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成長的可能 ,作者張蔚斐
專家|李厚儀
文|張蔚斐
來源|成長的可能
近日," 小學該不該讀《水浒傳》" 這一話題上了熱搜,原因是有網民覺得《水浒傳》裏的内容情節不适合孩子閱讀,應該把《水浒傳》相關内容從中小學課文和課外讀物中清除出去。
小學生該不該讀名著?什麽時候讀名著更合适?成長的可能對話了原北京四中語文名師李厚儀,對于讀名著,他有什麽建議?
#1
年齡太小的孩子無法理解名著原著的語言和人文背景
李厚儀指出,小學時期不推薦看《水浒傳》等古典名著的原因是這些名著大多數是半白話,小學的孩子看不明白,理解起來有困難。另外,這類名著中描寫的社會生活衆生相,孩子生活閱曆不夠,也是無法理解的。
如果想在小學階段看,更多的可能是看一些兒童版,看一看内容,了解大概的故事,尤其是有些家喻戶曉的典故,這樣在同學聊天時能更合群。
" 但是,從能力的培養角度來說,讀這些兒童版的名著不一定能形成能力,孩子就從初中以後再讀原版名著,小學還是以讀兒童文學爲主。" 李厚儀說。
《水浒傳》之所以沒有入選小學的教材,就是說明了小學可以不讀這類名著。如果在不合适的時間因逼迫孩子讀名著而導緻孩子有畏難情緒,那反而得不償失。
爲什麽說讀兒童版名著無法獲得相關閱讀能力的提升呢?首先是語言上的差異,改寫後的語言已經不是原著作者的語言了,和大師的語言不是一個層次,閱讀是對語感的培養,讀一些好的語言可以提升孩子的語感。其次,改編的版本勢必會犧牲較多的情節細節,也是可惜的。
#2
孩子讀書離不開家長的引導
就《水浒傳》這本書本身而言,它是一部巨著,之所以能成爲四大名著之一,一定是它有非常值得學習的文學價值。至于說小說裏的一部分暴力情節,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的不隻是讀書的問題,還包括生活裏各種黑暗面。你從裏面吸取了什麽東西取決于個人。
同樣是讀《水浒傳》,爲什麽有人讀出的是義氣,有些人讀出了暴力呢?
這其實跟個人的思維方式、家庭環境、價值觀有關系,不同的人讀一本書所獲得的信息是不同的,那麽,對于孩子來說,就需要家長在閱讀時對孩子多加引導,更多的是要從自身去反省,家長畢竟不能左右社會環境、網絡環境,每天都有複雜的信息在産生。有些孩子喜歡玩遊戲,難道家長能要求所有遊戲廠商都關閉嗎?
所以說,讀名著這件事,更多的還是需要家長從自身對孩子的引導教育上面下功夫。
名著之所以能成爲名著,肯定是曆史沉澱的結果,領過了無數前人的閱讀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不是幾個人下定論的。不知道讀什麽書的時候,讀名著總是沒錯的。
家長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從中學得有價值的東西,不管讀什麽書,家長能陪着孩子一起讀總是好的。如果家長一回家拿起的是書本,而不是手機,那就相當了不起了,這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讀書的家庭,孩子一定會喜歡讀書。
如果孩子讀名著時關注到了暴力這一塊,你就可以和他說:" 爲什麽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關注到的是書裏人物的命運呢?"
這是家長可以引導的部分,真正會讀書的家長,永遠不擔心孩子會走歪。
#3
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如何選擇合适的讀物?
李厚儀建議:小學一年級開始,應該從繪本閱讀過渡到文本閱讀,這時的文本不能太長,以單篇爲主,否則孩子容易有畏難情緒。
小學中段以後可以讀一些兒童文學,标準是孩子喜歡。家長根據孩子興趣去尋找繪本和兒童文學。帶孩子去書店自己挑選,孩子喜歡哪個作家,就買哪個作家的書。如果孩子不喜歡,即便别人說特别好,也沒必要去看。
如果孩子閱讀能力達到,小學五六年級可以開始讀名著。但我個人并不推薦讀名著的兒童版本。想讓孩子讀名著的心是好的,但又怕孩子讀不明白,于是把名著簡化,但是,簡化之後的文本,還是名著嗎?不一定。簡化後的語言、内容取決于簡化者的水平,如果簡化者的水平一般,讀了也不一定好。
" 我個人建議,對于名著,小學階段不接觸也沒關系,小學還是以單篇文本和兒童文學爲主。" 李厚儀強調。
要說清楚的是,講名著裏的故事、或者看名著改編的動畫片,和讀名著是兩個概念。比如孩子看了西遊記的動畫片,對孫悟空很感興趣,想了解故事,那麽家長當然可以講,但家長不要以爲孩子已經讀了名著了。
此外,小學階段也可以讀大語文名篇,例如龍之門大語文系列圖書。這是北京四中的特級教師李家聲先生精心挑選的文本,質量很高,值得讀。
初中以上則可以引導孩子讀名著。讀名著有兩條原則,首先,一定是名著,不要讀網絡小說、電視劇劇本、言情小說。
其次,讀自己感興趣的名著。有家長從小學開始就讓孩子讀名著,孩子看不懂,字都不認識,隻因爲中高考要考,就強迫孩子讀,讓孩子對閱讀産生了誤解,覺得閱讀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孩子不僅不喜歡四大名著,還痛恨名著,進而不喜歡讀書了。
這個道理就是,我們不要強迫孩子讀孩子當前不感興趣的名著。我對孩子說,隻要拿到的是名著,翻開第一頁,連續讀兩分鍾還沒有吸引到你,你就可以不讀了。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必須要讀的。
所以這裏隻有兩個标準,第一,讀的是名著,因爲名著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積澱。第二,讀的一定是感興趣的。如果讀了兩行是感興趣的,那就放手去讀。
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同樣的書,同樣的文章,小時候可以讀,長大後可以讀,老了以後還能讀,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但每個時期的生活經曆不同,關注點也會不同。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今天你上了中學,再靜下心來讀一讀,有沒有新的收獲?
#4
家長做好讀物選擇和引導
在讀物的選擇上,家長首先要承擔責任。讀書因人而異,書在家長面前,選擇書是家長教育的第一步。如果你覺得《水浒傳》裏有不利于孩子的東西,那是你在讀書過程中怎麽引導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書本身的問題。
所以第一,讀書要有選擇。第二,讀書要有引導。家長得知道要讓孩子通過書學到什麽。我堅信一個真善美的家長帶着孩子讀書,孩子一定不會走偏。
當然,閱讀過程中一定需要老師、家長的引導,以提醒孩子需要關注書中的什麽内容。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但沒有将讀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就會變成書呆子;如果沒有家長的篩選和引導,孩子也可能把書讀偏了。
引領是爲了讓讀書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讀書是爲生活服務的。書裏有那麽多的人生經曆,讀書時能從中吸取養料,爲自己的人生服務。一個人隻有一生,但是書裏有衆多的人生。讀書讀得多,會讀書的人,他的人生會更精彩,因爲他借鑒了更多的人生。
爲什麽 " 腹有詩書氣自華 "?氣哪來的?不是因爲會背書,而是因爲爲人處事、談吐、各方面吸取了書中的養料,他做事讓人覺得舒服。
讀書也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爲什麽我們推崇孩子在小學、初中以後讀名著?因爲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代人的文化沉澱。讀書讀得多的人,會吸收更多真善美的内容,價值觀就會慢慢形成。
立即關注我們,一起成爲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