,它是有着随機性或者說運氣的存在的," 廣撒網 " 的策略已是大勢所趨。他所定義的多數量申請,一般是在 15 個以上。
第二,就是寫好文書。" 這個确實是學生握在手裡,能夠影響申請的。" 隻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文書質量和申請數量之間做一個平衡," 不能說申請很多學校,但文書都是瞎寫,這肯定不行。"
在顧卉妮看來,ED 之後改文書是最具性價比的一件事。如果學生心裡犯嘀咕,覺得文書有改進的必要,"不要擔心推翻重來,重新來過有時候要比小修小補要快得多,很多小修小補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一份好的文書,表達好、故事好都隻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内核清晰,理性與感性統合。"
在時間和節奏上,顧卉妮指出,機構要跟的學生很多,申請者不要太過依賴于機構,而要提高自主性和自己對于時間的安排,先一步計劃,不要隻是跟着顧問的節奏走。
總而言之,盡管美國大學的保守趨勢還将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學生能做好的事情還很多,能補足的空間還很大。真正的金子,一定是會脫穎而出的。
祝願廣大學子在接下來的階段都能夠 " 翠鹿 "(幹脆地錄取)。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