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張靜波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名古屋,注定要成爲日本人的傷心地。
2023 年 2 月 7 日,三菱重工宣布:終止日本國産噴氣式客機 SpaceJet 研發項目。這就意味着:
日本人拼了 60 年的大飛機夢,終于還是黃了。
發布會上,三菱重工社長深深鞠躬,表達歉意:
" 我們得到了很多人的期待和支持,但很遺憾,鑒于沒有盈利能力等原因,我們決定終止研發。"
位于名古屋的工廠,大門緊鎖,人去樓空。附近的機場跑道外,不少日本民衆駐足觀望,久久不願離去。
" 很吃驚,聽說進展不順利,但沒想到最後是這樣…… "一位媽媽幾乎是噙着眼淚說完這句話。
如此凄涼的場景,不禁讓人噓唏:僅僅八年前,這裏還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2015 年 11 月 11 日,SpaceJet 的前身,日本 MRJ 支線客機首飛成功。
這是自 1962 年首飛螺旋槳客機 YS-11 後,時隔半個多世紀,日本人再次實現國産客機的首飛。
包括記者在内,500 多人見證了這一曆史性時刻。當試飛員推開艙門時,大廳内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局限于爲波音生産零部件。今天,終于要進入新的領域。"時任三菱飛機公司總裁川井昭陽興奮不已。
上世紀 50 年代,當他還是個孩子時,每天目睹美國 DC-3 在自己家門口起飛和降落。彼時,他認爲日本不會再制造飛機。
MRJ 讓川井重燃希望,它也承載着日本政府重振經濟的雄心和夢想。
過去 30 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曾經稱霸世界的消費電子産業逐漸落寞,汽車産業也在近年來被中美絞殺。
猶如困獸般的日本經濟,急需一場勝仗來提振士氣,大飛機就是其一。
也因此,日本媒體對 MRJ 首飛極盡美譽,稱它讓日本迎來飛機産業的新時代。航空記者杉山勝彥爲此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叫:
《日本制造在 MRJ 中複活!》
時任日本内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則強調:飛機産業将支撐起日本的未來。
MRJ 也不負衆望,一度在全球拿下 447 架訂單。然而,受資金、技術、市場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MRJ 随後走上一條不歸路。
最終,曆時 15 年、耗資 1 萬億日元後,不得不宣布項目終止。
在消費電子幾乎全軍覆沒,汽車也開始搖搖欲墜的今天,大飛機的失利,給日本經濟尤其是高科技産業的聲望,造成可怕的打擊。
曾經創造過 " 新幹線 " 高鐵神話的日本人,很難接受這樣一個現實。而最令他們無法接受的是:
日本在大飛機項目上,曾握有不輸中國的一手好牌!
1957 年,54 歲的堀越二郎被征召,進入新三菱工作。他的任務是:
爲日本設計一款民用客機。
作爲日本航空之父,堀越二郎在日本家喻戶曉,由他設計的零式戰機,在二戰初期曾橫掃太平洋的天空。
盡管罪孽滿身,日本航空卻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共生産 6.6 萬架飛機,僅次于美國。産量最大的,便是由三菱設計并生産的零式戰機。
二戰結束後,作爲戰敗國的日本,被禁止研制飛機。直到朝鮮戰争爆發後,美國人才給松了綁。
擺脫枷鎖的日本人,發誓要重新奪回日本國産飛機的榮耀!
爲此,三菱、川崎等日本财團組成日本飛機制造公司。堀越二郎等戰鬥機設計天才,被重新召喚。
精銳盡出的日本航空業,耗時 5 年,終于研制出 YS-11 民用客機。
1964 年,搭載着奧運聖火的 YS-11,從沖繩飛到日本本土,極大提振了日本國民的信心,被視爲日本戰後複興的象征。
然而,由于缺乏民用客機的經驗,YS-11 還沒面世就已經落伍。
在波音 707 橫空出世,國際民航業已進入噴氣式時代的 60 年代,YS-11 竟然還在用渦槳發動機。
不僅如此,戰鬥機思維設計出的 YS-11,油耗高、噪音大,遭衆人吐槽。
10 年 26 次,令人不寒而栗的墜機記錄,更使它成爲世界上最不安全的支線客機。
這一連串的打擊下,YS-11 不得不于 1972 年停産。日本人的第一次大飛機夢,就這樣被掐滅。
YS-11 失敗後,日本轉向學習并成爲美國波音的零部件供應商。來自波音的合同,讓數以萬計的日本工人忙碌起來。
到 21 世紀頭十年,日本已成爲波音重要的零部件來源地。
以波音 787 爲例,35% 的零部件由日本制造,尤其碳纖維複合材料,以至日本媒體得意地宣稱:
波音 787 是準日本制造!
強大的零部件生産能力,讓日本人被掐滅許久的大飛機夢,重新燃燒起來。
2003 年,日本經濟産業省(METI)宣布百人以下支線客機的研制計劃。
該計劃由三菱主導,川崎、富士等産業巨頭參與,可謂集日本全國之力,打造一款後來被稱爲 MRJ 的支線客機。
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試圖以此來挑戰龐巴迪,乃至波音和空客的地位。
" 半個多世紀了,日本是時候再試一次!"時任三菱飛機公司總裁川井昭陽磨刀霍霍。
2008 年,經過多年的準備,整個項目正式啓動。
計劃之初,日本人胃口很大,上來就搞了 6 個型号,并在新材料、燃油經濟性、低碳等指标上,給自己設置了苛刻的标準。
爲了昭示必勝的決心,三菱公司還專門把工廠設在了名古屋。60 多年前,大名鼎鼎的零式戰機,正是在這裏成功首飛。
然而,心高氣傲的日本人似乎忘了:自 YS-11 以來,日本一直沒有從事過民用客機的開發。
而且單獨生産某些零部件,與從頭到尾研制、生産一架客機,有着天壤之别,它需要總體設計和系統集成能力。
而這,恰恰是日本人的弱項。
事實上,MRJ 第一次試飛,就因爲機身設計更變、機翼強度不足、零件延遲交付等問題,三度被迫延遲。
雖然事後經過反複修改、調試,實現了首飛,但比原定時間,整整延遲了 3 年。
2015 年 11 月 11 日,在日本政府宣布支線客機研制計劃 12 年後,MRJ 終于在名古屋首飛成功。
很多日本媒體,興奮地将這一天稱爲:日本飛機工業史上永遠銘記的日子。
然而,命運多舛的 MRJ,并沒有因爲這次首飛而逆天改命。由于定位不清晰,MRJ 不得不一邊研制,一邊修改尺寸數據和指标。
事實上,MRJ 在整個研制周期内,一共經曆了 900 多次設計更改,先後 6 次被延遲。
内部的管理混亂,導緻事故頻發。
2017 年,MRJ 第二架原型機測試時,發動機失效,差點機毀人亡。而測試地點就在美國俄勒岡州。
吓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連夜叫停了 MRJ 的适航認證。
甚至,連日本人最驕傲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也因爲搞不定相關技術,在飛機研制中使用比例一降再降,最後隻剩下 10%,還主要用于機尾。
轉而使用常規鋁合金材料,又因供貨商神戶制鋼所爆發造假案受阻。期間,三菱自己也卷入了數據造假門。
盡管三菱幾次試圖挽救頹勢,甚至不惜将 MRJ 更名爲 SpaceJet,但這個曆時 15 年、耗資 1 萬億日元,寄托了幾代日本人大飛機夢的項目,最終還是黃了。
對于日本大飛機的失敗,有人用一句話來總結: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三菱重工總裁岩澤正二也在一次采訪中承認:從一開始,就沒想到會有如此艱難,代價如此昂貴。
" 說實話,我們很天真!"宣布終止 SpaceJet 項目的發布會上,三菱重工社長泉澤清次黯然神傷。
日本人夢斷大飛機,表面上看,是三菱重工的失敗。但這背後,真正決定大飛機項目輸赢的是:
國家實力。
論技術,日本高端機床登峰造極,控制了全球半壁江山。碳纖維等複合新材料,更是獨步世界,連美國人都垂涎。
這也是日本人在波音 787 的供應鏈中,能夠獨占 35% 份額的重要原因。
論工業實力,日本四大重工企業,三菱、川崎、富士、石川島播磨,可謂曆史悠久,聲名遠播。
三菱早在二戰時期,就承包了日本的軍工制造,并研制出威風八面的零式戰鬥機。
日本政府的決心也不可謂不大,從上世紀 50 年代鼓勵日本企業開發 YS-11,到 2003 年發布支線客機研制計劃,對大飛機的癡心數十年不改。
但拿着一手好牌的日本人,最終還是打得稀爛。
日本的失敗,再次印證了研制噴氣式客機的巨大困難和挑戰。即便有技術,有雄心壯志,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不足以在航空領域取得成功。
因爲大飛機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盡管日本人在機體材料、零部件、加工工藝等方面,實力雄厚,但在飛機制造領域,依舊存在明顯短闆。
抛開系統集成不談,日本人在氣動設計等基礎領域,乏善可陳。
氣動布局的設計,決定了飛機的飛行性能。而要做氣動設計,少不了風洞實驗室。但日本幾乎沒有高水平的風洞群。
相比之下,中國擁有亞洲最大、全球品類最爲齊全的風洞群。
比技術更難以逾越的,是市場規模、産業鏈的話語權、工業體系的獨立自主性,等等。說穿了,就是比誰的拳頭更大、更硬。
當年,日本人供應了波音 787 客機 35% 的零部件,他們一度對生産方案、總裝線等環節,提出自己的訴求,但被波音直接拒絕。
波音可以給日本人訂單,但那些含金量高的技術,絕不會讓日本人碰。
作爲全球僅有的兩大民用航空霸主,波音和空客也絕不會坐視,其他分食者的出現。
MRJ 之所以遲遲拿不到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頒發的适航證,技術本身不過關是一方面,但也不排除是美方的故意刁難。
這并非沒有先例。
當年,羽翼漸豐的龐巴迪和巴西航空工業,試圖染指 100 座以上幹線大飛機時,就被波音和空客以反傾銷大棒,聯合絞殺。
90 年代,亞洲新興大國印尼,也曾夢想發展大飛機産業。但随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貨币基金爲印尼提供了貸款支持,條件是:
放棄大飛機!
中國造大飛機,沒有 FAA 的适航證,也能活下去,畢竟國内市場足夠大。但日本大飛機,如果不能進入歐美市場,就隻有等死。
2002 年,中國正式啓動 ARJ21 支線客機項目,幾乎跟日本 MRJ 前後腳。
期間,ARJ21 也經曆了重重磨難,直到 2008 年才實現首飛。日本人起初對這款競品不以爲然,他們曾放出豪言:
MRJ 将拿下亞洲七成以上支線客機訂單,讓中國的大飛機永遠賣不出去!
甚至,當中國搞出了比 ARJ21 和 MRJ 都要大的幹線大飛機 C919 時,日本人卻口出狂言:中國輸給了 MRJ 還嘴硬。
隻可惜,大飛機競争,比拼的不是誰的口水多。
2022 年 12 月,在 ARJ21 正式投入運營七年後,C919 也實現了首架交付。僅僅兩月後,三菱就宣布:終止噴氣式客機研發項目。
當年叫嚣要殺死中國大飛機的日本人,萬萬沒想到,最後哭鼻子的是自己。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