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78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8252字,配圖38幅,閱讀需要18分鍾。本文曾于2019年6月16日首發于TTH,2020年4月20日重發,2024年1月8日再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專輯"潛艇戰史"
接上期()
太平洋戰争爆發6個月以來,日軍"甲标的"袖珍潛艇部隊參加了三次重要的戰鬥——珍珠港、悉尼港和迪亞哥·蘇瓦雷斯港,共出動10艘"甲标的",19名乘員陣亡、1人被俘,戰果僅爲擊傷戰列艦一艘、擊沉油輪一艘、倉庫船一艘。
圖1. 悉尼之夜的日本袖珍潛艇活動示意圖
這三次戰鬥有幾個相同點,一是目标港均爲停泊有大型戰艦的深水港,二是注重戰前偵察并充分利用了袖珍潛艇的隐蔽性,三是陣亡率非常高——所有袖珍潛艇無一返航,艇員全部陣亡或失蹤。日軍指揮部判斷取得了一些戰果,但無從獲知準确的戰鬥過程,也無法優化袖珍潛艇的戰術。
圖2. 在珍珠港喪命的9名鬼子
無論如何,日本人決心将袖珍潛艇的特攻作戰繼續下去,下一個熱點轉移到南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島,這裏爆發的陸海空三栖立體戰争堪稱當時世界上最"高級"的戰争,戰争形态和激烈程度世所罕見,雙方的實力也旗鼓相當,一時殺得難分難解!
1942年8月7日,美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日軍随後展開反擊,與美軍展開慘烈的争奪戰,戰況陷入膠着,迫使日軍持續增兵,在本土整訓的"甲标的"部隊也接到了南下瓜島的調令。
9月30日,"千代田"号水上飛機母艦搭載12艘"甲标的"和10個艇組乘員抵達特魯克,待命伺機出擊。此時,在瓜島周邊海域,日美兩國海軍爲了争奪制海權,并盡可能輸送更多的陸軍、裝備和補給上陸,展開了激烈的海戰,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日軍的損失已經讓聯合艦隊感覺承受不住。
圖3. 8月7日,美軍登陸瓜島,打了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圖4. 1938年11月試航中的"千代田"号水上飛機母艦,後兼作"甲标的"母艦
圖5. 瓜島地形圖,圓形小島爲薩沃島,馬洛波波在瓜島最西側(左)
圖6. "千代田"艦長原田覺海軍大佐,海兵41期
爲了發揮"甲标的"的作用,日軍曾計劃在瓜島日軍控制地區直接建立前進基地(初步選擇的地點在瓜島西北角的馬洛勃勃Marobobo),就近切斷美軍運輸線。但是面臨美軍的海空封鎖,特别是白天制空權被掌握在美軍手中,日本人不得不放棄這個不切實際的計劃。
在特魯克待命期間,"甲标的"部隊以環礁内停泊的日軍艦船爲假想目标演練了錨地攻擊戰術,包括模拟攻擊、長時間潛航及隐秘潛航(即在潛航狀态下進行潛望鏡觀察)等各項訓練,其中最艱難的科目是長時間潛航,由于南太平洋海域臨近赤道,艇内高溫潮濕,艇員必須在狹小的空間内長時間操艇,苦不堪言。
10月31日,鑒于水面部隊損失慘重,聯合艦隊終于向"甲标的"部隊下達了出擊命令。日軍第8潛艇戰隊司令石崎昇少将決定仍然采用老辦法:由潛艇母艇搭載"甲标的"出擊,攻擊美軍在瓜島的運輸場隆加岬,被選中的三艘母艇是參加過珍珠港、悉尼港和馬達加斯加作戰的老兵"伊-16"、"伊-20"和"伊-24"。
11月3日,三艘母艇進入肖特蘭港,随即在"千代田"号舉行作戰計劃會議。考慮到瓜島周圍高度的危險性,日軍決定母艇隻負責輸送"甲标的"到出發位置,袖珍潛艇出發後,母艇立即返航而不再等待回收。"甲标的"必須以運輸船爲最優先攻擊目标,在完成攻擊後撤離至日方占領地區附近将潛艇自沉,乘員自行登岸返回。
圖7. 現代複原的"甲标的"袖珍潛艇操縱室内部
圖8. 所羅門群島,肖特蘭島是位于中部偏西北的小島
圖9. 搭載"甲标的"袖珍潛艇的"伊-16"号,該艇參加了珍珠港和瓜島作戰
3日,"伊-24"從"千代田"号上接收并裝載袖珍潛艇"Ha-12"号,乘員爲迎泰明海軍中尉(Mukai Yasuaki)和佐野久五郎一等兵曹(Sano Kyugoro)。
4日,"伊-16"完成裝載袖珍潛艇"Ha-30"号,乘員爲八卷悌次中尉(Yamaki Teiji)和橋本亮一上等兵曹(Hashimoto Ryoichi)。兩艘母艇于4日當天離開肖特蘭,前往瓜島與馬萊塔島之間的英迪斯潘索爾海峽(Indispensable Strait)尋找戰機。
5日傍晚,"伊-20"在肖特蘭完成裝載袖珍潛艇"Ha-11"号,乘員爲國弘信治(Kunihiro Shinji)海軍中尉和井上五郎(Inoue Goro)一兵曹,随即駛離肖特蘭港,取東南航向以18節航速直趨瓜島。"千代田"号則于次日離開肖特蘭返回特魯克。
圖10. 國弘信治海軍中尉(左)和井上五郎一兵曹(右)
圖11. 經過珍珠港作戰後的改進,袖珍潛艇已經可以從水下脫離母艇出擊
由于瓜島周邊制空權掌握在美軍手中,日軍母艇在白天都采用潛航方式航渡。6日晚20時45分,"伊-20"浮出水面,國弘中尉爬到甲闆上對"甲标的"進行最後的檢查。午夜時分,出擊命令下達。
7日淩晨3時30分(日方原始記錄使用東七區東京時間,瓜島位于東五區,以下均使用本地時間,以方便區分白天和黑夜),國弘和井上二人進入"甲标的",他們攜帶了可供一周食用的罐頭食品,包括紅豆糯米飯、五谷壽司等日本特色食品,以便在棄艇登岸後能在野外堅持更長時間。
15分鍾後,"伊-20"潛入水下。此時,母艇和"甲标的"之間尚可通過電話線聯系,國弘中尉通過電話報告"出發準備完畢"後,"伊-20"下潛到15米深度,兩艇之間的電話線随即被切斷,兩者隻能通過敲擊艇殼傳遞信号:一聲表示"準備出發",兩聲表示"前後部緊固帶解除",三聲表示"中央緊固帶解除"。母艇敲打信号後,"甲标的"也要敲擊回應以示确認收到。
大約五分鍾後,所有緊固帶都被順利解脫,國弘艇與母艇完全分離,"伊-20"按原計劃立即返航特魯克。國弘艇則啓動電動馬達,以4節航速,潛深30米駛向隆加錨地。
圖12. "甲标的"艇内細節,注意兩名艇員分别負責操艇和觀察指揮
圖13. "甲标的"使用的九七式潛望鏡細節圖
在航行平穩後,國弘艇增速至10節,潛航5小時後,國弘推斷已抵達隆加錨地以北9公裏處,于是改變航向駛向海岸,同時上升至潛望鏡深度,每隔5分鍾升起潛望鏡進行觀察。當他第三次觀察海面時,終于在鏡頭中發現了一叢椰子樹樹冠,此時大約是上午9時許。
國弘中尉轉動潛望鏡四處尋找目标,很快他就在約7000米距離上發現一艘驅逐艦,爲了保險起見,他下潛到20米深并減速至4節,朝向驅逐艦方向慢慢接近,由于海水逐漸變淺,艇殼不時與海底發生刮擦,讓兩個乘員一直提心吊膽。
25分鍾後,國弘艇重新上浮,這一次他發現了兩艘美軍驅逐艦正在卸載補給,他瞄準其中最近的一艘,從500米開外發射了下部發射管中的九七式魚雷。第一枚魚雷出艇後,艇首驟輕導緻艇體發生縱傾,艇首一下子沖出海面(這也是袖珍潛艇的老毛病了,直到戰争結束都沒能解決)。國弘中尉手忙腳亂地修正姿态後,又緊接着發射了上部發射管的魚雷,井上一兵曹随即操縱潛艇下潛到30米深并左滿舵脫離。
圖14. 日軍"甲标的"采用艇首上下兩個魚雷發射管的設計
圖15. 與"馬亞巴"号運輸艦同級的一艘運輸艦
此時在國弘艇周圍的三艘美艦分别是運輸艦"馬加巴"号(Majaba,AG-43)和兩艘驅逐艦"蘭斯多恩"号(Lansdowne,DD-486,格裏夫斯級)和"伍德沃斯"号(Woodworth,DD-460,本森級)。
9時27分,"蘭斯多恩"号上的一名觀察哨發現了日本人的潛望鏡,該艦進行了緊急規避機動,第一枚魚雷從艦底擦過沖上海灘,沒有爆炸。第二枚魚雷也從旁邊擦過,命中了後面吃水更深的"馬加巴"号的右舷,撕裂了輪機艙和鍋爐艙,造成船體右傾并下沉。所幸貨艙内已經卸空提供了較大的浮力,才沒有馬上沉沒。
在下潛過程中,兩個日本人聽到了魚雷的爆炸聲,這一下仿佛興奮劑一樣刺激了兩人的神經,兩人興奮地就快高呼萬歲了!
襲擊發生後,兩艘美軍驅逐艦使用聲納進行了長時間的探測和攻擊。9時36分,"蘭斯多恩"号一度探測到國弘艇的信号,并投下11枚深水炸彈,9時41分至48分,又緊接着投擲11枚。不過國弘艇顯然燒了高香,沒有受到嚴重損傷,隻在10時50分發現艇載羅盤失靈(這也是個老毛病了),此時該艇離開美軍已遠。
13時,國弘艇浮出海面,确定其正位于距離薩沃島1800米處,經觀測校正方向後再次下潛,航向埃斯佩蘭斯角。一小時後,目視可見埃斯佩蘭斯角,此次距離預定棄艇上岸的卡明波灣已經不遠,但在14時45分,兩艘美機的出現迫使國弘艇再次下潛。
圖16. 美軍驅逐艦"蘭斯多恩"号,DD-486
圖17. "蘭斯多恩"号的模型,更出名的是後來奉命擊沉"黃蜂"号航母
圖18. 本森級驅逐艦"伍德沃斯"号,參與了瓜島的若幹激戰
15時45分,羅盤徹底失靈,"Ha-11"隻能上浮至海面靠目視航行。16時30分,袖珍潛艇終于駛入馬洛波波角附近的淺水區,國弘中尉銷毀了艇上的機密文件,鑿沉了潛艇後涉水上岸,這一帶已是日軍的控制區。
國弘和井上兩人沿着海岸向東行進,抵達埃斯佩蘭斯角的日本海軍通信站,他們向肖特蘭發送了"甲标的"作戰史上的首份生還者戰鬥報告:"向兩艘敵運輸船發射魚雷,聽到命中的聲音,之後受到深彈攻擊,無法确認戰果,在南方海岸擱淺,潛艇浸水放棄,人員安然無恙。"
圖19. 1943年,兩名美軍站在擱淺在馬洛勃勃的國弘艇Ha-11的艇身上
國弘二人受到了很高待遇,他們很快被安排搭乘"伊-9"号潛艇撤回特魯克,又乘坐飛行艇回國,向海軍省高管做了當面彙報。國弘艇的成功攻擊和生還無疑加強了日軍繼續進行甲标的作戰的信心,他們的親身經曆也爲之後改進作戰提供了寶貴的價值。
"Ha-11"一直被留在馬洛波波灣的淺水中,1943年日軍撤離瓜島後,美軍找到了這條被遺棄的小艇,後來不知所終。
中雷的"馬加巴"号于當天下午在特魯納河河口擱淺,此後滞留瓜島兩月有餘,于1943年1月被拖到圖拉吉島,被判定難以修複。由于船體相對完整,該船被作爲浮動倉庫使用,度過了戰争的剩餘時光。
圖20. 入侵悉尼港的"甲标的",八卷中尉本來是其中一員
11月7日,"伊-16"和"伊-24"也抵達瓜島的預定出擊海域,但不知因何緣故,兩艇一直沒有獲得合适的戰機而未出動袖珍潛艇。直至4天後的11月11日淩晨6時21分,"伊-16"才在距離埃斯佩蘭斯角10.8英裏處釋放了八卷悌次中尉和橋本亮一的袖珍潛艇"Ha-30"号,在釋放過程中,八卷艇艇尾與母艇發生碰撞,導緻艇舵損壞無法操縱,八卷被迫浮出水面并放棄任務,随後在駛往卡明波灣(Kamimbo Bay)途中遭遇了兩架美機,八卷鑿沉了袖珍潛艇,下午18時,八卷和橋本兩人遊上馬洛勃勃角生還。
值得一提的是,八卷中尉原本被納入5月31日對悉尼港的偷襲行動中,但在事前的訓練事故中他搭檔的軍曹陣亡而推遲到瓜島戰役才第一次出擊。
圖21. 11月19日三好芳明艇的出擊路線圖
13日,回到特魯克的"伊-20"搭載其瓜島作戰中的第二艘袖珍潛艇"Ha-37"号(這也是該母艇搭載的第四艘"甲标的")出擊,艇員爲三好芳明(Miyoshi Yoshiaki)海軍中尉和梅田喜芳(Umeda Kiyoshi)一兵曹。
同樣在13日,"伊-24"也返回了特魯克,該艇原來搭載的"Ha-12"号發生故障而無法出擊。15日,"Ha-12"完成維修并仍由"伊-24"搭載出擊。
16日,在肖特蘭島,"伊-16"号完成搭載其在瓜島作戰中的第二艘袖珍潛艇"Ha-10"号并出擊,乘員爲外弘志(Hoka Hiroshi)海軍少尉和井熊新作(Inokuma Shinsaku)二兵曹。
19日淩晨5點,"伊-20"号從距埃斯佩蘭斯角6英裏外釋放了三好艇。幾分鍾後,三好艇的船尾舵再次發生漏油故障,無法潛航。三好中尉決定以海面航行接近美軍錨地,但這一次他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目标。8時55分,三好中尉在埃斯佩蘭斯角附近鑿沉了"甲标的",他和梅田二人遊泳上岸生還。
圖22. 瓜島形似大番薯,埃斯佩蘭斯角位于左上角突出部
圖23. 一張著名照片,前景"甲标的"可能是三好艇和八卷艇之一,後景是運輸船山田
23日淩晨1時05分,"伊-24"号在埃斯佩蘭斯角西北14英裏處釋放了迎泰明中尉的"Ha-12"号,但是這條艇很快失去了音信,從該艇之前曾返回特魯克維修判斷,該艇可能因故障沉沒。
26日,再次返回到特魯克的"伊-20"号裝載上其瓜島作戰的第三艘袖珍潛艇"Ha-8"号,乘員是田中千秋(Tanaka Chiaki)海軍少尉和三谷護(Mitani Mamoru)二兵曹。
28日淩晨4時55分,"伊-16"在隆加錨地東北方僅1公裏處釋放了外弘志少尉的"Ha-10"号,6時16分,外艇鬼使神差地穿越了驅逐艦組成的反潛屏障,以一發魚雷命中了美軍運輸艦"阿爾奇巴"号(Alchiba, AK-23),當時該艦正準備卸載其裝載的航空汽油、炸彈和彈藥,魚雷命中立即引發了劇烈爆炸和火災。
"阿爾奇巴"号的艦長詹姆斯·弗裏曼海軍上校(James Freeman)爲避免沉沒果斷下令搶灘,艦上大量的易燃物導緻的大火足足燃燒了四天,直至12月1日才被撲滅,弗雷曼上校因爲處置得當而被授予海軍十字勳章。外艇則在攻擊後便失蹤了,可能被美軍巡邏艦艇擊沉。
圖24. 1942年夏開赴太平洋的"阿爾奇巴"号運輸船
圖25. "阿爾奇巴"号艦長詹姆斯·弗裏曼上校因此戰獲頒海軍十字勳章
圖26. 11月28日,"阿爾奇巴"号在隆加錨地中雷後起火燃燒
"伊-16"于12月7日返回到肖特蘭,裝載上其瓜島作戰中的第三艘袖珍潛艇"Ha-22"号,乘員是門義視(Kado Yoshimi)海軍中尉和矢萩利夫 (Yahagi Toshio)二兵曹再次出擊。
12月1日,"伊-24"在肖特蘭裝載上其瓜島作戰中的第二艘袖珍潛艇"Ha-38"号,乘員是辻富雄(Tsuji Tomio)海軍中尉和坪倉大盛喜(Tsubokura Daiseiki)一兵曹。
12月2日深夜23時08分,"伊-20"從距埃斯佩蘭斯角10.8英裏外釋放了田中艇"Ha-8"。3日清晨,田中中尉發現了包括運輸船和驅逐艦在内的數個目标,正準備動手時,田中艇被擱淺在海底,一番掙紮後總算脫離。田中瞄準一艘運輸船發射了全部兩條魚雷,并聽到了一聲爆炸。随後田中艇被一艘美軍驅逐艦追逐,所幸得以逃脫至卡明波灣後棄艇上岸,田中和三谷兩人生還。實際上根據美軍記錄,田中攻擊的運輸船正是已經擱淺的"阿爾奇巴"号,魚雷也并未命中。
12月7日淩晨3時42分,"伊-24"釋放了辻富雄中尉的"Ha-38",8時59分,該艇又一次攻擊了擱淺的"阿爾奇巴"号,一條魚雷失地,另一條命中該艦左舷靠近引擎艙處。三次遇襲,兩次中雷的"阿爾奇巴"号可謂多災多難,但另一方方面來說,一條運輸船吸引了兩次火力,間接保護了戰友們,也算是"物盡其用"了。該船經臨時維修後于12月27日駛向圖拉吉島,随後于1943年1月中旬返回美國修理,于同年8月間作爲一艘快速運輸船(AKA-6)重新入役,1946年退役。
當天瓜島上的日軍海岸警戒哨報告說曾在10時10分發現一艘袖珍潛艇被兩艘美國驅逐艦追逐,逃往圖拉吉方向。實際上,"Ha-38"被一艘美軍驅潛艇"SC-477"盯上并投下8顆深水炸彈,随後不知所終,可能早就成了"SC-477"的彈下亡魂。
圖27. 12月3日,田中千秋艇的出擊示意圖
圖28. 1941年6月18日在波斯頓海軍船廠外的"阿爾奇巴"号
13日淩晨6時48分,"伊-16"在薩沃島以北10英裏處釋放了門中尉的"Ha-22"号。日出時分,門中尉發現了美軍醫院船索萊斯号(USS Solace,AH-5),并發射了兩條魚雷,無一命中。随後"Ha-22"被乘員鑿沉,門中尉等二人逃往埃斯佩蘭斯角生還。
圖29. 12月13日,門義視艇Ha-22号的出擊路線圖
圖30. "甲标的"袖珍潛艇潛航模拟圖
經過一個多月連續不斷的8次出擊作戰,"千代田"号帶來的"甲标的"已經損失三分之二,五艘袖珍潛艇的10名艇員得以生還,包括國弘信治艇"Ha-11"("伊-20"第一次出擊搭載)、三好芳明艇"Ha-37"("伊-20"第二次出擊搭載)、田中千秋艇"Ha-8"("伊-20"第三次出擊搭載)、八卷悌次艇"Ha-30"("伊-16"第一次出擊搭載)、門義視艇"Ha-22"("伊-16"第三次出擊搭載),另外三艘的6名艇員戰死,包括迎泰明艇"Ha-12"("伊-24"第一次和第二次出擊搭載)、辻富雄艇"Ha-38"("伊-24"第三次出擊搭載)、外弘志艇"Ha-10"("伊-16"第二次出擊搭載),由于戰果實在不佳(僅擊沉兩艘運輸艦),聯合艦隊司令部下達了中止瓜島"甲标的"作戰的命令。另一方面瓜島戰局日趨惡化,島上日軍糧彈斷絕,大型潛艇都不得不被轉用于運輸給養,無法繼續展開"甲标的"作戰。
就"甲标的"這種特攻武器的設計初衷和戰術策劃而言,日軍将其投入瓜島破交戰存在決策性失誤,這是以不恰當的方式使用不恰當兵力,企圖實現不切實際的目标!袖珍潛艇是一種特種作戰兵器,應該憑借其隐秘的性能特點深入敵方港口,攻擊大型戰艦等高價值目标,比如意大利海軍蛙人突擊隊對亞曆山大港的偷襲,英國海軍X艇對德軍"提爾皮茨"号戰列艦的攻擊。而在瓜島作戰中,"甲标的"的目标被定爲普通運輸船,希望通過襲擊阻止美軍的補給增援,這完全是不可能的,是對這種武器真正價值的貶低和浪費。
圖31. 千代田号"甲标的"母艦上的七組艇員合影,拍攝時間地點不明,但鑒于隻有在瓜島作戰期間同時出動了這麽多艇員組,或許就是拍攝于瓜島特殊潛航艇作戰期間
圖32. 1943年2月初,攝于特魯克,"千代田"号上幸存的艇員合影
圖33. 拍攝于瓜島岸邊的一處擱淺的袖珍潛艇航拍照片,在總計出擊的8艘袖珍潛艇中,僅有2次獲得戰果,而8艘耗費不小的袖珍潛艇全部損失,費效比實在是太低
圖34. 1945年打撈一條日本袖珍潛艇時期的照片,拍攝時間的具體地點不明,但可以辨識出是一條"甲标的"甲型
圖35. 可能是打撈同一艘袖珍潛艇的艉部照片
圖36. 打撈同一艘袖珍潛艇的照片,打撈船的編号AN60清晰可見,這或許可以提供打撈細節的線索
圖37. 一艘側面帶有編号38的袖珍潛艇照片,也有資料認爲這是一艘"甲标的"乙型,帶有柴油增程器
圖38. 大量裝備艇載機的日本潛艇是二戰各國海軍的一朵奇芭,這是一艘乙型潛艇的CG
依照慣例,在瓜島作戰中陣亡的乘員均追晉兩級軍銜,但相關公報的用辭要低調很多:"某君作爲某艦乘員在作戰中表現活躍,挺身突入瓜島錨地,攻擊敵艦隊取得巨大戰果,最終壯烈犧牲。"可能是因爲日本海軍自己都對于瓜島"甲标的"作戰效果不滿意,所以也沒有像以往那樣大肆宣揚鼓吹。
在衆多反思二戰日本海軍戰績的文章中,一直有對比德國潛艇戰并質疑日本潛艇部隊應用的聲音,實際上從日軍實際情況和太平洋戰争的客觀事實來分析,日軍潛艇數量稀少(相對德美兩國),作用于破交戰的成果有限(美澳運輸線重要性也較低),最有效果的用法就是堅持用于對主力艦隊的偵察和削弱上!
然而,瓜島戰役之後,由于日軍失去了進攻能力,在随後的兩年多垃圾時間裏,基本上見不到袖珍潛艇的進攻作戰,用于防禦戰的效果又極爲有限,這也算是盟軍和反法西斯陣營的幸運吧。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本文收錄在"潛艇戰史"專輯裏,更多内容也可以從下面的鏈接快捷進入:
- 給本站投稿,隻需輸入關鍵詞"投稿"-
- 加入本站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