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宣布降費的 136 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涉及旗下産品 3300 隻,今年中報規模爲 4.09 萬億元,基金降費每年将爲投資者節約管理費超 120 億元,托管費超 19 億元。這樣的環境下,基金圈内掀起了離職潮。
文 | 金融八卦女作者:鄧碧蘿小腰總
八妹說:
人生總會有遺漏,但是不要忘記 " 添加星标 " 哦!!!
· · ·
現在的基金圈,堪稱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量化私募大佬花 2.85 億拍賣豪宅上了熱搜:
能抄底豪宅,大佬一定是在悶聲掙票子。
另一方面,一位知名頂流基金經理劉格菘飽受嘲諷,他從 900 億大腕一路做到 600 億頂流,變化過程的截圖更是傳遍了全網。
而中報數據更是顯示,劉格菘管理的規模已經收縮到 461 億。
一邊是掙錢掙到拍豪宅不眨眼,一邊是巨虧 400 多億。同樣是基金,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1.
/ 買 2.85 億豪宅,個人捐款 1.38 億,
量化基金有多牛? /
這回上熱搜的豪宅,所在小區叫華洲君庭,在上海東郊地區,一共有 21 套獨棟别墅,兩年前,這個小區就有套房以 3.15 億成交,創下了中國司法網絡拍賣單套住宅成交價新高。
本次法拍房建築面積 1300.84 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築面積 470.73 平方米),起拍價 2.2148 億元,保證金 2000 萬元,增價幅度爲 100 萬元及其倍數。起拍價相當于評估價 3.1639 億元的 7 折。
這個折扣,吸引了五個人參與競拍,最後以 2.85 億成交。
拍下别墅的裘慧明總,是知名量化私募明虹投資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碩士博士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專業并不是金融,而是物理。但是他對投資很感興趣,也入職過瑞士信貸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等機構的自營量化交易部門,最後在 2014 年創辦了上海明汯投資,目前已經是國内規模較大的六家量化機構之一。
抄底别墅的事情剛發生幾天,9 月 1 日,上海證監局又對明汯投資采取了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甚至對該公司員工徐世駿、卓靈晨也出具了警示函。原因是五月份,明汯投資的在職員工運營的公衆号 " 老私基 " 發了很多文章吹捧自家産品業績,還惡意貶低同行。
量化基金這個領域,今年已經不是第一次上熱搜了。
年初,就有另一家國内的量化機構刷屏。
1 月,幻方量化發布了公告,稱 2022 年度幻方量化共計向慈善機構捐贈 2.2138 億元。此外,公司員工 " 一隻平凡的小豬 " 個人向慈善機構捐贈 1.3800 億元。
能随手捐出這麽多錢,可是一點也不 " 平反 "。
背後更是細思極恐,一個員工就能拿出來 1.38 億捐款,這公司得多掙錢啊。
不過,不久後有網友發現,最後掏錢的人疑似是幻方量化的創始人之一梁文鋒:
梁文鋒是甯波幻方量化和九章資産的實控人,兩家公司均是幻方量化旗下百億量化私募,分别成立于 2015、2016 年。梁文鋒持有九章資産 85% 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但是并不直接持有甯波幻方量化的股份。
這樣的大佬,自然是有實力大筆捐款的了。
此外,國外的量化基金也絲毫不輸。
就在上個月,某外資量化機構還隻是招實習生,就開出了 4000 元人民币一年的天價,辦公地點在上海或者紐約,一時間轟動了金融圈。
現在,交易傭金和印花稅雙降政策,對量化基金更是利好。
但是,上面注意到量化這個自動收割機,在股市裏割韭菜有點猛,而且購買門檻不低,普通基民不一定能跟着參與。
劉煜輝發布了文章《量化交易在中國爲什麽需要限制?》,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發了貼,說是時候反思并管管量化交易這把大鐮刀了。
這樣看,對量化交易的進一步規範限制,隻是時間的問題。
2.
/ 近兩年内,明星基金經理業績慘淡 /
跟量化的賺錢火熱相反,主動管理基金在近 2 年内全面撲街。
前幾天,一張截圖傳遍了全網,用新聞标題顯示了(基金經理)劉格菘從 "900 億大腕 " 兩年内跌到 "600 億頂流 " 的過程,隻需要不到兩年時間:
而根據公開數據,他目前的實際管理規模已經隻剩 461 億了,這下子,連 "500 億頂流 " 都當不了了。
有網友留言調侃,說 " 散戶基民跟着他,蘭博基尼變比亞迪,比亞迪變雅迪。"
這樣撲街的明星基金經理,可不止他一人,尤其是也被叫做頂流的,虧幾百個億不叫事兒:
劉彥春手上管了 9 隻基金,有 8 隻顯示了收益率,都是綠的,兩年内最少也虧了 3 成。
還有曾經被飯圈捧上神壇的 " 坤坤 ",他管理的光是易方達藍籌精選這一個産品,兩年内就虧了 211 億。
今年上半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還是虧的多:
另外,很多明星基金經理一個人管理很多個産品,操作上其實是 " 克隆 ",持倉都很雷同,一虧就每隻都虧。
比如銀華基金的李曉星,2022 年在管産品達到 10 隻,堪稱一拖十。
十大重倉股前五名出現較高的重複率,主要集中于貴州茅台、泸州老窖、甯德時代、比亞迪、紫光國微等标的。
就這樣,用明星基金經理的名聲發行新基金,新産品複制粘貼,管理上倒是成本不高,但風險就比較大,重倉股一跌,虧的全是基民的錢,管理費卻一點不少賺。
面對這樣的業績,基民也選擇了用腳投票。
今年的新基金發行,就遭遇了近 8 年來最冷的時期。
幾天前,剛有一隻新基金——金鷹景氣驅動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公告募集失敗,這也是今年以來第八隻公告募集失敗的基金。八隻募集失敗的,全部都是權益類基金,其中包括 5 隻混合型基金、1 隻股票 ETF 和 2 隻 FOF 基金。
截至 9 月 2 日,今年新發權益類基金平均發行規模 4.75 億元,創下了曆年最低水平。
公募基金的清盤也在加速,今年前 8 個月,累計已經有 181 隻公募基金清盤,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4%。
3.
/ 基金大洗牌時代,離職潮襲來 /
随着業績撲街,基民的不待見,上面也開始要求公募基金降費率。
7 月初,證監會就發布了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
堅持以固定費率産品爲主,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産品;
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
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
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
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等内容。
随後,多家公募基金集體披露公告,宣布降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已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管理費率超過 1.2% 的全部降到 1.2%,托管費率超過 0.2% 的全部降到 0.2%。
目前,已宣布降費的 136 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涉及旗下産品 3300 隻,今年中報規模爲 4.09 萬億元,基金降費每年将爲投資者節約管理費超 120 億元,托管費超 19 億元。
這樣的環境下,基金圈内掀起了離職潮。
8 月 28 日,知名基金經理謝治宇卸任了近 200 億規模的明星基金——興全趨勢投資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
6 月,銀河基金換了新的總經理,而且内部近 2 年有多名高管和明星基金經理離職走人。
許多業内知名的明星基金經理,也紛紛離職:
諾安的蔡嵩松,就在今年 5 月卸任多隻基金,最後僅剩下一隻産品。
中銀的白冰洋,在 2 月份離任了包括中銀證券優勢制造、中銀證券健康産業、中銀證券價值精選、中銀證券聚瑞在内 4 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可以說是清倉式離職。
招商的王垠,在 5 月份離任了在管的全部公募産品。
鵬華的王宗合,在 4 月離開了鵬華,他的在管規模在 2020 年一度超過 500 億,随後波動下滑,現在也不再堅持了。
泓德的邬傳雁,在 2 月份宣布卸任,在管的 6 隻基金全部放手。
去年帶領英大國企改革拿下 31.5% 漲幅的湯戈,在 3 月底突然離任。
這些離開的基金經理,有的從一家公募跳到了另一家公募,有的甚至屈尊轉行做了投顧。
截至 7 月 7 日,今年以來共有 92 家公募機構旗下的 160 名基金經理離職,創下 2016 年以來同期新高水平。
這個速度還越來越快,8 月份有 30 位基金經理宣布離職,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前八個月合計離職了 214 名基金經理,按照目前的速度,今年基金經理離職數預計仍将超 300 位。
公募基金在大面積降費、跳槽,私募圈子也在内卷。
私募基金雖然沒有強制規定費率,但是早早打起了價格戰,做低管理費率。今年三月份,某家百億私募,采用了全新的收費模式,以 " 年化單利 10%" 爲計提基準,管理人直接收取的管理費率更是低至千分之五,在業内引起很大關注。
另外,私募圈還有來自監管的壓力,牌照在步步縮緊。
這事兒還得追溯到前年的一次烏龍,當時在監管群中,高申資産石某某發了一個 " 賣殼廣告 "。
立馬就有人提醒他,這是監管群,會被問訊的。
果然沒過幾分鍾,證監局的同志就聯系了他,讓他下午去約談。于是他趕忙回應,說自己在江蘇省蘇州市,目前公司旗下的基金正常運行。
最後,深圳證監局将 " 面談 " 改成了 " 視頻約談 "。
一年後,深圳證監局通報了部分私募機構買殼賣殼的事情,關于賣殼的新規也相繼出台。
重拳出擊下,很快就起了效果,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接近 4000 家私募基金退出了市場。
據中基協最新發布的《2022 年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綜述》顯示,2022 年對 803 家私募管理人開展自律檢查,注銷私募管理人 2217 家,其中,主動注銷管理人數量爲上年同期的 2.2 倍。
今年 1 月份,在短短的一個月當中,基金業協會就注銷了 1565 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此外,基金業協會還多次發布《紀律處分決定書》,多家機構被取消會員資格、撤銷管理人登記。
今年 5 月 1 日開始實施的新規《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中,更是提高了 " 保殼 " 門檻,要求管理人實繳資本不低于 1000 萬、私募基金規模不低于 1000 萬,私募法人或高管要有 5 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投資于單一标的的基金認定标準,對投資經理業績的要求等。
前面密集注銷的那些私募,應該都是讀了新規,覺得保殼不劃算,就自覺主動地先撤了。
這一次,最高薪多金的基金圈,也要卷起來了。
參考資料:
《2.85 億,13 室 2 廳 6 衛,量化私募大佬買下上海豪宅!中介:買家實屬撿漏了》每日經濟新聞
《降了!公募基金費率改革開啓》北青網
《8 月權益類新基金發行持續遇冷 又一隻新基金募集失敗》中國網财經
《今年新發權益類基金平均發行規模 4.75 億元 創曆年最低》每日經濟新聞
《監管群 " 賣牌照 " 被抓現行,這不是段子!小私募今年注銷超 800 家》成都商報 · 紅星資本局
《8 月份 30 位基金經理離職 中小基金公司人才流失嚴重》中國網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