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8 日,張蘭曬出一段跟董明珠會面的視頻。
讓人驚訝的是,以往大殺四方的霸氣蘭姐,在女大佬董明珠的面前,俨然是滿眼崇拜的小迷妹一枚。
董明珠聽說的張蘭比自己小,親切地喊她 " 小妹妹 ",還誇張蘭很火。
閃着星星眼的張蘭,則乖巧低調地表示:" 沒有沒有,一直向您學習。"
作爲網紅級别的女性企業家,她們共同點頗多:
事業上,都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商界傳奇;家庭裏,都又當爹又當媽地帶過兒子。
這兩位相差四歲、在江湖上一南一北叱咤風雲的女大佬,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從事領域不同,卻像形成了閉環一樣,同爲六十多歲的女企業家選手,在直播賽道頂峰相見了。
她們的命運背後,到底是冥冥之中的巧合,還是多方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以及,在以男性占主導的各行各業裏,站到金字塔頂尖的女性,又是如何打破偏見、破局而出的?
乘着時代之風,走出安穩的舒适區是第一步。
1954 年,董明珠出生于江蘇南京一個普通人家,從安徽省蕪湖幹部教育學院畢業後,又回到南京,在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30 歲那年,董明珠迎來了人生最大的轉折——丈夫病逝,那時孩子才兩歲。
接下來的六年,董明珠一邊帶娃去單位上班,一邊琢磨如何賺更多錢。
(董明珠自媒體首度公開的董明珠年輕照)
曆史的車輪,悄然來到了 1990 年。
整個九十年代,是大時代環境下的關鍵十年:是國際形勢風雲劇變,國内經濟全面躍升的黃金時期。
那時,洶湧的南下打工潮掀起了曆史高峰。無數人懷揣着夢想,來到廣州、深圳這些南方發達城市淘金。
36 歲的董明珠也心動了,她辭去了發展受限的事業單位,把 8 歲的孩子留給父母照顧,先來到深圳、又輾轉到達珠海,成爲了海利空調廠(格力前身)一名基層銷售員。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打響董明珠名号第一槍的地點就是安徽合肥。
那時,九十年代早期廠家還沿襲着計劃經濟時期先發貨、後付款的方式,常常陷入 " 三角債 "。
董明珠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向欠款 42 萬的經銷商追債。
欠錢的是大爺,董明珠就堵這位 " 大爺 ",軟硬皆施耗了 40 天,親自把貨拉了回去。
吃夠了要債的苦,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董明珠,設立 " 先款後貨,絕不賒賬 " 的商規,掃除了曆史遺風。
除了不賒賬的策略,董明珠還不許業務員拿回扣,拿 1 分錢,即開除。
親哥哥找她托關系,都慘遭拒絕,一氣之下把董明珠逐出家譜 ……
而在董明珠謀劃南下打工的這段時間,遠在北京的張蘭,辭去了穩定的文員工作,把同樣 8 歲的汪小菲留給了親人,遠赴加拿大淘金。
在那之前,張蘭的日子更加 " 驚心動魄 "。用結果倒推,張蘭的前半生,共有兩次曆史性的扭轉。
第一次,搞定回京調令,拿到了改變命運關鍵的一張牌。
由于曆史原因,張蘭跟随知識分子父母在湖北生活,返鄉潮來臨時,有調令就能回到首都。
大人無計可施,張蘭找到了負責調動人事工作司長的女兒,求到了一張回北京的病退證明。這一紙調令,把張蘭一家的人生都撥回了正軌。
第二次,剛恢複高考就考上大學,畢業分配到了鐵飯碗。
雖然生活條件不好,張蘭從小學習名列前茅,恢複高考制度後,順利考入北京工商大學。
但張蘭不滿足鐵飯碗的死工資,決心去投奔加拿大的舅舅,全家人一起幫她湊齊路費,期盼她再一次改變命運。
而回到北京成爲首都的大學生,最大的作用是:提升眼界和格局,利用地理優勢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壁壘。
這也是爲什麽,同樣是出去闖蕩江湖:
農村勞動力流向深圳,靠熟人口口相傳;南京出身、智商情商雙開花的董明珠,步入了跟錢最近的銷售賽道。
北京市民張蘭順着舅舅的關系,到國外積累原始資本;京城名流子弟洪晃和北大高材生谷愛淩媽媽,留學世界名校長世面 ……
站在九十年代初期風口的人,就是各圈層裏對錢最敏感的那一撥人,他們乘着時代的風,來到命運的分水嶺,拉開各自傳奇人生的序幕。
1992 年開始,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一股敢爲人先的春風吹向神州大地,中國經濟迅猛增長,全國人民都沸騰起來了!
就在這一年,董明珠和張蘭都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董明珠個人業績達到了 1600 萬元,一個人占了公司總銷售額的八分之一。而拿着 2 萬美金回國的張蘭,用第一桶金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館。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董明珠得到貴人朱江洪的賞識,一步步被破格提拔爲經營部部長、格力電器總經理、格力集團董事長。
張蘭則成了一代餐飲女大佬,從東四的阿蘭餐廳,廣安門的阿蘭烤鴨大酒店,亞運村的百鳥園花園魚翅海鮮大酒樓,一路開到了 " 餐飲業的愛馬仕 " 俏江南,借着 2008 年北京奧運會、2010 年上海世博會的東風,走向了事業的巅峰。
然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經商也是如此。
更加巧合的是,幾乎是前後腳,董明珠和張蘭遇到了事業的最大危機。
跟迅猛騰飛的中國相對比,西方國家經濟進入了發展疲軟期,外資企業紛紛開始在中國尋找 " 會下金蛋的金雞 " 收購或投資。
沒一絲絲預兆,格力電器迎來了史上的 " 賣身 " 危機。在這裏,就要說說,格力集團的上下級關系了。
董明珠負責的格力電器,其實是珠海格力集團公司(簡稱:格力集團)的子公司,而格力集團的直屬上級是:珠海國資委。
簡單地說,格力電器的發展命門,是被牢牢捏住的。
面對發展勢頭一片大好的格力電器,美國開利集團想以 9 億人民币的價格 100% 收購格力,還給董明珠開出了誘惑的 8000 萬天價年薪。
但,董明珠就是不爲所動,怒闖領導辦公室質問:
" 我們中國有多少自己的品牌生存下來了?有多少好的品牌今天不存在了?因爲我們的品牌基本上都賣完了,我們成了外國的加工基地。"
董明珠用絕對的魄力,保住了格力電器,而張蘭卻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外資的圍獵場,簽下了讓她後悔萬分的對賭協議。
二十年是一個輪回,有人陰差陽錯站到了命運的最高點,有人則從巅峰墜落。
2012 年,董明珠的恩師朱江洪退休,頭上是空降下來的格力集團總裁周少強。被壓住的董明珠,無奈施展不開拳腳。
此時,一股限制公款消費的廉潔之風吹來。周少強因爲在豪華會消費 12 瓶名酒(總價高達七八萬),被朝陽群衆舉報停職。
從此,董明珠被推向了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一把手位置,開啓了屬于她的 " 董時代 "。
而這陣廉潔之風,同樣吹向了餐飲業。
讓中國的高端餐飲行業步入寒冬,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張蘭跟資本對賭失敗,失去了俏江南的控制權,張蘭的人生至暗時刻來臨 ……
就像《風吹半夏》裏的風一樣,現實中時代的風,平等又無情地吹向每一個人。
(國際鋼價暴跌,許半夏破産前一刻鋼價回暖,九死一生的狀态)
對有的行業是利好,也有的行業因此重新洗牌。這股時代的風,讓董明珠上位了,也讓張蘭跌落了。
但誰又能想到,在短短十年之後,狼狽的蘭姐憑借着大 S 和汪小菲的隔空大戰,重新殺回大衆的視野呢?
手握一把爛牌的張蘭,頂着網友的謾罵,硬生生扭轉了戰局和自己的口碑。她的直播事業,伴随着 " 蹭熱度 " 的争議,逐漸迎來頂峰。
但鮮爲人知的是,張蘭一開始也有心理包袱的,在直播領域吃香的主播幾乎都是年輕美女。
張蘭就把她的受衆群體定位爲普通女性,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智慧,帶領大家一起成長,用重分享 + 輕帶貨的方式,赢得了尊重與喜歡。
所以啊,張蘭并不像表面上那麽沒心沒肺,被戳心窩也會受傷。但,人跟人不同的地方就是:總有人能不斷掃清障礙,迅猛前行。
這兩年,董明珠也把目光投向了直播行業,她是最早吃螃蟹的企業家之一。
2019 年底疫情開始,2020 年實體店受到重創,董明珠試水帶貨。
從第一次相對 " 丢面兒 " 的 23 萬戰績,第二次 3 小時突破 3 億業績,第三次更是帶貨了 7 個億,在 2020 年 13 場直播中,董明珠創下了 476.2 億元的銷售額。
不久前董明珠和張蘭的會面,是跟來自全國各地的女強人,共同參加中國品牌女性俱樂部會議,她們在一起交流經驗,探索挖掘新的機遇。
厲害的人,不僅是雌雄同體的,精神内核也是相似的。
正是這種共同的精神,讓她們跨越行業,跨越時間,跨越那一陣又一陣的風,共同并肩站在新的風口談合作。
而這些同一個圈子裏,來自各行各業的女企業家,最終會形成一股合力。
張蘭和董明珠,一個皮實頑強,一個鐵血無情,她們吃苦耐勞的決心、熊熊燃燒的野心,不輸世上任何一位男性。
被吐槽的缺點,也是比爺們更爺們。張蘭被王思聰嘲諷 " 滿嘴跑火車 ",董明珠的自信心爆棚,更有一句名言:董明珠永遠不會輸。
職場無關乎性别,隻在乎實力。正是這些極緻的反常規特質,讓她們沖了出來。
(雷軍要打賭 5 億,董明珠一張嘴就是 10 個億,最後董姐赢了)
不管是影視劇裏,還是現實生活中,因緣際會下成功的創業女性,都是許半夏九十年代創業女性的現實版:好風憑借力,送我步青雲。
她們敢于打破陳規,摒棄老舊模式,懂得審時度勢,借助時代的風口,走在别人的前頭。
但在時代推動的大背景下,個人因素加持也是少不了的:勤奮努力、勇敢堅毅、豪邁霸氣,超于常人的心理素質,都值得大家學習。
最重要的,要記住一點:擁有永不言敗的鬥志,才能逆風翻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