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講房價,很多小夥伴問剛畢業沒背景的小鎮做題家怎麽辦,是不是隻有一條去大城市的路?
很殘酷地講,基本是這樣。
這個世界殘酷的地方就在于,你的終點可能确實是别人的起點。别不服,大家有興趣了解下一線城市那些國際學校的小孩們日常開支,相信我,90% 的人奮鬥一生也達不到。90% 太保守了,95% 吧。
不過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問題還不是追趕那些金勺們,最關鍵的任務是回收教育成本,讓自己和父母過上相對健康富足那麽一丢丢的生活,這時候,去大城市卷就成了唯一選擇。
有小夥伴說,去考個小地方的公務員不香嗎?
不太懂你們那邊的具體情況,反正我周圍來講,他們剛去體制的那幫人,每年都需要父母給補貼,體制内剛開始那點錢真不太夠花,以至于不少人發出感慨,家境不好别進體制。那些人過了十來年慢慢日子就明顯超過周圍人了,可以補貼父母了。父母情況不太好的小夥伴,挺過這十年還是挺難的。
所以我從來都勸大家,沒背景的普通人,去大城市,去房價最高的大城市,那裏的人工資不高撐不住那麽高的房價。
你說将來買不起怎麽辦?
買不起再回小地方呗,又沒啥損失,耽誤你在小地方淘金了?
所以說:
首先要去大城市;
其次要去自下而上的大城市。
去大城市沒必要多說," 繁榮是聚集的函數 "," 創新和突破也是聚集的函數 "。隻有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協作,思想跟病毒似的在人群裏不斷碰撞不斷變異,時間長了總能搞出點啥來。
繁榮和創新好像跟大部分人沒啥關系。不過一般新東西出現之後,會迅速竄起來,把相關的那些人都帶到一個不屬于他們的高度。
太多人牛逼之後回頭看,發現自己其實當時在人群裏并不顯眼,不知道怎麽就起來了,可能是攤上了一個快速成長的公司,可能是學了一項新技術,也可能結識一個很牛逼的人,整個過程中巧合大于努力,所以慢慢越來越相信 " 命 " 什麽的。
這也是我經常說的那句話,從前往後看都是努力,從後往前看都是運氣。運氣是碰出來的,小地方就那麽幾個人,幾家公司,想碰都費勁。
但是城市和城市又不一樣。
有些城市是 " 自上而下 " 的。
這種城市核心特點就是這個城市裏整個社會消費中堅,全在體制内,或者是公務員,或者是企事業單位,剩下的人伺候這些人,比如提供飯店、裝修什麽的。
或者說,每個城市都是一個爐子,它是需要輸入能量的,觀察它的能量源,就能知道這個城市是朝着哪個方向的。" 自上而下 " 的城市通過别的省财政轉移給它,然後一級一級分下去。
比如我的老家,我就不說是哪了,反正是山西的一個小地方,它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那地方沒有任何産業,每年的收入主要就是轉移支付後變成公務員的工資,然後公務員消費帶動其他人的收入,這些年大興土木也富了一些人。大家發現了吧,這類經濟是很依賴從上往下灌水的。
這樣的城市,在過去很多年裏社會階層變化非常小,主要也是沒啥可變的,大家最好的出路就是進體制,擠破腦袋進,所有的技能都用在了鑽營和人際交往上。
而且在這種體系裏,人其實是被固化的,你有創意有想法,這不是優勢,可能反而是劣勢,這種地方所有事都有很固定的章程,你隻要按着章程辦就可以了。而且崗位也不咋變動,屬于絕對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裏,大家沒有秘密,就得更加規規矩矩。
當然了,我不是在反對你進體制,其實絕大部分人很适合體制卻進不去。不過咱們這篇文章主要針對的是那些進不去或者沒進去的。
那啥是 " 自下而上 " 的城市呢?
城市的收入源頭是無數大小企業做買賣賺錢,然後交稅給政府,政府還能給中央上交,這就是自下而上。這種城市一般共同特點是民營經濟特别活躍,而且總共也沒幾個。如果再直接點,基本都集中在兩個三角,也就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天下财富出東南嘛。
那幾個地方通過商貿崛起,從唐朝開始就是富裕地區,當然了,上海以前沒啥存在感,深圳以前也幾乎不存在,但是他們所在的那片區域,已經富裕了上千年。此外八百年漕運,一直都是從杭州那一帶向北方轉移物資,可見那地方一直都很富。
一般凡事都有慣性,一般曆史上富裕地區往往能持續富裕下去,窮地方也會持續窮下去。除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般是商道的起伏,比如敦煌、大運河沿線城市、江西,都是商道變換的受害者。
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年輕人想機會多,去商道節點上待着。
大家注意一下,富裕地區往往是環境跟觀念的相互進化,長三角和珠三角那地方适合商貿,因爲它們是陸地和海運的接口嘛,導緻那地方的人天生對商業敏感,一旦對外貿易興起,利用地理優勢很容易變得非常富,富了之後對商業會更敏感,然後進入了一種穩定的正反饋。
這些地方對商業、平等、交易什麽的都很敏感,并且作爲常識和基礎知識灌輸給了下一代,這就是一種降維打擊、大家不做自媒體感覺不到,太多人的思想水平依舊處于大清,問題是他們自己是感覺不到的,還把垃圾觀念傳給下一代,這才是令人絕望的鎖死,下一代得趕緊去大城市把那些垃圾洗掉。
這也是爲啥曆史上那地方富裕地區多次在戰亂中被砸了個粉碎,等到重建之後又是富庶繁華之地。最近的一次,太平天國運動一度把蘇杭那一帶徹底夷爲了平地。戰争結束後,江浙财富很多搬回了湖南,得到了那麽多财富,湖南整體變化不大。但是 180 年過去了,江浙那一帶又發展了起來。
這也是我想說的另一件事,網上經常有人說,西方發達是掠奪了美洲大陸,所以才能過日子。
這個說法倒也不能說全錯,但是也不能說全對。西方做的事,有點像是一個人出去外邊打劫了别人,有了本錢,然後用這些錢去做買賣,沒本錢肯定是一切免談。
後來越做越大,商業革命推動了産業革命,才有了工業革命。不能弄反了,商業必須得是先行的,中國也是加入世貿後,搞市場經濟和外貿,外貿推動了産業的大爆發。單純打劫是不行的,曆史上打劫最厲害的是蒙古人,你看他們搞出來了啥,而且他們打劫到的錢也沒了。
如今北方其實是很尴尬的,因爲北方的頭部城市隻剩下了北京。
我在北京待了十幾年了,有一說一,這地方真的不錯,除了戶口太難,孩子教育太難,很難留下,其他地方其實很不錯。
哪怕你一點技能都沒,在這地方也能拿到老家好幾倍的工資。你說房子很貴啊,其實北京的房子是嚴格分級的,不管你是哪一級,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有上億的獨棟,兩三千的大平層,賣給煤老闆和上市公司老總。還有一千來萬的改善住宅,賣給生二胎的精英白領。還有天通苑三百萬就可以上車的上車盤,賣給普通剛需。最後北京周圍有各種犄角旮旯,有那種合租房,二十塊錢一個鋪位。北京有大量的基層工人,每天坐着五菱宏光到處奔波,賺到錢給老家郵寄回去,晚上就去城中村待着。
不過按理說北方第一大經濟體,應該是天津,面朝大海背靠平原,還有九條河,天生富貴的造型。唯一的問題是這些河流量太小,加起來連長江的零頭都比不上,天津也就做不了上海。不過地理位置依舊比北京強太多。
事實上北京不做首都那些年,北方第一大城确實是天津。北京古代就一直養活不了自己,需要通過運河給自己輸血,而運河的起點,就是蘇杭那一帶。
長期看來,我對北方城市裏最看好的,是天津和青島。他倆像啥呢,像倆膀大腰圓一看就是那種能披堅執銳沖鋒陷陣的大佬,可如今天天在營地的燒火做飯做廚子,這不搞笑嘛。不過發展時間依舊太短,慢慢大家都會回歸到屬于自己的曆史定位。畢竟大城市的興衰周期都是以百年計。
所以咱們經常說 " 北上廣深 ",這四個城市整體不太一樣。
不出意外,将來長三角和珠三角會越來越大,因爲人口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累贅,他們也願意吸收人力。那些區域的城市會連成一片,人口可能會繼續向那邊聚集。
可能有小夥伴納悶,這樣下去,兩個三角會不會把全國給吸幹了。
也不用擔心,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那些地方,很多人是不願意去的,今後也隻有最熱血最激情的年輕人會勇闖大城市,那些超級城市也跟古代的邊疆似的,揮灑血汗建功立業的地方,注定是少數人的遊戲,絕大部分人想想都有點虛。
此外大家去長三角,肯定是因爲待在小地方啥也幹不了,還不如去一線試試,說不定将來能把一線的商業模式帶回老家。事實上我國過去這些年也是這麽個發展曆程,經濟一直在從兩個三角沿着内河和公路網向内地輻射,本質也是資金和知識從一線通過人口潮汐在向内陸輻射。
而且内地城市想解決人才外流,應該想的是怎麽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怎麽讓年輕人覺得待在你這裏比背井離鄉去其他地方強,而不是天天擔心人口外流卻什麽都不做。
文末總結下。
如果在老家沒背景沒實力,那就應該去闖大城市,去商道城市待着,那裏流量大,碰撞多。
而且既然闖,就别保守,直接去北上廣深,經曆最猛烈的炮火洗禮。大不了不行再回去,沒啥的,這些城市每年都會迎接潮水一樣湧來的年輕人,還有潮水一樣褪去的中年人。大家把青春獻祭給大城市,大城市才能永遠年輕,作爲回報,會把一部分人拉上去。
相對來說,南方比北方好混一些,也不是南方,其實是沿海,海洋就是天然商道。而且去那些城市容易留下來。
最後說幾句關于信心的事,今年的環境你們都懂。不過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情況你隻要不瞎投資不欠債,整體影響沒那麽大。當你唯一的資本就是你自己的時間,事情反而好辦了,畢竟這種情況下很難賠錢。
不出意外,今後這種情況也會周期性地經曆。從複雜系統層面,本身也避免不了。上升波段肯定會醞釀風險,直到風險積累到沒法回避,開始爆發,然後趨勢掉頭向下。
向下也不是完全沒好處,起碼能讓人思考之前什麽事做對了,什麽事做錯了,修正錯誤,達成新共識,經濟慢慢又開始進入了升浪。比如對商業的重要性,太多國人依舊沒有達成共識,這些東西都屬于 " 門檻知識 ",跨不過去這道門,這輩子都隻能在門外待着。
所以說别糾結别内耗,越是一窮二白的年輕人,反而越應該坦然,從此以後,哪個方向都是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