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麽一部劇,光看配置就穩了。
導演閻建鋼,曾獲飛天,金鷹,華鼎獎最佳導演獎,多次提名白玉蘭。
編劇楊筱豔,也曾參與《山海情》,《喬家的兒女》的創作。
造型指導陳敏正,代表作《滿江紅》,《甄嬛傳》,《懸崖之上》…
還有編劇洪靖惠,美術指導劉勇奇,劉勇奇也是曾獲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美術獎 …
哪怕是配角,老戲骨也占據了半壁江山。
林永健、劉威、李光複、何賽飛、周野芒、郭凱敏、黃梅瑩 ……
最重要的是,還是央視出品。
穩,太穩了——
《人生之路》
可就是這樣一個王炸牌,偏偏給打糊了。
沒想到,打臉來的這麽快,前期有多期待,看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講真,該劇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不應該翻車,衆所周知「一劇之本」,劇本對一個劇來說太重要了。
而本片則是取材于路遙最經典的小說《人生》。
它曾被入選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
這部小說有多經典?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說:
" 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 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導演賈樟柯說:
"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麽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影響,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由它改編的同名電影同樣也是經典之作,如今 39 年過去,豆瓣評分依舊高達 8 · 4 分。
該片不僅獲得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 " 最佳作品獎 "。
還獲得了《大衆電影》百花獎中獲得了 " 最佳故事片獎 ",以及 " 最佳女主角獎 "。
導演吳天明更是張藝謀的恩師,他憑借此片還拿到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文彙報》聯合舉辦的新時期十年電影 " 導演榮譽獎 "。
那麽問題來了?
前作既然都如此優秀,《人生之路》爲何會翻車呢?
雖然目前豆瓣評分還沒出,可是放眼評論區,幾乎全被一星,二星給攻陷了。
有人說,看的是眉頭緊皺,上蹿下跳,咬牙切齒 ······
它已經算不上是改編了,幾乎是進入魔改的級别,完全偏離了原著。
尤其是陳曉飾演的高加林,是一個家境十分貧寒,甚至快要上不起學的寒門學子。
結果該片一開場的畫面竟然是這位 " 窮苦少年 " 騎着價值不菲的自行車 " 狂飙 "。
講真,在那個年代,自行車是很珍貴的,并不像如今這樣普及。
即便是北京,當時的 " 二八大杠 " 價格也是昂貴無比,小康家庭都不一定舍得買,更别提有着 " 窮苦 " 人設的家庭了。
而當他騎到教室時,自行車早已散架,而他扔在一旁,連看都不看一眼。
這樣的舉動,絲毫不像是 " 窮苦少年 " 該有的模樣。
太脫離現實了。
關于自行車,《山海情》就處理的很好,在道路不平的地方,甯願下車推着走,小心翼翼生怕碰壞。
細節之處,最能彰顯品質。
看得出來,本片也想拍出年代戲的那份氛圍感,但是打開屏幕,着實把觀衆給吓到了。
幾乎是全員 " 美黑 "。
河馬哥實在是理解不了,爲什麽農村人就要黑成這德行?
灰頭土臉,整個人臉上像塗了黑煤球一般,毫無血色,除了黑就是黑。
但與「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白」。
正如網友們所說,主角們皮膚太黑,壓太白,好出戲。
尤其是當情緒激動說台詞的時候,主角一口潔白的牙齒幾乎是全都露了出來,這種潔白與面部的黝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的确讓人很出戲,一看就不是地道的農村女性。
雖然很理解該片想要營造的年代感,而演員也都豁得出去,這都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但用力過度,反而适得其反,營造了一衆刻意的浮誇。
隻有表皮,沒有魂魄。
在老版電影中,就沒有這樣的 " 幼稚 " 問題,主角們并沒有特意抹黑自己,而是以正常膚色出鏡。
幹淨飽滿的臉蛋,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明亮。
兩個麻花辮,一個花布衫,就能讓我們迅速進入那個時代。
最主要的是女主角身上自帶一股那年代突出的精氣神,不浮誇,不做作。
農村戲其實不用特意把臉抹黑,素顔即可,雖然農村人沒那麽洋氣,但也不是各個都是黑炭。
再說,劇中的劉巧珍其實家庭并不窮困,家裏算得上村裏數一數二的有錢人,她們家也是村裏唯一開得上拖拉機的人。
所以,作爲村花來講,如此抹黑,并不合适。
要知道,農村人隻是平凡,并不一定要醜化。
看到拖拉機不得不說說該劇背後的問題,除了演員全員黑化之外,道具組也不是很細心。
妝容造型上極力在做舊,可是服裝,道具,尤其學校的橫幅,看似很有年代感,其實嶄新的就像 P 上去的一樣。
衣服也都是一塵不染,缺少了質樸感。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情節。
在本片中去掉了書中最精華的部分,隻是用了原著的框架,再塞進去許多現代和時尚的構思。
比如高考被頂替事件。
主角高加林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學習成績極其優秀的學生。
就連縣長都特别接見了預考前十名同學,再次對高加林的表現給予肯定。
然而,最後他竟然落榜了,同村村長的兒子高雙星,成績樣樣不如他,卻意外的考上了。
其實,這并不是意外,而是他父親 " 偷梁換柱 ",偷走了高加林的人生。
而這也是該劇中最大的劇本硬傷。
要知道,高加林的好成績是全縣甚至縣長都知道的,而他高考落榜,卻沒有任何人去質疑,這并不符合邏輯。
這樣的硬傷,确實不應該。
後續劇情展開的就是高加林與高雙星的雙面互換人生。
要知道,在原作中高雙星甚至連男五号都算不上,但在劇版中,他卻相當于男二号的級别。
這也是相當大的改動。
有的時候,越經典的東西越不好拍,因爲大家太耳熟能詳了,一丁點胡編亂造,大家眼裏都容不得沙子。
以至于,現在都有網友開始呼籲:
每當看到這種面目全非的改編,我都會想,是不是該立個經典作品保護法了。
說不說,鬧歸鬧,本片難道就沒有任何優點嗎?
當然不是,在本片中老戲骨們的精彩演繹大家還是看在眼裏的。
比如林永健老師,哪怕一句話不說都滿滿的是戲,無需刻意出現在鏡頭前,就将高明樓的自私,狡猾,陰險展現得淋漓盡緻。
讓人隔着屏幕都恨的牙癢癢。
劉威所飾演的勢利眼父親,一颦一笑一個眼神間皆是戲。
落魄時看不起人,見人發達又急着巴結。
李寶安飾演高加林的父親,從走路姿态到說話語氣,都呈現出人物老實巴交的感覺。
每一個舉動都有西北農村人的範兒。
注意看,這三位老戲骨的妝容也并沒有特意的去美黑,那身上的塵土,破舊的衣衫,都仿佛是那個時代的人 。
同一部劇,爲何差别這麽大?
可能還是用心吧。
真正好的表演是什麽?是潤物細無聲,是真正的無我狀态。
看這些老戲骨的表演,你甚至都會忘記演員本身,隻是絕對相信人物。
我想央視也是看準了這些老戲骨,以及路遙這本巨作的魅力。
隻可惜,被魔改的太厲害了,還是翻車了。
這也是繼《我們的日子》之後,再一部翻車的年代劇。
都想創造《人世間》,《山海情》這樣的輝煌,可惜,留給年代劇的時間不多了。
難道缺的是孔笙嗎?
不,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