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爲刀郎封刀了
原來他是在磨刀 "
近日
沉寂多年的歌手刀郎
新歌《羅刹海市》引發關注
持續在 QQ 音樂、網易雲等
音樂軟件的熱搜榜前列
" 羅刹海市 " 詞條抖音播放量超 15 億
" 出圈 " 的同時
在社交媒體上掀起
網友解讀熱潮
據了解,《羅刹海市》的歌詞取材自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同名故事《羅刹海市》:
話說中國兩萬六千裏之外有個羅刹國。某日,一位叫馬骥的中原人去羅刹國經商。他發現羅刹國人長得都奇形怪狀,且以醜爲美,以醜選官。在這個美醜颠倒的地方,人人對長相俊美的馬骥避之不及。後來馬骥把臉塗得漆黑,大家反而交口稱贊,該國國王還因其 " 貌美 " 封他爲官 ……
刀郎新專輯《山歌廖哉》封面截圖
有聽衆認爲
《羅刹海市》是一首
意有所指的諷刺歌曲
有人解讀這是在抨擊如今華語樂壇的 " 虛假繁榮 ",有人認爲他諷刺的是流量文化下的 " 以醜爲美 ",更有人開始對号入座,認爲歌詞直指一些樂壇同行。
不過,也有網友認爲
不應過度解讀
這首歌是《聊齋志異》裏的故事背景,跟其他歌手沒有關系," 想太多了 "。
據九派新聞,刀郎(本名羅林)關聯有北京九雨天下音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商流羽文化工作室、烏魯木齊羅林音樂創作室 3 家公司,成立時間分别爲 2005 年、2018 年、2000 年。
其中刀郎在北京九雨天下公司擔任監事職務,其它公司均爲刀郎個人獨資。值得關注的是,截至 2022 年 8 月,上述 3 家公司均已處于注銷狀态。
據新京報,關于刀郎,有一個這樣的傳聞:刀郎憑借《2002 年的第一場雪》走紅大江南北,也拿了不少獎項,而當時的一些樂壇大腕卻都不喜歡刀郎,還曾公開批評過刀郎的音樂。
這個傳說從來沒有被證實過,刀郎也從來沒有公開表達過對某些人的 " 仇恨 "。因此,把新歌《羅刹海市》理解成 " 刀郎報仇,十年不晚 ",也隻是一種想象。
因此媒體評論表示," 複仇論 " 是假的,但公衆對 " 複仇 " 的想象,卻也反映了某種真實的情緒:流行樂壇需要像刀郎這樣的聲音,需要一首《羅刹海市》來蕩滌心靈,歡迎刀郎歸來,是因爲人們對 " 以醜爲美 " 的風氣已經忍受太久了。
也有媒體評論指出
在沒有确切依據的情況下
直接将歌曲解讀爲抨擊某些個人
試圖從中咂摸出陳年八卦談資
再引發一輪飯圈互撕
其實是對作品意義的窄化
更是對創作的一種 " 背刺 "
評論指出,回顧過去,所謂的恩怨和 " 打壓 " 僅僅是停留于作品,并沒有上升到對其個人的攻擊,刀郎當時也曾回應相關風波,表示是空穴來風。如今,風波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非要說刀郎的新歌是針對某幾位音樂人進行反擊,确實有些 " 過度解讀 ",不但容易挑起不必要的争端,也讓創作者顯得過于 " 小氣 " 了。
網友解讀有無法律風險?
律師提醒
據《法治日報》報道,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影視文娛業務中心總監馬麗紅對此作出解讀:
刀郎攤上事了嗎?
從《羅刹海市》的歌詞來看,難以看出該歌曲涉及影射或 " 内涵 " 其他歌手。在沒有确切依據的情況下,直接将歌曲解讀爲 " 内涵 "" 複仇 " 其他歌手,其實是對作品意義的窄化。如果他的歌詞中并未明确提及任何具體的名字,同時也沒有對他人造成實質性的損害,那麽歌曲便不會因此構成侵權。
網友猜測刀郎的歌含沙射影有法律風險嗎?
如果網友的猜測性言論與事實明顯不符,且存在侮辱、诽謗等情形,涉嫌侵犯被評價人的人格權,被侵權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但另一方面,網友也有 " 公衆評價權 ",即對社會事件有作出評價的權利,公衆人物也有一定的容忍義務。同時,作爲公衆人物也應謹言慎行,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爲負責,如果的确存在不妥言行的,也應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評價。
一首歌是否好聽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評價自然不同
對歌詞的理解更是見仁見智
但借着這首歌
很多人知道并了解了
蒲松齡的聊齋名篇
對優秀傳統文藝作品的不斷創新演繹
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比一首歌、一張專輯、一段往事
經典文化中更豐富、
更精彩的故事與内涵
是等待更多文藝創作者去發掘的寶藏
來源:綜合自法制日報(作者 羅聰冉)、新京報(作者 張豐)、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王如心)、中國新聞網(作者 張钰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