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之于故事,故事之于演員,都是互相成就,榮辱與共的關系。
這在當下漸漸失去耐心的觀衆看來,也是一種對演員的警示。
現在,我們不妨爲他們多年的沉澱與爆發鼓掌。
很希望這種狀态一直保持下去。
起碼說明大家依然有一股熱情去創作好故事,做個好演員。
作者 | 摸金校尉
編輯|小白
排版 | 闆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說好故事成就了好演員,大概有一定的道理。
至少在2024年即将過去的此刻,讨論好故事之于好演員的重要性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一件事:
如何讓優秀的演員一直保持應有的狀态?
這需要預設一個前提——
演員有足夠的劇本選擇空間,以及重視他們的市場環境。
許多演員本身具備足夠優秀的條件,但"好故事"對于他們來說确實難求。
所以一旦某位演員憑借一部影視劇出圈時,坊間一般都會通過"追憶"的方式列舉很多其成長的過程,我也不能免俗。
比如周依然、蔣奇明、李庚希等,在今年都因爲一部或幾部影視劇獲得了廣泛關注,用現今的流行語叫"上桌"。
不過就事論事地說,任何人和事的破圈有其必然性,也一定有其偶然性。
影視劇如此,演員也是如此。
2024年9月中旬上映的電影《祝你幸福!》由宋佳、肖央主演,這部電影圍繞幾個家庭的生态和夫妻困境闡述了當下中國式婚姻的真實現狀,它沒有引發特别廣泛的話題,至少它不像現在的《好東西》那樣在票房和口碑上成爲現象級作品。
不過這些絲毫不影響兩位主演在今年受到的關注。
畢竟,他們此前和随後的作品,依然讓他們值得被觀衆讨論。
這就是演員的價值。
01
細節
同樣在9月中旬播出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距離電影《好東西》上映僅僅相隔兩個月,對于主演宋佳來說,劇影聯動使她的演技得到了大多數觀衆的肯定。
她在這兩部作品中的表現,也讓我想到一個關于故事角度和表演角度的思考:
"英雄史觀"還是"人民史觀",哪種更容易被觀衆接受?
不讨論影視劇不同時長限制的情況下,僅以故事本身的"苦難"叙事解析宋佳對角色的理解,我覺得"張桂梅"老師這個人物在不同的演員眼中或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遵循人物原型的基本外貌特征,這一點宋佳可以做到。而根據張桂梅老師本人的經曆演繹這位人物,需要考量她的人生經曆與真實經曆的苦難當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體會"她爲什麽堅持這麽久?"這件事本身。
宋佳飾演的張桂梅在肢體語言上呈現出很多細節,她昂首挺胸,不佝偻身子,在不同境遇下的反應也不一樣。
舉個例子:
"這個校長,你怕是做不成了。"别人說。她坐在那裏聽着,眼睛看着對方片刻,轉而拿起紅薯啃着,這個肢體動作代表的是緩解情緒并在思考的狀态。
"張桂梅"老師能夠堅持撐起女高,靠的不是聖徒式的自我殉道,而是左右逢源,用不同的态度解決不同的問題,因此《山花爛漫時》亦有體現她爲了拉贊助同客商把酒言歡的場面,這符合真實情境中高層管理者的社交場景。
如果她僅僅以一種表象的"殉道"姿态面對所有對她有質疑甚至反對她的人,那麽誰會支持她?誰會仰望一個主動把自己挂在十字架上的人?
同時,她通過對話展現自己爲女孩子們堅守的根本,如"你把我從家裏帶走的時候,我就拿你當成了媽媽。"(台詞大意),此時宋佳飾演的張桂梅眼神是專注地看着女孩子,接着她掉下了眼淚。無需過多煽情的表達,觀衆能夠得見這位女性獨立支撐的意志源泉。
在現實采訪時,張桂梅回憶自己的過去時講述了一件事:
她剛到南坪不久身患急病,當地人爲她捐款,有些老鄉甯願走十幾裏山路過來,爲的就是省下五塊錢,把這錢捐給她。
作爲女性知識分子,張桂梅懂得這種體恤,也知道如何回饋鄉鄰厚愛。那麽之于她的理解,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爲她成就女高事業的助力,而非敵人,這叫"人民史觀"。
"英雄史觀"是什麽樣呢?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用詞對不對,但我認爲有些影視劇過度放大了問題和困難,然後演員也要順着這種思路演出一種"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狀态。
似乎隻有這樣表演才能凸顯出事業竟成的偉大。實際上它會給觀衆造成一種人爲的隔離,包括對主人公的理解偏差。
宋佳飾演的張桂梅顯然更符合"活人"的定義。她妥協嗎?妥協。
"張桂梅"在面臨質疑時會啃紅薯緩解情緒,而非馬上站起來歇斯底裏地說出一套義正言辭的理想,這隻會吓跑所有人,包括觀衆。
她整理歸納了所有資料并主動提交給領導,告訴領導"我不當校長可以,但你要選一個有資格當校長的接替我才行。"
最後任務達成,大家知道她還是最佳人選。
她在沒有任何殉道的沖動下,依舊獲得了支持。
因此故事和人物,也經得住觀衆的理解和支持。
同樣,當宋佳搖身一變成爲上海文藝女中年時,不僅隻是"張桂梅"變成了"王鐵梅",還有一個"人民史觀"的再現。
02
下沉
《好東西》能夠被觀衆,包括部分男性觀衆接受的最主要的是它"溫和而堅定"的氣質。
它同樣沒有那種自我臆想中的"殉道"情節,而是通過調侃、揶揄、傾訴和吐槽等形式講述了當代中國女性真實的生存境況。
注意,這個境況不是物質上的,是精神上的。
它甚至借此還嘲諷了一把以"前夫哥"爲代表的"女權表演藝術家"們,認定這些人骨子裏比那些天生大男子主義者還不堪,至少後者還真實一些。
盡管"王鐵梅"這個名字于我的刻闆印象裏很不"上海",但這樣的單親媽媽如今确實爲數不少,人物本身也具備一線城市女性的生存焦慮,尤其是"離婚、有子、獨身"的中年知識女性,她同時還要接受互聯網時代對工作的沖擊,轉行自媒體寫爆款文章(此處同理心+1),但王鐵梅不是小姑娘,她對眼下的環境和自身的位置認知很清晰。
她在重刷人生時,還要兼顧女兒茉莉,以過來人身份"兼管"音樂新青年小葉,因此有觀衆說王鐵梅是"老公姐",也許這個稱呼較爲片面,但足夠形象。
王鐵梅在面對情感、事業、生活的多重壓力下,她依然沒有崩潰,或者說她懂得調劑心态。這也符合她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人生閱曆。我覺得以宋佳的年齡(非冒犯)而言,她有能力勝任這個角色,就像她當年出演電視劇《闖關東》的"鮮兒"一樣。
很多年後有心人再品味一番,會覺得"鮮兒"和宋佳本人的氣質很搭,盡管那時宋佳還被叫"小宋佳"。
說回《好東西》,身爲男性,我同樣認可其表達的聲音,如前所述,溫和而堅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它很理智地看待現下的兩性關系和兩性問題,而不是單方面輸出C語言,或者索性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立場。
這種語境的傳遞,需要宋佳,最起碼是宋佳這種類型的女性表現出來:
王鐵梅跟任何人對話的時候,尤其是在進行情感交流的時候,目光盡量保持接觸。這個人物和"張桂梅"又不一樣。
《山花爛漫時》裏,宋佳飾演的張桂梅不止一次地在聽别人的話時沒有看着對方,這是角色特質——
結合張桂梅老師的現實采訪與人生經曆,她有很多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和情愛無關,和發展乃至基本的生存(學校)有關。那麽這個人物需要通過這樣的細節體現出她的日常狀态,以細節側寫人物的不易和沉重,而非簡單的語言表現。
置于"王鐵梅"則是另一番情況:
她需要通過細節,如注視、語速和微表情表現出基本的文化素養,她沒有一堆學生要操心,她隻有一個孩子和她自己,外加另一個"孩子"(小葉)作爲生活中最常交流的對象。
這些交流中,"王鐵梅"眼神和語氣的呈現也不盡同。如對小茉莉她的音調是"低8度",對小葉則是在調侃中疏導。這個角色讨喜就在于她是開放而通達的,觀衆,尤其是女性觀衆現實中恰恰擁有或渴望這樣一位"閱人無數"的大姐姐在場答疑。
同時,她本人承受的迷茫和彷徨,也爲這個角色注入了不似"女爹"的活人氣息。
這一點,又與"張桂梅"殊途同歸。
宋佳在這兩個角色上,顯示出的是"沉"下去——
讓角色"沉"到生活中,不喊口号、不形而上、更不以身"殉道",這個道,也包括如今屢被争議的女權主義話題。
這是我爲什麽說《好東西》也是"人民史觀"的原因:
是溝通,不是對立。
是理解,不是誤解。
03
積極
不妨先将視野從"她力量"上移開,隻看宋佳本人的演技,通過上述一劇一影可以看出她認真地揣摩了角色,知道角色應該"沉"在何處。
如《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裏的林慧,宋佳飾演的這個角色十分不"她力量",甚至惹人又厭又憐:
少不更事,偏偏花容月貌,喜歡古惑仔(秦昊)以身相許。人家犯事跑路後索性嫁個"老實人",沒想到人家回過神來發現"買一送一"結果自己被家暴,直到被送進精神病院。後來古惑仔搖身一變回來搞"交易",她又成了"紀念品",被擺上了桌。
林慧的可恨在于她助纣爲虐,林慧的可悲在于她愛的人始終是個人渣。宋佳的表演打破了我對她此前剛毅的,外柔内剛的印象。這個角色後來的表現是神經質的、人格分裂的,你能在她身上看到"善惡争戰"的具體表現。
不帶惡意地評價,宋佳飾演的林慧可以視作《好東西》裏的假設黑化的"小葉"。
旁觀者看來,這對于宋佳來說很有意思——
"過去"(角色)的人審視"現在"的人。
總之今年宋佳影劇雙佳,《山花爛漫時》某瓣開分至今,已成爲近九年其平台國産劇評分第一。《好東西》更不用說了,票房一路走高。也是某瓣今年目前評分最高。
如今審視宋佳,說她花旦也可,說她青衣也行。就像"老公姐"這個稱呼,都說明她在好故事的基礎上完全發揮出了好演員的實力。
這對于前些年一直哀歎的"40+女演員"而言,有積極的意義——
宋佳從來不認爲年齡對于女演員有什麽必然的禁锢。
關鍵還是有個好故事,讓好演員有所發揮。
所以盤點她從2006年至今出演的很多作品,也要客觀地看待,有些作品她的發揮空間并不大。但就像她曾經說得那樣:
"角色和我的感受攪在一起,我也不知道是角色的感覺還是我的感覺,很複雜,特别爽,然後就上瘾了"。
好演員的狀态就是這麽簡單。
和她同年(1980年)生人的肖央也是如此。
我給肖央的演技概括一個字:
俗。
這不是貶義,因爲不是所有演員都能"俗"。
那年拍《唐探》前,陳思誠說要找一個"看着很猥瑣"的演員。
接着問題來了——
誰會舉手說"我很猥瑣"?
結果他找到了肖央。
肖央的"俗"就此開始。
04
沉澱
有十五年以上互聯網體驗的人都知道肖央的過去,因此省去一些碎言,包括《老男孩》《父親》《小蘋果》《猛龍過江》以及……筷子兄弟。
坦率地說,肖央出道後,我對他的印象僅停留在上述作品,即便是《唐探》,我的注意力也放在了故事本身。肖央扮醜不是突破,而是必然。
因爲演藝圈,曆來追求的都是"不長得帥,就長得怪"。
總之要有印象。
肖央不是一個容易給人留下印象的人,這也導緻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分不清楚"筷子兄弟"中誰是肖央,誰是王太利。
這種概念一直到《唐探》大火。
可對于肖央來說,他依然處于"醜配"的位置——哪怕他的泰式普通話很搞笑。
《唐探》系列之後,肖央依然沿襲了既定的喜劇風格,出演了一部《情聖》,這部電影對女性觀衆很不友好,尤其在"她力量"覺醒之後。
它足夠喜劇,足夠荒誕,但不夠"皆大歡喜"。
倒是插曲《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配合肖央(角色)在地下停車場初見克拉拉(角色)時的裝腔作勢很有意思,但總體上依然繼續保持着一種猥瑣的氣質,尤其是肖央飾演的出軌男。
本來按照既定路線,肖央可能會漸漸泯然,好在他一直掙紮。
出演《誤殺》前,他主演了一部《天氣預爆》。
我知道這部電影口碑票房雙撲,不過我依然認爲這是一部被低估了的現代神話題材影片,片中肖央和小沈陽,這一正一邪的兩位"雷神"各自塑造的角色不能說出彩,表現都很優秀。
也可能是彼時這兩位演員都處于事業發展的探索期,但他們的表演始終有種信手拈來的松弛感。
肖央在這部電影裏依然保持喜劇表演的基調,誇張色彩卻減弱了不少,尤其是"愛情戲"方面,肖央鮮見地進步了——
或者說觀衆能夠看到他有認真的"感情戲"了。
和《情聖》中怕老婆的感情戲不同,肖央是草根對"女神"(杜鵑飾演電母,真的是女神)的欲言又止,以及獨守女神數年的堅守。
他的表現不是目光堅毅說"非你不娶",而是在女神化爲石像的這段時間裏,該幹嘛幹嘛,吃着泡面看着電視,還是個俗人樣貌,平凡的"俗"漸漸加持于"醜"中。
直到《誤殺》,讓這份"俗"大放異彩。
05
堅持
關于《誤殺》裏的經典鏡頭太多,不一一贅述。
隻說一個印象深刻但也許少有人注意到的細節,就是肖央在ATM機監控中的擡頭一望。
我該如何形容他這個鏡頭在整個故事中的靈魂作用呢?
第一印象就是 "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這貨跟案子有關"的窩囊樣子。
事實上在故事設定裏,肖央扮演的老好人如果不是因爲妻女遭辱的話,确實不容易跟"罪案"聯系在一起。
我也看過印度的原版故事,可能是人種原因吧,高鼻深目的主角認真起來還是有些讓人發怵的。
但肖央不會,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副無辜可憐的憨憨模樣。
我甚至都替警察難過:
你們看着這貨,怎麽忍心懷疑他?
這種印象延續到《誤殺2》,他還是一副憨憨的樣子。肖央這種演員要扮"惡"很不容易,但正因爲這種形象和他做的事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感,結合故事内容,更容易讓觀衆偏向同情他。
這時,肖央身上"醜"氣消散,轉向另一條賽道:
無用的好人。
往往這種角色透出的"俗"很能引發潛意識的行爲認同。
2024年,肖央有四部主演的電影,分别是《祝你幸福!》《出入平安》《浴火之路》和《誤殺3》,前三部已經上映,《誤殺3》目前定在春節檔,網劇則是《唐探2》。
當然,其他他參演的電影我沒統計在内,因爲一來戲份不多,二來演技發揮層面可誇之處也不多。除了前述的《祝你幸福!》《出入平安》很可惜提前撤檔。
他飾演的死刑犯最後死在救災路上,這部電影創意層面确實很好,奈何時運不濟。但肖央演得沒問題,包括他"以死求生"——
希望用自己的死爲妻兒争取一份榮譽的動機,讓他徹底消弭了"醜",轉而用老實了一輩子的"俗"做一場向死的博弈。
至于《浴火之路》作爲犯罪片走的雙男主路線,裏面很多演員的表演都打破了我的認知,如馮德倫和潘斌龍,一壞一悲。
和劉烨搭檔的肖央也不再是《唐探》裏負責賣醜的角色互補,他粗鄙有原則,混蛋不壞蛋,依舊是"俗"而真實的樣貌,我認爲肖央的角色爲這部電影增添了更多的現實感——
因爲劉烨飾演的前警察教官不常見,但肖央飾演的崔大路随處可見。
《誤殺3》據說選擇了原創故事,至此我無法評價。
不過肖央的戲路至此應該已經形成了基調:
俗,俗到大家都認同這種真實感。
其實和宋佳的"沉"異曲同工。
06
認同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影視劇從題材到表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觀衆還是傾向看到真實的,更能産生共鳴的呈現形式。
有時一個好演員因爲一個好故事,在沉澱多年後終于獲得觀衆認可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即便他們的"江湖诨号"有時充滿調侃,如宋佳的"老公姐"和肖央的"河北宋康昊"(肖央是河北承德人)。
調侃歸調侃,還是說明觀衆認可他們的表演。
我認爲中國内地不缺好演員,上文中提到的人物之所以榜上有名,也正是出于他們各自演出的好故事。
在"70、80、90、00"這四個年齡區間内,我們都能找到不同的好演員,限于篇幅我不再列舉。僅對于2024年影劇雙殺的宋佳和出鏡次數最多的肖央做一個關于演技的粗淺評價。
鑒于這兩位演員的出道時間較爲久遠,也不一一說明他們的所有主演及參演的影視作品。
否則,難免有"看着答案寫問題"之嫌。
畢竟有些作品确實無法體現出他們應有的水平,自然也不能和他們的代表作一起"得享太廟"。
不過我還是希望他們有機會嘗試更多元化的角色,在表演的深度和廣度上繼續突破自我。
像《山花爛漫時》《好東西》以及《誤殺》系列等這樣的爆款,對于目前的影視劇市場來說依然屬于少數。
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同類角色出演過多,對觀衆易造成審美疲勞的風險——
演員之于故事,故事之于演員,都是互相成就,榮辱與共的關系。
這在當下漸漸失去耐心的觀衆看來,也是一種對演員的警示。
現在,我們不妨爲他們多年的沉澱與爆發鼓掌。
很希望這種狀态一直保持下去。
起碼說明大家依然有一股熱情去創作好故事,做個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