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王一鵬
頭圖 | 虎嗅拍攝
在營銷行業中,有一道經典的面試題目:把這支圓珠筆以 XX 的價格賣給我。
但如果這個問題出自一家 AI 硬件公司的面試官之口,或許可以直接嘗試回答," 它是由 AI 驅動的。"
雖然這聽起來荒誕不經,但當下部分消費電子品公司的确就是這麽做的。
這些廠商竭力向世人展示,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在各種場景中與硬件實現深度融合,但其中多數産品的最大意義,可能就是驗證如何在需求不存在的情況下,通過 " 腦補 " 去定義一款産品。
當然,類似的故事在消費電子的曆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新技術在落地探索的初期,往往都會伴随着一大批具有實驗色彩的産品出現。
隻不過,相較于過去的技術先行者們,當下很多緻力于 AI 硬件的廠商,大概率非常清楚自家産品連 " 概念性 " 都談不上。
AI 等于品牌升級 ?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 AI 硬件的邊界拓展上,傳統家電企業可能是行業中最激進的那一批。
兩年前,三星曾展示過一款球形機器人 "Ballie",它最大的賣點是能夠在家居場景中,跟随用戶移動并完成一些簡單的交互。也許三星也意識到了這個創意有多麽雞肋,Ballie 在當年亮相後,便沒了下文。
但前不久,三星在完成對 Ballie 的修修補補後,又一次展示了這款産品。按照三星官方的說法,升級後的 Ballie 定位于 "AI 陪伴機器人 ",自帶投影功能,可以随時爲用戶播放視頻片段,也可以鏈接并控制家中的智能設備。
圖片來源:Samsung Electronics
抛去高大上的包裝概念,控制智能設備的工具,我們一般稱之爲網關。問題是,誰會需要一個能夠跟随自己走動的網關和投影儀?
同屬韓企的 LG 也展示了類似的陪伴型機器人産品,并将其定義爲 "AI 管家 ",旨在幫助用戶巡視家中,以及觀察寵物的情況。LG 方面還特别提到,它可以通過捕捉用戶的表情及聲音去分析用戶的心裏狀态,如果用戶情緒不佳,它還會播放音樂來振奮人心。
但還是那個問題,除了早教等少數特定場景外,即便是經過充分訓練和參數調整的大語言模型,當下似乎也不足以支撐機器人即時、準确地理解用戶的語意,那麽陪伴型機器人的需求基礎是什麽呢?
Forrest 的首席分析師 Dipanjan Chatterjee 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上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沒有人想穿着便衣出現在變裝舞會上。
言外之意,當下任何公司都必須迎合行業主流,展示出自家在 AI 上的動作。
但筆者認爲,真正能夠讓 AI 在硬件上落地的,恰恰是那些樸實無華的 " 便裝 "。
同樣以三星和 LG 爲例,今年這兩家都推出了适用于電視的 AI 芯片,并且在重心也都沒有放在人機交互這些噱頭上,而是重點去通過 AI 芯片和神經網絡模型去提升電視的畫質。
簡單來說,在 AI 芯片的加持下,這些廠商的電視現在可以對每一幀畫面進行分析,并智能補充畫面細節,比如對背景進行去噪,對畫面主體進入邊緣銳化,讓畫面更加清晰。
雖然尚不清楚是否能夠達到廠商所宣傳的 "4K 變 8K" 的效果,但這種技術路徑的确實打實地解決了用戶對于電視的硬性需求:在片源質量較低的情況下,通過硬件去提升畫質體驗。
或許這項技術聽起來遠不如 " 多模态模型 "、" 生成式 AI" 那樣 " 性感 ",但至少對于硬件廠商來說,結合自身基礎業務探索 AI 應用,要比那些陪伴型機器人靠譜得多。
背靠 AI 好乘涼?
相較于執着具身智能的家電企業,初創公司們吃相要難看得多。
之所以是用 " 吃相 " 而不是 " 腦洞 " 來概括這些公司的狀态,是因爲筆者非常肯定,這些創業者們完全清楚自己的産品有多麽無厘頭。
比如一個名爲 SeerGrills 的初創企業推出的烤箱,該團隊表示通過 AI 對熱輻射的精準控制,這款烤箱可以以 1000-1600 華氏度(約爲 538-871 攝氏度)的溫度,在兩分鍾裏完成一塊牛排的烤制。
圖片來源:CNET
很難想象,在這個溫度下,蛋白質如何才能避免完全焦化,人工智能雖然能夠賦能各行各業,但應該不會扭轉物理定律。
除了這種完全 " 不着調 " 的 AI 應用外,也有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創意。
比如初創公司 Rabbit 發布的手持式 AI 硬件産品 "Rabbit R1"。
這款産品配備了一塊 2.88 英寸觸屏,一個拍攝用的可旋轉攝像頭、一個交互用的滾輪按鈕以及一個麥克風。
根據該公司的介紹,Rabbit R1 可以通過語音輸入的方式,爲用戶提供導航、預約網約車等服務。Rabbit 團隊還着重強調了,這款産品基于 " 大型動作模型(LAM)" 打造,這意味着用戶在用自然語言發出指令後,Rabbit R1 即可理解用戶的操作意圖并完成相應的任務。
圖片來源:Tom ’ s Guide
僅就系統的操作邏輯上來說,這款設備解決了許多手機廠商們在設計 UI/OS 時的難題——減少用戶操作層級,甚至可以說是實現了 " 零操作層級 ",因爲用戶根本不需要調用 APP,就可以下達相應指令,而且這款設備也可以通過 SIM 卡或 WIFI 鏈接網絡獨立使用。
不過,Rabbit R1 絕對算不上是填補了某個市場空白,因爲這款根本無法占據終端市場的任何生态位。
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這款手持式 AI 硬件能夠替代手機嗎?答案很明顯:完全不能。那麽消費者爲什麽要在手機之外,再額外攜帶另一個智能終端呢?
其次,從 Rabbit R1 的設計理念上可以看出,這款設備非常依賴語音交互,上面那塊 2.88 寸大小的觸控屏大概也無法支持其他交互方式,但問題在于,消費者對于語音交互的依賴程度本來就很低,它既無法替代觸控交互,也無法滿足用戶在公衆場所的隐私需求。
這其實也很好解釋了,爲什麽在手機廠商 " 卷生卷死 " 的今天,無論是 Siri,還是國産手機的語音助手,都保持着一緻的難用,因爲用戶對于這項功能真沒什麽需求。
我們可以進一步設想下,即便在接入大語言模型後,語音助手在功能實現上得到質的提升,但這其中需要其他智能終端的參與嗎?手機廠商們完全可以基于手機強悍的算力對大模型進行本地部署。
把智能手機上已經集成的某一功能拿出來單獨售賣,這種魔幻程度不亞于在 2024 年推出一款小靈通。
全軍覆沒?
說了這麽多 , 以 AI 爲賣點的硬件産品,難道都該被一竿子打死嗎?當然不是,如上文提到的用 AI 芯片提升畫質的電視,以及時下各主機廠布局的 AI PC,都是很好的嘗試。
實際上,縱觀以往以 AI 爲賣點的電子産品,其成功路徑是有迹可循的。
在 1 月 27 日剛剛結束的虎嗅生成式 AI 沙龍上,宜創科技創始人宜博提到,AI 的真正價值在于改變了供需關系,即提供稀缺性的功能或服務,而非簡單地提高生産效率。在上一個時代的應用裏,簡單集成 AI 功能,其實受到了認知層面的局限。
那麽哪類産品具備提供稀缺性服務的屬性呢?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以亞馬遜 Echo 爲代表的智能音箱。
Echo 在産品層面的意義,在于将家居場景中,播放音樂、查詢天氣等繁瑣交互,一次性簡化爲語音命令。且在家居場景中,用戶說出語音指令,并不會引起尴尬,這與當下的 AI 便攜式設備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是智能健身魔鏡。這一産品的從業者,在過去三年間的融資水平相當誇張,僅在 2021 年,Fiture 一家企業就融了 3 億美金。其 AI 層面的稀缺性在于,每個人的健身動作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走形,真人教練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指導,傳統的健身課程則解決不了這個痛點。這是健身鏡發力 C 端市場的核心價值點。
事實上,過往幾乎不存在一個 3C 産品,在原本滲透受挫的情況下,僅靠集成 AI 功能,就翻身崛起的案例。
另外一個問題在于,AI 不僅要在 C 端提供更多産品價值,也要在 B 端有足夠的資源撬動能力,否則就會有些 " 勢單力孤 "。
比如智能音箱的出現,其實是打破了智能家居過去多以單品形态出現的局面,通過語音識别和設備中控等功能成爲了用戶切入 IoT 的入口,進而撬動了一大批與之相關的産業,并形成了聯動發展。
雖然根據 IDC 的統計數據,自 2021 年 6 月開始,全球智能音箱行業便進入持續性萎縮階段。但在生意紅火的那幾年,Echo 的爆賣已經完成了其作爲一款商業産品的曆史使命。
而當下那些還沒有找到應用場景、努力爲用戶人爲創造需求的 AI 硬件,還不具備當年智能音箱的基本盤,那麽對于這些産品能否獲得市場青睐,答案可能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