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用車就找 SUV 大咖
近幾年來,大多數海外車企在國内的市場份額都在逐步萎縮,但有一個車企卻在高歌猛進,那就是特斯拉。在國内建廠的三年時間裏,特斯拉的累積銷量已經突破了百萬輛,中國也是特斯拉的最大市場之一。
當然了,如此亮眼的成績也吸引了其它海外造車新勢力,近日就有兩家造車新勢力宣布入華。大咖也剖析下這兩家車企什麽來頭,未來市場前景如何
01
菲斯克今年入華
說起菲斯克,絕大多數網友對這品牌都是完全陌生。但從曆史來看,菲斯克成立于 2005 年,比特斯拉要更早。但因爲質量、電池廠商等種種原因,這款跑車在 2012 年停産,而菲斯克也在一年後宣告破産。
而後續中國萬向集團,在 2014 年成功收購了菲斯克,所以實際上菲斯克可以看作是一家中國車企。也正是因爲有萬向集團的背景,菲斯克入華也變得順理成章了。
據悉,菲斯克首個交付中心将在今年年内開設,并于 2024 年第一季度交付首款量産車型 —— 純電 SUV Fisker Ocean。
從産品力來看,Ocean 在美國的售價區間爲 37499~68999 美元(約合 27-50 萬元),定位爲中型 SUV。作爲一台美系 SUV,新車沒有采用簡約設計,而是加入了不少個性元素,内飾則采用了大尺寸豎屏中控。
動力方面,前驅版搭載的是 275 馬力的單電機,0-60 英裏每小時的加速時間爲 6.9 秒,續航裏程約 402 公裏;Ocean Ultra 和 Ocean Extreme 均爲雙電機,最大功率分别是 540 和 550 馬力,0-60 英裏每小時的加速時間分别是 3.9 和 3.6 秒,續航裏程約合 563 公裏。
02
另外一家入華新勢力
除了菲斯克以外,還有另外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也宣布了入華計劃,那就是 Lucid。作爲一個國人陌生的品牌,Lucid 與特斯拉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它是由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 (Bernard Tse)和甲骨文前高管溫世銘 (Sam Weng)兩位華人于 2007 年創建,其多位高管級,以及大量工程師來自特斯拉。
此外,Lucid 與中國的淵源也是頗深,其投資股東背後有着中國企業青雲創投和北汽、賈躍亭(已賣出)的身影,Lucid 也曾宣布與中國電池制造商華霆動力達成合作。
因此,早在 2021 年 11 月在财報中,Lucid 就曾明确表示計劃 2023 年進入中國市場。6 月 7 日,已加入 Lucid 的前集度汽車副總裁朱江在社交媒體透露,Lucid 開始爲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
從車型來看,Lucid 目前僅有 Air 一款車型在售,其定位是中大型轎車,起售價約 66 萬元人民币。配置方面,該車将配備 DreamDrive 駕駛輔助。動力上搭載了雙電機,零百加速僅需 3.8/3.4 秒,續航裏程爲 660/684 公裏。
03
能成爲下一個特斯拉?
之所以美國造車新勢力蜂擁進入國内,最主要還是因爲中國是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場。就在 7 月 3 日,中國第 20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而從一千萬輛到兩千萬輛,僅用時 16 個月,增長勢頭十分迅猛。
此外,目前國内的純電動車主要售價區間都是在 30 萬元以内,國内目前高端純電車市場的潛力還很大。而傳統豪華品牌的高端純電車産品力并不出色,因此也讓海外新勢力品牌嗅到了當中的商機。
但是,想成爲下一個特斯拉真這麽容易?
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品牌的現狀,首先 Ocean 量産交付拖了很久,最近才在歐洲交付,而美國本土的交付也剛剛開始。目前菲斯克在海外剛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沒有太多成績
而 Lucid 這邊,今年一季度共生産了 2314 輛汽車,交付僅有 1406 輛,銷量十分低迷。今年第一季度 Lucid 營業收入爲 1.494 億美元,虧損則是達到了 7.795 億美元。而且據外媒報道,爲了降低成本,今年 3 月 Lucid 計劃裁員 1300 人左右,公司的經營環境也很差。
相比之下,特斯拉是在 2012 年的 4 月 22 号正式進入中國的,在試水國内市場 9 年之後,特斯拉累積了一定的口碑和聲望,并且進口 Model 3 在國内也有不錯的銷量,因此才正式投産上海工廠。由于特斯拉在海外還有巨大的需求量,因此上海工廠也不用擔心訂單問題。
相比之下,這兩個品牌在海外都屬于剛冒頭的水準,在國内絲毫沒有知名度。而其高端定位也讓其車價不菲,對于國人而言,同樣價格之下有極氪、蔚來、騰勢、特斯拉等品牌可選,菲斯克和 Lucid 的競争力完全不足。
因此,大咖預計這兩個品牌未來隻會以進口形式進入國内,獨資建廠的可能性非常小。當然了,新勢力本質上玩的都是金融遊戲,它們進入中國市場這片藍海,也能進一步推高它們的股價。
04
大咖總結
如今國内新能源市場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除了比亞迪、特斯拉、埃安、理想以外,其餘車企的處境并不算太好。而這兩個美國新勢力品牌目前的競争力并不算強,而且品牌力和性價比也不高,未來在國内恐怕很難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