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最該鍛煉的能力,應該是反抗能力。
反抗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比如溝通、承擔、樂觀、創意、終身成長,也包括愛人和被愛等等,這些好東西,都隻屬于敢說不的人。
人得先會反抗别人的操控,才敢自己做決定,學會爲自己的決定負責,進而長成獨立的大人。
而不是那種巨嬰、媽寶、爹娘的私有物。然後幹啥啥不行,逃避、放棄、找借口第一名。
這是我看完芒果新綜藝《是女兒是媽媽》之後的最大感受。
建議女孩們都去看看,就看陶昕然跟她媽的卡段。歐陽娜娜、王珞丹那些人可以跳過。
我們以前總說人得先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
看完陶昕然的故事,我有了另一種想法。
比經濟獨立更重要的,可能是擁有 " 我要獨立 " 的意識。
得先在精神上斷奶,走出爹媽的掌控,才有資格出社會曆練,才有可能掙到錢。
陶昕然是個正面例子。
她小時候,天天挨她媽的打。
考 96 分要打,拿第四名要打,題不會要打,題會但是粗心沒做對也要打。
光學習好還不行,她還得有氣質,有才藝。所以出了學校,就進舞蹈班。
在内卷這個詞兒發明出來之前,她媽就嚴格按照卷王的标準來卷她了。
在高壓鍋裏悶大的女孩,哪怕奔 40 了,講起小時候,還哭得稀裏嘩啦,可見陰影面積有多大。
但這不是什麽痛訴原生家庭創傷之類的老黃曆。
陶昕然可不是那種精神巨嬰,自己沒出息,就怪天怪地怪爹媽。
她是個獨立的大人。
哪怕沒當大人,當孩子的時候,她就已經在反抗她媽了。
母女第一次激烈沖突,是在中考前。她媽讓她上重點高中,考普通高考。
但陶昕然堅持上藝專,走舞蹈生的路子。
因爲上藝校能離家住校。
她不喜歡她媽對待她的方式,就找辦法解決,主動改變現狀。
而不是憋在高壓鍋裏,等着被焖熟煮爛。
反抗不是找茬打架,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前途自己擔。
此後十來年,哪怕是演安陵容出名以後,她都跟她媽關系緊張。
她媽形容那個時期是 " 失去聯系 ",她形容是 " 我媽說東,我說西,我們不溝通 "。
有那麽一段小故事:
《甄嬛傳》剛播那會兒,經紀人安排陶昕然上訪談節目。
節目組按慣例設置煽情環節,讓陶昕然和她媽同款,叙述下母女深情。
但陶昕然沒按節目規定套路來,順從大孝女那套來不了一點兒,她怎麽想就怎麽說:
" 我有今天,不是因爲你教育得好,是我自己長得好。"
說這話時,她 20 來歲,剛出名不久。
眨眼又十幾年過去,她也當媽了,經曆過事業的起落,逐漸走向平凡。
對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多的見識,知道遺憾和不完善才是生活的真相。
所以舊話重提,已經換了心态和口氣。
不再怨恨,反而都是理解和包含。
甚至還爲了那句鬥氣話,懊惱地哭,直跟她媽道歉。
她說她媽生她時才 24,自己心智還懵懂着,就要同時當媽、當老婆、當兒媳、當獨立事業女性。
她做不到樣樣 100 分,實在太正常了。
不順從爹媽,不代表不愛爹媽。
父母子女之間,不被孝道經綁架,反而更接近愛的本質——
彼此理解、支持、陪伴和共同成長。
陶昕然媽媽前三年,連生幾場大病,幾次在危重邊緣。
陶昕然求醫問藥不放棄,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着,陪她走過艱難的康複期。
女兒和母親,在漫長的歲月裏,悄悄互換了角色。
陶昕然媽媽經常在節目裏感謝女兒,挽救了她,所以她要好好活着。
節目裏,陶昕然時不時會對她媽挑刺兒。
凡有分歧,結果都是她媽妥協點頭。
但不愧是親母女,女兒不在,老太太一個人在備采時,還是有一說一:" 其實我不同意她的說法,但我要保護她的棱角,我現在要尊重她的意見。"
她現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從長沙搬到讓人來了就想走的北京,幫陶昕然帶孩子。
支撐不住,渾身疼的時候,陶昕然會給她刮痧。
她媽媽沒怎樣,可陶昕然刮着刮着,哭了起來。
陶昕然怪自己,拖累了她媽。
愛就是這樣,老覺得有虧欠。
從小反叛的陶昕然,擁有珍貴的共情能力、愛人的能力。
因爲她夠自愛。
自愛不是自私,不是老想着讓别人吃虧,自己占便宜,那是巨嬰媽寶們的特質。
自愛跟别人沒關系,自愛是尊重自己的想法。
通過尊重自己,學會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從而尊重和欣賞别人。
不管是自愛還是愛人,前提都是要有獨立的靈魂。
在我們這個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化環境裏,實現獨立的第一步,當然就是前面說的,反叛。
陶昕然另一段在節目上的精彩發言:
" 從小我媽媽就要求我,去做第一名。我要慢慢告訴她,其實我特别普通。
我覺得人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是,我可以不去做最好的那個,但是我可以做獨特的我自己。"
愛人先自愛,是被說爛的雞湯沒錯。
但我近來常覺得,現代人自愛和愛人的能力,都在退化。
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大環境導緻反叛、獨立、不走尋常路的成本越來越高。
當然那又是題外話了。
陶昕然很有魅力。
節目其他組嘉賓,論流量、咖位、知名度,她都不占優。可節目播出後,她是讨論度最高,最吸引人看下去的一個。
見地和表達能力都是一流,不在這裏擺流水賬一一列舉了。
關系是兩頭兒的,陶昕然能和她媽和解,甚至身份互調,絕不光是陶昕然一個人的功勞。
陶昕然在反抗的路上修煉得道,陶躍娣女士其實又何嘗不是一直在煉,一直跟着時代變。
她 30 歲學音樂,40 歲學薩克斯,50 歲爲了自駕遊,考了駕照。
60 歲,得過腦梗的人,現在每天在北京,開着大路虎,接送外孫女上下學。
原來是學校老師,因爲太喜歡攝影,還辦過停薪留職,跑出去開照相館。
她自我介紹,說自己是個不服輸的人。
這是老一輩子的說法,用現在的職場黑話,就是自驅力強大。
她年輕時那些虎媽行爲,的确能把小孩吓夠嗆。
但她雞娃的目的,不是爲了轉移她自己對成功的焦慮。
她是少有的,雞娃的同時,也雞她自己的媽。
所以她打孩子什麽的,本質不是爲了滿足控制欲,馴出一個聽話的附屬品。
否則陶昕然也不會出現在這篇文章裏,以一個充滿魅力的成熟女人形象。
24 歲的年輕媽媽陶躍娣,是真的相信并踐行,女人當自強。
那會兒的教育方式對不對另說,至少她不嚴于律娃,寬以待己。
女兒脫離她預設的軌道,她也沒死磕到底。
先放手,再反思自己,及時退場。又在女兒需要她幫助的時候再出場。
當然不是強勢虎媽了,她一直在跟女兒道歉,一直說她以前不對,孩子應該被誇大,而不是老打壓。
她甚至直面自己私心的能力。
對着攝像機,坦承當初雞娃,也有虛榮心作祟,她想讓人看看她的女兒多優秀。
光是這份誠實坦蕩,就勝過多少中式爸媽了。
陶躍娣也在反抗,反抗她從小被灌輸的那些價值觀。
有這份精神,所以到了 60 多歲,還在學習、成長。
女兒如此優秀,是她反抗精神衍生的二等獎。
她自己是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