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貸政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市場強烈關注。2 月 12 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廣西南甯市多個樓盤對外宣稱 " 住房按揭貸款年齡期限可延長至 80 歲 ",且當地多家銀行予以證實。此事随即沖上熱搜,引發廣泛讨論。
所謂的 " 房貸年齡延至 80 歲 ",并非指 80 歲還能貸款。其嚴格的定義是,房貸申請人的年齡和貸款期限之和不得超過 80 年。而據财聯社記者了解,中信銀行方面雖然将申請人年齡與貸款期限之和放松至 80 年,但貸款人年齡最大仍然不得超過 70 歲,且相關業務前提是已經核實貸款人收入流水滿足貸款要求。在此前,行業的一般慣例是二者加總不得超過 70 年,但也曾有銀行放寬這一限制,調至 75 年。
從昨日輿論走向來看,很多網友對此持反對态度,認為這樣是在助長 " 炒房 ","80 歲還在還貸太不人道 "。筆者的看法則是,這類觀點一定程度上過于情緒化。因為客觀來看,當前中國人均壽命在不斷增長,部分中老年人群真實存在住房改善需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為其提供 " 房貸年齡延至 80 歲 " 的服務未嘗不可。
從行業内的實際情況來看,此前已有大行放寬限制,将房貸年齡延至 75 歲。多地也曾出現過 " 組合貸 "、" 接力貸 " 等産品,在家庭成員支持的情況下可以将房貸年齡做到 80 歲。這些政策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旨在用更寬容的信貸政策,吸引更多的剛需客戶進入樓市,或者說是希望拓展更多的房貸市場——畢竟房貸過去一直是銀行最優質、最穩定的貸款。
但要強調的是,無論信貸政策怎樣創新,金融機構恪守最基本的風險底線仍然是第一位的。對房貸業務而言,貸款人需求的真實性、收入和流水的真實性,以及還款來源的穩定性是風控核心要素,這些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通融。無論當下提供類似服務的銀行機構涉及多少家,都不能放松按揭的風險标準,要确保每一筆發放的房貸有足額的抵押擔保,否則對貸款人、金融機構來說都不是好事。銀行切不可為了一時的考核指标或者其他因素罔顧基本的風險。
同時,考慮到按揭貸款,特别是新房按揭通常與開發貸配套捆綁,我們還要警惕是否有的金融機構為了順利回收自身開發貸而降低零售端的風控标準。不過從此次事件來看,南甯當地銀行守住了 " 貸款人年齡不超過 70 歲 " 這一基本的行業風控慣例,因此其助力開發貸回收的動機并不存在。但從輿論來看,相關政策顯然利好區域内的房地産市場,以至于引發外界質疑。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應對措施應是當地監管部門牽頭,對規則統一厘清再予以發布,這樣更具權威性。
最後,對于購房者來說,也需要對自身的需求和償債能力有清醒的認識,要量力而行而非沖動行事。如果認為相關政策的變化再度打開了房地産市場的投機空間,那就更是錯的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