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理想汽車 2023 春季媒體溝通會。
分享嘉賓:李想,理想汽車董事長兼 CEO 。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286 篇深度好文:6899 字 | 17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3 月 2 日上午,理想汽車舉辦了 2023 年春季媒體溝通會。創始人李想在溝通會上進行了重磅分享:一家全新的汽車企業如何從 0-1 構建?從 1-10、向千億規模邁進的重要階段,又将面臨哪些挑戰、做哪些事情?
很多分享内容,蘊含了李想本人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深度思考,對于如何做好企業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汽車行業發展了一百多年,在中國高速汽車發展的 20 多年時間裏面,看到這些成熟的企業,例如豐田、本田、奔馳、寶馬等,它們都是處在自己企業發展的高速擴張期,如果按照一個企業經營的階段而言,基本上都是從 10 到 100 的時候。
當然,它們同樣還面臨着第二曲線,就是在整個智能電動車領域裏面怎麽開始自己全新的第二曲線。
但是,真正到了我們自己創業的時候,一個全新的汽車企業如何構建從 0 到 1,以及如何做到從 1 到 10 是過去我們不知道的。因爲那些企業經曆的階段,其實我們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
在此,我們拿過去 7 年半的經曆和驗證在内的一個完整過程,給大家分享一下,作爲一家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創業企業從 1 到 10 的階段,我們思考了什麽東西,做了哪些判斷?然後以及背後的爲什麽?
此外,我們在看一個企業做到千億收入的規模,達到從 1 到 10 的階段,我們自己的理解、我們面臨什麽挑戰、解決什麽樣的問題。
一、品牌理念:
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裏?我們怎麽去?
作爲一個從 0 到 1 的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品牌,因爲我們的品牌要回答對内對外兩面的問題。
第一,我們要向内回答: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裏去,我們以什麽樣的方式走過去。
另外一方面,必須要向消費者回答清楚:我們是誰,我們提供什麽樣的價值。
這是我認爲一個品牌最重要的事情。
理想汽車核心的,如果從企業層面,我們企業的使命是什麽?我們爲什麽要創辦這家企業?
其實從注冊那一刻開始就有了,我們的公司名叫 " 車和家 ",我們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改變兩個最重要的空間,一個是車,一個是家,所以我們的使命是 " 創造移動的家,創造幸福的家 "。
第二,什麽是企業願景?
企業願景,就是我們中長期希望自己成長爲何種企業。
當時我們在 2015 年制定了 15 年後的計劃:到 2030 年,我們緻力成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無論是頭部有三家企業還是五家企業,我們希望我們一定是其中的一家。
無論是産品層面,還是平台應用層面,還是底層系統層面,我們必須得具備特斯拉、蘋果這樣相同的能力,方可立足。
第三,什麽是企業的價值觀?
企業的價值觀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屬于自己的,能持續幫助我們獲得成功的能力。
一般的企業價值觀,不是缺什麽補什麽,而且企業價值觀比較好的梳理階段,是經過了一定驗證周期以後,你才能提煉出來我們到底擁有什麽。
當時秦緻 2007 年加入時,汽車之家已經把産品庫做到了行業第一,論壇做到第二,資訊做到第三。
但是秦緻說,我們爲什麽能在那麽短的時間之内做到這種成績,背後原因是什麽?
我們就找了最開始所有的元老同事,然後我們就在黑闆上寫爲什麽能夠做到這些,每個背後都有很深刻的故事。
當時決定了,第一條是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條是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第三條,先做到 60 分,再去做 100 分。
其實回到我們這裏也是一樣的,最開始我們做理想 ONE 的時候很多人提出爲什麽要做家庭,爲什麽要做六座,爲什麽後面要引入 OKR,爲什麽要使用豐田工作法(TBP),背後其實都蘊藏我們的思考。
我們總結出來,理想汽車的核心價值觀是超越用戶的需求,打造最卓越的産品和服務。
我們核心講的是必須超越用戶的需求,因爲汽車這個産業周期太長了,隻是滿足需求,很容易過時,就被替代掉。
什麽叫超越用戶需求?
在我們 2016 年的時候如果去做用戶的調研,問道需不需要增程式電動?
用戶肯定會說,你們的選擇無意義。
然後問用戶,需不需要四屏,用戶會說需要更多按鍵。
用戶是否需要六座車?用戶會說我爲什麽不買五座和七座,而多花錢買少一個座位的。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要看到的,用戶自己不知道,但是可能他有這方面的需求。
當然背後還有一些我們行爲準則,始終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絕對不是需求。
第二,是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爲什麽很多東西要先思考?因爲周期太長,必須進行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以後再去行動,是正确的事,而不是上來就行動。
上來就行動是容易的事,我們很多錯誤選擇都是這樣造成的。
第三,用協作的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爲什麽要上 OKR,爲什麽要上 IPD,是因爲協作是一切,不僅要跟自己協作好,還要跟所有合作夥伴協作好。
産品要跟技術、跟制造、跟服務都能協作好,這樣才有效。這是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另外一方面,我們面向的消費者是誰?提供什麽價值?
整個品牌理念,無論是向内、向外要梳理清楚,而且要天天得講,才能讓所有的資源投入、精力團結一緻,也讓大家知道如何做觀念的取舍,因爲在這個行業裏面取舍是非常重要的,想清要什麽、不要什麽。
如果一個企業方向不清楚、選擇不清楚,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在開辟自己想要的事情,而不是用戶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對企業更有價值的事情。
二、組織理念:
掌控自己的命運,挑戰成長的極限
我們認爲,其實組織會遇到三類不同的問題。
最底層的問題是懶惰,這是一個人的問題。再往上一層是從管理層面看到的慣性:我原來做燃油車的時候是這麽做的,現在也這麽做。
比如說我們當時就遇到什麽問題呢?
由于我們最開始招的人都是做 10 萬塊錢的車的,所以在做 30 萬塊錢的車的時候也這麽做。我們當時怎麽處理的?
我們買了一堆特别好的車,讓大家天天開,千萬不要像在原來的廠商那裏,進車裏拿尺子量量就走了,要把這車天天開,每天必須開,開 3 個月以上再來談懸架到底應該怎麽調。
别把一個 30 萬、40 萬的車,把一個全尺寸、一個中大型 SUV 非得調成緊湊型 SUV 的駕駛感受,這是不對的。
要去試一試,看看寶馬 X7 是怎麽标定的,看看奔馳 GLS 是怎麽标定的。我們要去打破他們的慣性。
再往上一層,如果我們要解決經營層面的問題,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于無知,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複雜度就變得更高了。
所以,到底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講什麽是專業,我們會面臨着整個業務三個層面,什麽是專業?我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隻需要管理好自己,這叫專業。
什麽叫管理呢?
就是我既能做好事,又能帶好一個團隊,無論是項目還是一個部門。這時候就看到兩個東西,一個是怎麽做好事情,另外怎麽用好人。
再往上更難的一點,我們叫經營。
要把事情做好有兩件事,一個是怎麽用好人,一個是怎麽用好錢。
在管理層面的時候,我們看到都是費用,所以天天争費用,費用低怎麽多撥點。
但到了經營層面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是資源。如何能夠有效利用資源,如何通過創造更多收入優化自己的資源,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覺得企業的經營從 0 到 0.1 的驗證,從 0 到 1,再從 1 到 10,其實也是在不停往上提升的,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挑戰是什麽?我們如何把懶惰變成主動?我們如何把慣性變成必要性?我們如何把無知變成認知?
兩個方式,全世界最好的企業都這麽做的。
第一個方式是流程。什麽是流程呢?
流程就是一家企業向内要運行的産品。
全世界所有的流程其實都是爲了解決這三類問題的,比如說我們解決具體業務的時候有專業流程,比如說 PEA,用戶需求分析,如果用好這個工具就會變得非常專業。
好的流程不是告訴我們怎麽去做,而是我們不要跳過這些事情。
我們要做用戶需求分析的時候,我們要向外去看這個功能目前是什麽樣的,要去分析找到數據,用戶實際是什麽樣子的。
我們要去接下來做規劃,産品到底長什麽樣子,功能是什麽樣子的,研發需要多長時間,研發需要多少成本。
要去做運營的規劃,這個上了以後不要讓它變成僵屍産品,它要産生什麽樣的價值,它有什麽樣的活躍性,它的使用率是多少。
以及還有複盤的過程,就是怎麽把這些東西最後變成自己的能力,變成産品能力,變成團隊能力。
它核心是讓我們不要跳過這些重要的事情,去做容易的事情。
因爲大家上來就憑着經驗上去就去做了,我覺得這是它的好處,隻要按照這個東西來做,就會變得非常專業。
我們會發現它始終在提供一個循環,就是做的産品越來越好,用戶越來越滿意,市場位置自然就主動了。
所以,企業最容易出現什麽問題呢?
就是提供的流程和工具是低維度的,隻給員工提供一個很專業的工具,但要管理結果。隻給員工提供管理工具,要經營結果,這是企業不負責任。
因爲對應的能力和對應的維度根本沒有提供。所以爲什麽要做組織的升級,包含有管理的工具,有了一個業務計劃以後,怎麽來分析到底需要什麽人。
要先去看一看,市場中同行在做這個業務的時候,用了什麽樣的組織結構,什麽樣的員工,甚至每個人的崗位給了什麽樣的薪酬,随後才有規劃。
根據自身的業務流程設計什麽樣的崗位,才能滿足業務計劃,這時候 HR 給你工作就變得清晰很多。
因爲,這個候選人爲什麽出現在這裏,别的公司是什麽樣的,他應該得到多少報酬,招到什麽樣規格,就都很清楚了。
所以,就是讓大家不要跳過這些東西,這樣訓練每一個管理者都有非常好的人力管理能力。
再往上一層到了經營層。
我們去學了很多大企業的一級流程,比如說 IPD、DSTE,IPD 就是集成産品研發管理,IPMS 是集成銷售服務管理,ISC 是集成供應鏈管理,這些流程影響了經營結果,我們怎麽有效分配錢和人的資源,并可衡量。
爲什麽可衡量?
可衡量的目的是兩個,第一個在做的過程中确保資源真實到位,而不是臨時再去申請。就是我們确定要幹這事,就得真的把這資源給到,你必須得用下去。
第二是有效地複盤,就是我最開始的規劃,使用這些資源、達成這些目标和最後實際的差異是什麽樣的。
做得好的就會強化成能力,做的不好的下一次改進,把它做到計劃裏去,要先解決這些能力的問題。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全世界所有最先進的流程,背後包含了我們講的流程、工具、IT 系統和各種方法論,都是一模一樣的。
都是前置幫我們解決每個層面的問題,解決懶惰的問題,解決慣性的問題,解決無知的問題。
無論是我們剛才講的戰術層面,我們使用的自己産品需求分析,包含我們用豐田工作法,再往上一層我們使用的人才結構規劃,再往上到了一級流程像 IPD,IPMS 都是一樣的,隻是它用于解決不同層級以及不同專業領域問題的。
所以,這時候我就跟團隊講了一個問題,生物和生物之間的差别是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的差别。
我覺得,組織和組織之間最大的差别,是對于工具使用能力的差别。
在用三維的工具就能輕松碾壓那些隻使用二維工具的企業,這是我們看到的背後的核心。
大家都知道流程變革、組織變革不是容易的事情,但隻有你把這些東西梳理明白以後,才能夠發現這是必要性。
隻有這麽做才能解決我的問題,隻能這麽做才能把供應鏈效率提升上去,隻有這麽做才可以把銷售團隊激勵起來,才可以把每個店長變成一個經營者,而不是個專業人員。
這時候面對不同的業務,不同層級就知道怎麽适配了。
這會帶來的好處是,比如說我們原來的時候,從 0 到 1 階段我們最注重的是管理。所以,當我們看比我們大的那幾千億、上萬億收入規模企業的時候,我們從一個二維的世界向一個三維世界看,看到什麽呢?
看到它們是又複雜、又僵化。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升級到三維世界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那些是既簡單又豐富,和我們在二維世界看到是不一樣的。
原理就這麽些,做的所有流程工具,第一步都是怎麽去做向外的感知。
我們得知道這個行業的對手,各種同行到底在幹什麽,遇到的挑戰都是什麽。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提升自己的認知。
第二個階段去設定目标,然後做規劃。
不隻是做業務,還有欠缺的能力。組織能力是不是要跟得上,供應能力是不是要跟得上等。
第三步是做執行和協同,就是這資源怎麽确定性地真正使用下去,協作如何真正能夠完成。
因爲你發現當前兩步做得非常好的時候,協同就會必然産生了。因爲沒有人不想做高效率的事情,目标設定清楚的事情,資源分配清楚的事情。
第四個環節,所有這些好的流程、好的工具都一樣,一定會做複盤。
就把我們做的好的這些能力沉澱給團隊,沉澱給流程,沉澱在公司這個産品上。保證你下一步再做東西以這個爲起點,而不是個随機的。
最後再講一個層面,如上講的流程相當于公司的産品,它要不停的升級,随着規模的變大要去解決不同的。
還有是解決人力,人最重要解決的問題是心智的問題。
理想汽車其實是從汽車之家開始的,當時秦緻爲我們引入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這裏面有汽車之家的同事當時就在學,我們到了理想汽車以後,把這東西更深化了。
有很多朋友可能很早就看過《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這本書,高效能這七個習慣其實就是對應着專業、管理和經營這三個層面來訓練我們自己,它是一套非常有效的流程方法論體系。
它前三個習慣是訓練我們如何成爲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保證自己處在積極的狀态,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以及我們如何構建目标,以及有效安排自己的思想。
它的好處是我們先管理好自己,先能夠處理好跟自己的關系,從而我們能成爲一個成年人,我們出了問題不要向外去找原因,先向内找原因。
基于此,所有人才願意跟你一起來協作,跟你一起來共事。這是高效能七個習慣第一個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我們如何成爲合格的管理者。
就是理解别人是我們的義務,無論你帶一個項目還是你帶一個團隊,你充分理解團隊裏面每一個人是我們的義務。
作爲一個管理者,不能說員工爲什麽跟我不一樣。正是因爲不一樣才有價值,如果一樣的話,管理者自己幹就好了。
所以,理解團隊,理解團隊裏每一個人,理解合作的每一個人是我們的義務。
從而我們才能幫助大家揚長避短,大家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你才能成爲合格的管理者。
第三個環節就是你如何成爲一個領導者,你如何讓更多的人來理解你,并且你能幫助大家獲得勝利。
我覺得這是對領導者的要求。所以,最難的是讓别人理解你,你千萬不要抱怨說他爲什麽不理解我,我覺得這是有嚴重的問題的。
其實很多人也不太明白,亞馬遜貝索斯爲什麽要寫緻股東的信。
其實亞馬遜這麽多年緻股東的信隻講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亞馬遜爲什麽要成爲全世界用戶體驗最好的公司,他舉各種各樣例子,來講明白他們爲什麽是全世界用戶體驗最好的公司。
第二個講電子商務企業應該以什麽來衡量它的價值,叫經營性現金流,而不是拿它的盈利來衡量。
所以,亞馬遜獲得了幾百倍的市盈率,否則如果大家拿傳統的 PE,拿市盈率來衡量亞馬遜的話,那亞馬遜的資源跟今天完全不一樣。
巴菲特爲什麽給大家寫股東信?股東信到底在講什麽?爲什麽讓大家理解他?爲什麽那麽多人願意買巴菲特的股票?
巴菲特就講兩件事情,第一什麽叫價值投資,包括前兩天出的仍然是,他一半以上在講什麽叫價值投資;第二講他如何選擇好的企業,幾十年就隻講這兩件事情,通過各種各樣不同的故事來講。
這三個對應的能力,當我們是個成年人,并擁有專業的流程工具的時候,我們一定能解決懶惰的問題。
當我們成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能夠理解别人,處理好别人關系的時候,我們一定能做好管理,并解決慣性的問題,去看到必要性。
當我們成爲一個領導者,能讓更多人支持我們理解我們,并一起創造成功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成爲一個合格經營者,運用經營工具去解決各種無知的問題,不斷的去提升團隊的認知,變成團隊的能力,變成團隊的收獲。
所以,這是我們核心的組織的理念。
結尾
我們經曆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們老覺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樣,就是我們從來都不向外看,我們躲在一個井裏。
第二個階段,是向外看的時候看不明白,這些搞複雜的流程、預研分析等。
所以,第二階段叫向外看,看不明白。看不懂得第三個階段,很多企業爲了解決問題會找一些高級顧問或公司,讓他帶着我們看明白。
所以,到了第三個階段慢慢能看明白了。
到了第四個階段,就是看明白以後企業立馬就做,那就出問題了,爲什麽呢?
不是說随便招幾個員工過來就能做的,從好的企業招幾個員工過來就開始做,後來發現做不了。
因爲,你往往看到那些最先進的流程,要麽都是跨國公司海外公司來做的,要麽在這個公司在那個階段有一群人來做的。
所以能夠規劃路,修路和運營路的人和隻在路上開車的人能力是不一樣的。
往往我們找到一幫開車的人來給我們修路,或者我們自己什麽規劃都沒有上來就修路,所以這是第四個階段又會趟了很多坑。
到了第五個階段,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這個公司過去的時候這個路的規劃和修理用了哪些咨詢公司,甚至哪個團隊。
還有當時在這個階段的時候,這個公司用的是哪些人來做的規劃路、修路和運營路的事情,我們把他招進來,從而慢慢地自己會規劃路,會修路了。
所以,這時候團隊在上面來開車、來運輸,價值效率會變得更高。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