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策劃:潤發
錢難賺,屎難吃,賺錢是最狠的青年文化。
老研究爆金币的正面案例,今天講個負面狠活。
今天主題是:有多少品牌在簽約抽象人。
最近發現一個超級抽象狠活,深深震驚了我。
餓了麽居然找馬保國合作搞營銷,讓他當免單活動的出題老師。
隻見保國在視頻裏哼哼唧唧、滋哇亂叫、搖頭尾巴晃。
把他那套 3 年前就已經過氣的爛梗又玩了一遍,把什麽接化發、五連鞭、武德,和餓了麽活動強硬捆綁在一起。
果然,這營銷一上線,就被網友瘋狂拷打,噴成了篩子。
一是覺得這活兒沒勁,馬老師是試圖生存的老燈;
二是得感謝這老燈,讓他想起來得取消餓了麽會員。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馬老師和餓了麽一聯手,就特麽搞出了個雙輸的局面。
但是
根據我對互聯網公關、營銷的長期觀察,我認爲此時不該哈哈一樂,而是該重點分析。
因爲這件事很有代表性,它的背後隐藏着大品牌,對年輕化的焦慮和誤區。
針對現在的市場環境,品牌們着急做品牌年輕化,想做年輕消費者溝通,他們都想牢牢拿捏住年輕用戶,跟他們當 hommie。
但餓了麽先不拿捏 hommie,而是選擇了拿捏 Master 馬,它的底層邏輯不外乎這麽幾點。
第一是内容線,馬老師屬于年輕一代娛樂的對象,身上有許多梗。這點就無需贅述了。
第二是傳播線,跟馬老師合作有做爆款的潛質。很長一段時間,馬老師就是互聯網的頂流。他一有風吹草動,網友們就會迅速跟進,自發傳播。
這樣的傳播能力,完全能吊打一衆 Kol。
· 一年多前,馬老師鞭瘾犯了,上傳了一段功夫小視頻。這段視頻開始瘋狂傳播,遍布各大微信群
而第三點,就是預算線。跟馬老師合作,或許有花小錢辦大事的性價比。
很明顯,馬老師也有賺錢壓力。他在重生後不久就上直播間帶貨,怒賺 4.95 萬。這個錢對于大品牌預算來說,簡直就是灑灑水。那麽照此推測,馬老師的廣告報價應該也處于價格窪地,并不會高得離譜。
這麽分析,餓了麽跟馬老師合作,怎麽都不可能輸。
但選擇是大于努力的。不管馬老師再怎麽營業,也改變不了被群嘲的局面。
點解????
我們還是由淺入深地分析。
首先從内容上看,品牌方或許知道年輕人喜歡梗,但簽馬老師并不等于萬事大吉。營銷内容做的不夠重,反而會遭到更猛烈的反撲。
在 1 份 58 秒的視頻中,馬老師玩兒得都是年輕人讨厭的諧音梗。說得好聽,這非常的 old school,說不好聽了就是尴尬。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 70 歲的老同志,嬉皮笑臉地祝你 " 突(兔)飛猛進、大展宏圖 (兔) 、前途 (兔) 無量、揚眉吐 (兔) 氣 "。他看你沒笑,反而還非常不解:這多有意思啊?
相反,我們再拿另一個案例對比。就在去年年底,潮流品牌 BEASTER,攜手另一位武學宗師——陳海皇搞了一次聯名。
品牌方不僅根據陳老師的特點,打出了響亮的 slogan" 武法雙修,自成一派 ",還拍攝了宣傳照、視頻,制作了豐富的周邊。
這樣的内容,體現了品牌的洞察、創意和态度,是給品牌加分的。
那麽有人要問,内容做好了,就能成功了嗎?
這是另一個需要重點講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品牌搞年輕化營銷,要懂年輕人的 " 梗 "。但是梗并不等于 " 抽象 "。
爲了玩梗和火,而去和抽象人合作,是非常危險的。
我發現,很多不在一線的從業者,對 " 抽象 " 這個概念知之甚少,所以有必要做個科普。
什麽是抽象?就是反常規、非主流、獵奇、搞怪、整活兒。
而抽象人主要分兩個流派,語言抽象派和行爲抽象派。
語言抽象派代表人物:靠嘴臭拷打女主播火起來的阿龍;鼻毛比頭發長的聖主高飛;耶斯莫拉郭門創始人郭老師。
行爲抽象派代表人物:靠吃屎火的美食家老八;吃屎了但吃早了的 B 哥;沈陽大街薅你頭套的虎哥,祝齊澤克拉康百年好合的刀哥。
但是,記住抽象人是誰不重要。了解抽象人火的邏輯,才是品牌公關成功避坑的重點。
一言以蔽之,抽象人在互聯網的定位,類似于早年二人轉裏的醜角。觀衆看他們,也離不開兩點核心需求——審醜和玩弄。
這其中,馬老師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大家想想看,年輕人們真正喜歡的,究竟是馬老師這個抽象人。還是通過重複馬老師的金句、二次創作,而達到狂歡和娛樂的目的呢?
實際上,早在 5 年前,我們就針對抽象文化,提出過一個" 宿主理論 "。
馬老師火的本質,是因爲他身上的槽點和話題,适合被消費、娛樂和二次創作。所以馬老師和網友(粉絲)的關系,就像是宿主和寄生蟲,一個提供文化養料,另一群瘋狂吸食娛樂。
那麽結合" 宿主理論 "分析,想和抽象人合作,就一定會面臨三大風險。
第一,抽象人身上的梗雖然有熱度,但它被傳播,往往出于網友的玩弄、審醜。這之于品牌形象打造,屬于負資産。
第二,抽象人作爲宿主,不僅對粉絲缺乏号召力,甚至都很難說對粉絲有引導、掌控力。
第三,抽象人處于互聯網邊緣,本身就是速朽的,搞不好說沒就沒。
這三點綜合在一起,就是三個字——不可控。
其中,前兩點對于一些高段位的營銷團隊,可能暫且能通過創意避其鋒芒。但第三點的苗頭一旦出現,就真的回天乏術。
爲什麽?
畢竟最常被品牌簽約的明星,在有經紀公司約束的情況下都會翻車。抽象人靠互聯網整活生存,不可控性隻會更高。
而這一點,許多品牌已經試過水,發現風險真不是危言聳聽。2021 年 6 月,淘特找郭老師拍 Vlog;效果如何先不讨論,但 3 個月後,郭老師賬号就被全平台封禁。
小米也和發際線小吳(他尚且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抽象人)搞過聯動。結果小吳卻深陷了聊騷 " 看 " 醜聞,徹底社會性死亡,無形中給品牌帶來了負面。
所以咱也不難發現,這年頭品牌做年輕化營銷、玩梗雖然大膽,但公關層面的考量卻是謹慎的。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講過的" 馬自達世紀大和解 ",就值得再拿出來誇一誇。
馬自達玩自己的負面梗成功,背後絕對下了功夫。内容上創作出 " 塞車—賽車 " 梗,還化用了《黑金》台詞 " 我贊成,誰反對 "。
簽約方面,看似是簽了演員梁家輝,但變相簽了電影中的 " 周朝先 " 和他對馬自達的定義權。而周朝先活在電影裏,永遠不會犯錯;梁家輝德藝雙馨,更能給品牌加分。
最後,我們在說回到品牌年輕化的問題。
從很多年前開始,面對用戶叠代,品牌年輕化就是營銷的重要課題。這裏面雖然有成功者,但折戟沉沙的也不在少數。
成功者在于,他們對年輕人足夠了解,能夠站在年輕人位置,做出準确的判斷。
· 品牌方應該充分發揮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精神,真正深入了解目标用戶
而失敗者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沒有意識到,年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年輕化營銷的理解也過于簡單機械,總覺得玩兒幾個梗,說點網絡流行語,或者幹脆莽着來,敢搞事情就是年輕化了。
但是,這不會讓年輕人埋單,反而會讓他們尴尬。試想一下,一個大爺想讓年輕人聽話,故意戴上大金鏈子,穿上奇裝異服,一口一個 "NM$L"。他不會讓人感覺親近,反而會讓人覺得,這特麽是哪兒來的個老 Hentai 啊!
· 這場面過于 B 級了
而基于對抽象文化的了解,品牌至少能搞清一點。年輕人的需求和喜好是多元的,許多在年輕群體中火的梗,背後有更深的邏輯。
此時應該做的,是進行更深的用戶洞察,制定更合适的方案,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給自己也整抽象了。
還是那句話:
信息大于知識;
選擇大于努力;
行動大于反思。
看不懂互聯網信息,選擇錯誤,将會是多麽抽象哇。
也歡迎品牌多和我們多唠唠,正如本山子所說:錯了就改,改了再犯,争取改變嘛。
設計 / 視覺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