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科的事發酵了好幾天了。
避開受害人不談。
因爲這實在沒什麽好談的,因爲她并不想牽涉其中,也本不該身在其中。
關鍵是,她可以是某一個人。
也随時可能替換成許許多多人。
與類似的事件中,受害人,尤其是女受害人高度的曝光和熱烈的好奇相比。
那些被忽略的,才該被重新審視。
Sir 看到的是在這個事件中,張繼科 " 隐身 " 了。
至少三次。
01
第一個問題。
如果爆料内容皆屬實。
爲什麽張繼科欠了錢還不上,會選擇拿女明星的私密視頻去抵債。
或者說,爲什麽女性的私密視頻是有交換價值和抵押價值的,而不是男性?
本質上這個問題是在問。
爲什麽在兩性關系裏,每當隐私曝光時,總是女方受到的傷害更大。
去年一部英國紀錄片《全網最痛恨的男人》。
色情網站 "Is Anyone Up" 上,挂滿了女孩們的私密照,以及各種個人信息。
這事實上更像是一個"報複 "網站。
網站創始者,漢特 · 摩爾,年僅 24 歲,他的動機便是被女友甩了,要建個網站曝光她。
以至于漸漸吸引了大批簇擁者,發布前女友的隐私内容,讓對方受到羞辱和騷擾。
無人關心隐私洩露者是誰。
但女孩們的照片一旦被放上去,就擁有了源源不斷的流量。
大家宣洩惡意欲望的理由還很 " 正當 "。
" 如果你不是蕩婦,爲什麽要拍這種照片呢?"
一種非常顯著的不對等關系。
在雙方所處階級等其他社會身份相當的情況下。
隐私,是女方的定時炸彈。
相反,卻是男方炫耀的談資,甚至抵押的籌碼。
所以爆料一出,稱涉及女明星的隐私,一堆人便忍不住開始 " 求視頻 " 了。
在公衆領域的 " 價值 " 越大,對個人隐私的傷害越深。
漢特 · 摩爾的網站上,這種價值對于男方來說是報複的快感。
張繼科這,是抵債券一般的存在。
一段正常的交往。
對女方來說可能是個定時炸彈,但卻可能是另一方的把柄,他可以輕易地交出去,也不擔心自己會陷入麻煩。
他從這段私密關系,從 " 那些視頻 " 中隐身了,仿佛完全沒有存在過。
02
據李微敖的爆料來看,債主當然絕不無辜。
向無關人的人要債,于情于理于法不合。
況且,五百萬的借條,他問那位女明星要 2200 萬。
後被判敲詐勒索,有期徒刑 7 年。
但張繼科呢?
遺憾的是,根據現有爆料,張繼科可能并不會比債主付出更多代價。
債主敲詐勒索,屬于刑事犯罪。
首先,爆料屬實的話,張繼科 " 視頻抵債 " 的行爲構成的是對女方的隐私侵權,尚屬民事責任。
至于是否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要基于傳播數量、是否牟利等情況而定,尚無定論。
如果隻涉及民事責任,将看女方是否追究。
一個細節。
根據李微敖的文章,女方遭遇敲詐後,應該并非第一時間就報警。
S 先生向女士要錢,發生在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 月。開始他要 2200 萬,說讓她爲她的前男友張繼科先生代償賭債人民币 2200 萬,後來把金額減到了 1700 萬。
這段描述中,雙方明顯有一個拉鋸談判的過程,且時間長達一個月。
或許,女方一開始是想過用錢擺平這件事。
但大概對方實在索要太多,以至于最後選擇報警。
事件發生已經三年。
這三年,她裝作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如果起訴張繼科侵權,一樣會面臨事件曝光的風險。
作爲女明星,她無法估量事件曝光後的輿論走向。
以及到底會對自身的形象、事業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更不要說一旦視頻和照片流出了。
2009 年豔照門事件發生,張柏芝阿嬌等人即使是受害者,即使洩露照片的人被判刑了,她們還是得出來哭着道歉,還要被稱 " 形象掃地 "。
一旦一個女人想摘掉 " 潘金蓮 " 的帽子。
那麽,她将是胡攪蠻纏,不守規矩,有傷風化。
美劇《難以置信》裏,一個少女報案強奸後,卻在警察層層高壓的盤問下,不斷重複記憶的痛苦中,選擇承認自己 " 報假案 "。
而本劇依托的真實報道更加觸目驚心。
2008 年至 2011 年間,多名女性在熟睡時遭遇蒙面男子無差别入屋強奸。" 難以置信 " 的是,爲什麽大部分性侵受害者選擇不報案?
可悲的地方正在于。
作爲一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第一反應是息事甯人,或是花錢消災。
而不是開始就理直氣壯地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明明是正當維權,卻承擔不起正當維權的代價。
利用這一" 弱點 ",在法律層面,張繼科又一次隐身了。
03
吊詭的是。
當張繼科作爲加害者被錘,輿論的中心卻是女明星。
當女星和私密照一起出現。
輿論的第一反應是——
" 她會怎麽公關?"
" 她以後還怎麽當明星?"
" 她的人生都被渣男毀了。"
你看。
這就是張繼科的第三次隐身——
盡管官媒下場批評,這是 " 嚴肅的法律問題 "。
盡管在輿論場上,受害者也得到支持和同情。
但很多人也在指着發布者,說根本不應該公布,哪怕她已經報警求助,哪怕她的照片沒有流出。
大家仍然會覺得——光是曝光她的身份,就已經是不可挽回的傷害。
也許主觀上是好意。
但客觀上卻是。
再一次地,幫助張繼科隐身了。
以性恥感爲枷鎖的社會氛圍,堵住了許許多多女性受害者爲自己公開發聲、争取權利的出口。
國産熒幕上。
我們總能看見女明星人均姐姐好飒大女主,遭受淩辱後一定能奮力反擊。
但真實的輿論場呢?
事件發酵後,引發無數共鳴的聲音是——
當代女性就要保護自己,不要戀愛腦,專心搞事業,絕對不能接受拍私密照、裸露視頻的邀請。
然而,沒人指出這當中的荒誕——
爲什麽當女性總是 " 性醜聞 " 的受害者,而男性總能完美隐身。
如果我們不去捅破這層女性特供的 " 性恥感 " 窗戶紙,那麽不管怎麽規勸,怎麽提倡隐私保護,仍然會有下一個女性受到傷害。
因爲傷害,不僅來自輿論,也根植于内心。
台劇《她和她的她》。
女主被最敬愛的老師性侵後,一直無法走出傷痛,常年精神分裂。
這僅僅是因爲性侵本身嗎?
是無數次萦繞在她耳邊," 你的人生已經毀了 " 的聲音。
這聲音,既來自道貌岸然的加害者。
你有沒有想過
以後她怎麽做人
更來自,家屬們對性的無意識噤聲。
因爲從小就長得漂亮,女主媽媽說的最多的就是——
" 遠離學校的壞男生 "。
這些話,不能阻止傷害,反而是在傷害發生後,内化成受害者揮之不去的陰霾。
劇中,女主的同學同樣受到性侵。
而她的第一反應,跟今天 " 人生已毀 " 的輿論多麽相似——
我已經髒了,爛了,我好想死。
我們沒有意識到,跟教會女孩們遠離和判别 " 壞 " 男生同樣重要的,是指出一個議題的荒誕性——
爲什麽當男生 " 壞了 ",女生就必須得 " 乖 "?
所以,回到張繼科在事件中的三次隐身。
爲什麽他明明才是醜聞的主角。
卻可以心安理得,一而再地發聲說 " 我不想在風口浪尖上 "?
因爲他知道。
自己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挂》裏那個一直在場,卻從未露出正臉的老爺。
他們依附的,是那座陰森可怖、束縛自由、沒有平等的大房子。
他們紋絲不動地紮根在一片會爲女性悲鳴或歌頌,卻忘記真正爲 " 女性處境 " 發聲和反思的土壤上。
在張繼科事件中,最理想的情況,是不需要有人跑出來 " 心疼女明星 "。
因爲大家都默認,這是張繼科的醜聞,不是女方的醜聞。
而女方的演藝生涯和商業價值,絕不會因此受任何影響。
但你我都知道。
距離這樣的烏托邦,我們還有太長的一段路。
或許比起豔照門時期。
我們是進步了——
女明星不必成爲潔白無瑕的玉女,更不必爲拍私密照澄清道歉。
但别忘了。
她們仍然在沉默。
她們還不敢大膽嗆聲求照片的網友。
她們還在爲一個不該成爲污點的污點,忍痛買單。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 就是兇手、奇愛博士多店老闆娘