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産業鏈最近顯然不太 " 安甯 "。
先是 10 月 22 日傳出富士康被有關部門 " 查稅、查用地 " 的消息,讓工業富聯在 3 個交易日内蒸發了 522 億元,緊接着 10 月 23 日 "iPhone 15 全系價格暴跌 " 沖上了熱搜第一。
在此微妙的背景下, 蘋果 CEO 庫克年内 2 次訪華,引來頗多解讀。尤其是最近的 10 月 16 日,庫克在第二次訪華途中來到四川雅安村鎮看小學生用 iPad 學習編程,但 " 華爲中國銷量已超越蘋果 " 卻登上了當日微博熱搜,頗有 " 高手過招 " 的戲劇性。
值得關注的是,庫克 10 月份還有一趟相對高調的行程,就是走訪立訊精密旗下位于浙江的一個工廠,其主要爲蘋果生産 Apple Watch,庫克向媒體表達了對立訊精密頗高的評價,似乎也試圖顯示出一種與立訊精密 " 攜手共進 " 的意味。
高光時期,立訊精密市值在 2020 年幾度突破 4400 億元,超過工業富聯和比亞迪成爲果鏈之首,但從立訊精密前不久交出的三季報和全年業績預告來看,第三季度收入和存貨都在近十年内首次出現了同比下滑,背後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歸咎于大客戶的嚴控庫存。
以立訊精密爲代表的果鏈巨頭們,沿着不同的故事和路徑走上同一個巨人的肩膀,當下則面臨着類似的難題——果鏈的拐點是否已經出現,未來又該作何抉擇?
千億果鏈巨頭養成
此次庫克到訪,相當程度上展現了蘋果的重視,那麽立訊精密對當下的蘋果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呢?
庫克在到訪立訊精密的過程中表示,目前有超過 95% 的蘋果産品是在中國制造。而縱觀 A 股的蘋果概念股,立訊精密當前 2227 億元的市值排名第三,僅次于比亞迪和工業富聯(富士康上市主體簡稱)。
且從已披露的大客戶銷售額來看,立訊精密來自第一大客戶的收入已經從 2016 年的 46 億元躍升至 2022 年的 1568 億元,爲 A 股之最(富士康未披露前五名客戶收入明細)。
按照蘋果 2022 财年 1.6 萬億元的營業成本計算,其花在立訊精密身上的成本就占了大約 10%,而立訊精密正在爲蘋果生産包括 AirPods、Apple Watch 和 iPhone 15(包括高端系列 iPhone Pro Max),也是明年即将與消費者正式見面的蘋果首款混合現實頭戴式設備的組裝商。
當下在蘋果供應鏈内的重要位置,大概是 40 年前來到深圳打工的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很難想象的。
1967 年出生在廣東潮汕的一個普通農家,王來春和當時許多村裏的孩子一樣,并沒有讀多少書,上完初中就回家幫忙幹活、四處務工,輾轉在改革開放初期的 1984 年來到了深圳,進入日本三洋在深圳蛇口的工廠,也初次感受到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氛圍和電子制造業的魔力。
更重要的是 1988 年,富士康在深圳建起了大陸地區第一個工廠,王來春也成爲首批受雇工人,還被分到了郭台銘的二弟郭台強管理的部門,接觸到了連接線這門生意,爲日後經營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開頭。
此後王來春在富士康一待就是 10 年,且從手工組裝零件、電路闆等機械性的工作崗位,一路做到了團隊負責人,并在富士康 1998 年的一股離職潮中,受到郭台強的鼓勵,開始獨立創業。
但離開富士康的王來春,并未切斷與富士康的關聯——早期王來春與哥哥王來勝共同創辦一家叫做 " 全勝 " 的小工廠,主要業務就是消化富士康的額外訂單,之後兄妹倆收購了香港立訊,陸續發展爲後來的立訊精密,過程中郭台強也在 2009 年注資了 4000 萬元,其實際控制的富港電子在 2014 年前都是立訊精密的第三大股東。
更直觀的是,2010 年 A 股上市的招股書顯示,2007 年到 2009 年立訊精密有 45% 到 56% 的收入來自富士康,但相關代工業務毛利率維持在 10%-20% 之間的較低水平。
直到 2010 年成功上市,才給了立訊精密和王來春相當的底氣,從二級代工角色轉變爲直接面對蘋果,并且利用上市後暢通的融資渠道,開啓了 " 八爪魚 " 式的并購。
Wind 數據顯示,上市以來立訊精密在 IPO 首發融資中獲得 12.61 億元,2014 年定增獲得 20.31 億元,2016 年定增融資 46 億元,2020 年可轉債募資 30 億元,此外還新增了 445 億元左右的長短期帶息債務、149 億元的債券融資。
口袋裏的錢多了,于是立訊精密在 2011 年收購了昆山聯濤電子,切入了蘋果 iPad 連接線供應鏈,2016 年收購了蘇州美特,切入蘋果聲學器件領域,2020 年又重金收購了江蘇玮創、昆山玮新和高偉電子,接過了蘋果手機的組裝業務和攝像頭模組業務,2021 年更大手筆地以 60 億元收購日铠 50% 的股權,開啓了蘋果金屬結構件和手機頂部模塊業務。
通過持續的并購和加碼,立訊精密一步步深入蘋果供應鏈,成爲果鏈之中不可忽視甚至動搖富士康地位的存在,其實控人王來春也與藍思科技的周群飛、領益制造的曾芳勤一起,被形容爲 " 蘋果背後的三個中國女人 "。
果鏈拐點已至?
花了 13 年時間加碼蘋果供應鏈,立訊精密來自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從 2012 年的 7 億元增至 2022 年的 1568 億元,占總收入比重也從 22.4% 增至 73.28%。
如今蘋果正在中國市場面臨一系列挑戰,背後的立訊精密自然也免不了一絲憂慮。
iPhone15 系列于 9 月份發布後,發售的當天下午就僅少數機型需要加價購買,大部分已經可以原價買到,較往年的熱度有所減弱。
再加上 10 月 24 日前後多平台開啓雙十一預售,平台補貼疊加市場上的降價氛圍,直接讓 iPhone 15 系列各機型在拼多多、抖音電商等部分渠道降價 1000 元左右,"iPhone 15 全系價格暴跌 " 也在 10 月 23 日沖上了微博熱搜的第一名。
與降價的蘋果相對應的,是當前手機市場上需要加價才能買到的華爲 Mate 60 系列。在深圳的加尹告訴市界,自己一直沒有等到 Mate 60 Pro 機型,之前有渠道需要加價 2000 元,近期變成了加價 1000 元,自己還是咬牙買了,身邊願意加價買的朋友也有不少。
BCI 最新數據顯示,2023 年第 40 周,華爲手機的市場份額已經躍升至 19.4%,居于國内市場第一位,而上一次華爲在國内智能手機市場拿下第一,已經是 2020 年第四季度了。
除此之外蘋果的麻煩還體現在富士康近期被查稅、查用地等方面,庫克在此背景下走訪立訊精密,對外強調與其 " 攜手共進 " 的合作關系,則顯得頗具深意。
複雜處境下的蘋果,終于還是将 " 寒意 " 傳導給了重要供應商立訊精密—— 2023 年 1 月有消息稱蘋果或将以需求減弱爲由對各大供應商砍單,其中立訊精密受創最大。但立訊精密很快發布了澄清公告,表示 " 公司與現有客戶合作均正常開展。報道中提及的公司相關業務不存在特殊變化和影響。"
那麽從最新三季報和全年預告來看,立訊精密真的沒有受到影響嗎?
最新數據顯示,立訊精密前三季度收入 1558.75 億元,同比隻增長了 7.31%,作爲對比,此前 13 年時間其收入同比增幅基本都在 20% 以上。如果單單看第三季度收入,甚至同比下滑了 8.51% 個百分點,爲近十年首次。
全年業績預告則顯示歸母淨利潤将有 17.5%-22.5% 的同比漲幅,而 2017 年到 2022 年間,隻有 2021 年漲幅較低,爲 4.4%,其他年份同比增幅都在 34.14% 到 75.14% 之間。
根據最新電話會議紀要,立訊精密第三季度收入下滑主要有幾方面原因,包括策略性地放棄了一些通訊産業利潤率較低的 OEM 業務、可穿戴産品業務未推出新品及客戶管控庫存、部分産品交易模式發生變化,以及終端客戶 MINI LED 産品銷售不及預期。
王來春表示,上述四個原因量化金額在 60.6 億元,另外客戶今年 930 比往年嚴控庫存,受影響減少的銷售額約 40 億元——以此對應 1 月份 " 砍單 " 的傳聞,其實是能夠對應上的。
再來看看存貨情況——從曆年數據來看,每年一季報和三季報立訊精密的存貨都會處于一個相對高位,且從 2017 年以來一直到 2022 年,三季報存貨金額同比增幅都在 38% 以上。
但 2023 年初傳出被蘋果 " 砍單 " 的消息後,立訊精密 2023 年 9 月末存貨餘額從上年同期的 421.77 億元降至 376.68 億元,同比壓縮了 10.69%,也是上市以來首次在三季度減少備貨。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三季度收入下滑、備貨減少的背景下,立訊精密依然在淨利潤上取得了 15.14% 的同比增長,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毛利率有所降低的情況下,通過更大幅度的降低費用得以實現。
具體來說,立訊精密 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相比 2021 年同期幾乎持平,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增長了 29%,低于同期的收入增幅 79%,導緻費用率有所下滑。從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率的角度可以理解爲規模效應的顯現,但當前 3.94% 的研發費用率,在一衆果鏈公司中确實不算高。
用立訊精密在電話會議中的話說,公司前三季度的成績離不開積極的開源節流。
尋找第二曲線
回看立訊精密深入蘋果供應鏈多年的收獲,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蘋果的 " 喂養 " 下迅速攀升的業績規模自然是最直觀的呈現——立訊精密的收入從上市之初的 10 億元增至 2022 年的 2140 億元,淨利潤更是從 1.29 億元增至 104.91 億元。
但與此同時立訊精密也付出了相當的 " 代價 ",其毛利率從 10 年前的 20% 左右跌宕降至 2022 年的 12.19%,2023 年前三季度進一步下滑至 11.8%。另外兩家果鏈巨頭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大體上也呈現相同趨勢,相比 10 年前降低了 8 到 16 個百分點不等,而蘋果的毛利率則從 2021 年開始走高,相比 10 年前反而提高了 6 個百分點左右。
如果說淨利潤絕對值的增長彌補了盈利能力的下滑,那麽持續不斷的巨額資本開支,就是讓果鏈在與蘋果的漫長交易中越陷越深的另一個關鍵。
曾有媒體報道,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國台灣地區的蘋果供應商,對于公司業務的低利潤率和巨額資本投入産生了不滿的情緒。而随着以立訊精密爲代表的 A 股果鏈逐漸強大,壓力也給到了它們身上。
數據顯示,整個 A 股近 10 年資本支出 33.25 萬億元,是其近 10 年淨利潤總和的 81.33%,但如果看 A 股 49 家蘋果概念股,近 10 年資本支出達到 1.07 萬億元,是其近 10 年淨利潤總和的 222.1%。
其中藍思科技、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近 10 年資本支出分别爲 532.06 億元、529.66 億元和 393.14 億元,分别是其近十年淨利潤的 253.2%、136.5% 和 206.5%。
簡單來說,上述果鏈巨頭們這十年賺的錢,還不夠用來投資擴産。
以被踢出果鏈後股價大跌、資産大幅縮水的歐菲光爲借鑒,果鏈們過去幾年也在尋找不同的 " 第二曲線 ",比如藍思科技瞄準了新能源汽車、智能頭顯、光伏幾個賽道的屏幕、玻璃業務,歌爾股份從 2012 年開始布局 VR,而立訊精密也選擇了當下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新能源汽車賽道。
2021 年立訊精密明确提出了 " 三個五年 " 戰略,目标是在第三個五年内成爲全球零部件 Tier1 領導廠商。
王來春也已經表示,立訊精密不會過分依賴少數幾家大客戶,已經開始收購和投資電動汽車制造商的供應商。而公開資料來顯示,2021 年以來立訊精密先後在汽車業務領域布局了激光雷達、與奇瑞共同組建合資公司,還以 11 億元收購了彙聚科技,加碼通訊、汽車行業的連接線纜業務。
從未來幾年資本開支計劃來看,也将更多側重于汽車領域的布局而非消費電子領域的加碼。
回顧立訊精密過往通過并購、整合不斷深入蘋果供應鏈,在汽車領域其似乎也将延續這種風格,而手機領域多次成功整合的經驗,對其涉足汽車領域、成爲 Tier1 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
尋找第二曲線之外,智能手機行業内部還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與蘋果需求收縮相對應的,大概率将是華爲手機的強勢回歸,而這也是果鏈巨頭們在手機業務領域分散客戶的一個契機。
畢竟過去多年立訊精密從蘋果那裏獲得的不隻是銷售額和利潤,還有對于供應鏈管理、技術打磨的積累,果鏈們更多收獲還來自于,不斷将 " 與巨人同行 " 得到的養分,内化爲自身的實力。
當合适的時機與需求到來,這種能力也可以向更多客戶進行賦能,比如曾被踢出果鏈、股價大跌的歐菲光,近期因爲參與了華爲 Mate 60 系列供應鏈的消息,股價在 6 個工作日内大漲了 82%,感受了一把連續漲停的美妙。
不管怎樣,從當下的種種迹象來看,立訊精密已經對未來有了蘋果之外的規劃。
用王來春的話說," 我們必須抓住前 5 年的黃金窗口期。雖然這個窗口期可能是 10 年,但前 5 年一定是最确定的,也是最充滿挑戰的。所以,想要把握這一機會,就一定要提前布局。希望 10 年後,大家提到立訊精密的時候,不僅會想到它是消費電子品牌的核心供應商,還能想到它是衆多汽車品牌客戶的 Tier1 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