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翻哈欽森寫的《中年心态》的時候,發現一個很讓人震驚的觀點——啊,中年危機是男人特有的啊。
中年危機這個詞,原來隻屬于男人!因爲男人不會有絕經、更年期這麽明顯的生理斷崖,内心的動蕩和精神變化可能更大。女性停經有專門的生理詞彙—— menopause,所以他們造了一個詞,manopause,翻譯爲 " 男性更年期 ",更多的是精神分析。
哈欽森說," 中年 "(midlife)這個詞誕生于 1895 年,而 " 中年危機 " 是現代社會的産物,産生于上世紀 60 年代。
第一個提出 " 中年危機 " 的人,從文本上可以追溯的是埃裏奧特 · 傑奎斯,在《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發表了的學術文章《死亡與中年危機》。他說,極具創造力的藝術家,在 35~39 歲的死亡率顯著升高。然後,他又補充,創造力,在 39 歲左右到達鼎盛。之後,或許會停滞不前,隻能改變方向或轉變形式。
但他還提出一點點 " 絕望之中的希望 " ——中年危機之後,會産生 " 經過雕琢的創造力 ",不僅會關注内在的非物質思想,也會重新關注到外在的物質,哈哈哈,不就是我們所說的 " 見山境界 " 嗎?不僅會有靈感,還會有行動,哈哈哈,不就是我們所說的 " 知行合一 " 嗎?修煉的本質,就是讓渴望和焦灼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靜和接受。
哈哈哈,所以,一篇研究文章,也要這麽起承轉合,富有節奏感啊。把握節奏、情緒、理性的布局,果然是千古不變的規則。留一口氣,一種呼吸感,哈哈哈,就是我們常說的,必要而自然的努力啊。
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
然後他喊出:要麽死亡,要麽行動!
這句話,中年人們,給我嵌入靈魂中去!
我最近研究傳統文化中的所謂 " 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表面上看都把人搞暈了,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弄得現代人都急了,隻好說追求 " 模糊中的精确 ",其實挺簡單的,就是真正懂的人,心法就是做法。
悟道的那個刹那,字早就寫出來了,畫早就成形了,仗早就打好了。能把心裏所有能夠感受到的東西直接做出來的,都是高級操盤手。
怎麽一念起就是行,就是你有了自己的思想内核,有了這個内核之後,你不斷完善它修正它,讓它和合凝集,最後讓你的感受力和判斷力極強。
很多人說的,内核穩定,情緒穩定,不是讓你真的不動心了,而是讓你在紛繁世事之中,做判斷和決策的成本極少,念起就在做了,不糾結,不内耗,相當于百公裏加速度比别人快得多。
最近我聽了一個南開大學 88 級金融系,92 年紅馬甲的投資前輩胡老師說了一句話,更加深了我的内核論,他說——内核凝結好了,你要做判斷和抉擇的邊際成本就會很少!
邊際成本,哈哈哈,進入了經濟學領域,我也有個經濟學學士,也算科班學過的,一聽果然是。
其實飛輪效應說的就是如此。别人問我你一天一本書,堅持六百多天怎麽看下來的,對于我來說,我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不用心理鬥争,時間都省在 " 看完 " 這個行動上,跟我刷一小時短視頻是一樣的,沒有任何成本和負擔,邊際成本極低。
中年危機,記得,降低自己決策的邊際成本。
人要怎麽做才能降低自己的邊際成本?
四個關鍵核心點:長期打算,創造價值,反者道之動(逆時),八方受敵(集中)。
我自己的操作是:用十年時間把蘇東坡和王陽明爲主的儒釋道精神與現代企業家精神、人文藝術精神等結合起來。所以,我 35 歲之後效率變得非常高,每年幾乎都可以寫一本書,1 至 3 月份集中力量創作作品;每天讀一本書補充自己的心力。
我非常感念自己的這一努力,抓住自己 40 歲之前的腦力心力高峰期留下時光中的作品,出版不出版倒都是其次。《中年好友蘇東坡》《蘇東坡萬有應用商店》《陽明心能源》都是我 35 歲之後寫的,也對很多讀者在疫情中、困境中的療愈起到作用,體現出了它們的情境價值。越是痛苦的時候,越要創造;别人不相信努力的時候你相信;别人貪婪和恐懼的時候,你反操作,價值投資和逆時投資都是如此,專業、專注地去做好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
所以,女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 35 歲之後就是明日黃花了,我反而覺得更加燦爛了。
達 · 芬奇,在 39、40 歲左右的時候,創作了 " 維特魯威人 "(vitruvian man),有人解讀那是他的自畫像,是他對于人體和自我的認知。
王陽明說," 人生有個圓圈在 ";達芬奇則把肚臍眼當成人類的中心,置于已知宇宙的中心。他表明了一個 " 中年之圈 ",中年男人乃丈量萬物的标尺。
法國人稱 40 歲,是 " 正午的惡魔 "。1881 年,神經學家喬治 · 米勒 · 比爾德,出版了《美國人的神經質》,這本書首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叫 " 神經衰弱 "。另外,他調查了 750 個人,包括名人和普通人,認爲,人最富有生産力的年齡是 39 歲。
穆罕默德也是在 40 歲左右,從天使加百利那裏得到了啓示。很多聖人之路,也是因爲一次次的覺悟疊加之後的奇迹。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衰老研究表明,身體衰老和大腦衰老的縱向研究顯示,神經可塑性已經成爲這個領域的核心思想。40 歲左右時,大腦便開始以每十年大約 2% 的速度萎縮。而且他們發現,位于額頭正後方的腦區,即前額葉皮質,被認作是控制判斷、自我意識以及自我約束力的部位,但它似乎又容易受到這種程序性衰退的影響。也就是說,這個前額葉皮質,30 歲後才能發育完全,而 40 歲又加快衰老。
所以,怎麽能不抓住 30~39 歲這個年齡段好好創造呀!
生理性的大腦在衰退,但神經可塑性則給了中年人希望,純腦力素質會走下坡路,但是判斷和控制的區域,會變強!經驗可以磨砺智慧!
寫《等待戈多》的塞缪爾 · 貝克特,也是在 39 歲開始覺醒,他認爲知識、領悟、經驗都是徒勞無益的,要追求截然相反的事物。你看,反者道之動,他的人生逆時投資開始了。當年,他的母親得了帕金森病,她的臉變成了面具。他頓悟了,所有求知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然後,他在認知上有了深刻的轉變,成就了法國的極簡主義。
蒙田在《論壽命》中寫到一個概念叫 " 學徒期 ",他說,在我們短暫而脆弱的生命中有太多的時間是學徒了,就跟張朝陽說的 " 中國人成長太慢,浪費了太多時間 ",哈哈哈,是不是也一樣。
成熟意味着接受不可避免的衰退,探求哲學就是學習死亡。蒙田的 39 歲在幹什麽呢?首先,他認爲,在生命中段," 至少還要再活這麽長 "。比起逃避死亡,培養死亡意識或許是更好的辦法," 實踐死亡就是踐行自由 "。
36 歲的莎士比亞,創作之光也逐漸暗淡,40 歲之後,也逐漸走了下坡路。他開始依靠那些嶄露頭角的詹姆士一世時期的劇作家,比如約翰弗萊徹和托馬斯米德爾頓。你看,一旦不親自操作,假手于人,必然衰落!生命暗淡之後,52 歲的他就與世長辭了。他的劇作中,沒有一個标志性的中年角色,年輕的演員們渴望哈姆雷特,年長的喜歡李爾王。就像齊奧朗所說的:對巅峰失望以後,我們最終愛上了自己的堕落。所以,要從世界的反面生活。
梅老師跟我說,離卦脫胎于乾卦,它代表着持續不斷的小火,利于創造,需要呵護這些火苗長大,内心得點燃自己,外部得利他。
如何防止中年智力心力和創造力的衰落?
看兩個例子。一個是剛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韓國作家韓江。她 14 歲就想成爲一名作家,23 歲步入文壇,28 歲,詩歌作品《黑鹿》發表,講述了一名失蹤婦女的謎團。大約在那個時候,她就萌生了寫一個關于一個女人變成植物的短篇故事的想法,她最終把這個故事發展成了《素食者》。34 歲,她的《素食者》出版并且拍成同名電影。35 歲,她的《蒙古斑》(《蒙古斑》爲獲獎作品《素食者》的組成部分之一)獲第 29 屆李箱文學獎,逐漸她獲的獎越來越多。你看,代表作,都産生于最精華的年齡。而且她親口說過,寫《素食者》的時候,手指關節痛的情況下手寫的,而不是電腦打的,後來手寫也不能進行的時候,她發明了倒握圓珠筆敲打鍵盤的方法。
她抵抗中年衰落的姿态是,每年出一本書,"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同,但又都屬于同一個方向的寫作。所有的作品都來自同一個寫作動力:在一個暴力橫行的世界,探索創造一個純真世界的可能性。"(狄波拉 · 史密斯)。你看,無論如何,都要親自下場去試驗人生真性!哈哈哈。
再看歌德(1749 年 8 月 28 日— 1832 年 3 月 22 日)的崛起,也是這樣,他有才華,他沒有受過巨大的挫折,但他是靠貴婦女人們的青睐上來的,他必須有一次決然的掙脫。
1786 年 9 月 3 日淩晨 3 點,在德國西南部的溫泉小鎮卡爾斯巴德,37 歲的男子溜下床,上了馬車。整個夏天他都在計劃逃離,終于到秋天,他實施了。11 年前他也逃過一次,可惜被追上召回,夢想破滅。
1786 年 11 月 1 日,他終于到了意大利,他說,我看到一切年輕時的夢想都複蘇了。當天,他寫了一封信,寫了五個 " 新 " 字。他把這天當成重生和第二個生日。
他認爲,意大利是南方之精髓所在。" 我來這裏不是享受的,而是來讓自己投身于偉大的事情,在 40 歲之前去學習,去成長 ",他重新努力去完成那些未完成的創作,比如《哀格蒙特》。
他在新書裏頭寫:" 時間的火馬仿佛被無形的力量鞭笞着,拉着我們不堪一擊的命運馬車風馳電掣,而我們能做的,也隻有平靜而勇敢地握緊缰繩,控制馬車的方向,閃過右邊的石礫,避開左側的峭壁。"
他還完成了意大利詩人塔索的戲劇。歌德永遠在更新自己,永遠在初始的起步狀态。
你看,長期、集中地投資一個 " 價值 " 内核,到一定的時間去逆向于自己的常态生活。
現在金融市場又再度活躍起來,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逆時投資、集中投資,其實也一樣的道理。保持内核凝結,科學理性分析,修煉自己的長期耐心,久久爲功,缺一不可。哈哈哈。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原文标題:《中年危機,哈哈哈》,題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