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流傳的大新聞,大家都知道了吧?
簡單來說,美國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上,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 Ranga Dias 宣布,他們團隊在近環境壓強下實現了室溫超導。
這個消息在中文互聯網流傳之後,很快就有了詳細的解讀,業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先觀望一會兒。
原因有兩個:
一是這個研究本身還不确定,有學者對實驗數據提出了質疑,認爲樣品過于均勻,實驗結果目前還沒有被其他課題組複現。
二是這個團隊帶頭人有 " 前科 ",Ranga Dias 在 2020 年發表于《自然》上的論文被撤稿了,多個研究組試圖重複該實驗,結果都不理想。Ranga Dias 不披露原始數據,後來又說自己論文中合成的金屬氫 " 消失 " 了,引發大家的一緻抗議,認爲 " Something is seriously wrong"。
所以,室溫超導雖然是 " 諾獎級 " 的工作,但說 Ranga Dias 已經摘下了 " 聖杯 ",還爲時過早。
這件事并不複雜,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但有趣的是,明明諾獎八字還沒一撇,還是大多數人都不了解的凝聚态物理領域,卻引得中國科技圈一片焦慮,大衆媒體也積極報道。
怎麽就引起了轟動呢?
除了超導領域本身的重要性之外,還是因爲這條新聞,激發了當下國際科技競賽的普遍焦慮。
畢竟前不久,人工智能領域的 " 皇冠 ",剛被 OpenAI 用 ChatGPT 摘下,通用人工智能眼看着有希望了,現在物理學的 " 聖杯 ",又搶先被美國科研人員拿走了?
在廣泛流傳的一張網圖裏,連認證的中科院研究員,都感受到 " 降維打擊 " 了,讓很多人擔心,咱們在基礎重大突破上,不會又被拉下一大截吧?
同班同學剛考了個語文的年級第一,你正摩拳擦掌、懸梁刺股,預備下次考試好好發揮呢,人家又捧回來一個國際物理競賽金獎,直接保送了。可不就激發了咱們擔心落後的 " 焦慮情緒 "。
隻能說明,對于基礎科技創新,大家真的太焦慮了,一有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忽略了咱們中國在超導領域,也是非常優秀的。
目前,美、日、中是全球超導領域的領先者。2008 年,《科學》雜志就以 " 新超體把中國物理學家推向世界最前沿 " 爲題,認爲 " 中國如洪流般不斷湧現的研究結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爲一個強國 "。
所以大家先放下焦慮,放下擔憂,我們來聊聊超導究竟是什麽?爲什麽能成爲 " 諾獎級 " 工作?對大衆生活和科技産業能帶來哪些影響?
踏破鐵鞋無覓處,
超導竟在我身邊
凝聚态物理?超導性?這些專用名詞,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日常很少會涉獵到的。所以咱們先不去掰扯複雜的理論和技術概念,先來說一個有趣的事情:超導就在你身邊。
超導,就是 " 超級導電 " 的意思,具有這種超級導電性的材料,就是超導體。之所以能超級導電,源于電阻爲零的特性。
九年義務教育常識:電流穿過電子設備 / 電線環路時,會遭遇電阻,導緻一些能量以熱量的形式而損失掉。你的手機在高負荷運轉或充電時會發熱,變成暖手寶,就是這個道理。
而超導是零電阻,所以電流可以在超導體中沒有阻力、熱損耗、衰減地流動。
荷蘭的理論物理學家保羅 · 埃倫費斯特說過,超導環路裏是 " 永不消逝的電流 "。所以,有電的地方,就有超導的用武之地。
今天,超導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甚至是商業化了。我們從兩個場景來看:
一是強電應用。即在大電流或強磁場下的超導應用。
基礎科研:基礎科學研究往往需要強磁場的環境,大型粒子加速器、高能粒子探測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都需要高強度的超導磁體。
能源行業:現階段最高效的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需要經過變電站,以市電電壓傳輸到各家各戶,長距離傳輸會帶來電能的損失,造成能源浪費,加重環境的負擔。而零電阻的超導電路,就完全不需要變電站,可以在較低電壓下進行高功率傳輸,零損耗地傳輸電能,這對能源行業是革命性的變化。
醫療行業:如今醫院采用的核磁共振成像儀(MRI),成像清晰度和辨識度很高,靠的就是超導磁體,14 特斯拉以上的超強超導磁體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把人腦中的 860 億根神經元全部清晰地測量出來,爲很多疾病提供精準的醫療診斷影像。
交通領域:磁懸浮列車大家可能都聽過或坐過,時速和高鐵差不多,上海浦東機場的高速磁懸浮列車跑完全程 30 千米隻需 8 分鍾。如果換成超導磁懸浮,速度還能翻倍。2020 年,西南交通大學已經建成了首台高速超導磁懸浮樣車,未來乘坐時速 600 千米 / 時以上的超導磁懸浮高速列車,大家的出行效率會更高。
當然,還有一些與普通人生活比較遠的強電應用。比如量子計算,超導量子比特技術幫助打造量子計算機,取得量子霸權;軍事用途,超導體可以用于開發高強度電磁脈沖(EMP),用來癱瘓範圍内的所有電子設備;太空探索,超導磁體,超導可控核聚變發動機,爲太空旅行、宇宙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車長客正在研制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
二是弱電應用。即電流小、電壓低的超導應用。
普通人日常接觸最多的還是弱電應用,比如移動通信、家電、智能設備之類的,這些領域的 " 超導化 " 其實也非常常見。
利用超導的零電阻優勢制作微波器件,可以減少數據傳輸的損耗,從而提高信号的識别度。3G/4G 基站用上高性能超導濾波器,可以讓覆蓋的手機信号不串号、不混流量。
大家平時用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平闆,容易因爲散熱不佳而燙手、運算速度變慢、燒壞主闆器件,集成電路芯片越來越小,傳統電路的功耗問題就越明顯。如果能用超導體來制作電子元器件,就不用擔心 CPU 發燒了。
我們都知道,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電氣化,物理學家 J.C. S é amus Davis 認爲,特斯拉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力,徹底改變了社會,而超導将再次徹底改變它。
如今,超導并不隻存在學術會議、神秘實驗室、各國智庫報告裏,其實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
諾獎收割機,
超導百年都在研究什麽?
這麽一說,你可能會說,既然 3G 時代超導就開始商用了,怎麽還能持續收割 " 諾獎 ",引無數物理學科學家競折腰呢?
從發現超導現象,至今不過百年的時間,就已經在凝聚态物理領域誕生了 60 多個諾獎(諾貝爾物理獎),超導這個更小的分支,就有 10 個直接得獎,可見這個領域非常重要,而且難度大、收獲也大。
那麽,超導的百年曆史中,都研究了哪些重要問題?我們就以五次超導研究的諾獎爲脈絡,串聯起超導的發展曆史。
1. 發現超導。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 · 昂尼斯在題爲《汞的電阻突然迅速消失》的論文中,将零電阻的現象,命名爲 " 超導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兩年後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在的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實驗室,也一度成爲世界低溫物理研究中心。
(Heike Kamerlingh Onnes(右)超導的發現者)
2. 超導熱力學效應。
1950 年,俄羅斯科學家 A.A.Abrikosov、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 和英國科學家 Anthony Leggett 提出了超導熱力學效應,認爲超導就是一種量子體系中的熱力學相變。
冰熱了化成水,水熱了揮發成蒸汽,這個固體 - 液體 - 氣體的過程就叫相變。超導體的電阻值,在臨界溫度下突然下降,而超導熱力學效應的理論,可以用來描述超導相變的許多臨界現象。
這項工作的 50 年多年後,三位科學家獲得了 2003 年的諾貝爾獎,說明搞科研不僅要腦子好使,還得有個好身體。
3. 超導微觀理論。
1957 年,伊利諾伊大學的三位物理學家巴丁、庫珀和施裏弗,利用電子配對的思想解釋了超導的微觀機制,即某些材料如何在低溫下以零電阻導電,電子之間要相互吸引,需要晶格作爲媒介,形成電子對(Cooper 對),解釋了汞和鉛一類超導體中的超導現象。
憑借這一超導微觀理論 , 即 BCS 理論,三位科學家在 1972 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晶格使電子産生吸引作用)
4. 超導隧道效應。
1962 年,劍橋大學的研究生約瑟夫森發現了超導的量子效應,兩個超導體中間放上絕緣體,會形成 " 超導隧道電流 ",超導電子可以量子隧穿到另一個超導體中去,加上外界電壓之後,會産生量子振蕩運動,這一發現對研制高性能半導體和超導體元器件,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獲得 197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5. 高溫超導材料。
1986 年,IBM 的柏諾茲和缪勒在一種氧化銅材料中發現了高溫超導性,可以在 35 K(-396 F)的溫度下變成超導體。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發現,将臨界溫度大幅提高,使材料在低價的液氮降溫環境下達到零電阻,極大地拓展了超導應用場景。
這種新型材料,給超導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二人也在次年(1987 年)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比發現超導的 " 開山鼻祖 " 昂尼斯的獲獎速度還快。
(柏諾茲、穆勒 1986 年 6 月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從這些裏程碑的諾獎成就中,可以看到,超導是一個百年來碩果累累的基礎研究領域,從理論奠基到落地應用的腳步,步履不停,而這個領域還會持續湧現更多的諾獎得主。
那麽,超導還有哪些研究方向是諾獎的種子選手,中國的研究實力究竟怎麽樣呢?
下一個超導
" 諾獎 " 的種子選手
目前,超導領域還有很多未完成的 " 諾獎級 " 工作,等待着各國科學家們 " 搏一搏 "。
首當其沖的,就是最近廣爲關注的常壓室溫超導體。
超導要實現規模産業化,必須開發出更利于應用的超導材料。而一直以來,超導領域都有一個臨界溫度的天花闆—— " 麥克米蘭極限 ",即超導臨界溫度不能超過 40 K ( 零下 233.15 ℃ ) 。
這個臨界溫度還是太低了,超導體必須通過昂貴的降溫技術,比如液氮 / 液氫,才能保持超導性。爲了讓超導體規模化應用,就必須探索室溫環境下(300 K,即 27 ℃)就能夠保持超導性質的材料。
可以說,常壓室溫超導體,是絕對的諾獎潛力股。
此前曾有很多論文聲稱找到了 " 室溫超導體 ",但基本都無法被同行重複實驗,有的實驗數據不可靠,最終不了了之。所以爲什麽說不用焦慮 Ranga Dias 稱近環境壓強下的室溫超導,因爲類似的 " 狼來了 " 已經發生過多次,等研究真的被自證和他證了,再着急不遲。
(麥克米蘭極限)
實驗技術的桎梏難以打破,基礎理論突破或許能帶來變革。高溫超導微觀理論,也是一個頗有前途的諾獎選手。
回顧曆史會發現,目前唯一獲得諾獎的超導理論就是 BCS 理論,而能夠徹底描述高溫超導材料特性的理論,目前還沒有一個是公認成功的。底層微觀機理的未知與不清晰,也使得相關應用研究隻能在既有的規則條件下艱難探索。
如果能夠将高溫超導機理的微觀問題研究明白,能夠給室溫超導帶來意外的改變,加速超導産業化應用的進程,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理論突破是金字塔尖的塔尖,尋找室溫超導之路,絕大多數研究人員的機會還是在新的超導材料上。
從 1911 年超導被發現至今,已經有成千上萬種超導材料被發現,元素周期表中大約一半的元素都顯示具有低溫超導性。不過,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材料,還是那些便宜、容易獲得的金屬與合金材料。
前面提到,銅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發現,第二年就斬獲了諾獎。那麽下一個諾獎級材料會是誰呢?答案是鐵基超導體。
1987 年之後銅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發現,開啓了超導材料探索的蓬勃之路。如果說此前中國在超導領域的研究基礎弱、追趕慢,與國際一流水平有代差。那麽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圍繞高溫超導材料,中國科學家迅速跻身到了世界前列。
《超導 " 小時代 ":超導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中提到,1987 年 3 月初,美國物理學會 3 月會議設立了 " 高臨界溫度超導體讨論會 ",當時,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的科學家,作爲大會特邀報告人,分别報道了各自在高溫超導材料探索的結果,世界各地的 3000 多名物理學家,擠滿了 1100 人容量的報告廳,狂熱的會議讨論一直持續了 7 小時,直到淩晨 2 點才結束。
目前,構建出新型結構的鐵基超導材料,被認爲是高溫超導甚至室溫超導的希望所在,是下一個諾獎的潛力股,也是中國在超導領域的強項,擁有大量優秀的研究人才和豐富的研究經驗,已經發現了多個鐵基超導體系。
2014 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 A. P. Drozdov 和 M. I. Eremets 宣布在硫化氫中發現 190 K 超導零電阻現象,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正是受到了中國科學家的理論計算啓示。
百年超導,今天依然是如此迷人,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才會讓鴻儒白丁們都如此感興趣。
《天空之城》中的 " 漂浮島嶼 ",航行宇宙的太空飛船,永不枯竭的能源和動力,穿越時空的旅行……關于未來世界的想象中,超導是不可或缺的一筆,中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