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photo
" 周傑倫沒票,代搶費四位數。" 這是一位黃牛對周傑倫 " 嘉年華 " 世界巡回演唱會上海站售票情況的答複。
政策加碼也沒能完全遏制黃牛行業。雖然拿已經公開售賣的強實名票沒辦法,但未公開售賣的那部分票仍舊供養着黃牛行業,并衍生出了更多溢價高昂的代拍服務。
除了黃牛以外,二級票務平台同樣依賴非公開售賣門票供養,但由于普遍存在着票源複雜多樣且難以追蹤的情況,此時官方加大對于演出行業票務管理的力度,對于二級票務平台是福是禍尚未可知。
演出井噴、政策加碼
2023 年,伴随着後疫情時代到來的是線下演出的井噴。據燈塔專業版《2023 暑期演出市場用戶觀察》公布的數據,2023 年暑期(7.1-8.31)全國演出市場(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爲 11.02 萬場,較去年同期增長 301.53%;演出票房收入 102.77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792.41%;觀演人數 3256.19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 806.70%。在諸多演出項目中,演唱會、音樂節等扛起了票房的大旗,以剛過去的 8 月爲例,8 月演出的上演票房達到了 12.78 億元,其中演唱會貢獻的票房就達到了 10.10 億,在所有類目中占比 85.4%。
演出市場的熱鬧,除了疫情陰霾的褪去,也因爲頭部音樂藝人的帶動作用。以近期在天津奧林匹克中心舉辦的 " 周傑倫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天津站 " 爲例,演唱會持續四天,在這期間内,據攜程平台數據顯示,演唱會總計觀衆人數 18.5 萬人次,累計綜合消費帶動超過 30 億元。此前,據媒體報道,5 月底至 6 月初的五月天演唱會期間,北京全城住宿預訂量較 2019 年同期增長約 300%,演唱會現場鳥巢體育場周邊五公裏的住宿預訂量上漲 2400%。今年以來,除了周傑倫、五月天,張韶涵、TFBoys、薛之謙、伍佰等知名藝人都接連舉辦了演唱會。
一時間," 演唱會火爆 "、" 演出井噴 " 等字眼遍布各大媒體。伴随着演出火熱的是黃牛與監管的之間的貓鼠遊戲。
據媒體報道,今年 8 月份,西安警方已查獲非法倒賣門票 8 起,各類證件門票 86 張,抓獲涉票涉證違法犯罪人員 58 人,其中刑事拘留 2 人、行政處罰 31 人、批評教育 25 人。9 月初,武漢警方在張學友演唱開演之際也抓捕了 3 名黃牛。合肥、天津、泉州等有演唱會的地方,都有黃牛被抓的新聞出現。抓捕黃牛新聞頻出的背後恰恰也反映出演唱會井噴的另一面——黃牛的猖獗。
藍鲸财經記者也從社交平台上了解到,有很多追星的人,爲了可以更快拿到偶像演出的票并且有一定營收,轉而去做票務,但所謂的票務更像是線上黃牛。韓國男子偶像團體組合 TREASURE 的粉絲 yuki 表示,她是通過朋友圈了解到可以做票務,交了 188 元的 " 代理費 "、進了群,但是 " 他也不會教你怎麽引流、怎麽經營一個号 "。而拿票的方式,就是根據群裏發布的消息去找需要買票的人,據 yuki 反映,票因爲溢價嚴重根本賣不出去," 比如薛之謙(演唱會)的廣州站,1717 的原票價,7500 讓我們賣 "。
除了抓黃牛,監管政策也在不斷加碼。9 月 15 日,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發布消息稱,要加強觀衆人數在 5000 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以下簡稱 " 大型演出活動 ")的規範管理,強調要加強票務管理: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每場演出每個身份證件隻能購買一張門票,購票人與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緻;演出舉辦單位應當建立大型演出活動退票機制;進一步提高大型演出活動門票銷售比例,演出舉辦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衆數量的 85%。
此前,4 月 26 日,文旅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範演出市場秩序的通知》,對在票務經營中發現有炒票問題或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應當及時約談演出舉辦單位和演出票務經營單位,督促整改。并表示督促演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衆數量的 70%。
而上一次政策加碼還是在五年前。2017 年 7 月,文旅部發布的《文化部關于規範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的通知》有關問題解讀中,就已經提及了 " 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于總票數的 70%",彼時起草這一通知的背景恰恰也是因爲 2015 年、2016 年間演出市場、尤其是音樂類演出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存在囤票捂票以及與黃牛勾連鈔票的問題。
政策加碼之後,首當其沖的就是黃牛。
藍鲸财經記者從多位黃牛那裏了解到,政策加碼之後,黃牛們目前主要提供代搶服務,以及販售非實名門票和開票之後的回流票。據黃牛介紹,非實名門票往往是不公開售賣的那批票。這些票往往包含了給贊助商的反票、供給媒體、行政部門、公共關系部分等。而回流票指的是消費者退票後重新回到主辦方手裏的票,可以重新實名,黃牛表示他們可以通過高價從主辦方那裏拿到這些門票進行售賣。
黃牛們售賣門票的形式也都不一樣,一位黃牛表示,他可以通過錄信息的方式幫忙拿到票," 錄信息就直接選賣剩的座位 "、" 我們會發一個表給你,那個表有座位給你們選,之後等大麥那邊給你們出票就可以了 ";另一位黃牛則表示,需要消費者提供信息,然後就可以幫消費者實名買到票後郵寄到家。當被詢問到門票來源的時候,他們都表示是從主辦方那裏拿的票。
面對強實名門票,黃牛們表示沒辦法篡改強實名門票的信息,也沒辦法二次售賣強實名的票。于是,在強實名的政策下,黃牛也衍生出更多的代搶服務。而代搶的價格也普遍較高,黃牛表示,周傑倫的票賣得最火熱," 今晚(周傑倫演唱會石家莊站)代搶要四位數 "。
政策加碼之于黃牛無疑是一場災難,但對于票務平台來說呢?
政策落地,倒黴的或許不隻有黃牛
目前,我國國内票務市場包含的專業票務平台包括一級票務平台和二級票務平台,一級票務平台走單一定價的路線,與演唱會、音樂節等主辦方直接合作,通常具有更權威的票務來源,以大麥、貓眼和紛玩島等爲主;二級票務平台則是根據市場進行定價,彙聚了更多、更雜亂的票務來源(包括不成行的散票、贈票等在内),有摩天輪、票牛等。此外,還有将票務作爲補充業務的淘寶、鹹魚等電商平台以及攜程、去哪兒等旅遊 APP。
如果隻從字面來看,此次政策落地,對于上述一級票務平台來講應當是有利的。
以業内頭部、背靠阿裏系的大麥網爲例。一方面,大麥網依舊在今年演出市場大好的情況下乘風而上——據阿裏巴巴 2023 财年截止 6 月 30 日的季度财報,阿裏大文娛集團的收入爲人民币 53.81 億元,同期增長 36%,财報中還表示大麥網受線下娛樂活動的需求增長帶動,收入強勁複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迅速。
另一方面,大麥網也在不斷與黃牛割席。今年在 "TFBOYS 十年之約演唱會 " 官宣之際,大麥官方微博曾發布聲明,表示希望各位歌迷朋友一同用實際行動抵制 " 黃牛 " 炒票,并表示上述演唱會實行 " 強實名 " 入場,嚴格執行觀演人一票一證的規定。随後不久,大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介紹了其在保證購票規範、抵制黃牛上所作的努力,包括在購票環節,通過惡意流量清洗技術在網絡層實時識别并攔截通過自動化手段發起下單請求的流量;在用戶下單過程,使用智能風控平台,通過部署多維度的風控策略來識别和攔截 " 黃牛 ";以及推出 " 人、證、票 " 強實名核驗。
然而此前,大麥網卻多次陷入輿論危機——在 "TFBOYS 十年之約演唱會 "、" 周傑倫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 " 中,都出現了粉絲在大麥平台上蹲守搶票卻遇到了門票秒空的情況,而在諸多二手平台、社交平台上卻都出現了大量溢價票,由此引起粉絲質疑。而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質疑大麥與黃牛勾結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相較而言,以摩天輪爲代表的、更加依賴線上票房業務的二級票務平台,與黃牛有着更加暧昧的關系。
摩天輪官方稱,摩天輪自身不銷售任何票品和商品,平台上的票品均由入駐平台的商戶自行挂售,且摩天輪要求所有賣家保證真票,假一賠三。另據媒體報道,摩天輪票品交付以兩種方式爲主,一種是平台統一收集驗票後郵寄給指定買家;另一種則是賣家單獨向買家交付。後者的票源往往難以追溯。
此前,據媒體報道,摩天輪還出現過雖然平台票務公司資質可查,但最後消費者購票後對接的卻是個人黃牛的情況。浏覽社交平台也能發現不少網友分享在摩天輪上被騙的經曆。
這也就意味着無論摩天輪的官方說法如何,它事實上都留給了黃牛以生存空間。
9 月 6 日,摩天輪票務關聯公司上海駒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因違反《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被深圳市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沒收違法所得 2.1 萬餘元、罰款 21 萬餘元。處罰詳情顯示,當事人在入駐商家深圳廣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營業性演出許可證》過期的情況下,仍允許其長期在摩天輪票務平台上進行票務經營,其行爲構成了在演出經營活動中不履行應盡義務。
摩天輪作爲二級票務平台的頭部品牌,自 2016 年完成百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到 2018 年 7 月完成 6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其在兩年的時間裏就完成了五輪融資,融資金額以美元計過億。這體現出了摩天輪在疫情之前的高歌猛進,以及資本對其的青睐。
完成 C 輪融資之時,摩天輪票務創始人崔傑夫對媒體表示,摩天輪票務仍堅持 " 海量折扣票 " 的定位。然而今年伴随着演出行業的複蘇,摩天輪頻繁爆出 "3 倍溢價賣周傑倫演唱會門票一個月還沒出票 "、" 一千多元買兩張演唱會門票,遲遲不出票還要扣手續費?" 等新聞,這顯然已經與官方提倡的 " 摩天輪希望将傳統的二級票務市場通過平台實現購票的線上化,平台化,實現購票的透明和規範,從而消除信息不對稱,避免詐騙、假票、跳票、虛報高價、線下交易繁瑣等問題,使買票變得更透明、更高效、更規範 " 相違背。
伴随着今年線下演出行業的井噴,演唱會、音樂節等的門票供不應求、溢價嚴重,巨大的利潤誘惑之下,無論是票務平台還是藝人經紀公司,都想要在疫情之後趕緊 " 回血 "。然而,演出行業的一邊是想要彌補失去的三年,另一邊是不與黃牛勾結的道德和監管壓力,最終該如何做出選擇?這是每個演出行業從業者都得自己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