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Sir 評論影視作品。
常常用 " 真誠 " 來誇。
就算技術不行、故事有欠缺,認認真真完成一部作品,别那麽急功近利,Sir 都會予以肯定。
最近,Sir 開始對自己的評價體系産生動搖。
比如這部,看得人實在忍不住想套用一句流行語:
知道你真誠,但你先别真誠。
回響
馮小剛以大導身份再次 " 下凡 " 拍網劇。
首秀《南轅北轍》,趕上了女性現代劇的時髦。
這次《回響》,迷霧劇場懸疑劇,也算是正在類型的浪尖。
但兩次的口碑都遭遇滑鐵盧,小剛導演有顆追逐年輕的心,可爲何還沒追上趟?
直到看到宋佳,Sir 感覺有了答案。
她在新劇中的角色充滿了無力,而這種無力,也是來自馮小剛由衷而發的傾吐。
01
據馮小剛的微博自己說,這次《回響》是一部 " 雙線纏繞作品 "。
第一條線,是冉咚咚(宋佳 飾)負責的案子——大坑抛屍案:
夏冰清(吳優 飾)去面試一家大公司,卻被大老闆徐山川( 朱雨辰 飾)強奸,後來在威脅和金錢攻勢下成爲他的 " 小三 "。
然後被發現離奇地死在了河裏。
最大的嫌疑人當然是徐山川。
他早就煩透了夏冰清的糾纏,不止一次表達出想要驅趕她的願望。
兇手?
事情當然沒有那麽簡單。
劇情的發展,就是冉咚咚一次次識破所有人的謊言過程。
第二條線,也可以算作懸疑線。
冉咚咚在查案中無意看到丈夫慕達夫(王陽 飾)出現在案發現場(一家酒店),由此引發了她的猜忌懷疑,展開和丈夫的出軌攻防戰。
馮小剛這個級别的導演,抛開故事,在視聽上還是有追求的。
《回響》的畫面構圖就很有質感。
攝像機用的都是電影規格—— 6K 數字攝影機,比商場裏最貴的電視還多兩 K。
要是直接放映到電影院,也是可以直接當電影看的。
包括置景、服裝,一打眼就能看出來是有審美、有設計的,非常生活化,而不是做舊風的樣闆間。
當然,也不乏他慣常的 " 貧嘴式 " 洞見。
還有很有 " 追求 " 地埋了一些文化梗。
(p.s. 以下内容有劇透)
文學的。
文學教授慕達夫會在蒙受妻子冤枉時泛出 " 魯迅式 " 的悲哀。
藝術的。
夏冰清沉浸在徐山川帶給她的痛苦中,無意中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 " 舔狗 " 吳文超(包貝爾 飾)。
他紳士又低調,在暗處默默付出,做夏冰清情緒的安撫巾。
就當劇情讓大家誤以爲他隻是個人畜無害的路人時,冉咚咚發現,在他的工作室,有一副達利的畫《秀城砂糖橘》。
文藝修養頗高的冉咚咚一下就識别出這幅畫的背景:
以畫來暗喻了吳文超的人格,也爲後來他謊言的戳破埋下伏筆。
馮導追求的,不是隻講一個懸疑故事,他覺得那樣 " 太過單薄 "。
他想借這部劇探讨婚姻和人性的真相,想做有門檻的戲。
"我知道這部戲是有點門檻,但是沒門檻的我也不想拍。"
有門檻。
但沒必要。
因爲這門檻,背後沒有你跨過去期待看到的另一方天地,隻不過是對 " 單薄 " 故事的擺盤裝飾。
一個探案過程中出現的魯迅、達利,與案情真的有關嗎?
當馮小剛想要真誠,卻又不知道應該掏出哪些真誠的東西,是能說、能播、會火的。
那麽隻好扯扯藝術的閑淡,總得看起來像是言之有物。
02
《回響》的優點,是看上去有電影感了。
盡管劇從視聽方面努力做出一副生活化的樣态。
但仍舊被觀衆诟病 " 懸浮 "。
而且劇裏大部分人的腦回路,都不是我們常人會有的。
《回響》的原著小說,是用奇數章寫案件,偶數章寫婚姻。
到劇裏,表現方式就是馮小剛說的 " 纏繞叙事 "。
纏繞到什麽程度呢?
女主冉咚咚要用破案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婚姻——
想離婚,得等破案後。
反過來,案子的進展也左右着她的情緒。
Sir 明白,劇是想表現女警察人到中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雙重疲憊。
但不明不白的劇情讓所有的一切變得異常黏糊。
第一條探案線,潦草牽強。
故事用的是一個相當有隐喻性的發展脈絡:
大老闆抱怨情婦的糾纏,讓作爲司機的親侄子聽到心裏去了。
一朝老闆叔叔大發慈悲借他 200 萬買房,侄子感恩戴德,便決定幫他解決掉情婦這個麻煩。
奈何自己智商有限,于是拿出五十萬,找到夏冰清最信任的 " 舔狗 " 吳文超讓他策劃,想個主意讓她離開。
吳文超不忍心自己騙,想起做移民生意的老同學,給他 10 萬塊讓他連哄帶騙把夏冰清帶出國。
老同學騙到最後覺得沒戲了,着急卷鋪蓋跑路,但還暗含一絲希望,于是把任務用一萬塊随便塞給了一個剛認識幾天的農民工。
誰知道這看着老實還會寫詩的農民工居然有精神疾病,一錘子把夏冰清砸進了河裏。
一個活人就被他們層層轉包,用一萬塊買走了她的生命。
這期間隐含的階級意味不言而明:
富人随便一句話,随便拿出兩百萬,被層層盤剝成一萬塊,交給一個瘋狂的窮人,最終釀成大禍。
何其荒誕諷刺。
隻是當最後真正兇手出現之前,觀衆早已被忽然冒出的一條條支線、奇怪的角色人設消耗完了耐心。
就比如徐山川的侄子,前期還對叔叔頗多怨言,後期因爲叔叔答應借錢,他就想以趕走小三的方式來報答。
這點着實刻意。
報答的方式有很多,好好開車也是一種報答。叔叔的情人也有很多,趕走一個下一個再來糾纏,他怎麽報答?也要拿 50 萬去解決?
你說他沖動吧,又能想到把錢換成現金支付給吳文超,說他不沖動吧,這些舉動又實在無法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解釋。
豆瓣銳評:
着重表現的,其實是夏冰清與徐山川帶出來的婚姻糾葛。
看似是個探案故事,實際想說的,是婚姻故事。
這才與第二條線連起來,形成《回響》。
第二條家庭線,看得人更是糾結擰巴。
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女刑警隊長,在查案的同時也在追查自己丈夫是否出軌。
聽起來挺帶勁兒是不是。
但很遺憾,沒有大家想想中的鬥智鬥勇。
她唯一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就是查到了男方的開房記錄。
然後開始各類逼問,用各種方式考驗男人。
包括不限于,匿名給丈夫買内褲送到單位,并觀察他的反應。
直逼得丈夫和觀衆神經衰弱,冉咚咚被丈夫帶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高深莫測,面露領導式的神秘微笑對他們輕輕說道:
你老婆沒病。
所以,這是個 " 煤氣燈 " 式的精神控制故事?
在劇裏,丈夫的出軌幾乎是坐實。
人也約了,房也開了,臨門一腳倆人卻雙雙大徹大悟,沒走到最後一步。
而原著,丈夫的出軌則是模糊的,這就給觀衆留下了想象空間。
這就給了雙方博弈的空間,也給了觀衆懸念感。
而現在是,冉咚咚差錯了對象,她懷疑的那個女生和丈夫沒有不清白的關系。
于是丈夫抓住這點得理不饒人——我沒出軌,所有的一切都是冉咚咚無理取鬧。
這就讓劇情看起來是非常聒噪的扯皮。
更加傷筋動骨的一個改動是——
把冉咚咚的精神的情節出軌删去了。
原著,她其實是對警局裏的徒弟有好感的,因爲道德感以及對丈夫的懷疑,她才不斷追問,執着于找到他出軌的證據,以填補自己的愧疚。
劇裏的她,則變身純愛戰士,不容許對方的愛有一絲一毫減損。
難道,這就是《回響》想跟觀衆探讨的婚姻真相嗎?
是人到中年對愛情的憧憬?
還是男人總是要出軌一回?
Sir 猜,馮小剛是想表現中年人的無力,但兜兜轉轉隻表現了自己的擰巴。
0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而馮小剛的局限,恰是觀衆最不待見的那種。
當代觀衆最喜歡給自己說話、替自己發聲的影視工作者。
影視作品能讓觀衆有共鳴,就已經成功一半。
馮小剛的兩部電視劇被批 " 懸浮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離觀衆的生活太遠。
《南轅北轍》裏北漂女孩的人生太輕松,錢和事業就像大風刮來的。
《回響》中年夫妻的生活太純愛,真中産中年人,都忙着焦慮房子車子票子老子,有多少人還去追着對方問:你到底愛我有幾分。
但,離觀衆的生活遠,不一定它就不真實。
就像古代農民想象皇帝手裏拿着金鋤頭一般,總出不去自己的經驗範圍。
有錢人其實也逃不出自己的經驗。
事兒和邏輯搞不好真是真的,比如被批判過八百遍的 " 酒桌文化 " 戲。
但套的殼子,變成時下最流行的以北漂女孩爲主角的 " 都市勵志劇 "、以女警察爲主角的 " 懸疑倫理劇 "。
馮小剛其實已經做出在他的階級、生活經驗裏最真誠的表達。
二十年如一日。
不難看出,馮小剛在千禧年後對婚姻最大的感觸就是與出軌有關的事。
一旦有表達中年夫妻的婚姻題材,必得把出軌的前情後果全拉出來溜溜。
23 年前的《一聲歎息》,20 年前的《手機》探讨的全是中年男人出軌那檔子事兒。
配置也很相似,苦苦糾纏年輕漂亮的小三,賢惠且 " 有裏有面 " 的老婆,貧嘴的男知識分子。
《一聲歎息》尚有對出軌男人的諷刺——電影最後定格在男主角 " 浪子回頭 " 後與妻女旅遊,接到神秘電話後的驚恐神色。
到《手機》隻剩下自嘲,而把出軌被發現的原因歸于通訊的發達。
到《回響》,又增加了一位非常 " 拎得清 " 的正室,既賢惠又默許男人偷吃,言論堪比徐帆那句 " 我們家是男的,又不吃虧 "。
二十年過去,票房的邏輯變了一輪又一輪,年輕人換了一茬又一茬,馮小剛對婚姻問題的探讨重點卻一直沒變。
以至于,他被推薦到原著作品時,看完就決定把它拍成劇。
不變的同時,他又變了。
以前,他是 " 大衆 " 的代表,插科打诨中幫老百姓表達。
《甲方乙方》裏,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
買房子,成了世紀之交年輕人婚戀需要考慮的新問題。
《大腕》,諷刺膨脹的房地産市場。
他自稱,自個是(在影視圈中)砍殺出來的。
△ 紀錄片《馮小剛 2000 年的某一天》
幫老百姓表達,迎合大衆,被他放在首位,畢竟被人喜歡了,有票房了才有話語權,自己的表達放在後面。
滿足觀衆的需要
滿足投資方的需要
剩下一點
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滿足
滿足不了就算了
如今,他仍然有 " 市場 " 和 " 大衆 " 的概念,時代的流行也跟進了,流行女性勵志劇,就去拍北漂女孩的生活,流行懸疑劇,就選最出質感的社會派推理,下一部電影《非誠勿擾 3》,拍的是跟人工智能談戀愛。
他并沒有夫子自道的清高,他是想要接地氣的。
隻不過他接的地氣,20 年前還是和廣大的老百姓通氣同聲的。
但随着社會闆塊的飄移,馮小剛腳下的土壤,與今天多數的觀衆已經不再相連。
但他仍然固執認爲,他接觸的真實,就是代表這個社會的真實。
馮導到現在的地位,早已不用像 " 砍殺 " 階段一樣需要先幫别人說話再摻雜一點自己的話,他自己的表達就已經足夠聲量。
隻是,他說的已經不再是大家關心的。
于是馮小剛也成了那個固守過往,到處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老炮兒。
胡同裏沒規矩了。
△ 《老炮兒》張譯演的警察與小販起糾紛
跟長輩說話沒規矩了。
△ 《老炮兒》,年輕人對六爺出言不遜
江湖上沒規矩了。
于是,他真誠地做着過去的自己,不願意适應周圍天翻地覆的社會,如同一隻在馬路上奔馳的鴕鳥。
但這種真誠與其說是坦誠的溝通和相互理解。
不如說是一種埋怨。
埋怨年輕一代已經不願意傾聽自己,埋怨自己流失的話語權。
于是 " 真誠 " 也成了一種戰術——
我都掏心掏肺了,你們都不聽,那說明是你們浮躁了,是你們辜負了我的真誠。
與其這樣。
不如停止擰巴。
别讓真誠,成爲表達者與觀衆的雙向耽誤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