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時有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傳聞傳出,但多數遭有關機構否認。另一方面,開年至今,也有個别明星基金經理因個人原因官宣離任,其中不乏個别中小型機構的 " 頂梁柱 "。事實上,随着近年來公募行業迅速發展,基金經理變動已成常态。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 月 15 日,年内已有 347 隻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的 " 舵手 " 現變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 2019-2020 年市場大熱時,多數基金公司紛紛 " 抛出 " 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助力營銷,一度使部分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激增。但随着公募行業 " 造星 " 禁令的頒布,基金公司在營銷宣傳方面也開始呈現去明星化趨勢,更多是将基金經理與投研體系并行宣傳。
公募 " 離職 " 潮起
開年不足 2 個月,已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被傳離職。近日,有市場消息傳出,信達澳亞基金旗下 " 名将 " 馮明遠即将離職,下一站或是富榮基金。但該消息随即遭到信達澳亞基金的否認。
空穴來風事必有因。馮明遠的離職傳聞與其在年内先後卸任 2 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不無關系。2 月 3 日,馮明遠因内部調整原因卸任信澳先進智造股票的基金經理;就在前一個月的 1 月 3 日,馮明遠也因内部調整原因卸任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經理。而在 2022 年,馮明遠也曾卸任信澳精華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
當前,馮明遠旗下在管産品共計 7 隻。同花順 iFinD 數據顯示,在卸任上述 2 隻産品的基金經理後,馮明遠的最新管理規模也由 2022 年四季度末的 314.08 億元降至 256.68 億元。
事實上,年内被猜測或将離職的基金經理并不在少數。今年 1 月,興證全球基金旗下明星 " 舵手 " 謝治宇就被傳離職。就在 1 月 4 日、1 月 30 日,謝治宇在管的興全合潤混合、興全合宜混合分别新聘葉峰、程劍為新任基金經理,與謝治宇共同管理。但在謝治宇離職消息傳出之際,也遭到公司方面的否認。
若從近年來看,确有不少明星基金經理相繼離任。如 2022 年,就有董承非從興證全球基金離職後 " 奔私 ";周應波從中歐基金離職後創立私募基金;趙詣從農銀彙理基金離職後 " 投身 " 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 ……
2023 年至今,則已有長城基金明星基金經理何以廣因個人原因于 2 月 10 日卸任旗下全部在管産品,并已按規定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 " 中基協 ")辦理注銷手續;另外,恒越基金 " 頂梁柱 " 高楠也因個人原因離職,于 1 月 10 日卸任旗下在管産品。
回顧幾年前市場大熱,買基金成為 " 潮流 " 的同時,不少績優基金經理也成為公司 " 明星 ",在獲得基民關注的同時,旗下産品規模也持續增長。例如易方達基金張坤、中歐基金葛蘭、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一度成為千億頂流。此外,也有諾安基金蔡嵩松、彙豐晉信陸彬等明星基金經理一度被基民 " 爆買 "。
值得一提的是,明星基金經理效應在中小型基金公司中格外突出,其管理的基金規模在公司中的占比也頗高。例如,前述提及的馮明遠在卸任前述 2 隻基金前的管理規模在信達澳亞基金 2022 年四季度末全部基金的管理規模占比達 42.24%,當前則降至 34.52%。同時,高楠的管理規模為 59.69 億元,占恒越基金非貨基管理規模的 67.7%。對比之下,謝治宇、何以廣的管理規模則在公司當期非貨基管理規模占比分别為兩成以及不足一成。
" 頂梁柱 " 轉身原因衆多
就管理規模及市場知名度來看,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确實已成為公司的 " 頂梁柱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這類人才願意舍棄公司 " 明星 " 的身份,選擇離職呢?有觀點認為," 限薪令 "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基金經理離職。
在财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一方面是公募轉私募的需求,因為 " 公轉私 " 能更好地提升個人業績水平,發揮空間也更大。另一方面,公募 " 限薪令 " 引發基金經理更強烈的創業需求。此外,行業競争激烈也使公募基金經理轉型需求增加。
此前在 2022 年 6 月 10 日,中基協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其中提到,基金管理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績效薪酬的遞延支付期限、遞延支付額度應當與基金份額持有人長期利益、業務風險情況保持一緻,遞延支付期限不少于 3 年,遞延支付速度應當不快于等分比例。其中,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于 40%。
當人才留不住已成事實,對相關基金公司而言又可能造成怎樣的影響?若基金公司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又可能帶來怎樣的負反饋?郭施亮認為,中小型基金公司對優秀基金經理的依賴度更大," 頂梁柱 " 離開自然影響基金風格與淨值表現。但如果基金公司過度依賴基金經理,基金投資風格變化過大則容易引發贖回潮。
南方某公募内部人士則表示," 從短期來看,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對相關産品的規模可能會産生影響,有些投資者可能不想觀察了就直接贖回了。不過一般明星基金離職後,基金公司也會安排精兵幹将去接任 "。
随着公募行業迅速發展,基金經理變動已成常态。同花順 iFinD 數據顯示,截至 2 月 15 日,年内已有 347 隻基金的 " 舵手 " 現變更,但較 2022 年同期 361 隻産品的基金經理變更已有小幅改善。
此外,針對明星基金經理 " 離巢 " 的情況,有投資者直言 " 這兩年砸盤太狠,行情不好還高薪就容易挨嘲 ",但也有基民對持有産品的 " 掌舵人 " 離職頗為不滿,并建議 " 以後要出一條封閉期間基金經理不準離職的制度 "。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對此表示,在談及基金經理變動這個話題時,必須破除兩個預設的、不合理的前提。一是老基金經理就永遠能夠做好;二是新基金經理一定就不如老基金經理好。" 市場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20 多年來的市場情況表明,每年都有新的基金經理成長起來,為投資者創造出良好的收益。因此,一方面沒有必要死守老基金經理,另一方面要給新基金經理充分的機會和空間。
" 另外,對于基金經理的變動,中基協已經有明确的、嚴格的監管要求,沒有必要針對采用封閉運作方式的産品另做規定。對于造星,已經有相關的監管規範要求。至于追星,就是基民自己的選擇了,更何況很多封閉式基金是可以上市交易的 ",王群航補充道。
華林證券資管部落董事總經理賈志也認為,公募基金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資管機構,基金經理的流動是正常現象。建議持有人還是要立足長期投資,淡化基金經理的明星效應。市場是周期變化的,階段性亮眼的業績通常不會持續,波動是客觀存在的。
" 明星 " 不再是營銷王牌
此前,在 2019 年、2020 年市場大熱的背景下,多數基金公司紛紛 " 抛出 " 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助力營銷,一度使部分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激增。但在 2021-2022 年市場大跌背景下,投資者情緒較敏感,業績表現不如以往的基金經理頻頻被罵,明星基金經理更是壓力倍增,因此有不少基金經理發文或在季報中直言反思或向投資者緻歉。不可否認的是,在 2022 年市場重挫之下,投資者逐步回歸理性,基民也不再隻追捧明星基金經理。如今,也鮮見基金公司主動宣傳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營銷似乎正趨于 " 去明星化 "。
前述南方某公募内部人士也提到,2022 年 4 月,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确指出,将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台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 " 明星基金經理 " 的發展模式。相對于打造明星基金經理,目前基金公司更重視投研團隊一體化,打造整體投研能力均衡的投研體系。
對比前兩年來看,部分基金公司直言對旗下明星基金經理的宣傳考量也有所改變。長城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投研隊伍和投研文化的建設上,公司方面并沒有刻意打造明星基金經理,而是更重視投研團隊整體實力的培養,強調投資和研究的可複制性,力求公司平台共性和員工個性的良性共振,既要求基金經理堅定 " 研究創造價值 " 投研思路,堅持深耕基本面研究,堅守價值投資,提升投研的深度和銳度,又鼓勵基金經理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打造自己的投研風格。公司還不斷推進各個投資部門和研究部門的融合和優化溝通機制,形成投研良性互動。
某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則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目前,公司在營銷宣傳方面不會隻宣傳明星基金經理本身,而是會把明星基金經理以及其依靠的投研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去介紹。" 在宣傳一隻産品時,很難完全避開基金經理去做宣傳,但在宣傳的同時也會強調投研平台以及背後團隊給基金經理投資決策帶來的支撐作用,而不會隻宣傳明星基金經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對于渠道和投資者來說,明星基金經理還是很有号召力的,因此公司方面也會應渠道要求去推一些基金經理。整體來說,希望投資者在選購基金産品時,不要隻關注基金經理是誰,而是更多地考量這位基金經理管理的這隻産品是否符合個人需求再去選購。"
不可否認的是,在公募人才流動頻繁的背景下,打造穩定的人才團隊也成為基金公司的當務之急。
" 在長城基金内部,一方面,公司鼓勵年輕的投研人員大膽地探索自己的能力圈,盡快形成個人的相對優勢和風格,并長期堅持、動态調整和優化;另一方面,投研團隊的傳幫帶自成體系,基金經理之間彼此包容和成就,一個老基金經理能培養出與自己投資風格不一樣的新同事,整個團隊優勢互補,多元并蓄。" 長城基金一位高管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