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吳怼怼,作者 | 斯維奇
複古風格席卷而來時,大多數人尚不知情。
它看起來是一場小衆的狂歡,是亞比和非主流的主場,是時尚弄潮兒的新花樣。
直到接連有走紅毯的女星穿着幾十年前的 Vintage 孤品出席,直到社媒卷起一次又一次的複古風潮,直到,有人幹脆不穿新衣服了。
起初是從 Y2K(千禧風)開始。
流蘇、蕾絲和絲網印花,皮革、亮片和鐳射金屬,細長的圍脖和堆堆襪,高飽和度、高明度的糖果色," 有點像 20 年前非主流 ",構成一種粗略印象。
這樣的服裝搭配靈感,一部分就來源于 Vintage,其意指反映年代特征的且具有獨特性的衣物。在中文語境下,Vintage 和 " 古着 " 一詞接近,下文不作區分。
Vintage 最初是描述葡萄酒的年份和産地,由于複古時尚運動伴随着時尚潮流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因此很難給出準确定義。它可以表示 1920s-1980s 的衣物,或者能夠反映年代特征的且具有獨特性的衣物,一些年代更近的衣物則算在回收二手店的舊衣物中。
一部分年輕人決定不穿新衣服,既是追求稀有與獨特的 " 孤品 ",也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同時,複古懷舊心态本質是一種對快速現代化進程的感傷,試圖重構身份認同,聯結集體記憶。
01 複古風回潮,拂過 95 後
易夢玲、虞書欣、楊超越,也進一步帶火了這個小衆的品類。易夢玲走紅毯時身着藍色的 Christian Dior Vintage 高定禮裙引起熱烈讨論,又以一己之力推高了幾件高缇耶 Vintage 的單價。
舊衣服,隔數十年,高價出售,依然有人趨之若鹜,尤其以 95 後女性爲代表。她們爲什麽會買 Vintage?
一位古着愛好者向我分享她的觀點," 我覺得它蘊含了它所處的年代所代表的一些東西。像一種介質,可以依托于一件 Vintage 單品窺見當時的風尚、風格,以及見證一個品牌不同設計師不同年代的風格變遷。"
Vintage 所包含的 1920s-1980s 的時尚風貌跨度甚廣。當我們談論複古,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麽?
20 年代的服飾元素如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鴕鳥毛、水貂毛、亮片和流蘇。
40-50 年代 Dior 的 "New Look" 造型、鬥篷式大翻領、大露背曳地燕尾裙、格紋與波點。
60 年代聖羅蘭 " 吸煙裝 " 的流行與太空熱潮帶來的對于 pvc 與金屬材質的狂熱亦自成一格。
70 年代,搖滾樂與蓬勃的街頭文化,伴随的是波西米亞風格的民族紋樣、金屬鉚釘與哥特鏈條、破洞黑絲與稀疏針織。
至于 80 年代,以三宅一生與川久保玲爲代表的披挂纏繞、抽繩碎褶受到歡迎,街頭文化中的字母、拼貼和牛仔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 我個人很喜歡 Vintage,一方面是很獨一無二的,不是批量生産的。并且若它适合你,或者你喜歡它,這種感覺像一種 connection。因爲隻有它和你之間,你和它之間的(聯結)無可替代。"
擁有幾家常去的寶藏 Vintage 店是擁有獨一無二個性穿着的秘密。Vintage,意味着隻此一件,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而即便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店鋪,在數百件服裝中淘到符合自己審美的服裝也會獲得一些成就感,證明自己眼光獨到。
就像逛舊書攤、舊音像市場一樣," 淘到寶了 " 這樣的喜悅或許不再能從淘寶得到,卻能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古着店鋪中閃光。
02 舊衣服的生意,一直有人做
Vintage 源于歐洲,由日本作爲亞洲的最新興起地,輻射至亞洲其它國家。
作爲亞洲 " 古着 " 的鼻祖,日本将舊衣時尚推上街頭。現在我們所說的古着(furugi,舊衣服)和中古(cyuuko,二手、舊的)這兩個詞就都來源于日語。
古着文化在二戰時期随歐美時尚文化傳入日本,但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的古着文化是在泡沫經濟的催化下誕生的,經濟繁榮時民衆大量購入奢侈品,在泡沫破裂後又迅速賣出。
古着是時代的縮影,也成爲一種大衆時尚标簽。從東京下北澤到時尚聖地原宿,日本古着店走向商業街區,成爲文化的中心地帶。加之日系風格自帶複古質感,将本土的古着文化反向輸出西方和中國。
中國古着貨源廣泛,以泰國、日本貨源爲主,也有商家可以拿到來自歐洲的貨源。線下依托 Vintage 店鋪、二手市場,線上則在小紅書、閑魚等社媒平台發展。
近年來 Vintage 逐漸走入大衆視野,許多人都想進來分一杯羹,一時之間,古着市場魚龍混雜,甚至對于 Vintage 的定義都變得寬泛了些。
外貿店出口轉内銷,二手服裝市場轉賣今年的新品,都會自稱古着。
以某一件 Vintage 制式打版批量生産,乃至于風格稍微有些複古元素的潮牌店鋪,也可叫 Vintage 店鋪。
一些愛好者眼裏,隻有真的體現品牌調性和時代風格店鋪才稱得上古着。
與消費者這樣的情緒相适應的,是商家對于每一件服裝的珍視。每個店鋪中的商家對每件衣服的來源、尺碼、材質都非常熟稔。
一些店鋪的店員也是古着文化愛好者,有着很好的審美積累。經過精心的布置與陳列,舊衣市場的服裝甚至比商場的新衣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
店鋪體驗也非常獨特,全程自助選購,不會有人上前來打擾你主動與你攀談,整個店鋪裏隻有挂燙機冒出水蒸氣的突突聲,或者靜靜播放的上世紀的英倫搖滾(比如 Oasis 的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上海靈石路服飾市場是上海最大的古着市場,近幾年市場整頓将許多零散的商家集合于此處。此前可能在芙蓉江路、安順路、安西路等地。來此的商家大多已從事古着服裝生意十年,有的甚至是家族生意。
以靈石路三樓一家主營日式古着服裝的店鋪爲例。
店門口張貼着一張巨大的朋克風格的女性動漫海報,描繪的是日本 2006 年的電視動畫片《NANA》中的一個頗具魅力的女性角色。
步入店鋪,映入眼簾的是懸挂在高處的高飽和度的糖果色、大墊肩、珍珠和金屬配飾的昭和風格套裝,複古又精緻。店主年輕而有活力,在我主動攀談後,熱情地向我介紹各種服裝知識。
因爲是家族生意,父輩與日本二手服裝商家有常年合作,所以拿到的貨源也較好,但店主并不能直接挑選每一件服裝,而是以一定價格和風格訴求向對方定期購置一批衣物。衣物從日本本土出發,海運至香港(免稅或稅率較低)再轉運至于上海,貨品中途會有所破損、丢失,貨品質量不穩定都是這門生意不可避免的問題。
人員物資流動不通暢的時候,進貨進不來,賣貨賣不出去。開網店是一種思路,但也有實體店所沒有的新問題。古着衣物的污漬、尺碼常出問題但是一般不退換,消費者會扯皮拉筋。同時舊衣物都是孤品,須一件一件逐一拍攝、上架、标注尺碼,店家的工作量就驟增。加之認爲 " 自己拍的衣服照片遠沒有實物圖好看 ",這個渠道很快就被放棄。
人員物資的流通恢複,小紅書帶來的大量流量,靈石路服飾市場聚集整整三層樓的古着商家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得今年生意明顯回暖。
當我詢問她如何看待最近年輕人對于古着文化的興趣,她說 " 時尚是個輪回……可能十年前的衣服現在又流行了,像近幾年開始流行戴珍珠,也是複古。"
03 一個可持續的買賣?
近年來可持續時尚成爲一種潮流。2023 年伊始,WWD 中文版發布《時尚産業風向與趨勢洞察報告》,該報告指出,可持續時尚将從 " 選修 " 成爲 " 必修 "。購買舊衣物是踐行可持續的一種方式。年輕人裏,以購買古着踐行可持續也是主流。
但不止步于此。
隻要有人追求稀有與獨特的 " 孤品 ",Vintage 的價格就可以不斷推高,一件 Vintage 晚禮服價格可以至數萬。但往下走,二手市場的舊衣物,價格也可以來得比新衣服更低。
但無論如何,你的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市場上會淘到什麽樣的衣服,其結果幾乎完全取決于你的眼光如何,逛舊衣市場就是一場對于自身審美的 " 自證 "。因爲古着象征着一種文化資本,也就具有了展示個人風格和品味的效果。
同時,複古懷舊心态本質是一種對快速現代化進程的感傷。現代化所帶來的快速變化與城市生活的焦慮不适,使人們對已逝的曆史和文化産生了複雜和暧昧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現代人爲了解決現實情景中認同危機的一種方式。
《論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莫裏斯 · 哈布瓦赫的代表作。書中探讨了集體記憶的概念 , 即一個群體如何構建和傳承其共同的曆史記憶。集體記憶構成了一個群體的共同認同,并影響着其當前的行爲方式。
古着承載着某個年代的審美和文化符号,代表了那個時期的集體記憶。個人通過接觸和使用古着 , 可以感受到過去時期的集體記憶,喚起人們的情感和歸屬感,也滿足了年輕人對曆史連結的需求 , 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某個群體和時代的一部分。這種對過去集體記憶的認同情結和依戀 , 是年輕人喜歡古着的重要社會心理原因之一。
古着作爲如此豐富情感的載體,消費者會一直在。而與此同時,古着商家也存在努力的方向。
古着在中國仍處于小衆的愛好圈層,成爲新派文藝青年的穿搭公式之一。但是在日本有更加悠久的曆史,大衆對于古着接受程度也更高。在社媒建立自己的賬号,發布 Vintage 科普筆記,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古着文化的美麗,正是一些人在做的事。
中國的古着店的貨品大多數是歐美和日本的款式,進貨依靠國外二手平台交易。而日本有更加明确的古着風格,本土貨源已經相當成熟,并且已經具備規模化标準化,解決了二手服飾 " 衣物清潔 " 的問題。這個産業尚有可以借鑒學習的榜樣。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