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顯微故事,作者|吳靜,編輯 | 卓然
2023 年 1 月,廣州 2023 年度首次車牌競價結果出來後,因暴跌 1.3 萬元引發關注。
近兩年,廣州車牌持續下跌。與此同時,杭州、天津、深圳等地的車牌價也出現斷崖式下跌,最大跌幅超過 5 萬元,并多次出現以 1 萬元底價成交的情況。
作爲曾經漲幅和房價齊名的限購城市車牌,爲什麽會暴跌?暴跌背後又有什麽啓示?
帶着這個疑問,顯微故事梳理了車牌競價城市自競價以來的數據,力求探尋背後的原因。
以下是關于這個行業的真實故事:
上牌一年,價格攔腰斬
" 粵 A 藍牌這麽不吃香了?" 今年 1 月,楊芳看到廣州最新車牌競價結果時心裏一冷。
截止到 2022 年年底,廣州個人車牌成交最低價僅爲 11900 元,均價 12826 元。
楊芳于 2021 年初購置了一輛燃油車,當時車牌報價爲 2.4 萬左右。
" 一年過去,車牌價格直接腰斬 "。
圖 | 2023 年 1 月,廣州個人車牌成交數據
近幾年,廣州燃油車牌更是持續走跌。新聞顯示,粵 A 個人車牌在 2018 年 6 月曾一度達到過 52000 元的頂峰,和如今相比,僅 4 年就跌了近 4 萬元。
" 輕輕松松跌了一平方米房價 ",楊芳說。
實際上,不僅廣州,燃油車牌在國内其他幾個城市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以上海爲例,如今個人車牌在 91000 元 ~93000 元的區間内平穩波動外,單位車牌 2022 年全年平均成交價約爲 15 萬元,相比 2021 年成交價 17 萬元低了 2 萬。
2023 年 1 月,上海個人車牌成交價更是來到了 14 萬水平,不少代拍公司更是給出預測稱 2023 年滬公牌成交均價會下降到 13 萬元的水平。
曾号稱 " 比房還值錢 " 的深圳車牌,更是暴跌超 5 萬,如今在 3-6 萬元的區間内徘徊。
直轄市天津和互聯網新貴城市杭州也不例外。
2020 年天津車牌成交均價約爲 1.6 萬元,接着在 2021、2022 年接連下降,跌幅超 5000 元,甚至多次出現最低成交價爲起拍價 1 萬元情況。
而杭州 2023 年 1 月的競拍均價僅爲 1.53 萬元,遠低于 2021 年 5.1 萬元的均價。
車牌的降價,不禁讓人疑惑:
爲什麽曾經每平方米高過房價的車牌,貶值如此迅速?
從 " 搶手 " 到 " 燙手 "
又貴,又難搶的燃油車車牌,一度是大部分人升級通勤工具時的 " 攔路虎 "。
截至目前,共有北京、上海、石家莊、天津、杭州、廣州、深圳、海南省等 8 個區域實行過限購。這些對車牌限制的城市,獲得車牌的方式有免費 " 搖号 " 和 " 競拍 " 兩種方式。
搖号雖然免費,但中簽概率極低。以北京爲例,趨向于 0.0325% 的中簽率,讓許多居民排隊搖号 10 年也沒能搖上。
因此,通過 " 價高者得 " 的競拍車牌方式,每個城市的車牌都曾創造了成交神話。
2016 年 5 月,天津個人車牌競價平均成交價 32225 元,個人競價最低成交價 30100 元;
2017 年 8 月開始,深圳個人車牌平均每月以萬元遞增,最終在 12 月平均成交價 95103 元,首次超越上海,成爲全國最貴 " 鐵皮 ";
圖 | 2017 年深圳的個人車牌平均成交價來到 9.5 萬元
2021 年 2 月,杭州的個人車牌競價平均成交價爲 51595 元。
最早實行車牌競價的上海,在 2020 年時,個人車牌已高達 14 萬元左右,公司車牌更是拍出了 22.91 萬元的成交價。
牌比車金貴,早已成爲大部分購車人的共識。不少急用用車的家庭會選擇高價競拍下車牌,保障同行。
不少城市都有車牌相關的灰色産業,協助客戶代拍車牌、選号、上牌,報價從 5888 元到 28888 元不等。
因此一塊面積約 0.06 平米的車牌,一度和不動産一樣,被視爲投資的絕佳機會。
供不應求,是車牌價格上漲的基礎——在經濟學中,商品價格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中替代産品和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的最主要兩個因素。但現在,車牌價格下降,也主要是受到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新能源汽車産量提升,以及其對應的免費綠色牌照,分流走了大量精準用戶。
根據 2018 年 2 月,上海公布《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中顯示," 消費者在本市購買新能源汽車用于非營運、且個人名下無在本市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的,本市免費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額度。"
《實施辦法》頒布的當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就新增 13 萬輛,保有量達到 24 萬輛。
2022 年,上海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更是達到 94.5 萬輛,相較于 2018 年《實施辦法》未頒布前新增 859%。
2023 年 2 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杭州市新能源車逐漸呈現爆發式增長态勢》中顯示,2020 年杭州新能源小客車指标申請 5.4 萬個,2021 年達 15.8 萬個,2022 年全年新能源車淨增量超 20 萬輛。
其次,各地印發的針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也促使藍牌更不 " 吃香 " 了。
2014 年開始,國家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各地政府、各個車企也響應政策推出不同程度的補貼優惠。
以廣州爲例,去年 5 月,個人消費者在省内購買 " 廣東省汽車以舊換新專項行動 " 推廣車型範圍内的新能源汽車新車,可申請新能源汽車綜合使用補貼 8000 元 / 輛。
去年下半年,北京也對符合條件 " 以舊換新 " 購買新能源車的給予不過 1 萬元 / 台補貼。
第三,在綠色車牌分流走一批消費者的同時,政府也加大了藍色車牌的投放數量。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廣州增加 10 萬個中小客車增量指标額度,增加的額度原則上按 1:1 比例分别配置普通車競價指标和節能車搖号指标。
随着車牌搖号數量增加,當年廣州車牌均價跌到 3 萬元水平,比 2018 年均價下降 2 萬元。
同年,深圳因個人車牌指标供應增加了 4 倍多,高于參與人數 3 倍的增幅,導緻當年第 6 期競拍的個人成交均價下降了 54%,直降近 3.5 萬元。
第四,疫情三年的出行受限,也導緻車牌價格的持續下降。
2022 年 3 月,上海因疫情封控近 4 月,受限的出行也讓車牌競拍熱度驟減,人數逐月降低。2023 年 1 月,全上海僅 12 萬人參與車牌競拍,滬牌中簽率一度超過 10%,爲以往的 2 倍。
上海公司牌照需要線下辦理,因 2022 年 3 月到 6 月城市風控帶來的出行不便,公司無法到線下參與競拍,也導緻了車牌成交價下降。
2023 年 1 月,混動車型将不再免費獲得上海綠牌,供需兩端都正在搶抓最後的窗口期,也讓 11 月、12 月購車者轉向新能源,導緻了這兩月滬牌有數百元的降價。
車牌降價之後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保守消費,後置了購車計劃,也讓車牌市場回落。
王野就是決定到推遲購車的一員。
30 歲的王野在廣州批發市場做的生意,2022 年初時候就計劃買一輛油車,方便跑業務;但随着生意規模萎縮、回款緩慢,王野買車的預算從 20 萬削減到 15 萬之後,決定 " 明年再說 "。
更多年輕人則是猶豫是否留在大城市繼續打拼,從而也擱置了買車計劃。
27 歲的深漂李翔來自四川農村,,碩士畢業後在深圳科技園的高新互聯網公司工作、經曆裁員後,原本堅定 " 留在一線城市、給孩子更高起點 " 的李翔開始開始思考回到生活成本、房價壓力更小的成都。
在上海做了十多年車牌代拍生意的陳楠介紹,以往滬牌競争激烈,急需車牌的用戶會委托他代拍,在每月車牌均價上再多付 2 萬元作爲酬勞。
但今年 1 月,委托陳楠代拍車牌的客戶數量隻有去年同期的 50%,人數腰斬。
" 很多人開始選擇回老家工作,逃離大城市,尤其上海去年封控,更加重了在滬工作的外地人離開上海的想法 ",陳楠說。
" 一張上海車牌十幾萬,還不如拿這筆錢買配置更好的新能源汽車呢 "。
但實際上,燃油車車牌的下降,也是全國汽車産業,以及智能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3 年至 2017 年,我國汽車年産量和銷售量達到 2901.54 萬輛和 2887.89 萬輛,多年蟬聯世界造車輛第一,成爲全球汽車産銷大國。
高速發展的背後也帶來一個新問題,市場總會飽和,轉型迫在眉睫——沒有人想重蹈覆轍,走上底特律汽車之城破産的老路。
2016 年,車企們等來了一個新契機。中國也将新能源汽車産業作爲十三五規劃中重要支柱産業,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爆發式增長。
到 2020 年時,新能源汽車越發成熟,相比于十三五初期,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占比從 47% 提升到 78%,非限購城市消費的比重從 40% 提升到 70%。
截至 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成爲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
與此同時,巨大的新能源汽車需求,推動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發展。
包括電池在内的新技術、材料的多元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在内,中國有望在這一輪汽車技術革命中占據優勢,實現産業的革新。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也開始蓬勃發展。
據公安部統計,2021 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 3.95 億輛,相較于 2020 年的 3.72 億輛增加 0.23 億輛,但國家信息中心發布《2021 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則顯示,2021 年全國高速擁堵同比下降 19.3%。
這背後則是 2015 年開始,國家針對城市治理高效有序而推出的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将更進一步提升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
從這些角度來說,汽車乃至出行領域還大有可爲,甚至還有許多想象的空間。
但是誰也不敢保證,油車和藍牌的春天會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