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 2022,對于新農人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
福建甯德的漁民祖祖輩輩都以外出打魚為生,漁排生活條件艱苦,娛樂匮乏,銷路也不穩定,這種苦悶正随着 AI、直播等數字新技術的到來而被消解。
青海列蔔加村的孫海雲,負責看顧牧場裡幾百頭牦牛,每天的工作并沒有田園牧歌的浪漫,而是 " 山嶺高,山路長,半世光陰路上忙 " 的重複和乏味。現在,他也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過上了 " 遠程放牛 " 的輕松日子。
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
2023 年新年伊始,腦極體的小夥伴們跟随 " 山海行 " 媒體體驗式報道活動一起,深入青海鄉村,走進福建碼頭,看到不少數字化優秀案例,産業升級已經跨越山海、全面開花,紮根進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
數字中國的《千裡江山圖》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中國農人,是畫卷裡的點睛之筆、靈魂所在。透過他們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數字技術在過去一年所寫下的,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深山遠海,何時不再遙遠?
你聽說過一句話嗎?農林牧副漁,越投越着急。
農林牧副漁這幾個行業的不确定性比較高,以至于很多地區的大農業投入很多,效益和回報卻未必理想。
行業的幾個特殊性,決定了大農業的投入産出比不容易提升:
第一,投入勞動力困難。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大量體力活、辛苦活極度依賴勞動力,青海牧民孫海雲的牛圈在山頂,每天要爬 500 米的山坡去看牦牛,一天跑 4-5 次,每次要呆上 2 個小時,沒什麼娛樂活動,很沒意思。福建漁民們每次出海打漁,都有可能遇到未知的惡劣氣候,遭受未知風浪的侵襲。有一次他們在海上漂流了四天四夜才驚險回岸。這些農業活動不僅勞心費力,還有一定的危險性,越來越難吸引到年輕人回村。
第二,養殖過程風險大。無論山區還是海水,養殖周期中都有很多不确定的,看起來蓬勃興旺的牧場,一場動物瘟疫就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孫海雲跟我們透露,牦牛剛入圈時,容易水土不服,每批次死掉兩三隻,就會讓幾萬元的投入、幾十天的辛勞打水漂。而作為大黃魚之都的福建甯德,網箱全都在水下,不像莊稼那樣一目了然,水質、個頭、魚群狀态等,全靠漁民自身經驗判斷,産出品質不夠穩定,收入自然也受到影響。
第三,品牌銷路不穩定。傳統農産品銷售方式比較單一,比如甯德漁民需要先外出打漁,回來後賣到水産市場,收入容易受到季節、休漁期、産量等因素影響,有時候辛辛苦苦好幾天,反而入不敷出。農人們受困于銷路單一、缺少品牌價值、産銷斷層等現實情況,于是出現了 " 踏遍千山萬水闖市場,吃盡千辛萬苦辦企業,說盡千言萬語拉客戶,曆經千難萬險謀發展。" 的 " 四千四萬 " 精神。
從生産到銷售環節,這些行業對數字化的渴求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迫切。
很多人可能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過牧民直播、漁民趕海,在電商平台買到過新鮮捕撈上岸的海貨等内容,但是在大衆沒有看到的背後,是一群通信人在負重前行。
千兆光纖、5G 網絡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二線城市早已司空見慣,支撐着各類數字化應用。但在高山牧場、近海漁排這樣的場景中,高質量網絡的建設難度很大,投資效益回報卻有限。這種情況下,各家通信運營商與合作夥伴一起,用泛在聯接将數字化技術,輸送到了 960 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青山不語,織數字錦繡
《山海經》提到過幾十座山,其中以昆侖為首,形容其方八百裡,高萬仞,如果不是後羿那樣有本事的人,是無法攀上山崗岩石的。
讓青海的普通牧民過上後羿也羨慕的生活,這就是數字基礎設施成就的生命奇迹。
過去幾年來,青海聯通開始在全省 8 個市州 42 個縣推動千兆光網建設。就在 2022 年,孫海雲所在的列蔔加村也實現了 F5G* 千兆光網覆蓋,讓高清直播、智慧養牛等數字應用進入了村民們的生活。
有了千兆光網後,孫海雲不再需要風雨無阻地去山頂報到,通過部署在山頂牧場的視頻回傳設備,牦牛放牧的高清畫面就能經由全光網絡在手機上查看,随時随地掌握牦牛的身體狀況。
如果牦牛出現了健康問題,不需要漫長的等待,在線上就聯系獸醫進行遠程網絡診斷,及時采取幹預措施,避免潛在損失。
形容一個人太不了解網絡流行文化,我們會說 " 村通網 ",可見千兆寬帶入村,是數字生活的前提,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對于青海地區的偏遠鄉村來說,地廣人稀,機房條件不足和光纖跨度很長就導緻了幾個問題:
1. 建網成本很高。要改造機房、保障供電、鋪設光纜等,網絡開通速度以年計。
2. 效益回報較低。一個村僅有幾十上百戶人家,很難通過 C 端付費來回收成本,因此發展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等産業數字化應用,就成為必由之路,但技術門檻高,誰來幫青海農人完成初始應用創新呢?
青海聯通和華為聯合,打造出了偏遠農村地區千兆寬帶部署的 " 青海方案 "。在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持下,青海地區的數字化也呈現了三個特點:
一是快。利用創新的 AirPon+F5G 解決方案,不需要建造機房,也不需要光纜施工,一個高集成的 AirPON 設備,充分利用廣覆蓋的無線站點資源,14 小時就能開通高速寬帶網絡,實現 " 村通網 ",并且建網成本大大下降。
二是廣。小型設備、輕量施工、充分利舊,使得這一方案具有在青海山區規模化複制的可行性。這一方案在列蔔加村落地之後,迅速推廣到青海 86 個行政村。截止 2022 年底,青海聯通已經助力青海省實現了,數字鄉村在全省農牧區行政村中覆蓋率超過 90%,為後續的生活品質提升、産業升級奠定了良好的數字基礎。比如哈爾蓋鎮的村民,通過青海聯通和鎮政府合作打造的 " 在線哈爾蓋 " 數字鄉村平台,一部手機就能了解惠農政策、給書記信箱反映、進行民情上報。有了網絡,數據就能多跑路,村民就能少跑路。
三是新。在千兆光網的基礎設施之上,應用創新的想象空間被不斷打開。除了前面提到的列蔔加村智智慧養牛,幫助很多孫海平這樣的牧民減輕工作負擔,而且探索出了電商直播、雲認養等新模式,推動産銷聯合。消費者可以雲端認養,每天查看牦牛的情況,成熟屠宰後經由區塊鍊全程溯源快遞到家,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新消費,成為農牧業升級的加速路。
高質量的網絡,正把數字化技術帶來的美好體驗和經濟活力,帶到青海山區,孕育出數字鄉村的繁花似錦。
碧海無痕,造 " 藍色糧倉 "
如果把大海當作藍色土地一樣耕海牧漁,人們會收獲一個 " 藍色糧倉 "。從傳統漁業向環境友好型的高質量現代漁業轉變,是福建甯德正在發生的故事。
福建是海洋資源大省,僅甯德地區就有超過 60 萬人常駐在近海的漁排上。" 年輕的水手頭枕着波濤,在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這種浪漫并不存在于漁排生活。
漁排大都在離岸 50km 範圍内,岸上的網絡信号覆蓋弱、體驗不佳,而使用衛星傳輸容量有效,資費昂貴,又非常奢侈。所以,漁排上生活的 60 多萬人,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平時的生活非常苦悶。
如果說精神娛樂是一種高級享受,那麼安全保障則是他們迫切需要網絡的剛性原因。
漁排生活需要夜晚巡視,防止違規漁船靠近或違法行為,這是一件極為耗費心神的安保工作;漁民一旦出海作業,接連數天都不能和家人聯系,造成了極大的精神痛苦,有一次一位漁民朋友失聯了四天四夜,見到家人時大家相擁哭泣;而要想規避海上的危險情況,需要精确導航、實時定位、及時救援,以往隻能通過衛星導航來完成,時延高,成本也大,這些都讓漁民十分糾結。
為了解決近海群體的聯接困境,中國移動在甯德建成了全國首個 5G 海域精品示範網,超過 1000 個 5G 基站,實現了全省沿海 50 公裡、近 3 萬平方公裡海域的連續良好覆蓋。有了這張高品質網絡,一個物阜民安的數字化 " 藍色糧倉 " 正在海邊成形。
假如你是漁排上的居民,你會發現另一種生活:
漁排生活不再是苦悶無聊的代名詞。有了 5G 覆蓋之後,用智能手機沖浪跟岸上沒什麼區别,而且還帶來了非常多的樂趣和新收入。比如以前根本沒人願意到近海旅遊,而 5G 網絡讓直播在近海海域也開始普及,甯德的一些漁排已經變成了網紅 " 打卡點 ",有的居民搖身一變成了主播,打開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而以前需要人工來監管巡查的角落,現在 5G 智能攝像頭通過 AI 就能快速識别預警,将他們從艱苦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如果你是謀生計的漁民,你會發現另一種收入:
捕魚 / 養魚不再是一件辛苦活,有了 5G 後,智慧養殖帶來了 AI 識别、實時監控、直播電商等一系列技術助力。在水下安裝智能攝像頭,可以自動精準識别出大黃魚的生長情況, 結合自動喂養設備和遠程魚類診斷醫院,讓養魚不再 " 兩眼一抹黑 ",提高投入産出比。養殖大戶 XXX 就通過這種全新的養殖方式,讓大黃魚的年産量達到 45 噸,産值可達 800 萬元。除了大黃魚等特色品種之外,數字化、智能化也讓一些高端水産品得以養殖,比如鮑魚、鳗魚、海參、龍須菜等,以前需要專家現場指導,養殖戶缺乏經驗,如今通過數字聯接和智慧應用,養殖更加輕松,真正讓海洋變成物産豐富的 " 藍色糧倉 "。
如果你是海上工作的人,你會發現另一種安全:
福建移動為一些漁船做了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将 5G 通信設備、衛星導航設備安裝到了漁船上,漁民出海可以随時對外通信,和家人通話保平安;可以随時定位自己的位置,找到回家的路;一旦發生危情,可以随時聯系應急救援力量,抓住救援黃金期,出海不再是一件危險系數很高的活動。
萬頃碧波上,數字中國正踏浪而來,每一個漁民、每一個漁排、每一個靠海為生的家庭,都不會再有難熬的日子和難見的面,這也是為什麼,數字中國需要加強聯接、持續升級基礎設施。
山海雖遠,行則将至:
正在打開的數字中國變局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會發現數字中國已經跨越山海,在廣袤的土地海洋上遍地開花,深度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地處偏遠的鄉村、曾經難以被看見的人群、讓人着急的第一産業。
站在宏觀的地域視角和産業發展脈絡中來看,數字基礎設施對于個人、行業和社會的影響,顯然已經來到了新的價值臨界點:
走向數字包容。
在青海、在甯德,中國通信運營商們在積極探索适合當地特色的網絡部署創新方案和應用方案,并将其落地,彌合城鄉、陸海的 " 數字鴻溝 ",讓每一個鄉村、每一個人加速接入數字世界,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均衡的數字中國才會真正崛起。
走向全面應用。
我們曾報道過很多工業企業、金融行業、貨運物流等數字化案例,但數字化的普及速度還是遠超我們的想象。經由此次 " 山海行 " 可以看到,聯接技術給個人娛樂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和豐富,不分山海,無問西東,也給直播、電商、社交、在線視頻、遠程醫療等數字産業帶來了增長,用更多聯接支撐接下來的繁榮。
走向高效創新。
傳統的科技成果落地,往往是按照 " 省 - 市 - 縣鄉 - 村 " 層級逐步推廣的,就拿千兆光纖、5G 為例,往往會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區建設完成、應用成熟之後,向城市郊區、下一級地市推廣。而在 " 山海行 " 的案例當中我們看到,當地運營商與當地政府、科技企業緊密協作、強強聯合,根據當地農人的實際迫切需求,打造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更新基礎設施,加速 AI、直播等新事物快速落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産力。
比如青海聯通與中國聯通研究院、華為合作,在 800G OTN+ 光數字标簽技術上實現突破,完成了全球首次商用,在偏僻的農村快速部署千兆光網,這種多方聯合創新的模式,預計會成為中國數字化加速的一大助力。
數字技術在山區、近海這些很難觸達的地方快速普及,可以看作通信産業的又一個新高度,也是一次産業鍊全面貫通、充分創新的實地檢閱。
事實證明,在我們看不到的遠方,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日子裡,在高水準的基礎設施底座上,數字技術正在深度地改變着這片土地的山與海。随風潛入萬裡山河,化成青海牧民的一個微笑,漁排上的一場直播,出海漁船的一次平安歸來… ...
青山不語花含笑,流水無聲鳥作歌,一個個新農人的人生變化交織在一起,繪就出數字中國的千裡江山、無限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