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搬起渠道的磚,砸了品牌的腳。
" 有些時候,生活會拿起一塊磚頭,向你的腦袋上猛拍一下。" 喬布斯說。
如果說,造車對于蘋果,是一塊狠狠排在腦袋上的磚頭,那麽,這塊磚也拍在了很多人的頭上,誰痛誰知道。
傳統車企轉型的陣痛,新造車骨頭熬油的虧損,但是痛感最重的人,是迎着炮火前進的經銷商們,不進則退。
如何進,缺少能夠切實落地的方案。多家經銷商銷售表示,廠家給出的變革方案裏,條條款款多屬 " 畫餅 "。毋庸置疑的是,一直處于博弈之中的車企和經銷商,再次來到隘口,一邊大撤退,一邊狂招新,取舍成了必然。
" 隻聽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不符合新能源變革要求的經銷商,要不被留在燃油時代,要不被淘汰。新人笑了嗎?有的笑意達到了眼裏,有的隻是泛起一抹苦笑。
如何實現轉型,如何不虧錢,如何在經銷商和直營店、商超之間實現平衡?目前,能夠回答好這幾個問題的車企,并不多。
爲車企的夢想 " 窒息 "
"2023 年到 2025 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爲最主要的綱領。" 任正非說," 活下來就有未來。"
活下來,成爲今年多數車企的目的,但顯然寒氣已經傳遍車市每一個角落,離炮火最近的經銷商無疑處在淪陷的前哨。
轉型的這幾年,寒氣已經把經銷商刺得遍體鱗傷,有些城頭大王旗已換。一些傳統品牌 4S 店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新能源品牌交付體驗中心,幾乎成爲每個汽車城發生的事。
就像北京著名的五方橋,這個運營了 20 多年的 4S 店集群,如今已是數不出幾家傳統車企的店面。從 2022 年開始,騰勢、深藍、智己、哪吒、理想等品牌紛紛進駐,取代了以前鼎盛的大衆、豐田等等,已然成爲購買新能源車的必選之地。
小經銷商難熬,大魚也難獨善其身。2023 年,在傳統銷售模式的年代裏,一年利潤接近 10 億元左右的經銷商龍頭,龐大集團的摘牌退市,永奧集團倒閉,更是讓寒氣滲透到骨髓了。
市場低迷,以及電動化大勢的沖擊,汽車經銷商的生存狀态大不如前。大撤退比比皆是,甚至多到有點習以爲常了。取代和被取代之下,是被轉型壓彎的腰。誰的腰,所有參與者,且不賺錢的參與者。
說起經銷商和車企之間的羁絆,三言兩語也講不完。從燃油車時代,到電動化時代,綜合起來一句話," 時刻準備着爲車企的夢想,窒息。"
燃油車時代,當市場不好的時候,經常會是像進入一個怪圈,銷量數據不斷被刷新,但是經銷商卻在不斷虧損中徘徊。如今的大勢之下,銷量不腰斬,都算過得好的了。
" 每天希望少虧點 ",成爲走訪經銷商最常見的說辭。
能夠直接反映經銷商困境的是,連以前躺着賺錢的 BBA 都開始補貼經銷商了。據悉,去年下半年,寶馬給到經銷商的單車補貼提升到 1.2 萬元。
要知道,BBA 上一次大力度補貼經銷商還是在 2015 年,就是多家經銷商因虧損不斷,揭竿而起的那一年。那一年,中國車市結束了十年的黃金期,全年增速僅爲 3%。
如今的局面更加殘酷。但不變的是,爲了市場排位穩固,不至于下滑得太難看,在賺錢困難的時候,廠家既希望保量又希望保持市占率,給經銷商出了一個大難題。爲了達到目标,對經銷商的考核越來越多,裂痕變大。
日子過得更難了,友誼的小船頻頻被打翻。不過,主要方式并不是揭竿而起了,而是變成了 " 你抛棄我,我也抛棄你 "。以前的田園牧歌,在淘汰賽中被撕得粉碎。
原因衆所周知。
一方面是燃油車市場份額嚴重下滑,價格體系被打亂,經銷商的信心被打擊到了。另一方面,電動化的大勢,改變了原有的邏輯,包括産品邏輯、賣車邏輯和服務邏輯。銷售渠道,四個字,也不再隻是 "4S 店 " 的代稱,直營店、商超,變得五花八門起來。
于是,大勢之下,傳統車企必須花費龐大的資源去突圍。其中,最艱難的是,必須先把 To B 的思維敲碎。再加上,直營店的優勢在于品牌能夠直接掌握市場信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也讓跟着車企幹了多年的經銷商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所以,這個敲碎的過程中,車企和經銷商的矛盾就變得更爲尖銳。
矛盾的集中點,在于利潤變現的時間難以調和。一個看短期,一個看長期。
你抛棄我,我也抛棄你?
随着轉型進入淘汰期,車企的焦慮程度加強。
" 我們是 To B 思維,完成市場調研後,告訴經銷商該怎麽做,然後由經銷商來直面用戶。以 To B 的思維去踐行 To C,這是錯誤的。" 這是長城汽車的看法,也是車企變革理念的基本盤。
戰略變了,渠道也要跟着變,必須破除原有體系和思維桎梏。車企希望獲得經銷商賣車的同時,塑造品牌和構建用戶文化,來打造更多增長曲線。
但是,車企和經銷商一直屬于博弈的狀态,尤其是有着龐大 4S 店集群的經銷商集團,并不打算和車企的轉型 " 跟随到底 "。
" 利潤怎麽分,資源怎麽配,這些不落實,經銷商尤其是大集團很難跟着車企的步驟去走。" 已經退掉了一些傳統品牌的經銷商表示。
與此同時,車企爲了掌握渠道轉型的主導權,也将一部分小且弱勢的經銷商 " 抛棄 ",換成直營店,或者商超模式。随着 " 保大棄小 " 的現象時常出現,經銷商與車企的裂痕加大。
但是,轉型并非一朝一夕,車企都在強調 " 長期主義 ",這也和經銷商的需求是矛盾的。
而且,傳統車企布局新銷售模式的步驟,仍然慢于新勢力,必須借助于傳統的經銷商渠道搶占市場。所以,如今的經銷商大會,主題都變成了 " 穩定經銷商情緒 ",共克時艱。
以此次市場調研情況來看,能夠實現 " 情緒穩定 " 的經銷商,少之又少,哀聲載道的倒很多。在這就不點名了,因爲多數品牌都在其中。
已經活得很艱難的經銷商看短期,無可厚非。車企背後龐大的财力,能夠支撐做長期轉型,但經銷商不同,需要有競争力的産品,維持店面的經營運轉。
背負着巨額成本的銷商,在意的是在短期能否獲得收益,而不是 " 詩和遠方 "。一旦虧損幅度變大,經銷商們很容易走極端,揭竿起義,也不是沒幹過。
去年年底沖量的關鍵期,爲了安撫經銷商情緒,一向盈利比較好的一汽豐田成爲首家發函減量的車企。但尴尬的是,就在緻信經銷商的同時,還有一份來自經銷商聯合向一汽豐田抗議的倡議書,指責一汽豐田不顧經銷商死活。
指責的還是那個老問題,庫存壓力劇增,再加上打價格戰,越賣越虧。" 我跟着你做轉型,如果銷量不好,我怎麽維持店?"
在走訪的經銷商品牌裏,能回到好這個問題的,僅有比亞迪等少數銷量不錯的品牌。其他的傳統車企品牌,經常出現不樂意推薦新能源車型的情況,因爲賣了也不賺錢。" 賣一台新能源車經銷商才掙幾千塊,返利要求沒那麽簡單可以拿到。"
在燃油車時代," 返點 " 是車企控制經銷商的利器,也是經銷商賺錢的大頭。如果經銷商完成銷量目标,能從車企拿到 4% — 8% 的批售額返點折扣。如果完不成,大棒落下," 可能被取消授權。"
" 經營規模高的經銷商,每年都能拿到上千萬的返點。" 指着返點過上好日子的經銷商,有很多。這一招,如今也不靈了,車賣不動了,地主家沒餘糧了,到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候了。" 說好的返利,落實得很慢,條條框框還多 "。
即便,像智己這樣有上汽背書的集團新勢力,也是落實艱難,商務政策各種捆綁考核,一環套一環。政策細則繞來繞去,各個區域的解讀有時還不一樣,搞得經銷商也是一頭懵逼。
" 商務政策核心宗旨就是把經銷商套進來隻要幹一個月,後面要是放棄批售任務,每輛車虧 3 萬元起步,算上壓貨,剩下至少三個月解不了套,越陷越深。" 做了一段時間智己經銷商的王利(化名)覺得,車企給出不切實際的批售任務,完全不考慮市場和經銷商的承受能力。
回頭來看,幾年前經銷商寫的打油詩,此時也是應景的。" 随時增加附加條件,管你有沒有困難,強制捆綁難賣或者巨虧車型,你不進啥返利也别想拿到,兩頭掐你脖子,進車虧 20萬,不進車虧 10萬,總之就是賠錢。"
所以,不想窒息的經銷商,就改換門庭,抛棄那些盈利不佳的車企。比較有話語權的經銷商集團,丢掉一些合資品牌,換成新勢力品牌的比比皆是。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經銷商體系一般簽訂的都是有排他性的代理協議,在這種約束下,經銷商賽道轉換成本高昂。與此同時,基于信任,合作長達多年的經銷商,仍舊還會選擇和車企共同進退。比如像長安汽車的一些經銷商,就全部代理了包括啓源、深藍和阿維塔等多個長安新能源品牌。
當然,調整也成爲常态。畢竟市場處于重壓之下,包括中升、永達在内的多家上市經銷商集團,把新能源品牌當成新的掘金地。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經銷商集團都有熬過去的好運氣。
永奧集團這兩年也接手了幾家新能源品牌,準備起死回生,結果還是差口氣。年初,旗下 80 多家 4S 店被查封或閉店,還沒上牌交付的新車,連夜被銀行拉走。
" 經銷商也在整理品牌。" 是情勢所緻。
現在,經銷商集團在選擇品牌上,會選擇獨立的新能源品牌,包括集團新品牌。一是,因爲有單獨的銷售渠道,比新能源車和燃油車混在一起賣要好。二是,不擔心一覺醒來整個品牌直接 " 跑路 "。
不過,新品牌代理權,也不是那麽容易拿。" 品牌賣得好,茶水費就高。"
新的圈地跑馬
新一輪的跑馬圈地,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傳統車企孵化一個新品牌,搶占純電市場。另一個是,渠道之争,傳統車企拓展商超和直營店資源,新勢力探索經銷商模式,主打一個你圈你的,我圈我的。
傳統車企要解決的轉型問題是,用 To B 的思維,幹不好 To C 的事兒。不過,規模化和體系能力在那,一旦思維變過來,動起來是很快的。
此前的東風岚圖、上汽智己、吉利極氪,再加上奇瑞和長城,都将獨立的新能源序列、品牌推向台前。
随着三電技術的成熟,同期的産品不會有明顯落差。争奪市場成敗的關鍵,在于渠道布局的速度,渠道的布局是産品攻城略地的落腳點。理想創始人李想曾說,一個城市有沒有設立門店,市場占有率将會相差 8 倍。
這也是爲什麽各路車企對小米入局造車感到緊張的原因。一是小米自帶的流量熱度和成熟的智能化生态,二是小米門店布局非常廣。華爲加持下的問界,銷量之所以不斷攀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華爲強勢的渠道能力。
龐大的經銷商體系,就是各大車企搶占市場的強勁助力。渠道布局的能力,是傳統車企和新造車企業不同的地方,也是威脅之處。
公開資料顯示,諸多傳統車企在渠道布局上,都進行了提檔。以 2023 年的數據爲例,吉利銀河計劃成立 600 家銷售渠道,采用直營和經銷行并行的銷售方式。長城哈弗新能源序列計劃成立 800 家經銷商……
動辄幾百家銷售渠道的布局,有傳統車企背書的新品牌可以達到,但造車新勢力卻達成艱難。或困于沒錢,或困于投資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對于一些大經銷商集團來說,堅定信奉 " 背靠大樹好乘涼 ",多數會選擇背靠集團的新能源品牌。
此外,爲了幹好 To C 的事兒,多數傳統車企還在加強商超的建設。因爲成本低且曝光高,商超給需要打開知名度的新品牌,帶來了曝光和用戶觸達。不過,能不能做懂商超的概念,千差萬别。
目前,傳統車企把商超做明白的應該是比亞迪。比亞迪對于商超的定位,是品牌 + 集客,而不是單純的城市展廳。據悉,在一些地區,比亞迪兩個商超店的銷量,就可以等于一個 4S 店的銷量,但運營成本低很多。而且,在比亞迪訂單資源上,一些商超的優先級會更高。
不過,商超資源更換頻繁。因爲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擴大知名度,達到目的離去。有的發展受阻,無力續租,不得已撤出。
對于一直希望不被經銷商裹挾的車企來說,除了搶占商超資源,還要布局直營店。這對 To C 的思維轉變,非常重要。
比如,長城采取的渠道模式是 " 經銷商 + 直營 "。長城表示,在一線城市鋪設部分直營展廳,但在渠道上,哈弗和 WEY 牌依然以經銷商銷售爲主。
所以,新的問題就來了。一個代表着經銷商利益,一個代表車企利益,如何平衡,如何統一建店标準和服務标準,是長城轉型的難題,也是傳統車企的難題。
那麽,新造車企業缺的是什麽?規模化。就需要布局更下沉的市場。
史玉柱曾說," 真正的大市場是在下面,不是在上面;市場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下市場越大。"
除了理想已經實現盈利,有堅持直營模式的底氣,更多的新勢力品牌還在虧損中掙紮。直營店成本太高,且難以進入下沉市場,在降低成本與提高規模的訴求下,新造車必須敲響授權經銷商的 " 大門 ",打入下沉市場。
再加上,經銷商集團在下沉市場的渠道、關系資源比車企要強。像小鵬這樣從直營模式向經銷商的變化,是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零跑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案例,零跑的經銷商門店占比高達 86%,貢獻了 90% 的銷量。
去年,小鵬淘汰了近百家銷能低下的門店,包含直營店和授權店,并提出 " 木星計劃 ",用經銷商模式逐步替換過往的直營模式,以降低運營成本,形成 " 直營 + 代理授權 " 的體系,目前已與永達、廣彙等經銷商集團達成合作。
除小鵬外,其他新能源品牌也在縮減直營門店數量,擴大代理經銷商規模。例如,極氪進行渠道調整,增加授權經銷商門店極氪家的比例。剛進場的小米汽車,采用的新零售模式形态同樣是直營與經銷商的結合,有十多家經銷商宣布與小米汽車達成意向合作。
不過,需要提的是,和小米不同的是,華爲合作的鴻蒙智行開創了一種新的方式,在智界的加入後,華爲對汽車業務進行了調整,新成立的鴻蒙智行統一管理問界和智界品牌,以及後續的品牌。不過,華爲的難題在于,如何在不同的品牌之間,去當一個端水大師。
但顯然,華爲還沒有足夠的多品牌運作經驗," 目前,已經有一些不滿出現 "。
誰吃肉,誰喝湯
博弈還在繼續。
造成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模式之下的資源如何分配。很難公平。
直營模式,就意味着要車企需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去面對用戶,去做服務。但問題在于,類似吉利和長城,旗下品牌衆多,平衡經銷商體系和直營體系之間的利益,就變得很困難。
在這個渠道融合的過程,要解決兩個問題。車企如何平衡新舊經銷商産生的 " 雙方搶存量,而非做增量 " 的矛盾?在新血液不賺錢的時間裏,車企如何去平衡長期的虧損階段?
一直以來,4S 店模式爲車企不僅提供銷量,還是資金的蓄水池,成爲車企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緩沖帶。所以,容易出現價格不夠透明的情況。如今,車企把一些資源傾斜給商超或者直營店,價格是透明了,但也造成了 4S 店的不滿。
商超和直營店的作用,一是展示,二是方面用戶下單。用戶下完單之後,一些提車地點還是在 4S 店,一些是有專門的交付中心。
" 普通 4S 店到車要 1-3 個月的話,我們旗艦商超用不了那麽長時間,廠家會優先排訂單。" 即便像比亞迪這樣銷量不錯的車企,在一些品牌上也會有 " 雙标 ",讓一些經銷商感到不滿。
到底是誰吃肉,誰喝湯?成了目前不滿的最大來源。
渠道整合還未完成的小鵬,在同城市、同區域之間的直營店和授權經銷商,已經出現争搶客戶的情況。雙方競争最激烈時,直營店還拿到過一筆 " 市場淨化基金 ",一個隐形用途,就是去找授權體系的問題和漏洞," 要把授權幹掉,一統渠道。"
矛盾産生的原因,還是在于銷量。" 隻有在市場供不應求時,直營模式才能發揮高利潤的優勢,在需求并不充足時,建設大量直營渠道将是一個嚴重的負擔。" 顯然,小鵬的銷量,還無法平衡直營店和授權經銷商的利益平衡。
主導小鵬渠道之變的王鳳英,責任重大。不僅要理順小鵬的組織架構,還要兼顧直營和經銷商模式的良性切換,支撐這一切的都是産品有競争力。如果,産品不達預期,神仙也難救。
而且,随着經銷商授權加盟,又回到博弈了多年的老話題,前期渠道得到快速擴張,但是後期價格體系,品牌或将無法自己掌握。車企把新車批發給經銷商,提前回籠資金,但是一旦新車沒有競争力,經銷商就會割肉甩賣,車企與經銷商的平衡也将被打破。
已經破産的威馬,是前車之鑒。在内部員工看來,威馬的走向如此,産品競争力和銷量不理想是深層次原因,渠道問題也是導火索,不是經銷商的體系不夠大,而是車企和經銷商雙方利益有沖突,誰也不願意替對方幹活。矛盾陡然而生,變大。最後的結果,是破産。
所有直營+授權的雙重模式,注定都有内耗問題,且還有價格内耗。
以智己爲例。
雖然,車企表态,讓那些跟着節奏走的經銷商,都能賺到錢。但是現實情況是,那些不跟批售任務的經銷商,不做大投入建交付中心的經銷商,都是日子過得舒服的,但凡投入大的就沒有幾家掙錢的。
再加上,區域市場不一樣,所以智己在促銷補貼政策上也不一樣,有的城市補 1 萬元,有的補 1 千元,還有補 6000-8000 元不等的……差别之下,就出現用戶來店裏談完價,轉頭去隔壁 300 公裏遠的城市門店提車了。
" 跨區銷售嚴重,同城對手相互殺價惡意競争。" 王利表示,這個矛盾不解決,随時都會爆發隐患。
前車之鑒在前,進行雙重渠道融合,都考驗着各大車企的端水能力。長城也好,小鵬也罷,如何做到 " 一碗水端平 ",将成爲渠道拓展和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
需要謹慎的是,别讓渠道的這塊磚,砸了品牌的腳。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