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馮侖風馬牛 (ID:fengluntalk),作者:馮侖風馬牛,原文标題:《馮侖:讓的智慧》,題圖來自:AI 生成
問:馮叔,您在直播裏曾經多次提到,您很喜歡《道德經》,很推崇諸如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 的理念。我想請教您的是,我們做生意,不就是要追求利潤的嘛,但利潤總是有限的,有人拿得多了,必然就有人拿得少。所以,該怎麽理解 " 不争即争 " 呢?
馮侖:做生意、追求利潤,有的人願意 " 争 ",斤斤計較。比如說,賣一箱子飲料,能掙十塊錢,九塊九都不同意,這是一種人。很多做生意的人都這樣。
但是做大生意、做得好的都會讓。讓不是送,把利都送出去了還做什麽生意?讓在于不把一個瞬間的多和少絕對起來,而是把它相對起來看,這樣就能夠很快達成交易。
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 " 利潤之後的利潤 "。什麽是利潤之後的利潤?比如說,按照市場合理合法的标準,也不做錯事,我能賺十塊錢。但是,要賺這十塊錢,我可能要跟人談兩個禮拜才能談成。這兩個禮拜的成本,八塊錢就出去了,内心的不愉快,又一塊五沒了,其實就賺了五毛錢。而且别人覺得我這個人很雞賊,就這點事,扯那麽長時間,雖然達成交易了,但是很煩我,他第二次再也不來找我了。
于是我選擇隻賺八塊。賺八塊是什麽結果呢?因爲我讓對方兩塊錢,他有成就感,覺得占我便宜了;他覺得占便宜,以後一旦有機會,第一時間就找我。于是我兩個禮拜做了三次這種生意,這就是二十四塊錢,減去這兩個禮拜的成本,八塊錢,還有十六塊,這叫利潤之後的利潤。
也就是不把它絕對化。多那麽點、少那麽點,都可以。這樣的話,大家都覺得跟我做生意能占到便宜。當所有人都認爲能占到便宜,都來找我的時候,我的機會就多了,選擇也多了。
多年前,我曾經觀察過路邊的早點攤。比如說炸油餅,一個油餅五毛錢成本,賣兩塊錢,能掙一塊五。有的攤主把錢看得很絕對,認爲 " 多就是多,少就是少 ",錢很重要,所以覺得五毛錢成本太高,那能不能用地溝油?成本三毛錢就行。" 蒼蠅也是肉,爲什麽不吃?" 多掙兩毛錢也好啊。于是,這個炸油餅的人就會面少一點、油也差一點。
也有攤主覺得還是要讓人吃了身體健康。他的心思在健康上,沒在錢上,他就用品質最好的油、最好的面。同時還考慮别人拿餅的時候别燙手,再在拿油餅的這張紙上面寫幾個字,提醒注意燙。他心中有别人,結果别人都知道他們家的油餅是健康的,服務是貼心的,他們家門口的排隊越排越長,那家就不好了。我還因此開玩笑說,"心離錢越遠,錢離口袋越近。"
所以我們注重的是交易的頻次、交易的感覺,是交易的絕對利潤。這次可能差一點,差得也不多,但是多交易一次不就都回來了?這就叫做利潤之後的利潤。
你要記住一點,在 " 掙錢 " 這個事情上,不能絕對地認爲 " 多就是多,少就是少 "。心總是在錢上不行,隻想着把錢裝到自己口袋裏更不行,心一定要在錢的前邊,要問一問自己做這個生意是爲什麽,更要想一想做這個生意能爲别人帶來什麽。
差不多十多年以前,我的一個朋友 A 賣過一個項目給另外一個朋友 B。B 買了這個資産以後,經營比較困難,就找我們一塊吃飯,想反悔。A 說,今天我們不談買賣,你晚上好好睡一覺,明天早晨起來,如果覺得買了我這個東西特别不舒服,我再給你解決的辦法。第二天早上,A 主動問," 睡了一覺,還舒服嗎?"B 說," 不太舒服。"A:"OK,那我把錢退給你,下午就退。舒服了嗎?"B:" 舒服了。" 然後大家繼續一塊兒吃飯。
那是一個地産項目。沒想到退了以後,隻過了半年,那個地方房價飛漲,朋友 A 還賺了。按理說,當初他賣掉的時候,解套了,掙錢了,之後就可以不管。他不這樣。他後來告訴我,當時他的公司其實也沒那麽多錢,可是他做生意就是這樣,他覺得如果讓對方不舒服,其實會損害自己的信譽。所以對方找來的時候他就考慮退錢。
現在他們的事業都做得很大,我們還經常在一起開玩笑,B 對 A 說," 感謝你,當時退了之後是覺得舒服了,當然你也掙了錢。" 我看在眼裏,覺得很感動。在商場上做生意,還能成爲朋友,其實不容易。關鍵就在于大家對于利害的看法,是讓還是争?争的人當下很有成就感,但是事後路會窄,讓的人路會越走越寬,生意也能越做越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