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城市之間的競争,愈發激烈。
作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 " 排頭兵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後,各城市的經濟 " 成績單 " 也随之揭曉。
和往年一樣,2023 年上半年,十強城市陣容依然是熟悉的面孔。依次爲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
從增速來看,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南京的 GDP 增速均超過或追平 " 國家線 "(5.5%)。其中,上海以 9.7% 的增速排在了首位,經濟總量排名的位次也重回第一。分區域來看,長三角地區繼續挑起大梁,在 GDP 十強城市中,占據四席。
這一次,身處西南地區的成都表現相當亮眼。上半年,成都首次突破萬億大關,GDP 實現了 10705.5 億元,同比增長 5.8%。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南京仍舊是 GDP 十強城市守門員。經過了兩年多的追趕,天津仍未能完成突圍,目前與南京的差距還有 474.09 億元。并且,天津還面臨着甯波、青島的奮力追趕。
長三角挑大梁
長三角地區作爲國内重點打造的經濟圈,擁有衆多發展潛力的城市。今年上半年,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經濟複蘇明顯提速,幾乎占了全國十強城市的 " 半壁江山 "。
從 GDP 總量上看,受疫情影響,上半年數據統計會有一定的基數效應,但上海作爲經濟頭部城市的地位仍難以撼動。上半年,上海 GDP 達到 21390.17 億元,同比增長 9.7%,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海經濟延續恢複态勢,尤其表現在第二、第三産業。其中,第二産業增加值 5082.60 億元,增長 15.1%;第三産業增加值 16272.45 億元,增長 8.2%。
在第二産業之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增長較快,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高端裝備産值分别增長 69.8%、57.8% 和 33.1%,且高于其他的制造業增長。這意味着,上海的産業結構正叠代升級。
作爲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上半年杭州頂住了壓力。
杭州錢江新城 圖源:圖蟲創意
實際上,一向是 " 優等生 " 的杭州,2022 年 GDP 增速卻回落至 1.5%。這個增速,不僅在浙江省内 11 個城市中落後,在 2022 年全國 GDP 十強城市中也被武漢反超,僅位居第九。
2023 年,在杭州提出 " 打好經濟翻身仗 " 的背景下,經濟運行呈現回升向好。數據顯示,上半年杭州 GDP 總值達 9602 億元,同比增長 6.9%,比一季度回升了 2.3 個百分點。從産業來看,服務業是杭州的優勢所在。
具體來看,上半年杭州服務業增加值 6748 億元,同比增長 9.3%,比一季度加快 2.4 個百分點。其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爲主體的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 10.5%;房地産業、金融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分别增長 8.4%、8.3% 和 20.1%。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随着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正常經濟秩序将快速恢複,消費也将逐步回升,帶動服務生産快速增長。" 此外,數字經濟及電商平台已成爲拉動城市經濟的新興力量,通過數字化賦能,很好的在引領發展、增加就業、國際競争中發揮作用。"
上海、杭州之外,同處經濟強省江蘇的兩大中心城市——南京、蘇州,上半年的經濟總體平穩向好,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蘇州東方之門 圖源:圖蟲創意
從 GDP 總量來看,上半年,蘇州 GDP 實現 11458.4 億元,同比增長 4.7%,排名全國第六。
其中,工業對蘇州經濟提升作用功不可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 -2.7%,提高至上半年的 4.1%。工業 35 個大類行業中,29 個行業産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行業回升面達 82.9%。
對于南京來說,與去年同期相比,整體的經濟數據一直呈回升态勢,但作爲經濟強省江蘇的省會城市,這份成績單并不算特别突出。上半年,南京 GDP 實現 8316.92 億元,同比增長 5.6%,其增速低于全省(6.6%)。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對高新技術産業的投入力度在加大。具體來看,南京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産值 2196.78 億元,同比增長 5.3%,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爲 87.6%。
從投資增速也能看出南京對高新技術産業的投入力度。上半年,南京高新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 9.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别增長 12.4%、2.3%。
這也表明,南京正錨定 "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 " 目标,不斷推動産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爲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成都突破萬億
2023 年上半年,GDP 十強城市的另一大看點,是成都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看經濟總量,上半年,成都 GDP 總值達到 10705.5 億元,位列全國第七,同比增長 5.8%,比全國增速高 0.3 個百分點。
具體到各産業上,第一産業增加值 203.1 億元,增長 2.4%;第二産業增加值 3189.1 億元,增長 1.2%;第三産業增加值 7313.3 億元,增長 8.1%。由此看到,以服務業爲代表的第三産業,占比高達 68.3%。
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 9.2%,金融業增加值增長 7.9%,6 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币存、貸款餘額分别增長 9.7%、14.1%。傳統服務業加快複蘇,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 17.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 13.2%。
要知道,第三産業占比高,一方面說明成都的産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居民的消費能力強,願意付費提升生活品質。
夜幕下燈火通明的成都錦裏古街 圖源:圖蟲創意
2023 年上半年,成都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960.2 億元,同比增長 8.8%,比一季度加快 5.5 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 4009.1 億元,增長 6.3%;餐飲收入 951.2 億元,增長 20.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旅遊經濟催熱了城市消費,成都餐飲住宿火熱爆滿,社零消費同比增速高于全國 0.6 個百分點,展現出成都這一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韌勁和活力。" 但也要看到,當前居民的消費潛力并沒有完全釋放。"
爲持續釋放成都全域消費潛力,前不久,成都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實施《成都市推動消費提振升級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行動方案》通過打造十大特色消費場景、培育十大新型消費平台、推進十大領域消費創新,不斷增強新消費創生環境,推動消費數字化綠色轉型,創新消費友好型制度供給。
然而,在成都上半年消費恢複态勢向好的同時,上半年,成都投資增速表現卻不及預期。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 1-6 月,成都固定資産投資同比下降 2.7%,降幅比一季度擴大 0.6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産業完成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分别爲 0.6%、11.6%、87.8%。房地産開發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爲 46.2%。
房地産開發 圖源:圖蟲創意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今年上半年,樓市回暖不及預期,房地産企業開發新項目意願低迷,因此造成了房地産投資下滑。" 但除房地産之外,成都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增長了 1.4 倍,以及在大運會的加持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上升的比較快,同比增長了 39.8%。"
一般來講,除了恢複和擴大消費,投資也是擴大内需、穩經濟的重要抓手。成都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動力放緩,也意味着要進一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那麽,步入下半年,成都擴内需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劉向東認爲,近年來,成都持續提升城市交通、物流樞紐建設水平,擁有國内功能最全的鐵路貨運口岸,也有雙機場以及中西部功能最齊全的空運口岸,這些良好的通道優勢和供應鏈環境也吸引了一大批企業落地成都。
" 下半年成都要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充分利用好已有交通物流等綜合優勢,推動工業、投資、消費、外貿等一體化聯動發展。同時也要把提振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持續優化消費環境,豐富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劉向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