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341 年,魏惠王派龐涓讨伐韓國:韓國這個小弟這幾年有些不安分了,得敲打一下。
這個時候的韓國,已經有所變化,因爲法家高人申不害,已經在這裏呆了 15 年,勵精圖治,整頓吏治,磨刀霍霍,蠶食周邊小國,開始四處擴張自己的地盤,這自然會引起強大鄰居魏國的注意。
魏惠王雖然是一個不是太英明的君主,但是,看到小弟的風頭比自己都盛,人們都在讨論韓國變法,心裏很是厭煩,得秀一秀我大魏國的肌肉啊,風頭不能讓小弟給搶了。
毫無疑問,魏惠王這一舉動是正确的,至少在戰略層面是對的。
身邊的鄰居在不斷強大實力,挖自己的牆角,這絕對不是好苗頭,必須早早地把它給掐滅了。
于是,以殘害同學爲己任的龐涓大将軍,帶着大軍一路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把韓國都城給圍起來了。
韓國一看強大的鄰居魏國,來讨伐自己了,趕忙四處求神告佛,找誰呢?尋思了,秦國,不行,那窮地方還關着門變法,他們都向魏國割地認慫了,不會趟這個渾水,看不起秦國,關系也不行。楚國,算了,關系更不好!隻好去找強大的齊國。
齊威王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韓國使者向齊威王求助說:" 求求齊王,趕緊救救韓國吧,新鄭已經危在旦夕,再晚幾日,怕是真的要國破家亡,被魏國給吞并了。"
齊王聽了之後,趕忙安慰韓國使者說:" 韓使盡管放心,本王馬上召開大會,商讨一下如何援助你們,請韓使稍安勿躁,先行歇息,很快就會有消息。"
說完安排人帶韓國使者進驿館休息。
齊威王對身邊的侍從說:" 馬上召集大臣開會,緊急開會。"
一個時辰後,齊國宮殿的大堂上,齊威王看人都到齊了,定下的調子:" 魏國讨伐韓國,韓國使者已經來求救了,本王看他們是撐不住的,我齊國該當如何?救還是不救?"
鄒忌站出來了:" 不救!韓國生死,關咱們齊國什麽事,咱們齊國沒有必要拿自己的子弟兵,去替韓國擋災。咱們齊國不妨安心看戲,坐收漁利。"
這話說得道理,韓國跟齊國本來交情就不深,憑什麽幫他呢?
大臣們紛紛表态," 臣附議,安心看戲,坐收漁利。"
大家沒有犯糊塗,沒什麽好處,自己這邊還要死人,爲什麽要興師動衆、勞民傷财去救韓國,完全沒有必要嘛!咱們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不好嗎?何必趟這渾水呢?
但是,田忌卻站出來反對說:" 必須救!如果不救韓國,等魏國吞并了韓國,他們的實力會更加強大,咱們挨着魏國,魏國實力強大之後,就會成爲咱們的威脅,所以必須要救韓國,讓韓國來牽制魏國。必要的時候,咱們甚至和韓國兩面攻擊魏國。所以,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救援韓國。"
但是,有大臣馬上就反駁:" 田将軍,你們武人的腦子都是這麽一根筋嗎?你去救韓國,那不是招惹魏國嗎?魏國的反過來不打韓國了,打咱們齊國,請問咱們扛得住嗎?就算扛得住,咱們得付出多大的代價?你說得好聽,不惜一切代價。那得看是誰的代價呀?如果讓咱們付出代價,我覺得不劃算。"
田忌沉默了!
這時候,齊威王問眼前的孫膑:" 孫先生,你怎麽看?"
孫膑沉默片刻,斬釘截鐵地說:" 救,但是不能着急救。咱們得先讓韓國和魏國彼此消耗,等韓國消耗差不多了,咱們再出兵,這樣一來,一來救了韓國,二來削弱了魏國,三來韓國的實力被削弱,以後必然以咱們齊國爲尊,把咱們齊國當老大。有這樣一個小弟,将來攻打魏國,可以爲咱們搖旗呐喊,還可以牽制魏國。"
齊威王聽了,連忙說:" 孫先生說得有道理,您不愧是兵法大家。"
接着,齊威王對群臣說:" 好,這事就這麽定了!咱們該準備的就準備,錢糧、士卒,各位将軍抓緊訓練士兵,其他各部門該準備糧草的準備糧草,該動員百姓的動員百姓,把聲勢造起來,宣傳部門要行動起來,咱們是去救韓國,但是也是爲了咱們齊國,千萬不要有不同的聲音,好了散會!"
大臣們紛紛散去,田忌跟着孫膑一路上商量,怎麽打好這一仗,還得保全自己的有生力量。
過了一會兒,有侍衛進來對齊威王說:" 韓國使者求見。"
齊威王聽了,不耐煩地說:" 告訴他,就說本王還在開會讨論,讓他再等等。"
過了一會兒,侍衛又進來了,對齊威王說:" 韓使還是不肯走,堅持要見您。"
齊威王正在看地圖,幻想自己的雄圖霸業呢,哪有心情接待這韓使呢,有點不耐煩地說:" 讓他再等會兒。"
過了一會兒,侍衛又進來了。
" 好了好了,讓韓使進來吧。"
齊威王收斂一下表情,韓使進來之後,趕忙行禮,然後說道:" 齊王,求您救救韓國吧,韓國真的撐不住了,新鄭的形勢一日比一日嚴峻,新軍士卒已經拼光了啊,再不發兵救援,就真的要亡國了。"
齊威王笑了笑,安慰韓使說:" 你還是把心放在肚子裏吧,你放心,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定論,已經在抓緊準備,不日就要出發救援。請韓使把消息傳回去,讓韓侯再堅持堅持。"
韓國新鄭這邊聽說齊國已經準備發兵救援,抵抗的心更加強烈了,韓國這一戰打出了士氣,打出了骨氣,但是,也把十幾年變法的成果全部打沒了,從此,韓國再也沒有崛起。
再說齊國這邊,龐涓的老對手孫膑,用上一次圍魏救趙的方法,一路直逼大梁,魏惠王趕忙讓龐涓回來救援。
本來很能打的龐涓,太自負了,太小看了自己的老同學了,最終被孫膑弄死在馬陵之戰中。
人可以摔倒,但是,摔倒在同一個人面前,那不一定是蠢,而是真的能力比不過人家啊!可惜,龐涓到死都不肯承認孫膑比他優秀,臨死還喊:" 遂叫豎子成名!" 承認别人優秀,真這麽難嗎?
要說孫膑這計,真是太毒了,公事私仇一箭雙雕,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兼顧,這心思,太深了!救韓背後的算計太多了,讓人禁不住出一身冷汗。
怪不得人家被稱爲兵法大師呢,你覺得孫膑這算計怎麽樣?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