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事重重 " 半導體産業研究策劃,本期聚焦台積電美國建廠過程中面臨的文化沖突和人才短缺問題。
文 /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本文獨家發布騰訊新聞,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台積電還沒有準備好進入美國?"
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台積電的 Glassdoor(一家員工匿名評價公司的平台)個人主頁上,在職和離職的亞利桑那工廠美國員工交流着關于艱苦工作條件的信息。
一位工程師在 2022 年 8 月寫道:" 人們連續一個月睡在辦公室裏。每天工作 12 小時是常事,夜班和周末輪班也很常見,還有随時待命。" 另一名工程師在 2023 年 1 月寫道:" 台積電充斥着服從文化,還沒準備好進入美國。"
類似的抱怨在 Glassdoor 上很常見,因爲匿名使得員工可以對過去和現在的雇主大加指責。Glassdoor 并不以 " 觀點中立 " 而著稱。說句實話,無論是在 Glassdoor、亞馬遜、應用商店裏還是其他任何地方,用戶留下的評論都趨于極端。與那些對某個工作或産品感到憤怒的人相比,滿意的人往往覺得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Glassdoor 上台積電官方頁面的員工反饋,工作機會的推薦度爲 41%
然而,考慮到台積電還在與英特爾競争——後者也在亞利桑那州擴張——留住和吸引人才是頭等大事。所以,如果台積電員工在 Glassdoor 上并沒有描繪出這家科技巨頭工作文化的美好圖景,公司絲毫不能對員工的抱怨掉以輕心。
《财富》雜志 6 月的報道稱,從當時對台積電美國業務的 91 條評論來看,它的推薦度僅爲 27%。這意味着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評論者會鼓勵其他人去那裏工作。相比之下,英特爾的推薦度爲 85%,盡管它的評論多達數萬條。
對于在 Glassdoor 上發帖的美國工程師來說,台積電的長時間會議帶來了另外一種挫敗感。
" 這些會議一天加起來很容易就達到三個小時 ",一位新員工說。" 這占據了工作日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爲什麽不把一些解決方案放在軟件中?大多數這類軟件都可以自動化。最後使用設備的工程師将工具狀态和變化記錄下來,并爲下一個班次提出建議。" 一位高級工程師表示同意:" 我認爲一些軟件需要被修改,使其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 事實是,台積電的分析軟件自公司成立以來(1987 年)就一直傳承下來,但隻有些微小的改變。
對這些抱怨也有其他人予以反駁,例如,Reddit 上的一條帖子說:對于任何晶圓廠工藝 / 設備工程師來說,長時間的會議和更長的工作時間都是熟悉的事情。試圖擺脫瘋狂的工作時間和随叫随到,而轉爲工程職位也不利于職業發展,那樣你隻會整天陷入工具問題,很少參與流程改進。
在那些不了解流程的人聽來,成天開會似乎意味着效率低下。然而,這些工程師正在開發每台成本爲 1000 萬至 1.5 億美元的設備。召開長時間的面對面會議來讨論眼前的問題并不是一種負擔。一個全新上崗的工程師可能沒有意識到面對面溝通的價值。
對于美國員工的抱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向中國台灣地區一家新聞媒體發表評論,毫不客氣地建議:" 那些不願意輪班的人不應該進入此行業,因爲這個領域的工作不僅僅是爲了豐厚的薪水,而是出于對半導體的熱情。"
雖說如此,這些抱怨還是指向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這家中國台灣芯片巨頭的強硬文化正在吓退美國員工和求職者,使台積電招聘到足夠的員工爲其在亞利桑那州新建的兩家代工廠工作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而這兩家代工廠又構成了美國 520 億美元的《芯片法案》的基石,該法案旨在将至關重要的半導體産業在美國重新本土化。
01 台積電的全球擴張之路
台積電于 2020 年 5 月宣布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最初承諾投入 120 億美元。2022 年 12 月,公司将投資增加到 400 億美元,并計劃用更先進的——雖然不是最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升級工廠。原預計第一家工廠将于 2024 年開始生産芯片,公司表示稍後将在該地增設第二家工廠。
美國總統拜登認爲台積電的投資是有史以來外國公司在美國最大的投資之一,是 " 遊戲規則的改變者 ",它将把關鍵的芯片供應鏈轉回美國。
台積電已然走上全球擴張之路,除了美國在建的兩座工廠,日本有一座,德國也有一座。
2022 年,日本政府提供總額約 4760 億日元(約合 40 億美元)的補貼,邀請台積電在熊本縣建設半導體工廠,預計 2024 年量産 16nm、12nm 和 28nm。在日本建設的新芯片廠将耗資約 80 億美元,其中日本政府幫助支付大約一半的費用。另外,最新消息也顯示,台積電還将在熊本新建一座 6nm 制程的工廠。
德國也在斥資數十億歐元來吸引芯片制造商。台積電将投資 35 億歐元(合 38 億美元)在歐洲建立第一個生産基地,并擁有這家位于德累斯頓的合資企業 70% 的股份。另外三家公司——德國的博世、英飛淩以及荷蘭的恩智浦——将各自控制 10% 的股份。這對德國來說是一次勝利。德國一直在尋找芯片制造商,這種微型設備對該國龐大的汽車工業和無數其他設備的生産至關重要。據德國财經日報《商報》報道,政府已承諾爲台積電項目提供 50 億歐元。而 " 包括歐盟和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 在内的私人和公共投資總和,預計将達到 100 億歐元。
台積電美國工廠外景
在台積電的全球化之旅中,亞利桑那州是其海外巨型工廠發展的第一次試驗。試驗是否順利将決定美國在其本土恢複半導體生産的成敗——美國爲新晶圓廠提供了價值 390 億美元的補貼,這是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産業政策方面最大公共投資的一部分。亞利桑那項目還将決定台積電能否轉型爲真正的全球公司。
然而,即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試驗成功,由于該公司規模龐大,将全球芯片生産從中國台灣地區轉移出去的影響仍然有限。分析師和高管估計,在亞利桑那工廠前兩期達到滿負荷生産以及該公司在日本和德國的工廠竣工後,中國台灣以外生産的總銷售額不太可能占據台積電收入的 10% 以上。但美國觀察人士表示,無論如何,這至少是重建該國芯片制造能力的第一步。美國商務部前顧問凱特琳 · 萊加茨基評論說:" 擁有一定的能力,總比零好。"
盡管美方和台積電都希望項目獲得成功,但挑戰幾乎從一開始就撲面而來。在 2023 年 1 月的财報電話會議上,台積電表示,受人力開支、許可證、合規性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美國的建設成本可能至少是中國台灣的四倍。台積電首席财務官黃仁昭表示,美國建廠投資可能會損害台積電 2023 年的盈利能力。
然而,台積電從來不是爲了賺錢布局海外的。所以,那些從成本的角度批評這一耗資 400 億美元的項目是一個糟糕的商業決策的人,其實隻看到了表象。
在觀者眼裏,台積電的全球擴張首先是地緣政治的産物,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政府和工業界對中國台灣地區陷入地緣麻煩可能導緻全球芯片供應短缺的憂慮與日俱增,這迫使該公司擴大其生産足迹。不過這一點也不是台積電赴美的首要考量,這從下述情況中可以看出來: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政府要求台積電将芯片生産轉移到中國台灣以外地區的壓力,台積電進行了回擊。台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向股東保證,目前正在量産的最先進制程技術 N3 以及下兩代産品 N2 和 N1 的大部分産能将留在中國台灣。
實際上,保持技術領先、封堵對手英特爾和三星,才是台積電全球決策的重中之重。
張忠謀 1987 年創立台積電,一個關鍵信條是:技術領先。在過去的數十年裏,台積電在制造最小和最快的芯片競賽中,已經遠遠領先于英特爾和三星等競争對手。不過,台積電走向全球擴張要晚得多。
劉德音回憶稱:" 我想,也許是時候讓台積電走向全球了,我知道我們的技術目前處于領先地位,但未來呢?"
他的想法是,一方面,台積電 65% 的客戶在美國,有不同的需求,公司可以獲得新機會。另一方面,公司需要全球化,以保持并擴大其技術和制造方面的領先地位。在劉德音眼裏,去美國并不全是弊端,也不僅僅是增加成本的問題,而是台積電的長期發展方向。" 未來 10 到 20 年,我們如何保持全球技術領導者的地位?這與中國台灣地區是否有足夠的人才,是否有足夠的研發力量有關。我們絕不能認爲目前的成功在未來還會繼續。"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中國台灣半導體行業的高管們開始擔心,當地人才供給無法跟上行業對新一代工程師不斷增長的需求。人口減少、要求苛刻的工作文化和大量競争激烈的技術工作意味着人才變得越來越稀缺。
對台積電來說,潛在的人才缺口導緻其加緊了前往海外建廠、培訓工人的步伐。與大部分早就将研究和生産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大型硬件企業不同,台積電的絕大多數芯片代工廠都在中國台灣。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表示,多年來,台積電将最優秀的員工、供應商和最先進的工廠集中起來,對其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該公司需要開始将目光投向中國台灣以外的地區。
" 如果我是台積電,我會認真考慮還有哪些地方能爲我提供那樣的人才 ",史兆威稱。
然而美國是這樣的地方嗎?
02 芯片人才的殘酷競争
在美國,政府動用數以十億計美元的資金補貼吸引半導體工廠的努力,催生了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企業宣布新建工廠的計劃。但對行業高管的調查顯示,人才短缺仍是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台積電亞利桑那公司目前擁有的員工人數約爲運營兩座晶圓廠所需員工總數 4500 人的一半,且幾乎一半的員工來自中國台灣地區。
中國台灣的學生通常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學校學業後,台積電成爲其爲數不多的優質選項,但美國的工程專業畢業生擁有比在晶圓廠工資更高、更鼓舞人心的工作機會,比如爲蘋果開發新鏡頭或爲 Meta 工作。
許多年輕工程師會将台積電美國工廠視爲良好的職業起點,但計劃提前跳槽。當人們加入台積電時,他們會在中國台灣花一段時間接受工具培訓,當他們回來時,所有當地公司都試圖向他們支付更高的工資并雇用這些經過培訓的人員,所以台積電的人才之戰将是一場持續的戰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面臨着截然不同的工作流動性環境,這對長期身處中國台灣的台積電來說并不容易習慣,因爲這家公司是中國台灣最受珍惜的雇主之一。
在中國台灣地區的高等教育體系中,31% 的大學生選擇 STEM 專業(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而在美國僅爲 17.5%。半導體行業專家、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芯片行業研究和咨詢公司 SemiAnalysis 首席分析師迪倫 · 帕特爾說,與英特爾等同行相比,台積電更青睐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求職者。早些時候,《财富》雜志對台積電工程類職位的招聘信息進行了篩查,發現這些職位都要求應聘者擁有博士學位或碩士學位。
一些行業觀察家認爲,台積電對教育的要求過高,尤其是在美國,數十年來芯片制造的離岸外包和矽谷高薪軟件工作的誘惑,造成了以硬件爲重點的 STEM 畢業生的短缺。咨詢公司埃森哲認爲,美國正面臨着 " 整個價值鏈的人才嚴重短缺 "。埃森哲估計,美國需要 7 萬到 9 萬名 " 高技能人才 ",才能滿足國内對關鍵半導體應用的需求,如航空航天、國防和汽車等行業。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移機典禮上,庫克、蘇姿豐、黃仁勳等科技巨頭高管到場助陣
2023 年 7 月,台積電以熟練工人短缺爲由,将投産時間推遲到了 2025 年。目前派大量中國台灣籍工程師到美國,肯定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方法。在美國,它當初所承諾的就業機會創造受到了質疑。工會指責台積電捏造技能短缺作爲雇用更便宜的海外勞動力的借口,請願反對台積電爲中國台灣地區工人申請 500 份簽證來美建設設施。另一方面,由于可能存在文化沖突,中國台灣工程師也對移居美國猶豫不決。
相比之下,日本工廠的建設進展比美國工廠順利得多。" 我們的文化彼此更接近,日本的制造思維和職業道德與我們相似 ",熟悉這兩個項目的台積電工程師表示。
由于日本和德國的晶圓廠将投産比亞利桑那工廠相對成熟的技術,因此建設和初始生産面臨的挑戰應該更少。但貝恩公司的咨詢專家懷疑,德國工廠在勞工問題上會更加困難,那裏以長假期和強大的工會等工作文化著稱,有可能比亞利桑那州的情況還要棘手。
台積電和其他在美國或歐洲擴張的中國台灣公司最初都選擇派遣大量現有員工,因爲他們很難雇用和留住足夠的本地員工來快速擴大業務。但台積電清楚,當它在新地點達到規模并建立良好聲譽後,需要系統地培養一支穩定、可持續的當地勞動力隊伍,因爲不可能永遠依賴中國台灣人來經營。
如社交媒體和在線論壇所顯示的,台積電管理者與美國工人之間已經因文化差異而出現内部摩擦。
EE Times 報道稱,該公司在西方環境中應用中國台灣地區管理風格時面臨着障礙。一位人士表示,雖然随着中國台灣勞工标準的變化,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逐漸改善,但尚未達到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水平。
美國人不習慣中國台灣地區的長時間工作和自上而下地處理一切事務的管理風格,而此種以艱苦奮鬥著稱的工作文化卻正是台積電成長爲擁有 7.3 萬名員工、市值 4400 億美元的巨型公司的原因。
一位中國台灣工程師對外媒說:" 晶圓制造最困難的不是技術,而是人事管理。美國人在這方面做得最差,因爲美國人是最難管理的。" 培訓美國工程師的台積電員工表示,很難讓他們做到标準化。中國台灣工程師一般二話不說就會去照做,但美國員工會向經理提出挑戰,質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一位美國工程師承認,當地員工也需要适應台積電的方式。由于大多數員工可能來自中國台灣,亞利桑那州工廠組織文化的改變可能會很緩慢。
台積電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深層次的差異。除了技術培訓外,該公司還對外國員工進行語言和文化培訓。但更大的需求将是培訓中國台灣地區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讓他們爲全球化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正在美國建設的晶圓廠當中,95% 的管理人員都來自中國台灣。數十年來,他們都受到某種文化的熏陶,因爲台積電常被比作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拒絕接受美國文化,因爲這不是他們晉升到如此高職位的路徑,因此,台積電需要更多的美國管理者來建立融合文化。
台積電正在進行改革,以更好地參與美國芯片人才的殘酷競争。劉德音表示,公司并不期望美國員工遵守與中國台灣地區員工相同的标準,并且隻要每個人都堅持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公司始終願意就這個話題進行讨論。2021 年,該公司将全球員工的工資提高了 20%,希望以此改善招聘和留住人才的狀況。然而招聘人員稱,台積電的競争對手也提高了薪資,從而提高了整個行業的薪資水平。
除了員工,還有供應商問題。台積電需要供應商就近爲亞利桑那工廠提供原材料、設備和關鍵部件。然而,一些試圖同期落戶亞利桑那的供應商表示,他們遇到了人力困難和高成本。
一家化學品供應商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附近購買了土地,但發現規劃過程比在中國台灣地區工業園區要複雜得多,成本也高得多。它發現這裏的建造成本是中國台灣的 10 倍。成本高是因爲對美國法規和建築許可不夠熟悉,以及生産材料供應不足。
迄今爲止,台積電隻在中國台灣地區的大型工廠生産最先進的芯片。附近的研發人員可以随時解決任何問題,供應商緊密地聚集在公司周圍,數十年來一直參與公司晶圓廠建設的服務供應商會對公司的每一個要求做出回應。這種運轉良好的模式使台積電的盈利能力超過了大多數其他半導體制造商。
反觀台積電本土與美國工廠的對比,差距最大的是未來運營的人工成本與供應鏈成本。對于後者而言,如果幾乎所有原物料成本和供應商的服務成本都是翻倍的,亞利桑那工廠的盈利将遙遙無期。而且,雖說台積電可以搬家,但它在中國台灣擁有的非常強大的生态系統有多大部分可以随之挪移呢?
有消息稱,台積電目前計劃将芯片運到中國台灣完成半導體制造的最後一步,即封裝。而如果美國制造的芯片最終仍需從海外封裝,再運回美國,似乎就失去了在美國建設晶圓廠的意義。
台積電人士告訴媒體,台積電不可能在美國建造封裝廠,因爲成本太高。同時,亞利桑那州工廠也不會生産足夠的芯片來吸引台積電在美國建造封裝廠。據 CNBC 報道,當該晶圓廠最終全面投入運營後,每年将生産 60 萬片晶圓以滿足美國芯片需求。這與台積電 2022 年生産的 1500 萬片晶圓總量相比,是個很小的數字。
在美國國内開發封裝工藝需要美國投資昂貴的設施,并培訓美國工人掌握高超的專業技術。這意味着,要想實現半導體本土化,僅僅拿出政府補貼是不夠的,美國還必須提供更低的成本、充足的基礎設施、充裕的服務和工程人才,以吸引更多半導體制造的私人投資。在一體化的競争市場中,企業成敗終究還是要由資本、價格、質量和服務所決定。
從目前來看,台積電的美國開局并不順利。亞利桑那項目進度落後,預算超支,生産時間已從 2024 年推遲到 2025 年。高昂的成本和管理上的挑戰表明,将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制造工藝之一移植到地球另一端是極其困難的。
雖然台積電掌握着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生産技術,控制着全球 90% 最先進的芯片制造,然而,這并不能使它避免全球擴張所帶來的文化沖擊,這一沖擊令公司和員工都面臨着陡峭的學習曲線。
台積電發言人表示,台積電鼓勵員工 " 培養平衡的生活 ",其美國工廠提供了健身和健康中心,努力營造 " 各種活動和俱樂部以及溫馨的氛圍 "。該發言人還說,這家芯片制造商還 " 建立了多個内部溝通渠道,讓員工能夠分享有關工作條件的想法和關切 "。" 我們會積極傾聽員工的意見,并在必要時做出改變。"
張忠謀曾多次表示,台積電在中國台灣取得的成功很難在其他國家複制。正如他所說,美國 " 缺乏制造人才 ",而且生産成本高昂,這使得台積電的美國賭局尤其具有挑戰性。閱讀有關台積電在美遭際的新聞,讓人很難不想起《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2019)這部紀錄片。雖說公司主體由中國台灣變成了中國大陸——曹德旺的 " 福耀玻璃 " ——但發生的是相似的文化沖突——抱怨美國人懶惰、需要被寵愛,總體上達不到公司令人生畏的标準;美國人則對他們東方同齡人崇拜的職業道德感到困惑。
台積電可能不是聖人,但他們在美國開始建廠的時候,員工和雇主正在爲更好的工資、更好的工作時間和更好的工作 / 生活平衡而互相争鬥。而當一家公司從一種文化轉向另一種文化,它總是有一個學習曲線。所以,不同文化之間存在摩擦幾乎是必然的。最終要看雙方是否學會容忍,因爲差異也可能帶來綜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